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3爱传播财新实务练习|第23期 消息改写

助你上岸的 财经新闻考研
2024-08-29


财新爱宝提交方式


一、作业提交截止时间2022年12月07日23:00(温馨提醒:请各位爱宝严守时间点,超过时间提交者,不予批改)
二、提交方式请各位爱宝在自己专属的文档链接中提交作业。



常规消息改写


【消息改写】根据以下材料,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消息(50分)

在中国空间站“出差”183天后,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凯旋。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重返地球,需经历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过程复杂、惊心动魄。

“分离、制动、再入、减速、着陆缓冲五大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搭起航天员的平安归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彭华康详细介绍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过程:

分离——12月4日11时01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随后,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推进舱分离,最终由返回舱带着三名航天员落地东风着陆场。

制动——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通过制动进行变轨,从将近400公里高度的圆形轨道变轨到近地点低于100公里高度的椭圆形轨道,从而使它具备进入大气层的可能性。

再入——返回舱的外形像一个上窄下宽的“大钟”,再入之前,舱上自带的发动机会将返回舱调整为大底朝前的配平状态,以升力控制的方式再入大气层。

减速——再入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动能逐渐转化为热能耗损,从而使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每秒逐渐降低到几百米每秒。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返回舱速度已经降到约200米每秒,此时开伞指令发出,返回舱依次拉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降落伞,把速度逐步降低到约7米每秒。

着陆缓冲——当返回舱离地面1米左右时,着陆反推发动机向下点火,使返回舱进一步减速,最终以1-2米每秒的速度落地。

返回舱着陆平稳与否,关键在于减速。“具有缓冲功能的航天员座椅在着陆前自动提升,从而缓冲吸收冲击的能量。此外,座椅里面还有一个缓冲减震垫,返回舱在结构设计上也有相关考虑。”彭华康说。

飞船绕飞地球是为了等待返回时机,同时地面还需要在这段时间进行参数注入和策略制定等准备工作。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1天多。

“通过对部分飞行事件进行合理裁剪,我们压缩了操作时间,使绕飞从11圈减少到5圈。”彭华康介绍,快速返回模式主要依靠减少飞船在轨绕地飞行圈数来实现。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后,不仅航天员回程提速,整体舒适度也进一步提高。

东风着陆场地处西北内陆戈壁深处,是航天员的“落脚点”。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早早投入作战准备,各方搜救力量展开了多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并研发配置了全新智能化设备,在东风着陆场拉开了一张立体搜救网,几乎做到“舱落人到”。

12月1日晚,第三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在东风着陆场展开。10余支搜救力量、5架搜索直升机、60余台搜索车辆分别从临时集结点出发,前往各自待命点。

在这片约1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卫星通信是着陆现场唯一的通信手段。对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通信组组长李涛来说,他和队员们的任务是第一时间准确快速建立通信系统,确保航天员搜救工作决策指挥顺利进行。尽管气温已是零下20摄氏度左右,队员在架设卫星通信时无法戴手套操作,整个过程要在10分钟内完成。

为了防止通信设备在严寒条件下出现功能异常、卡顿、耗电快等现象,队员们给设备贴上了“暖宝宝”。“我们在便携站外侧裹上一层毛毡,还在线缆上缠上了一些反光标识,避免出现人为损坏现象。”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通信操作手贺凯勉说。

“航天员搜救以直升机分队为主。白天执行搜救任务,机上搜救队员很容易发现目标;夜间靠目视看不到返回舱,必须借助微光、红外光学设备才能发现返回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说,夜间搜索发现目标难、到达着陆现场难,而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搜救行动风险防控要求高,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也更多,是对着陆场搜救能力的一次考验。

据了解,为避免极寒条件导致设备异常,东风着陆场对所有野外工作设备进行了抗低温防护,为车辆加装了低温启动装置,给通信设备配足了备用电池,着陆现场临时搭建场所均按8小时供暖配齐电力保障设施。

针对低温暗夜环境,航天员出舱程序和保障装备事先升级到位。“我们新研制了航天员保暖装置,增加辅助照明措施,优化医监医保工作流程,减少航天员舱外暴露时间,及时进入载体,开展医监医保相关工作。”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介绍。

阔别地球半年,重返需要适应,尤其是重力再适应。打开返回舱舱门后,医监医保人员第一时间开展医学询问,并对航天员进行身体状态检查。

“在返回舱内,我们医监医保人员协助航天员调整体位,给予口服补液。此外,舱旁有专用的航天员抬送座椅,为航天员调节比较合适的体位,帮助航天员快速进行重力再适应。”徐冲说。

医监医保车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第一个临时的“家”。在车上,航天员接受初步的医学检查、评估和恢复,并吃上返回地球后的“接风餐”。为了提升航天员在车内的舒适度,此次任务对车辆进行了改装。

改进航天员专用座椅,突出舒适性和重力再适应特殊需求;医监医保载体温暖明亮,体检、

(材料来源:网络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小助手哦~

财新小蓝

财新小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经新闻考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