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建筑:“以预制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ArchDaily 出走记Ep.2
韩大王(ArchDaily):我第一次知道众建筑,是通过“众行顶”,随后就是“插件家”,以一种预制的技术性方法介入到城市和居住场所,插件家解决了哪些城市居住问题?
何哲(众建筑):插件家最初是从“内盒院” 开始实践的,是对老城区中的老旧建筑提出的解决方案,从旧城更新出发。“内盒院”在北京大栅栏,是城市肌理、院落空间都很完整的片区,但这里很多老房子都很破败了,保温和密闭性都很差,居住舒适度很差。所以我们提出了“内盒院”的概念,在保护房子的外观和结构前提下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
“内盒院”是一个预制的系统,我们在工厂里把板材都预制好,现场可以很快速的拼装出一个舒适度很好的房子,这是最早的出发点,后来发展出来“插件家”的概念,内盒院更加适用于老房子,插件家是在老房子更新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适应更多不同类型场地的预制建筑系统。
内盒院
内盒院
韩大王:“插件家”也是“众产品”一部分,是以一种品牌的思维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产品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臧峰(众建筑): 我们对设计一直有一个态度,面对现实,不把自己投入到某种历史中、特定的场所和情绪中,而是针对当下的“现实”提出解决方案。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全球化带来的生产链和经济链,大量大规模生产现状成为了我们的“现实基础”。我们设想的设计,不是孤立的,是可复制的方法去面对不同的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
何哲(众建筑):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可以有更大的影响力,“产品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产品是可以量产的,比如手机,汽车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用品。产品化之后,大家才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去享受一个好的设计。
插件家
插件家
韩大王:现在已经建成了5个插件家,每一个都是不同的,设计方法是相同的,但是形式并不相同,也不能用产品来定义,也存在为业主定制的含义,如何看待定制和产品的矛盾?
臧峰: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讨论的事,我们是在运用“产品化”的思维去思考设计上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产品化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好。“产品化”除去与设计的关系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市场,生产,售后还有渠道等等都需要考虑,而我们在做的事情有点类似于一个 ‘概念产品’,还没有让这个产品进入到商业化的阶段,两者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何哲:这个有点像预制化和产品化的区别。比如插件家我们使用的是预制的方法,这是一个接近于半产品化的状态,和真正的产品化和量产还有一定距离。插件家是根据一个特定的场地和业主去做的一个预制化的产品,我们本身是在往量产的方向努力,比如王先生的插件家,就是想要规模化生产的样板间原型。我们的合伙人James 现在也在美国推进这个事情,也有厂家和投资人在一起做“建筑产品化”,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小樊插件家
小樊插件家
小樊插件家
王先生插件家
王先生插件家
王先生插件家
韩大王:Peter cook 提出过“插件城市(Plug-in City)”,“插件家”和“插件城市”有什么关联吗?
何哲:只是在名字上有一些联系,“Plug-in City”更加乌托邦一些,它首先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所有的配给,里面的插件都是标准化的,安插到城市中。我们的情况略有不同,我们是有现实条件的,面对老城更新,在不影响老城的已经存在的系统下的快速改造,更加像“介入”的状态,动作比较轻,对根基没有破坏性的一种做法。
臧峰: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让项目落地,即面对物理空间的技术难度与真实的操作问题,如政策、邻居等看不见的难题,装配式和预制化反而会很有灵活性,是一种系统化的衡量,更容易实现出来。Peter Cook 和新陈代谢时代是比较英雄主义和乌托邦的,希望提出一种模式,可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更加理想化。
插件塔
插件塔
插件塔
韩大王:你们提出了很多理性的方法,那如何表达人使用后的感性空间呢?会对之后的行为有预设吗?
臧峰:在建筑设计中我们不会主动的加入很多情绪,更多的时候我们追求的是与“现实”的结合。但是感性在设计中其实是一个更加宽泛的存在。比如内盒院的设计,当新的空间和老的空间并峙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些感性的空间。众建筑一直都在强调的是各自都有完善的逻辑,但为了面对一些场景要在一起,不同的逻辑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有意思的感性。
三轮移动房车
三轮移动房车
韩大王:最近众建筑有很多校园类项目,和插件家和众产品面对的场地、使用人群和功能都变了,之前的设计方法如何延续到新项目中?
臧峰:我们自己整理了一个自认为很系统化的教育建筑设计导则,把和教育相关的空间也系统化了,但不是物理层面的系统化,而是特定的情景空间类型,比如,能够激发孩子好奇心的空间,孩子和老师共同学习、平等学习的空间,搭建了一些“空间模块”,成为设计时候的“零件”,针对不同的项目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这种方法的呈现结果可能不像插件家这么直接视觉化,但思维方法上是一以贯之,传承的。
深圳红岭中学
深圳红岭中学
韩大王:如果说“空间模块”是一种定量,那么影响每个项目的变量是什么?
何哲:变量是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比如场地和用户都是不一样的,解决的方案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空间模块”起到连续性的作用。相同的是,都在面对教育,住宅等社会性的大问题,不同的是,社会问题中的小问题,比如如何让人们更好的交流,如何去适应变化的环境等等。这些元素都是有相应的逻辑,和很清晰的连贯性的。
深圳五洲小学
深圳五洲小学
深圳五洲小学
韩大王:参与了7个深圳小学的项目(包含中标和未中标),深圳中小学教育建筑有哪些共同特点?
臧峰:深圳学校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空间不足,另一方面是需要容纳创新性和改革性。大多数学校都同时面临城市高密度与要有创新教育可能性的问题,最近的竞赛中又提出了社区共享的要求,要有互相使用的可能性,难度在不断的增加。我觉得大方向很好,有点像是建筑师群体在让社会变得更好,建筑设计可能性更多,对教育建筑关注度更高。
何哲:现在整个学校的教育体制还是一个公立学校的体制,教育的方式还是传统的。现在我们有机会去解决这个高密度校园的问题,反过来也可以让校园空间有更多混合和交叉,也可以产生和创新教育相对应的空间,来影响教育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自然的环境,更灵活的空间,能够通过空间去影响教育体制,推着教育创新往前走。
东莞未来学校
东莞未来学校
东莞未来学校
东莞未来学校
东莞未来学校
东莞未来学校
东莞未来学校
韩大王:我收到很多深圳校园建筑的投稿,基本上都面临相同的问题,众建筑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臧峰:每个设计都是有自己的场地特征的,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的理念等都会影响设计方案等成型,也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如何让教室采光更均匀,如何让城市噪音更隔绝,如何让低年级和高年级孩子们使用的场景不同,这些都会产生空间设计的差异,当然高密度下“非正式学习空间”也是其他建筑师设计的目标。我们的采取的应对方式是模块化系统化的研究教育所需的空间,所以在面对不同的问题中,会灵活快速的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应对。
何哲:大家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所以提出的想法也有相似性,但在我看来我们有两个点是比较不同的。一个是设计思维上,我们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化完整的和教育相关的概念,比如之前的“学习景观”。第二是这个概念会指导所有的系统和设计策略,包括景观设计,结构设计,材料选用等等,和概念有清晰的关联。
深圳黄埔中学
深圳黄埔中学
深圳黄埔中学
深圳黄埔中学
韩大王:众建筑的教育建筑设计导则(宝典),大致分几个方向?
臧峰:一个是空间层面上,比如混合空间、台阶、屋顶的作用;一个是教育层面的,比如非正式学习、激发好奇心、老师与孩子的关联度,把学习从教室中释放出来,在屋顶上可以学习、在院子里可以学习。
深圳福强小学
深圳福强小学
深圳福强小学
深圳福强小学
深圳福强小学
深圳福强小学
韩大王:最近的项目和第一个项目,哪些设计是增加的内容?有哪些进步?
臧峰:新老项目相对比,我们对景观的认识是增加了,原来的设计更多的是对建筑本身的理解,教室,台阶,学习空间等。但是随着项目等增多,我们对景观和学习空间之间的理解增加了,在教室里学习和在大树底下学习是非常不同的感受。
何哲:城市。希望建筑更加水平化,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和室外空间联系,真正的利用室外空间,将院子利用起来,实现院子和教学还有学生活动之间的联系。环境不应该是孤立的,是学生的“第三课堂”。
深圳十五中学
深圳十五中学
深圳十五中学
深圳翠北实验小学
深圳翠北实验小学
深圳翠北实验小学
韩大王:最近献县阳光幼儿园建成,使用后的哪些实践经验可以应用在现在的竞赛设计中?
臧峰:河北省的献县阳光幼儿园原本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乡村幼儿园,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和园区空间管理都是比较军队化的,老师的管理也相对严格。我们在这个相对严肃的空间加入了很多小的插件,比如菜园,小的装置等划分出了非连续性的,非正式的空间。希望能够降低空间的严肃性,让孩子们能够享受玩耍的乐趣。
何哲:小插件的串联产生了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使用方式。孩子们和老师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去使用。在我们看来建筑不需要一直保持预设的状态,我们只需要提供基础的框架,他们可以自己完善空间的使用。
韩大王:是为业主省钱的建筑师?
臧峰:必然是的,在阳光幼儿园,项目资金本身并不是很充裕,但是业主本身抱着摆脱应传统教育方式的态度,我们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我们会想办法运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和现实的条件去达到条件。我们不太会去追求单纯的某一种效果或者质量而不在意现实条件的制约。
献县阳光幼儿园
献县阳光幼儿园
献县阳光幼儿园
韩大王:格外关注建筑哪个元素的设计?或者哪个理论?
何哲:我们的关注点并不只在建筑本体上,希望建筑本体是服务于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所以关注点更多会在设计策略上,比如空间的灵活性、功能混合下的空间交叉等等。建筑空间更关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接近于一个城市的状态。
韩大王:过去10年哪些项目对于事务所来说是突破?哪些项目让你们明确了事务所发展的方向?
臧峰:在我看来有三个,第一个是“三轮移动房车”,让我们探讨了空间与土地的关系,如何规模化的去面对这个问题。第二个是“内盒院”,第一次用预制的方式去改造和更新城市,后面一系列插件家系列的开端。第三个是“深圳红岭中学竞赛方案”,第一次进入教育空间,在那次竞赛中总结的很多策略依旧是我们现在发展的方向之一。
韩大王:未来有哪些研究方向?想要尝试的领域?
臧峰:以预制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分散、灵活、快速的激活城市的方法,能将设计思维反馈到空间上的项目我们都感兴趣,方向是与时俱进的,思考方式是系统性预制性的。
何哲:对项目功能类型没有明确的预设,项目对创新性的需求会成为我们的考虑因素。之前有段时间会有办公空间设计,很多众产品的家具都会应用在办公空间中,比如凹凸桌。目前我们更多的还是在旧城更新以及教育空间做一些新的尝试。
栏目策划:韩大王
视频拍摄、剪辑:韩大王;编辑:韩大王
点击图片加入众建筑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