查看原文
其他

D Plus FrensTalk活动回顾—WEB3.0的形态是什么,真正的WEB3.0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D Plus D Plus Community 2022-06-01

文章来自于|D Plus

投稿、转载请联系|D Plus小助手

D Plus FrensTalk是由D Plus和DFINITY联合举办的老友记系列线上活动,为每一位与DFINITY有着友谊和未来将要与DFINITY产生友谊的Web3 Builder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和链接渠道,并同时为各位小伙伴带来一些比较意思的Web3故事和互动。


在第二期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3位在区块链从业多年的大咖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和互动,包括:

 

👑 Ruby Wang-Phala Network & Phala World的核心Builder

👑 Audrey Tang-DRK Lab 的创始人

👑 Putin-Hashkey Me

 

 

本期活动中讨论更多的话题是Web3.0,我们都知道“它”既不是新词,也不是老概念了,但根据现有的发展进度上看,仿佛我们只有一只脚迈进了大门,对其全貌仍处于一个雾里看花的阶段,3位大咖和两位主持人分别从整个行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和纬度,碰撞了很多感触比较深刻的讨论。


限于文章篇幅,我们总结了本期活动的精彩部分回顾,对完整部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通过下方链接或点击下方原文详细了解。

 

D Plus FrensTalk 3 回顾:

https://twitter.com/D_PlusCommunity/status/1526171211268780032



01

与DFINITY的友谊




Ruby Wang:以前在链闻的时候就有持续的关注一些DFINITY自身和生态的发展,也包括前一阵子Phala与Dmail这边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合作,也算是与DFINITY生态产生了一个链接点。



Audrey:我与DFINITY的邂逅发生在17年和18年,当时在机构时参与了DFINITY的投资,也包括18年在参加布拉格的以太坊DevCon4的时候,也有关注到DFINITY当时在旁边举行的Meet UP,看到当时以太坊的繁荣昌盛,我们就在想DFINITY未来是不是也能发展到这个地步,所以这么多年来也是非常关注DFINITY,以及持续的保持着一些友谊。


 

Putin:我们跟DFINITY关系也是比较密切,HashKey也是DFINITY的早期投资人之一了,在生态建设上也和SNZ联合组建了亚洲DFINITY投资基金/IAF,今天是以Hashkey Me的身份跟大家唠个嗑,Hashkey Me是一款主打MPC和DID的去中心化钱包,在生态项目上后续我们也会和DFINITY生态的Relation合作,结合一些共同点,为大家带来一些比较有意思和更具想象力的功能。



02

生态互建联动




Putin:HashKey Me近期的主要忙的是产品迭代的两个新功能,一个是即将推出的-打开Me直接拍照就能把照片Mint NFT的功能,另外一个功能是NFT社交或陌生人社交,在这一块我们后续会跟DFINITY生态的Relation合作推进。


实现上,在6月份会先推出的Mint NFT功能,往后是跟Relation合作在App里推出去中心化聊天的一个形态,社交功能最初的构想是基于地址的合约交互历史,比如说我们的某一个地址共同拥有一个Ape集合的NFT,它会自动的给地址之间弹出一个提醒是否要加入该社交群组?当然这其中的关系网还可以添加更多新鲜的玩法,在Q2、Q3乃至Q4,我们都是围绕这样一个Web3.0数据社交做酝酿。

 


Ruby:Phala与Dmail之间的合作结合点源自于去年我们推出的一款解决低延迟、保障隐私的合约产品-胖合约/Fat Contract,像Dmail这样一个对于用户来说,既要解决用户的体感问题,也要保障数据确权的隐私应用来说,Fat Contract可以为其提供了一些助力的隐私保障,并同时解决低延迟的需求。

 

Fat Contract除了能够解决隐私需求外,还有一些很好的应用场景,例如,我们现在在做的Phala World,很多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元宇宙类项目,但它未来的终极形态会是一个SDK,这也是Fat Contract很好的一个应用案例。当前有很多的元宇宙类项目,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去中心化,我们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元宇宙项目,所以我们自己基于Fat Contract做了一个Use Case/Phala World。

 


03

Web3当前现状




Ruby:18年,也被称为公链元年,每天都有几百个公链诞生,每个公链都说自己是“以太坊杀手”,在19年的时候,大家都说自己是以太坊的“Sisters“,到了现在有些人打的是TPS、有些打是存储、这些点可能会存在良性竞争关系,但我觉得早期阶段这个行业更多的可能会是选择一种合作、互惠共赢的方式。


 

Audrey:整个区块链行业从09年到现在,这么多年来叙事其实在不断变化,不管是从最开始的货币叙事,还是一系列早期公链们在15年开始探索不同方向,以及以太坊在1718年经过一系列金融向革新后开启的应用层叙事。我们那时也都不可想象在之后的时间内,各公链和L2项目又带来了一波新的多链共同竞争的格局。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个行业的基石是建立在底层开放性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作为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第一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第二是保持谦逊学习的态度。

 


PT:在我后续的看法里,Web3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可能是之前我们都还没有发现或者说还没有把握到的一些Web3特性,它们可能是基于现有公链,也有可能是基于现有基础设施,也有可能需要现有基础设施去提升完善或出现一些新的基础设施,逐渐的把我们推进到一个Web3可以很方便的触达到身边每一个人的环境之下,这是我认为对未来比较好的一个畅想。

 


Putin:其实Web3还是一个挺庞大的话题,在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先捋捋Web1、2、3本质上的区别,在Web1.0的时候大家是去网页读取信息获取内容,它的形态是以内容为中心构建了一个单向信息的获取。

 

那到Web2.0后,形态逐渐演变成你我双方之间是可以交互的,大家开始形成自我的意识,以一个读者的形象来进行内容的分享和交互,这也是2.0被称为读写网络的原因,1.0可能类似于静态网络,只读Html这种页面。

 

谈到Web3.0的时候其实是众说纷纭,但从各种观点下提炼的一个共同点是大家都认可了数据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在3.0里,更多的人会认可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价值和数字经济,以及因为这些数据产生的经济效应和一系列相关联的东西,统称为Web3.0,所以我觉得说它是以数据为核心推动的价值网络。

 


04

Web2.5形态的应用会成为趋势吗?




Putin:从Web2.0的形态上看,做的比较容易的一个点是可以做一个Web2.5,把传统的应用数据和Web3.0的技术结合,做到数据开源和数据分享,让更多创业型组织或创业机构可以把数据产生它的商业模型,比如现在最热门的,STEPN,但是完全的去把Web2.0的东西硬搬到Web3.0上肯定是不行的,肯定是要有Token原生经济和共识机制等的融入。

 

在DFINITY生态里面,我感觉大家应该会感触比较深,尤其是DFINITY这种能够以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存储的状态机处理数据的方式,你会发现它会比其他的生态更加贴近Web2.0产品能够往Web3.0去迭代更新的一个场景。


 

Audrey:从目前阶段来说,最MVP的实现方式是Web2.5,即Web2的商业模式再加上Web3的账户系统和链上数据,这是当下可预见情况下最MVP的方式。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像Sandbox是从底层、游戏架构、经济模型、账户系统都是自己来做,而类似NFTWorlds、Critterz这种类型项目,他们是在已有的系统(我的世界)上,增加了一套Web3的账户模型和经济系统,这样他们只需要以非常小的团队模式完成经济模型设计和游戏架构嫁接就可以了。但是把战线拉长来看,5年或者10年,完全形态上的去中心化项目可能会有更多发展机会。

  


05

DID的广泛应用场景




PT:在当下的Web3时代,大家都可以在这个世界里匿名的拥有很多的分身/地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那无论这个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有一些可以发挥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Web3会是一锅粥的情况,目前很多产品都还没有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其实是当下Web3的一个短板,所以可能还需要考虑一下DID的问题。

 


Audrey:PT刚刚说的那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最近Vitalik撰写的一篇关于Soul Bound Token(简称SBT)的文章,我在思考的一个点是,无论是信用体系还是刚才讨论的匿名问题都源于地址,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一个地址对应一个人的虚拟身份,当然他也可以非常低的成本拥有很多个虚拟分身,虽然也有技术手段可以进行追踪,但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匿名。

 

在SBT的机制里,如果一个地址拥有越来越多的SBT时,他重新转换新身份或地址的门槛就会相对更高,也就意味着包括他历史的一些链上数据和他本身这个人在区块链世界里的大部分虚拟分身都被绑定在一个或多个有身份认证的地址上,所以我在思考的是SBT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


 

Ruby:其实SBT这个概念在被V神提及之前,像一些传统游戏,例如魔兽世界,就已经植入了这个概念,比较巧的是,我们当时在规划Phala World这个新项目时,也植入了这样一个概念,但我们的另外一个需求是我们希望以项目方的角度去解决一些需求,让社区之间产生一些更紧密的联系,使他们能够把网络上的贡献值转化为他们在网络上的一种身份象征,而转换的实现手段就是PT刚才说到的DID身份应用,如果说SBT能够广泛的在各个领域拓展应用的话, 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

 


06

未来可预见的Web3.0形态




Ruby:我们现在能看到的Web3.0可能更多的是一个Web2.5的形态,确实也是Web2.5的产品会比Web3.0的产品好用太多了,但未来Web3.0完全会是以一个去中心化的状态,这里我可能要打一个问号,我觉得说未来的的形态可能是Web2.5和Web3的共存,但这个比例不会是一个明确的。

 


PT:从过去的角度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与当下主流说法不一样的观点,现在好像处于Web1.5,不是Web2.5也不是Web3.0,而是在Web1.0的时代甚至web0的时代,产生了一个分水岭,一条线在做去中心化的路,例如像早期的HTTP协议等,这些协议在当时是去中心化的,然后发扬光大,另一条线是走向了中心化的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Web2.0时代。

 

那为什么说走向了Web2.0呢,我觉得在更多的情况下用一句老话解释就是“人之初,性本懒”,大家都在懒的情况下,Web2.0一个是更容易实现,一个是既然有人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底层协议,我就不去做了,或者说既然有人提供了,我就直接去使用它,所以说Web2.0就会造成解决别人的懒惰,越做越大,形成现在巨头垄断的局面。

 


Audrey:我觉得PT这个观点也很有意思,当下的Web3.0类似于我们回到Web0或者Web1中间的分叉阶段,在Web1到Web2过程中的某一个节点形成了某个平行宇宙,但是因为两条线都是共同发展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Web3,也是延续了最早万维互联网的一部分去中心化精神。



PT:确实也是这样一个想法,现在可能大家觉得Web3只进展到了一半,可能在别的平行宇宙里,Web3的成熟阶段他们叫Web2。我觉得元宇宙倒是实实在在在推进,因为它是基于硬件支持去推进的,Web3其实更多的是基于软件层面上,但在软件层面上不太好去评估进度。只能说中心化也好,去中心化也好,最后世界的发展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人性或者基于社会学的行为,汇集到走向Web2这条路。

 

在Web2阶段也形成过几次大爆炸,包括像流媒体和支付这样的技术,那在当下Web3里,其实这些大爆炸和技术关键点的攻克,可能还没有真实的出现,一旦这些技术出现或者迭代,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或跟我们现在理解还不太一样的Web3世界,这是我比较期待的一件事情。



每周必看



历史AMA




联系我们

 电报 

       t.me/DFINITY_ZH

 英文推特 

       twitter.com/D_PlusCommunity

 中文推特 

       twitter.com/D_Plus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