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结尾还不会写?万字总结让你考场上轻松应对
剩下的十几天时间,小爱非常能理解各位爱宝们想要短时间、高效的提分小秘诀。所以今天带来了不到倒计时十几天,我是不会拿出来的提分秘籍之【万能开头结尾语句】,学会下面这些表述,让你可以短时间“抢”到分数,少说两三分,多则五六分,看到就是赚到!
好的开头、结尾都什么样?
播播先问问大家,什么样子的开头才能算是好的呢?什么样的开头才能让老师一看到就觉得惊为天人然后立马给你高分呢?
就是三个字“小而美”
考场论述题就相当于一篇mini版的期刊论文,那论述题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自然就相当于论文里的摘要和结语的部分啦。这两个部分的内容看似短小,但实则蕴藏着整篇论文的核心内容,从背景分析到问题提出,再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满满都是精华。
光说你可以感受不到,所以播播从学员作业中精挑细选了两份作业给你作为参考,让你看看同一道题,差别可以有多大。
开头作业展示
题目:请结合理论与实例,谈谈“信息疫情”下的公众媒介素养。(传播学)
答案一:信息疫情是指信息过多,准确与虚假的信息混杂不清,使本人们在需要时难以找到可信赖的来源和信息的情况。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信息的过载性、真伪难辨性等对公众媒介素养造成挑战,亟待各方共同努力。
评语:这则论述题的开头就属于有些过于“小”了,开头虽然提到了题目里的关键词“信息疫情”和“公众媒介素养”,但过于简单,没有进行比较完善的分析,答题的语句也略显平平,很难给阅卷老师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答案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海量信息的涌现导致不实信息的滋生蔓延,进而产生危害颇大的“信息疫情”。“信息疫情”指的是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轰炸,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和可靠的指引而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结合新冠背景对“信息疫情”做出解释)而公众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在信息时代和媒介化社会中使用媒介的能力或水平,它包括信息辨别或接收能力、信息批判思考能力、信息创造或转发能力等。(引出媒介素养对“公众媒介素养”做出解释)在信息疫情的背景下,公众媒介素养容易受到挑战,“信息疫情”影响与病毒传播相互交织,同样可能会危害公众的健康。(将两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回答题目,并引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结尾作业展示
题目:谈一谈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答案一:综上所述,如英尼斯所言:“国家的疆域并非铁蹄所至之处,而是政府能有效传达声音和国家理想的覆盖面积。”当下全球传播格局之中,仍然“暗流涌动”“风云变幻”,为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形象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协作,不断提高我国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水平。
评语:这篇结尾很巧妙的利用了媒介研究学者英尼斯的一句关于国际传播的话,契合了题目所问和这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在结尾处再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并且整个结尾没有过多语言重复,简单明了的阐明了国际传播的现状,以及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要如何去做。作为一篇论述题的结尾,这样的三段式「名人名言+背景描述+未来展望」就足以吸引到老师的心了。
答案二:在技术的发展下,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的预言正在以全球化的形式实现,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国家的国际形象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等多方面妥善,以此讲好抗疫期间的中国故事,分享抗疫时期的中国智慧,使中国的国际传播力大幅度提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屹立于世界世界强国之林的目标。
评语:这篇的结尾很巧妙的结合了我们课本上都背过的传播学理论,这样的操作能让答案既有学理性又显得高大上了起来。(宝子们,我们辛辛苦苦背过的书就是要像这样用起来啊!)后面,也总结了主体论述部分的思路,很简单又很清晰的总结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句展望式的结尾,也一下子升华了这则论述的结尾。所以,像这样子的结尾,老师看了能不给高分吗!
看到了以上两份答案,你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这扑面而来的差别。如果你也想快速提升自己写开头的功力,那就继续往下看吧
怎样才能写出好的开头?
看完以上,爱宝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怎么才能写出好的开头了呢?现在就播播就手把手教你,如何从题目出发,一路【破题、拆题、答题】。以下举例均为往年真题,咱就用原汁原味的题目来看看怎么拿高分。
一、指哪打哪型
题目:老年人在疫情期间很难学会使用健康码。技术发展是否会加剧数字鸿沟?我们该如何帮助在数字鸿沟中“被数据遗忘的人”?(30分)(论述题,同济大学,615,2021)
破题攻略:这道题中用疫情期间的老年人难以学会使用健康码引出“新媒介技术发展”和“老年数字鸿沟”两个概念,并且问到了前者是否加剧了老年数字鸿沟这种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所以,我们的秘诀就是“指哪打哪”,题目里说了什么关键词,我们就介绍并引出我们的观点。
答案参考:当下健康码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必备码,依靠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络自动化生成的“通行令牌”给防疫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在年轻人看来很简单便捷的方式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却成了大难题。(疫情背景下对老年人媒介使用的困难,也就是对当下媒介发展环境大背景对老年人的不友好的一些分析。)当下新媒体发展迅速,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技术的发展无疑加大了老年人使用新媒介的难度,也无形中加深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老年人知识鸿沟是指老年人群体与年轻人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信息的接收、理解、发布能力的差异。(给出观点你认为是否加剧老年数字鸿沟?+老年数字鸿沟是什么?)但是,在疫情期间多起老年人难以学会使用健康码的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虽然新媒介不能为了老年人而停止发展的脚步,但对于老年人媒介使用和老年数字鸿沟的解决也不容忽视,具体有以下几个解决的办法。(引出后面答题要写的解决办法)
二、结合理解型
题目:请结合案例,谈一谈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
破题攻略:而这类题型,除了上面指哪打哪型的攻略方法外,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给出例子,用你积累过的媒介案例来充实答案,而且例子也是给老师证明你理解了题目相关理论的机会,所以千万不要用错和不用案例!
结合理解型题目都会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题干中就会给出“请结合你的理解谈谈xxx”或是“请结合案例谈谈xxx”、“请举例说明xxx”,例如以下几个真题:👇
(1)新闻学的范式由职业性转变为社会性,请结合你的知识储备来谈一谈你对他的理解。(论述,深圳大学440,2022)
(2)现实中有很多无效传播,请结合你的经历和知晓的案例,从传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可行行径。(论述,华中师范大学711,2022)
(3)国际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论述,吉林大学440,2022)
参考开头:人工智能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的科研领域,即由机器代替人的智能来完成某项工作。(开头可以先介绍一下人工智能的概念,概念的介绍要简洁,因为概念不是本题的重点,不必过多的溯源人工智能的起源等等)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的应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生产、分发的效率,提升传播效果。(介绍概念之后,要迅速引入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的关系,也就是说,要转向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腾讯的机器人生产新闻Dreamwriter、新华社首个AI主播“新小微“的出现,都属于创新了新闻生产的方式,提升了新闻生产的准确性、失效性。(在导入二者关系的时候,简单使用一两个人工智能新闻的案例)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挑战须面对.........(引入接下来的答案)
三、阐述关系型
题目: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后真相对新闻真实和新闻业有什么影响?后真相和传媒业有什么关系?(论述题,安徽大学621,2019)
破题攻略:阐述关系型的题目,开头要做的还是要参考我们的“指哪打哪型”,把题干中提及的名词给出基本定义,然后适当的补充交代相关概念和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分析关系型的题目,必定是有两个以上的概念的,所以在题目当中,你当然也要具体的去阐述,你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比较万能的办法就是“辩证的看待”——即两者相辅相成啊、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啊,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注!一定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概念去界定关系,不要笼统的答)
参考开头: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保持一致的特征,真实性是新闻的特征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特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给出关于新闻真实的概念界定)后真相是指相比于陈述客观事件,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容易被情绪化的表达或是符合自己情绪倾向的内容所牵动,而忽略了真实。(对后真相进行解释,并解释自己认为的原因所在)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并不是降低了,而是人们对于情绪化、情感说服性的表达更加容易产生共情和共鸣,因而这对于新闻行业从业者来说,在后真相时代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变得更为重要,不能为了博取眼球而让渡新闻真实。两者的关系具体具体入戏...........(概述两者关系)
怎么写出好的结尾?
一、巧用名人名言
金句、名人名言的使用,可以很好的衔接上下文,还能让结尾语言高级不少,但名人名言的使用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切记不要为了用名人名言而生搬硬套,最后产生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友情提示:
1、优先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句子记忆,切勿死记硬背;
2、语料可用于段首或段末,须巧妙嵌入;
3、建议每种类型选择两三句记忆就可,不要贪多哦;
4、人名和他(她)说的话要对应清楚,不要记混啦;
5、对于名人名言也要分类记忆,根据具体题目灵活运用。
名人名言素材👇
1.麦克卢汉:新媒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后浪推前浪”。(媒介技术)
2.库克:很多人都在谈AI,我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媒介技术)
3.尼尔·波兹曼: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媒介技术)
4.乌尔里希·贝克: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在带来机遇与便捷的同时亦将产生新的挑战。(媒介技术)
5.尼葛洛庞蒂: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网络空间)
6.梅罗维茨: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多地将个人的私下领地投进了公共场所。(网络空间)
7.黑格尔: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舆论)
8.李普曼《公众舆论》:公众的行动取决于别人提供的选项的质量。(舆论)
二、概括论述
如果说名人名言是给你的结尾锦上添花,那概括论述就是结尾最重要的部分了,如果没有这一部分,你的结尾将直接变为空话。那么具体我们要概括什么?怎么概括呢?
答案就是,你前面的论述,更直接的说法就是你的论述开头背景部分+小标题!下面让例子让大家看看怎么浓缩。
题目:结合5G的特征分析其对媒体融合的影响。
从上述作业来看,这就是一篇非常公整、有条理、结构清晰的论述题答题范例。因为谈及影响的题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谈是不会有错的,那么在总结的时候就要再总结一遍,说“xxx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属于比较简单的总结方式。当然也可以写成“我们在享受xx技术便利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其背后的隐患。”
那如果不是积极和消极这种非常简单的分类,而是分了主体,例如政府、企业、个人,或是宏观、中观、微观,这类较为复杂的层次时。我们可以这样写👇
(1)综上所述.......政府、企业、个人在xxxx方面都应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可稍微展开写什么义务),只有各个主体协同合作才有可能实现xxx。
(2)通过上文可以得出......从宏中微三个层面来看,xxxx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的 ,中观的 ,微观的 ,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
三、展望/批判反思
展望式的结尾,就有点积极鼓励的意思,如果是讲到关于【困境、挑战、问题】这类内容时,更建议大家用寄予未来期待,鼓励多方共同努力去改善的方向写。而如果涉及的是【谈谈看法、如何理解、评价消极事件】这种内容的,更建议大家朝着批判、反思这样的方向去写。
具体话术示例如下:
(1)展望式:
如果想要实现 ,就必须重视并加快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减少 负面影响。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层面不懈努力、共同探索。
这就意味我们可以抓住 带来的机遇与变革,不断推动 的进一步发展。当前, 兴起正是这样一次契机,即使存在些许问题,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2)批判反思式:
首先公众自身需要 ,时刻对信息保持审视态度,同时平台与政府加强 ,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为公众打造利于 的空间。
的越快,我们更应注意 并不是 的,它代表的是一种 ,这要求我们始终以高度的人文主义引导技术变革,才能让媒体真正 。
N类专题的万能开头、结尾
具体的专题分为:媒介技术类、媒介融合类、国际传播类、网络文化类、新闻真实类、舆论类、马新观。
1、媒介技术类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不同于分割感官以致传播权力外化的模拟媒介技术,数字媒介以再造“数据躯体”具身的新型主体方式实现了传播权力向个人的回归,个体的赋能赋权是数字时代媒介技术进化的根本逻辑。以此为原点研判未来传播的发展与格局,可以发现,在互联网技术完成对传统社会深刻解构(即“去组织化”)的同时,其孕育的下一代数字媒介使命在于重新架构社会形态的“再组织化”,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社会。
——喻国明
2、媒介融合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媒介融合〞成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并被视为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我国业界和学术界也对其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和探讨。作为思维和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及其内涵的充分理解是极为必要的,这是一切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石。然而,尽管对"媒介融合”概念及内涵的探究早己不鲜见,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共识。
——刘颖悟
3、国际传播类
今年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奥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程曼丽
4、网络文化类
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马中红
5、新闻真实类
在数字新闻生产与流通的生态中,"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与策略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数字时代对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往往与新新闻样态的出现相伴生,学术界形成了若干围绕新闻真实的"××真实"类阐释语簇。本文认为,媒介技术层面的"体验真实"、认知心理层面的"收受真实"以及权力关系层面的"协商真实"是数字时代"新闻真实"理念在流变中衍生出的阐释话语新构型。经典新闻学理论中的真实性理念因新闻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差异而呈现不同面向,数字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在承认"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从作为新闻行业的一种专业准则转变为协同再造社会集体理性的积极因素。
——杨奇光
6、舆论类
以社会互动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交媒体打破了人和人在网络空间中孤立和隔膜的状态,通过充分交流形成"自己人"印象进而获得信任,进一步带来网络舆论生成传播机制的深刻变革。传统应急性、暂时性、滞后性的被动舆论引导策略急需优化升级,可以通过改变传播者本位思维,搭建多元化传播渠道;重识意见领袖的地位,加强意见领袖的管理;增强自由讨论氛围,拓展意见表达平台;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公民意识等方式建立长效引导机制。
——杨秀国
7、马新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由党性原则观念、人民中心观念、舆论引导观念和新闻规律观念构成。其中,新闻规律观念在四大观念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基础观念,是一个观念系统结构中的根基性观念,是其他观念发挥合理作用的出发点或奠基石。新闻规律是新闻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稳定机制,新闻规律观念是对新闻规律的自觉。新闻规律观念的实质就是以新闻为本位的观念,对职业新闻活动来说,规律观念表现为专业新闻观念,体现在新闻工作中,就是坚守专业精神、专业伦理,按照专业原则、专业方法生产传播新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新闻规律观念要求所有新闻活动主体要承认新闻规律,尊重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断探索新闻规律;一切期望通过新闻实现的追求都要首先以新闻的基本目的、基本功能为基础。
——杨保军
参考文献:
[1]雷跃捷,王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当代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9):34-39.
[2]杨保军.新闻规律观念:“马新观”的基础观念[J].国际新闻界2020,42(02):130143.DOI:10.13495/j.cnki.cjjc.20200317.003.
[3]杨秀国,刘洪亮.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舆论生成与引导[J].传媒,2021(11):92-94.
[4]马中红,胡良益.互嵌、分歧与可见: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新趋2021(05):1827.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21.05.002.
[5]喻国明,耿晓梦.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2021-12-10].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1119.002.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小助手哦~
财新小蓝
财新小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