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发布会外文翻译,我有话想说

独到英语黄老师 独到英语 2020-10-28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提出了一项和外文翻译有关的建议,引起了很多关注。作为一名口译工作者,我有话想说。


这位人大代表表示:“经过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我们觉得此举没有必要性,建议在国内举办新闻发布会等重大外事活动中取消外文翻译。”


他给出了四个理由:一是合乎法理。二是彰显文化自信。三是维护汉语尊严。四是提高沟通效率。


对于第一和第三个理由,我完全认同。作为联合国通用语言的中文,能够有更多的尊严,自然是我们所乐见的。


但对于第二和第四个理由,我有不同看法。刻意取消重大外事活动的外文翻译,不仅不能彰显文化自信,反而是内心敏感脆弱,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并且会降低对外沟通效率。



这位代表在解释第二个理由时说道:“在官方性质的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上,取消外文翻译,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有效传播,提升中文的感召力、影响力,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进而彰显中国文化的自信。”


这个理由,实在让人费解。这里提到的发布会等活动,自然是有外国人参加的外事活动,不然也就不涉及翻译。


既然有外国人参加,却不翻译成外语。如果外国人都不知道中国人在说些什么,何谈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有效传播,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参加没有翻译的外事活动,会有怎样的感受?


是感受到中文的感召力、影响力,还是感受到傲慢和不尊重?这样做,是增加外国人对中国的善意,还是不必要地制造对中国的敌意?



在一次电影节活动中,姜文即兴发言后,发现有外宾在场,却没有翻译,于是打断活动,临时让主持人现场翻译。


有人认为姜文的举动没礼貌,不尊重人,但其实,这恰恰是姜文尊重人,不得罪人的表现。请来外宾,却不提供翻译,把外宾当摆设和道具,这才是不尊重人吧。


这位人大代表提到,他的建议,是“经过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后提出的。显然,这不是他个人的想法,而是有广泛代表性的。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美国的遏制,和被超越国家的敌意。在此背景下,可以明显感受到民族主义情绪在升温。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失控的民族主义和盲目的自信,而是冷静的头脑和对于自身处境的正确认识。


在这种环境中,我们需要格外重视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多做外方的工作,争取对中国的善意,从而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做到这一点,需要和外方进行信息的沟通,思想的沟通,情感的沟通,从而为国家争取利益。我曾经参与过一些相关的工作,所以深知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反复耐心细致地和外宾沟通,要入脑入心。如果傲慢地以我为主,只讲中文,那么显然是无法说服外方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这位代表还提到:“外国记者在我国境内参加的各种活动应该入乡随俗,尽可能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


不少外国人能用中文侃大山,但不听翻译,就能理解中国人讲话中经常提到的古诗词,以及“大水漫灌”“浑水摸鱼”等表述真正含义的外国人,就非常少了。


此外,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对今后外国人学中文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更重要的是,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交给外国记者,总感觉不太放心。


外国记者热衷于报道的,可能并不是正能量的中国文化。在外媒笔下,方方成为了武汉的良心(conscience of Wuhan)。



搞乱香港的人,在英美记者的笔下,就变成了民主人士(pro-democracy figures)。这难道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



所以,综合来看,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目前来说,还是有必要主动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


如果在对外交往中,无视英语是国际语言的现实,任由强推中文的想法发展下去,那么就无异于主动与国际社会脱钩,这岂不是美国求之不得的?


学好英语,用好翻译,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而强推中文,只有虚名,没有实利,还是不做比较好。




精彩回顾

总理记者会上女神翻译张璐的表现,只是“英语复述”?

蓬佩奥关于香港的最新声明,连CNN都看不下去了

崔娃又出搞笑合集:疫情期间分手还是结婚?不忙做决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