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海边驿站,建筑师和艺术家塑造的海岸线
藤本壮介,马岩松,朱小地+雪松,Bjarke Ingels,Kimsooja+Jaeho Chong,林天苗,Aha Union,Ong-ard Satrabhandhu+杨福东,Stefano Boeri,Anish Kapoor,Patrik Schumacher+沈伟,刘家琨,Winy Maas,Thomas Heatherwick,隈研吾+坂本龙一,张培力+刘硕,栗若昕….
世界级建筑师和艺术家设计
16个无任务书的艺术主题驿站
并置在32公里海口滨海沿岸
是怎样的国际公共艺术“大事件”?
“海口·海边的驿站”由海口市政府发起,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著名艺术策划人翁菱担纲策划,以“自然·共生·未来”的理念,邀请全球炙手可热的一线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参与,跨界携手,创意设计多个形态不一、 功能多元、风格迥异的艺文主题的服务性驿站,联动形成一组海边带状地标建筑群。
“海边的驿站”基于海口的地理环境为城市度身定制,连接了海口的过去、 当下与未来,希冀召唤城市记忆,激发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我们希望通过’海口·海边的驿站’这个项目来探索人类在新冠疫情后与自然界的关系、新老城市的共生、科技与艺术的相互激发,以及,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迁的情况下,人类怎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个终极议题。十余个世界级公共艺术驿站将于年内陆续落成并与公众见面。
——翁菱
“海口·海边的驿站”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于2月1日正式启动。选址在海口湾片区和江东新区,其中在海口湾 19.6 公里长滨水区域布局 7 个驿站,在江东新区未来 CBD 外 12.5 公里长的海岸线区域里建设 9 个驿站。
建筑师和艺术家如何理解海口文化?如何处理大海、生态、气候与建筑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观察到了什么,又以怎样的内容反映“自然·共生·未来”主题和社会现象?做出怎样大众参与度高的公共艺术设计?疫情背景下打造的集群项目,又想传达怎样的社会理念?代表着了什么?建筑师和艺术家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正在建造
马岩松:云洞图书馆
“云洞图书馆”地处海口湾畔的世纪公园,面朝南中国海,是海口沿海公共空间启动计划的重要节点。图书馆面朝大海,是一座一体成型的白色建筑,像是多维的时空隧道,连接了城市与海岸、现实与想象。建筑由白色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形,内外合一,形成多个半室外空间和平台。卷曲的混凝土墙体,既是有机形态的建筑结构,也是连接不同空间的纽带,墙、地、天花融成一体。大大小小的孔洞是有机的呼吸口,也将自然光线引入空间的深处。
渲染图制作 ©SAN
渲染图制作 ©SAN
人在其中,望海、观天。人不再是主体,建筑也不再是载体。一切仿佛只是宇宙一粟间的微影,但又无穷无限。这处复合图书馆和人们放松休息功能的驿站,将是海口下一个充满活力的、亲民的公共空间。人们可在这里休憩、阅读、放空、看海;周边还可以举行中型的户外演出和音乐会,与其余多个形态不一、功能多元的主题服务性驿站一起,联动为海口带来更深层次的人文色彩。
异形模板
即将建造
如何将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我去过海口好几次了,这个地方令我着迷,这里的历史,自然和美景。我非常高兴能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参与这个项目,我受这个地方本身启发,因为这里有开阔的视野,美丽的景观。我尝试在我们的驿站和海边和海洋之间寻求和谐,尝试去展示海口的美丽,也试图在来这里游览的人们和海景和驿站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 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 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我们的驿站像是一个圆形的屋顶,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爬上山坡一样爬上屋顶,在屋顶上,人们可以眺望美丽的海洋。欣赏坐拥海景的海口城市之美,因为这个环形的结构,中央庭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即使在如此开阔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位于中心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在中央庭院,心之所向,一目了然,我希望人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参观,来体验这个建筑空间的美感与刺激,以及感受海口美丽的环境和大海。
© 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 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概念构想 / 采访
刘家琨 / 家琨建筑主创建筑师
ArchDaily(韩双羽):为什么参与这个项目?什么最吸引您?
刘家琨:是海口这个城市,是对阳光、沙滩、海风向往。身处四川盆地内陆的人,对海边有自然的向往。在特定的地方建造特定的建筑,场地是有决定性的,我希望这个建筑和海的关系更加密切,我恨不得盖在海里。如果场地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建筑师要做的就是锦上添花。
ArchDaily:在发布会您说过一个词“海南精神”,有哪些层面?
刘家琨:我现在还不能说我找到了,但都会在综合的想象里,有人文,有几起几落的历史背景,也有自然地理地质条件,这些因素会变成一种力量,或者在物质化过程中变成一种特别的质感。我们不能说有明确的指向,但综合的感觉会有的,有风和日丽的,但也有很沉重的地方。我觉得最终传达出的,不仅有形,还有势,从语言结束的地方开始。
场地考察 ©韩双羽
场地考察 ©韩双羽
ArchDaily:面对景观最大化的场地,如何考虑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尺度关系,以及面对海的大尺度,建筑的中尺度,和人的小尺度,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刘家琨:在海边,再大也比不过大海,大不是优先项;重点考虑在海边的人,这个尺度就明确了,肯定会有合适的尺度表达,我会去寻找那个尺度,而不是绝对的物理尺度。我还没想好具体的功能,会根据具体功能寻找合适的尺度,但建筑一定是面朝大海的。
ArchDaily:现在所有的项目都没有明确的功能任务,是吗?
刘家琨:没有太具体的功能限制,主要是公共服务的功能,希望海边的人可以参与,并停留下来。业主方希望建筑师不光满足需求,还能创造出一些不一样功能。我希望这个建筑是可以让人安心的,有亲和力的,还有些兴奋度的空间,面朝大海。
场地考察 ©韩双羽
ArchDaily:这是建筑师和艺术家公共设计的海岸线,有想合作的艺术家吗?
刘家琨:多了一位艺术家,会多了一个在语言上合作或对抗的人,如果没有,我想和好的业主、好的施工队合作,和好的参与者、好的游客合作。
ArchDaily:您说建筑师面朝大海的,面对宏大的景观,您如何设定对景观的“看”?
刘家琨:人和动物最舒服的状态,是可以在一个小小的、庇护自己的空间中,同时视野无限。既希望可以庇护,又可以看到“一切”,大海就像那个“一切”。
场地考察 ©韩双羽
ArchDaily:面对从未尝试过的环境场景,会突破您之前的设计语汇和形式吗?
刘家琨:我就希望这样做,就打算这样做,这是我第一次在海边做,是很不同的状态,如果分给我和其他项目差不多的场地,就无法激发我的想象。我就是希望来到海边,做一个从未尝试过的建筑。
ArchDaily:预算有限制吗?
刘家琨:我还没听到预算的消息,我不是一个烧钱的建筑师,我也不会堆金砌银的做,建筑语言没有贵贱之分,我希望是得体的。我不但不是烧钱的建筑师,反而是省钱的建筑师,但也不会故意做穷建筑。
家琨建筑作品:蛇形博物馆北京展亭
张培力 / 艺术家
ArchDaily(韩双羽):听说您来海口好多天了,您观察到了怎样的人文环境?这个城市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张培力:我觉得这边的城市规划,还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特别的模式化,没有太套路化,可能另外方面讲,海南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相对来讲慢一点,但我觉得这种看起来慢未必是坏事情。我看到中国的很多城市,建筑和规划是千篇一律的,看不到特点,如果去欧洲,可以看到很多城市是有时间性的,可以看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罗马时期,还可以看到当代的建筑。中国能有历史感和时间性的城市越来越少,但我觉得这些历史感特别宝贵,海南还有。
城市风貌 ©韩双羽
城市风貌 ©韩双羽
ArchDaily:您如何理解公共艺术,您的作品主题想要表达什么?
张培力:随着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要考虑社会受众、公众,没有艺术家可以闭门造车,只考虑自己,只考虑自己的只有小孩,小孩在画画的时候不用考虑别人的评判标准,也不用考虑社会的审美、政治、文化等,大部分艺术家都会有意无意地正在创作中考虑艺术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生了什么,尽管有时候他的作品不是直接回应这些现象,但这些问题都是有影响的。公共艺术从语言上应该是具有可读性的,广泛上可以被接受,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参与性。作品在创造时,就考虑有一部分的艺术表达,就是当公共参与后,作品才成立和完整的。
这几天我访问了一个海洋环保组织,作品是和海洋生物有关。希望这是一个可以让观众呆得住的空间,而不是觉得很烦看一眼就走了。
城市风貌 ©韩双羽
城市风貌 ©韩双羽
ArchDaily:这次是与建筑师合作的项目,您会在建筑设计中加入怎样的想法?对建筑师提出怎样的设计要求?
张培力:我很早以前做过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建筑作品,被很多人骂。那是在宁夏贺兰山,找一些从来没做过建筑的艺术家设计一些房子,要求是可以胡思乱想不着边际,建筑不需要有使用价值和功能,当时我做了一个“烂尾楼”方案,没有墙体,都是柱子叠柱子并延伸出去。
回到这个驿站,这是一个放松的空间,同时也是实时观看的空间,可以观看到海景,并且是不合时宜的观看。我的作品可能会是三个部分,一个是可以实时观看,可以看到海岸线和沙滩,另外两个不是实时的。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嘛,一方面,希望进入空间的人都有一种舒适感,另外一方面,希望建筑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看,都是比较朴素的,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我不想强调建筑语言。我希望建筑能成为我作品有机的一部分。
“洗尘阁” / 张培力
ArchDaily:艺术作品是实时反映当下的观察的,这个作品是永久性的吗?会随着海岸的开发而变化吗?
张培力:目前设想是永久的。我倒是觉得有时候海风等各方面的自然因素,对建筑材料和结构可能会有影响,我现在考虑的是,建筑是一层一层壳的,外面是可以破败的,里面是好的,远看是一个废墟,内部也是稳定的。
ArchDaily:语言描述是给人提供想象的,通过判断信息可以有很多个设想,实景才是您给出的答案。
张培力:对,也许不实施是最好的,你们慢慢想,我也慢慢想(哈哈哈哈)。
优雅的半圆 / 张培力
建筑师和艺术家作品
朱小地+雪松
“我想此次设计方案应该强调作品的社会属性,达到引发观众广泛关注和参与的目的,助力海口南岸北望琼州海峡,仿佛让我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海风袭来。”
——朱小地
过往作品:2020年南京青奥灯光艺术灯会时间塔 / BIAD朱小地工作室
这座时间塔是以光和信息流为载体的“光建筑”。以纯粹的光语言为创意理念,意在让建筑成为光的生命体,让时间和光这些难以固化的诗性体验和哲学命题成为可视和可知的全新生命体验。时间塔以若干层大小不断变化的圆盘连接的立体架构与围绕在周边的面积不等、不断上升的屏幕进行组合,形成了立体的、相互掩映的空间关系,将具象的实体存在转化为空间的抽象表达。
© 张哲鹏
雪松作品
Bjarke Ingels 比亚克·英格尔斯
过往作品:2016蛇形画廊 / BIG建筑事务所
BIG 设计的画廊由模塑玻璃纤维“砖”组成,增强光的渗入量,每面墙体具有由外而内的可视性。地板和家具均采用木质,与半透明的纤维玻璃相结合,使“建筑表面具有温暖透亮和线型的肌理。”对于室内空间而言,每个玻璃砖块的后移营造出有趣的光感和影音,从内部是通透可见的。
© Iwan Baan
© Iwan Baan
Kimsooja+Jaeho Chong 郑载澔+金守子
“如今全世界都面临着社会问题的挑战,不确定性无处不在,这一切需要我们每个人来展现和保存人文情怀,艺术强调反对暴力,联系群众,而不是因为彼此的差异隔阂大家。我期待我们的项目能为海口带来希望与生机,我们的目标是使这个项目成为一个拥抱新旧交融的圣地,我们前所未有地相信艺术与建筑的力量。”
——郑载澔
过往作品:“凝视球体”装置
这个装置是比利时艺术家Axel Vervoordt和郑载澔为艺术家金守子设计的装置。它重新诠释了前杜松子酒酿酒厂的体系结构,并邀请游客享受新的空间体验。横跨埃舍尔美术馆整个地面的是一面镜子,镜子可以展开和扩大内部空间,从而将建筑包裹成作品本身,并吸引观众。这个水平面呼应了曾经被用来盛放麦芽筒仓的圆形圆形空隙所刻画的记忆,同时又将历史的痕迹转变成一种新的有形的体验。
© Sebastian Schutyser
林天苗
“艺术建筑 ,再加上美丽的海岛自然风光,以为背景为工具的艺术项目,将会给海口带来多样性的多多层面的跨学科的世界级的这种交流平台,他一定会达成直接与世界建立直接关系的这么一个宏图美景。”
——林天苗
过往作品:《我的花园》
《我的花园》是艺术家为“体·统”展览特别创作的大型装置。借以“有真为假,作假为真”的公共意识概念,观众们被邀请去参观一个由玻璃器皿构成的“温室(花园)”,让人感觉沉浸在一种充斥着自然园艺、科学技术和大胆的艺术想象的壮观结构之中。这里的整个地面铺有柔软的粉色地毯,不同直径、高低的粉色花盆内直立着类似植物的玻璃管,玻璃管中喷流着各种透明的绿色液体。观众可以从玻璃管上印刷文字识别植物的名称,如“指甲花”( 中文植物学名为“散沫花”,拉丁学名为Lawsonia inermis),有趣的是,当俗名再度被译成英文的时候,“指甲花”为“nail dye flower”,它们将再生为一种新的话语政治。而这一过程体现了俗名和“专业国际标准”之间的随意性和差异性。
AHA 组合
“对于艺术家而言,我们有很多方法来去回应和讨论自然与我们的关系,一种方法是我们更加的融入或者相应于整个大自然的一个整体。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来提炼它更加强烈的一种自然符号,来更多的是警醒我们自己,让我们来更加的对自然表达出我们的崇敬。”
——孙华,AHA组合主创
过往作品:徐冰大型回顾展《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整体设计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18年7月21日至10月21日在大展厅、中展厅、甬道和大堂呈现个展“徐冰:思想与方法”。这徐冰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回顾性个展,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为形式的六十余件作品。
Ong-ard Satrabhandhu + 杨福东
“通常影像艺术家的作品都呈现在美术馆,或者是封闭的艺术空间,它很少在户外去呈现,对我来说这可能拓展了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想象。”
——杨福东
过往作品:One Nimmen广场 / Ong-ard建筑事务所
这个传统城市发展项目将通过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重振步行街和广场的城市秩序,城市的市民标志以及社区中心来振兴社区。建筑设计受到东西方民间建筑的影响,尤其是泰国北部的兰纳建筑和尼泊尔的十三世纪纽瓦斯建筑。钟楼的意义是象征性的,尽管它有助于打破水平的构造要素。设有户外咖啡馆和商店的回廊旨在将游客带回过去。市场大厅和带有钟楼的开放空间体现了村庄的概念。
Stefano Boeri 斯坦法诺·博埃里
“我们的项目是一个像珊瑚礁一样的生态系统,由一系列的有机品牌组成(像珊瑚虫组成珊瑚礁一样),加之中央穹顶设计,为游客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创造了新的互动方式,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海口海岸线的新地标,它是非常灵活的,它将会展示很多不同的功能和用途,为了使所有材料可持续发展。”
——斯坦法诺·博埃里
过往作品:波尔塞维拉公园和红圈 / 斯坦法诺·博埃里建筑事务所
“波尔塞维拉公园和红圈” 的城市项目被认为是一个拥有不同生态和基础设施的公园系统,可用于可持续交通和研发与制造的智能建筑,旨在扭转波尔塞韦拉山谷目前的形象,从一个复杂而充满悲剧性的被破坏的地区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创新的区域,以实现热那亚自身的复兴。红色钢圈–山谷两侧“城市缝合”的象征性元素和体现-不断发展,改变其性质:它成为人行道,高架广场,进出坡道,建筑物之间的走廊或地下小路,并连接所有不同的区域,突出了这座伟大的城市植物园:波尔塞维拉公园。
© SBA
Anish Kapoor 安尼施·卡普尔
过往作品:《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 安尼施·卡普尔
血红色的蜡质砖块从几个上升的传送带的末端戏剧化地坠落至一片同样材质的聚合物中,一个悬浮着的巨大红色太阳注视着这个机械化的、毫无人为因素的场景。艺术家的手被一个看似自动的机器替代了,因而观看者可以更为直接地感受这件作品并获得一个主观且深刻的体验。
© 安尼施·卡普尔 / 戴夫·摩根
Patrik Schumacher + 沈伟
“我们不仅有城市、建筑层面的规划和设计,还会深入到室内设计领域,甚至进一步对家具和产品进行设计,空间、艺术效果、产品,甚至时尚和我们的模样,都是这个新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用来改变世界的全新生活方式,我们相信我们的设计方向是建筑的未来,雄心勃勃、充满动力地革新、实验。并利用这个过程中的发现、技巧与概念进行内部竞争,最后加入我们的项目。这些技术是信息革命的一部分。”
——Patrik Schumacher,扎哈建筑事务所
过往作品:Allongé保护装置 / 扎哈·哈迪的建筑事务所
这个临时装置位于临近西28街520号住宅楼的高线公园。其目的是保护建筑装修时的过路行人。装置的灵感来自于沿着高线公园的活力运动,游客穿过一个34米高的大型金属曲线钢框架,来进行一个空间体验,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即将建成的扎哈公寓。作为一个建筑保护设施,其结构形式在保护公众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一个装置,也丰富了与高线公园相邻的建筑里的生活。
© Scott Frances
舞蹈风暴《折叠》/ 沈伟
刘家琨
过往作品: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号茶室 / 家琨建筑
基地位于大坝之下的低地, 大坝之外为广阔的河景。高起以获得视野和风,成为休憩饮茶时的基本愿望。以轻盈对应体量厚重的大坝,相互衬托,相得益彰。高起,风,视野,轻盈构成方案的基本意向。化整为零,减小体量 — 以集群为形象特征,以独立性为使用特征。电线杆用作柱;电杆配件组装钢平台;槽钢用作吐水槽 — 公共市政材料构成材料主题。 窗扇机械制动,自由开合;门利用重力,自动关闭;下水管兼栏杆扶手;推拉门隐藏便器 — 可动性和意外性激发体验乐趣。 这些小型结构体可以延展和渗透到任何电线杆可以到达的地方。
© 家琨建筑
Winy Maas 威尼·马斯
“这个项目把城市的文化和景观相融合,这种融合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证明这种人、自然、城市三者的结合很有未来前景,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密集的联系交互与生态应该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还有如何在密度方面解决大家关心的健康的问题,我期待这个过程,也期待我们的成果。那将会是自然与科技的美妙结合。”
——Winy Maas,MVRDV
过往作品:(W)ego / MVRDV
MVRDV相信未来的建筑需要一个重要的特性:灵活性。 (W)ego展示了九种城市住宅的一种装配形式。每一个单元都有它自己的个性:橙色空间的升降门,绿色空间的吊床和梯子,热带粉色的跃层空间, 柠檬黄是私密的顶层空间,蓝色的山洞空间——这个概念带来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W)ego中每个房间都播放一部影片,详细描述了它潜在的装配可能性。
© Ossip van Duivenbode
Thomas Heatherwick 托马斯·赫斯维克
过往作品:纽约哈德逊广场Vessel / Heatherwick Studio
Vessel 是一个新型公共景观项目,呈圆形环绕,共16层、2465级台阶,80个休息平台,可一览曼哈顿全景和哈德逊河景观。Heatherwick 负责设计一个公共中心,吸引游客同时为曼哈顿创造一个新地标性社交空间。设计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设计一栋不会淹没在周边摩天楼群中的,令人难忘有特色的建筑,或者是在原有火车站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 Michael Moran for Related-Oxford
隈研吾 + 坂本龙一
“希望将海口本地的火山岩,植物,地形等都融入我本次的设计构想中。另外,我这次会与我的朋友-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坂本龙一合作,我们将创造一个可以感受自然和音乐的场所,希望可以创造一个可以亲身体验海洋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地方。”
——隈研吾
“大家好,我是坂本龙一,很荣幸这次能和我的老朋友隈研吾合作,能借这次海口 海边的驿站项目与那么多艺术家朋友见面,期待尽快和你们相见,谢谢,再见。”
——坂本龙一
过往作品:东京晴海临时展馆 /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这个半开放空间采用钢框架,填充了由交叉层压木材制成的面板。这些交叉层压面板的尺寸为160 x 350厘米,厚21厘米。设计成一个盘旋而上好似要飞向天空的结构。为了阻挡风雨,隈研吾使用了由 TEFKA(乙烯和三氟氯乙烯的共聚物薄膜)制成的透明片来填补面板之间的空隙。这些风筝形状的元素让光线进入空间,而木质面板就像森林中的树木一样过滤光线。
© 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 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张培力 + 刘硕
“大家好,我是刘硕,我是一名80后的设计师,这次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张培力老师的辅助人员,参与“海口·海边的驿站”的设计,希望能够非常好的配合张培力老师完成整个项目。谢谢。”
——刘硕
过往作品:《被显现的图像》 / 张培力
张培力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与副教授,在录像领域里从事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是中国最早的的录像专家。《被显现的图像》利用感应装置,由观众观看的次数决定影像的呈现效果。
采访+拍摄:韩双羽;编辑:韩双羽,莫因同
*建筑师和艺术家作品内容来源网络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