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性别序列治疗的现状与未来:专访潘柏林医生(下)

CW多棱镜 CW多棱镜 2024-03-28

策划:CW学术组

访谈:胡桃,HENG,风铃,FY

转录:风铃

整理成文:胡桃

审校:HENG,潘柏林

编辑:Andrea

图源:网络


序:

再次感谢潘柏林医生接受CW学术组的访谈邀请,访谈进行于2022年3月。



目录


1.栢林基金

2.跨性别医疗论坛

3.跨性别主题的学术研究

4.选择跨性别医疗的原因

5.展望跨性别医疗

6.“易性症”的诊断

7.性别焦虑

8.日常科普工作

9.印象深刻的受访者














1

柏林基金

胡桃:

我想到您在一席演讲的时候介绍过您有建立栢林基金,这个基金现在进展怎样?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图源:正荣集团

潘医生:

这是2020年成立的,成立的缘由还是感动于长期以来为这个群体投入大量支持性工作的公益社群组织,他们并没有稳定和丰厚的收入,但始终坚持着靠自己的一份情怀和微薄的收入来支撑着社群服务和科普工作,很不容易。我们需要这样的社群组织,同样也需要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我不希望他们因为缺乏经济来源而最终无法继续下去。

就单纯从医疗照护的角度上看,跨性别医疗也是需要发展和逐渐壮大的,而这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有人关注、有人加入,并且能够接受规范的专业培训,而这些培训、招募,以及医疗培训相关的医学活动包括我们的医疗论坛、公益讲座等等,都需要一些力量来支撑,我们还是希望这些能够延续下去。

出于这些初衷,我们成立一个相关的专项基金。

胡桃:

现在主要是做资助跨性别医疗,比如说研讨会研究这种?

潘医生:

对,还包括友善心理咨询师、友善医生的培训、科普读物的出版、科普宣传、还有社群活动等等。

胡桃:

明白了。那它像资金来源就是会向公众募捐是吗?

潘医生:

其实最早的资金来源还是主要靠个人的筹款,和一些感动于我们事业的有心人的友情赞助。希望它将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能够有更多的关注吧。

胡桃:

那像这种栢林基金,它有面向跨性别者患者提供一些帮助吗,比如说遇到一些没有资源来支撑自己继续进行医疗的人。

潘医生:

最初我曾经这么想过,要不要参考一些慈善医疗基金,例如在整形科里很有名的帮助唇腭裂患儿的微笑行动等,用于帮助条件困难的跨儿进行医疗。但后来就我们几位联合发起人一起商量,觉得这样能帮助的人太少,毕竟手术费它不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以目前基金的体量,一年可能也就能够资助的几个人。

相比之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唤醒社会对这个群体的理解和关注,同时让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这个群体的救助之中。所以就把基金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体系的培育,而不是个案援助。















2

跨性别医疗论坛

潘医生:

我们的医疗论坛这几年基本上每年开一次,因为跨性别医疗的专业信息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化、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不断更新,大家坐在一起,以相互更新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工作中碰到的疑难可以拿出来一起讨论一下,或者定期的组织制定一些专家共识等等。

最初的时候这些都是我们自费去组织的,这几年我们逐渐通过挂靠一些学术协会来举办,让跨性别医疗论坛也逐渐更加正统体面,增加行业影响力

HENG:

主要是关于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前沿研究和一些关于跨性别的一些手术药物治疗方面这些吗?

潘医生:

各方面。包括诊断心理支持,还有激素,手术,基本照护等等。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经验,然后也看看有什么可以一起探讨的一些新的热点话题难题等等。

其实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同道之间学习,有的时候也会从社群或者跨性别群体里学到很多东西,因为TA们可能会比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关注这些学术前沿。

胡桃:

这种会议也会有跨性别者参与吗?

潘医生:

有。我们每次都是邀请社群的人一起的。

HENG:

之前您有提到现在开通了线上问诊,然后您觉得线上问诊通道对于跨性别者有特别的一些帮助吗,比如比起来北京更加方便;或者您觉得线上的通道会让TA们更加愿意表达自己吗?

潘医生:

其实更主要还是让TA们觉得更便利。因为来诊者还是以外地居多,很多人没有条件经常来北京。

线上医疗主要有几方面功能:第一个是一个科普宣教平台,我在我的网站上写了很多跨性别医疗相关的科普文章,对于那些对自己还不了解、正在寻找答案的跨儿,以及一脸懵需要科普的家长,这些文章可以帮助到他们;其次是激素治疗复诊功能,对于那些初诊在我们这启动了激素治疗,我们要求是每三个月复诊,但是外地不方便来院复诊的话,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远程复诊,他们可以在当地医院查好化验,把结果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也填写一份我们设计的疗效自我评估表,我们就可以根据效果和风险来进行用药调整,并且线上处方寄药到家。还有一些跨儿会把这个线上平台作为一个倾诉的场所,有一位跨儿几乎每天都会把自己的心情日记传到平台上,几年下来我和TA的问诊对话中积累了好几千页的日记。

HENG:

取药的话相当于是全国各地都可以取,就不一定要来北京取。

潘医生:

是的,线上平台提供跑腿购药寄药到家服务,或者问诊者也可以拿着线上处方到当地的药店购药

FY:

我看到现在比如说中国心理学会,还有中华医学会,它会举办很多峰会。我们有没有官方的组织会考虑到这方面的发展?

潘医生:

这些年也还有不少有心的专业人士在为跨性别医疗行业耕作。包括上海九院整复外科刘阳教授牵头发起了一个在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协会下的性别医学与性器官整形分会,目前我们都是共同发起人,也算是国内第一个正式的跨性别医疗相关的学术协会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陆峥教授也牵头组织我们这些学者共同编写了易性症多学科诊疗的专家共识,这个也是国内第一个跨性别医疗的行业标准,这些都为我们从事跨性别医疗带来学术和法律支持,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体面、有理有据。















3

跨性别主题的学术研究

FY:

对,然后我看您还在Lancet子刊也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其实我觉得这一块应该还是我们国内现在比较空白的一个地方。

潘医生:

是,跨性别领域很多科学问题还没有很明确。所以跨性别医疗相关很多研究其实一直也都前沿热点,这几年国际上的跨性别相关的一些文章越来越多,而且好多都是质量比较高的杂志,但国内目前还是不是很多,所以我们觉得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研究。

跨性别医疗很多的环节,就包括跨性别的成因,脑功能,遗传学等,还有治疗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很多东西都并没有研究很透,所以在这方面还有很长远的科研前景。

我们将来也会继续在科研上面做更多的工作,未来这是科研产出量很大的一个领域。














4

选择跨性别医疗的原因

FY:

就外科领域而言,整形外科可以说是非常有魅力的方向。而且整形外科里涉及到很多细分的领域,比如有经济效益,大众观念里有社会地位,或者说觉得很有影响力的一些方向。

您是因为什么契机会选择跨性别医疗作为奋斗的一个方向?

潘医生:

你问了一个挺好的问题。

这其实跟个人的性格,还有个人的喜好有关。我觉得我是一个愿意做一些需要人去做,但是做的人又很少的事情。

我在很早之前接触了跨性别社群以后,发现其实跨性别者都比较需要帮助,但是能够帮助到TA们的人很少,尤其是医疗资源。这种医疗资源不是就做个手术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多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过程。这在国内当时基本上是空白,那我就觉得做这个事情还挺有意义的。

而我个人的性格也是,不太愿意在一种就很热门的专业去卷,包括我还有另外一个专业,唇部整形,其实也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但是我现在做我觉得从事这两门专业我还是非常开心,走别人不走的路,往往能看到更独特的风景














5

展望跨性别医疗

FY:

我觉得三院这边做的特别好,您这个团队也做得特别好。

您觉得未来相关的跨性别手术和治疗这些领域,发展方向和未来、以及您以后的大概的设想和期待是怎样的呢?

潘医生:

首先,我们最需要改善的是整个社会对跨性别的一个认知和印象,另外也需要提高医疗领域里对跨性别医疗的认可度。

我对未来的设想,在一切都切合国情现状的理想状态下,在临床上能够多给跨性别医疗一些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例如可以支持在一些医疗机构中构建跨性别医疗的MDT单元,既能实现多学科协作提供“一站式”的诊疗,又能为来诊者提供友善、隐私的服务。

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品牌大学的经验,例如像匹兹堡大学、华盛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都设有专门的性别医疗中心。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类似的医疗实体

在医学教育上,也应该逐渐将跨性别医疗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纳入继续教育的医学课程,让更多愿意从事该领域的医疗工作者有机会获得这些培训。同时,也应该多鼓励和支持性别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从“医、教、研”三方面将这个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分支完善构建起来。














6

“易性症”的诊断

HENG:

之前我们有访谈到一些受访者,TA们说TA们现在还是要先去六院开一个易性症的诊断,然后再来三院取药。

但是您刚才说现在三院是有一整套的就诊流程,请问现在易性症诊断是三院能开吗?还是说和六院那边有一些合作?

潘医生:

我们这几年收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具备资质而且有丰富经验的精神科和心理科资源,当中也有来自社群的整理更新,便于跨性别人群查阅所在地附近能够给与接诊或者开具证明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对于开具证明的流程与时长,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周期,以各地具体的要求为准














7

性别焦虑

胡桃:

有很多跨性别者有性别焦虑。一般您在初次接诊的时候,像TA们这种心理状况,比如说焦虑抑郁的情况大概是怎样的?以及TA们在做激素或者手术之后,状况会有所改善吗

潘医生:

我们进行治疗的目标,就是缓解TA们的性别焦虑。

其实我们不建议一上来就用激素动手术,而是先帮助TA们探索自己焦虑的具体方面及程度,同时也探讨一下有没可能通过一些非医疗的方式例如倾诉、转移注意力,或者通过简单的服饰妆容等改变来缓解焦虑。

当这些方式无助于缓解时,我们再探讨下一步医疗方式的选择。用激素和手术治疗的原理,在于治疗后TA能看到或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性征受到了抑制,希望的性征得到唤起,从而更加接纳自己的身体, TA的焦虑和抑郁就会减轻。但这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制定是完全取决于跨性别者不接纳自身的方面,或者说希望转变的方面,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套”项目。

比如说,一个跨性别男性,他如果只是对自己的胸部无法接纳,但是并没有彻底转变性别的想法时,可能单纯的一个乳房切除术就可以帮助TA实现自我接纳,而不必要做更复杂和风险更高的生殖器手术。

所以在这里也是想科普一下,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可能存在一个误区,以为我们的治疗最终都要彻底的转变。其实不然,我们最终治疗的目标,为的是帮助TA们缓解焦虑,提高自我接纳度,恢复正常人生轨迹

当然,在治疗前我首先需要判断的是焦虑是否主要来源于性别不认同,如果是,我们做性别肯定治疗是有比较明确的效果。但也有个别人焦虑的来源比较复杂,甚至主要原因并不是性别不认同的话,我们还是需要精神科首先甄别,明确原因,焦虑和抑郁严重时还需要先进行适当的抗焦虑治疗之后我们再判断是否存在性别不认同。














8

日常科普工作

胡桃:

然后还注意到像您有在一些社交平台,像我关注到的您的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您有做一些科普。

您做这种科普宣传的初衷,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潘医生:

跨性别医疗科普还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跨性别医疗资源还非常稀缺,很多的跨性别孩子,在自己碰到困惑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途径去搞清楚自己到底怎么回事,出于希望了解自己甚至自救,很多孩子会选择上网搜索;有些焦虑的家长也会通过网上寻找答案。但现在网上很多信息鱼龙混杂,他们有时候会找到同类的一些线上社群,但大多缺乏监管或者指引,群里常充斥着负能量的信息或者情绪,对家长的感受就更差了。所以,给TA们提供一些科学权威、具备正能量和唤醒希望的科普非常必要。

我其实也很早就做一些线上科普,最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一些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写一些科普文章,当时写出来以后发现阅读量并不少,甚至还有不少人回帖提问,也是那个时候感受到国内的需要帮助的跨性别其实是一个隐匿的庞大群体。现在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普及,我们也跟进做一些科普视频,有时候还会搜集了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经常问到的话题,专门做一期答疑科普。相对于互联网医院平台,短视频更容易可见和推广

不过这也是双刃剑,从评论区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还是有一部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甚至有一段时间还造成更新的限制。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大众的理解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团队还是会继续坚持为爱发声














9

印象深刻的就诊者

胡桃:

您最近半年或者最近一两个月来,有没有接诊一些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跨性别者?

潘医生:

其实每一个跨性别者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每次出诊的时候都能从ta们的故事中感受到一些无奈,也会感受到一些感动。其中有些很典型的经历,甚至可以改编成影视教材。我们也会注意收集这些素材,用真实的鲜活画面来讲述这些医疗所见所闻,这样可能更能打动观众,让社会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上更多的理解这个人群。

胡桃:

之前有个英剧就是讲一个产科医生的故事,他把自己的之前做产科医生的日记就出版了,还拍成英剧,然后评分也很高,您也可以写个关于跨性别科医生的日记(笑)。

潘医生:

你的建议很好,我们筹划一下(笑)。

胡桃&HENG: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潘柏林医生科普社媒账号

微信公众号:

|本来模样|(跨性别序列医疗团队)

微博 @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

B站 @潘柏林医生

抖音 @潘柏林


推荐书目:

《走出性别困境》

作者:潘柏林,刘烨,韩萌,陈冰锐

图源:网络


详见重要公告!Newsletter重新订阅通知

无论您于2023年1月之前是否订阅过Revue平台上的CW Newsletter,都请扫描文末二维码重新完成订阅操作(需要爬梯)

如扫码不便,请复制链接到浏览器

https://colorsworld.substack.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