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回顾与展望
全文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22年第1期
提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其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新世纪初,党中央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作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编译局牵头承担(机构改革后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承接)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于2014年正式启动,至今已实施两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收藏,建立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体系,提升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领域的国际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繁荣发展,强化全党理论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面临新的大好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深化拓展,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取得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献 文献典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作者:魏海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具异彩的璀璨明珠,作为其物质载体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人类社会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像马克思这样的人,他的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系统收集、妥善保存和开发利用马克思主义文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和珍贵著作版本,对于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构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与大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总库,提升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领域的国际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繁荣发展,强化全党理论武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拓展启动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正式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参与者辛勤努力下,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已顺利完成一期任务、基本完成二期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和重要阶段性成果。8年来的典藏工程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项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的基础性支撑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学术性文化工程。立足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系统梳理和回顾总结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实施以来的工作历程、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一、继往开来,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
顺应新时代新任务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其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马克思主义文献作为宝贵的理论源泉和精神财富,把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马克思主义文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就克服重重困难,多方搜集英、德、法、俄等语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设立“亢慕义斋”,成为当时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有组织地收集、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上重要日程。1921年9月,党中央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1923年11月又成立上海书店。这两家机构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收集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将其翻译出版。1938年5月5日,党中央在延安创办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对马列学院的图书文献工作、特别是搜集马列经典著作和珍贵历史文献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困难并给予指导。到1941年,马列学院图书馆的藏书已达3万余册。194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在中央书记处之下设立以收藏马克思主义书籍为主要职能的图书室,并于1943年正式更名为中共中央图书馆,刘少奇、杨尚昆等亲自领导该馆的建设工作。为了充实馆藏,党中央广泛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同时还多次秘密派人到国统区和沦陷区采购书籍,有的同志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49年,中央俄文编译局(中央编译局前身)刚刚成立,党中央就将苏共中央赠送的8000余册图书作为奠基馆藏,在中央编译局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专业图书馆,开展马克思主义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保障和资源支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献工作给予了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例如毛泽东同志将民主德国领导人威廉·皮克赠送给他的107册德文精装马列主义文献转赠中央编译局图书馆;刘少奇、朱德等同志曾亲临该馆视察指导;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同意该馆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图书交换关系。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等机构也通过艰辛努力,收藏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和著作版本。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战略决策。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翻开了新篇章,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作为国内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专门收藏机构,中央编译局图书馆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典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时任中央分管领导在视察中央编译局图书馆时,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文献收藏好、管理好、开发利用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继续深入实施和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基固本、守正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凝聚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求全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深化并取得重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使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更加凸显,对其需求也更为迫切。与此同时,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国际进步力量和左翼学者也希望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和研究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人类社会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编译局致力于“为党藏典”,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召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会议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展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特别是原始手稿的寻访和收藏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央编译局于2013年12月底正式向中央主管部门报送了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的请示和《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规划(2014—2016)》。2014年初,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批复同意该请示,并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文献的完整性、系统性上。从此,具有开创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一期工程于2016年底结束后,经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批准,中央编译局又启动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二期工程(2017—2021)。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接过典藏工程接力棒,继续推动二期工程相关工作。
通过有组织、成系统、工程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有力支持。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6月18日,在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马克思手稿时,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询问有关情况,当得知手稿都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方收集到的原件时感慨道:“那很珍贵。”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同志专门了解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进展情况,要求大力挖掘和收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重视经典著作版本研究。中央分管领导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9年视察中央编译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参观马克思主义珍贵文献,对文献典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为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动力。
二、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
有效应对新情况新挑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专业性、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面临的困难多、挑战大。比如,马克思主义文献卷帙浩繁、范围广泛,典藏工程如何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实现完整性、系统性;又如,赴国外查寻采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工作量大、语言和专业要求高,如何在有限的财力、人力条件下有序展开、取得实效。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赴国外开展文献寻访采集工作受到极大制约。面对不利因素特别是新情况新挑战,典藏工程承担部门进行科学论证和顶层设计,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原则,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和经典著作为主攻方向,以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为目标任务,以内外并进、藏用结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工作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为重要保障的总体工作思路,确保典藏工程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一)聚焦经典,突出重点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启动伊始,按照将工作重心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和经典著作上的工作思路,确定了重点采集内容:(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著作手稿、通信、签名或题字赠书、批注过的文献资料等;(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珍贵版本;(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藏书或阅读过的图书、创办的报刊等;(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文献;(5)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的重要文献。此外,与上述内容相关的艺术品、纪念品也被纳入典藏范围。近年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配合全党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确定为重点征集、收藏内容,赋予典藏工作以新的使命和内涵,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二)创新方式,构建体系
针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手稿文献在世界上已极为稀缺、不易获藏的情况,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坚持以构建完整系统和科学规范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体系、方便快捷和资源共享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服务体系、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提供文献支撑为目标任务,以“规模化复制、系统化整理、信息化建设、共享化运用”为工作原则,充分运用多种途径和现代科技手段,在聚焦原始珍贵文献收藏的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等重要文献的规模化复制和数字化加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
(三)健全机制,有序实施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启动伊始,就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作为重要抓手。具体措施包括:成立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领导小组,由时任中央编译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工程实施工作机构,由工作执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具体承办、落实有关工作任务;建立咨询机构,组建文献典藏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中外专家和顾问组成,负责对工程规划以及拟购藏的珍贵文献进行评估、甄别,提出意见建议,发挥把关作用;建立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中心,开展典藏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由中央有关部门宏观指导、牵头单位分工负责、专家学者咨询审核的组织体制以及科学有效的审核机制和成果运用转化机制基本建立起来,从领导方式和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典藏工程的顺利推进。此外,典藏工程承担部门还十分重视规划设计和制度建设,制定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规划(2014—2016)》《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二期工程规划(2017—2021)》《珍贵文献典藏工作规范》等,保证了典藏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藏用并举,服务社会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坚持收集与整理结合、保护与利用并重,致力于打造科学顺畅的文献资源收藏、整理、服务、研究和展示体系,有序开展珍贵文献数字化加工,精心打造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数据库平台,创办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交流平台,举办各类文献展览展示等,极大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
在多方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典藏工程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和参与人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对中央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精心组织、全力投入、稳步实施、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工程一期任务、基本完成工程二期任务,形成了一大批重要典藏成果。
(一)收藏了一批马恩列斯原始手稿
马恩列斯原始手稿的获藏,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取得的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原始手稿文献,是极为宝贵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具有独一无二的思想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去世后,他们的手稿保存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坎坷,大部分手稿曾交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保管。1930年代,希特勒声称要在德国将马克思主义连根拔掉。为保护手稿免遭毁灭,德国和丹麦社会民主党的工作人员将大批手稿以各种方式从柏林转运至哥本哈根,存放在丹麦工人银行的保险柜里。后来,流亡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因资金不足,将大部分手稿卖给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二战期间,这批手稿又被转运至英国保管,直到二战结束后才重回阿姆斯特丹。目前,约三分之二的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存放于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另有约三分之一的手稿于1930年代前后由苏联收集、购买,现存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社会上已罕有手稿遗留,获取殊为不易。典藏工程工作人员坚持“积极稳妥、务实高效、合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原则,克服重重困难,多次赴国外追踪寻访,先后收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原件20多份。其中如马克思及其夫人燕妮于1876年10月16日写给友人托马斯·奥尔索普的信,信纸一面由马克思书写,另一面由燕妮书写,极为罕见和珍贵。特别是2020年底,典藏工程一次性获藏6份马克思手稿原件,这是马克思写给《资本论》法文版出版人的书信,主题内容较为集中,此前从未公开发表,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文献,一经公布便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这些获藏手稿经过了层层把关,得到了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部、欧洲有关纸张研究机构以及拍卖行或旧书店文物鉴定专家的多重鉴定。经过前期的艰辛工作,目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已成为国内收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原件最多的机构,在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收藏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和珍贵文献的复制件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启动以来,有关人员先后出访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瑞典、丹麦、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余个国家,深入40多家档案馆和图书馆开展寻访工作,系统复制(包括纸质复制和电子化复制)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手稿档案以及其他珍贵文献资料。目前,共复制手稿约6000多份、6万多页。此外,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平档案资料及珍贵文献版本开展的复制工作也在进行中,先后复制了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早期版本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私人藏书、照片等近千册(件),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资源库。
(三)收藏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各语种早期版本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中文等语种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传播的非凡历程。近年来,典藏工程在收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原件的同时,重视寻访他们著作的各语种版本,特别是早期珍贵版本,在着力构建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版本体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四)收藏了一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的文献资料
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同时代的其他重要思想家,特别是与他们有过工作交集和交往的重要思想家的文献,也是宝贵的文献遗产和典藏工程的重要内容。典藏工程先后收集了倍倍尔、卢森堡、拉萨尔、蒲鲁东、梅林、考茨基、托洛茨基等人的部分手稿原件,并复制了倍倍尔、李卜克内西、伯恩施坦、巴枯宁、考茨基等马恩列同时代的革命家、理论家的大量手稿,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
(五)收藏了一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
随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的逐步深入,在二期工程推进的过程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纳入典藏工作范围,目前已收集了一批相关重要文献,包括:第二国际档案;法国大革命史料;苏共及其领导人的资料;共产国际及其所涉及的中共档案;中共早期领导人及延安时期的档案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中共及中国的档案文献,等等。典藏工程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六)收藏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主题的艺术品、纪念品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还拓展工作领域,积极开展与经典作家有关的艺术品、纪念品等收藏、复制和开发利用工作,目前已收藏了刘开渠、潘鹤、吴为山等艺术家创作的一批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题材的艺术品原件和复制件。此外,还在世界各地购藏了近200件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雕塑、像章、邮票等纪念品,丰富了典藏资源的载体形式。
(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数据库平台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在大力推进收集和复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权威版本和珍贵文献的同时,同步启动文献数字化工作,努力构建“结构完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和服务体系,马克思主义“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典藏工程已完成分类、标引并载入数据库平台文献4709份,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2986份、著作文献1723册,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等;《共产党宣言》多种版本以及相关研究著作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数据库平台已成为典藏工程的支撑性、工具性平台,成为高效便捷地服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的重要途径。
8年典藏工程的成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的规模,丰富和补充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内容,使经过70多年不断积累并已颇具规模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彰显,文献资源体系更加完备,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
四、意义深远,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
形成了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
思想闪烁光辉,文献彰显魅力。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的实施及其丰硕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形成了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
(一)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庄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大力收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和珍贵文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世界上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信奉和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有力宣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奋力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世界胸怀和历史担当。这无疑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大鼓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全人类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在收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原件、复制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同时代理论家珍贵文献、系统性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典藏文献以及数据库平台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使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进一步充实,载体形式进一步丰富,使得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体系基本形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撑。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理论研究需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做保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历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道门槛”。典藏工程所取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和种类齐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版本,为经典著作编译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而且典藏工程新收藏的一些手稿将被收入正在推进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收藏单位身份也将得到权威认证。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来说,这无疑是重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深邃的思想内核和伟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丰富的经典作家手稿和经典著作版本,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权威、可靠的文献支撑,有助于理论工作者“回到”文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从而更好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
8年来,典藏工程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展览,2021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一件件珍贵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文物,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累累硕果的缩影。中央编译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参与主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国家博物馆)、“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北大红楼)、“真理之光——走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壮丽人生专题展览”(中宣部)、“《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展览”(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中法大学旧址)、“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民族文化宫),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95周年、建党10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举办的各种主题展览,创作的《不朽的马克思》《卓越的恩格斯》等多部有深度、有影响的电视文献专题片,出版的《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等普及读物,都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在“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大众生活的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作品,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保护和传承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珍贵文献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档案馆,一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证书与《共产党宣言》现存于世的唯一一页手稿和出版于1867年并有马克思亲笔批注的《资本论》第一卷一并陈列在展柜里。这清楚地告诉世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始手稿和早期版本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值得永久珍藏。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人士为珍藏、保护这些珍贵文献作出了不懈努力,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使马克思主义文献这一人类文明遗产得以传承下来。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珍贵文献这一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的重要贡献。
(六)打造了全球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交流合作平台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的实施受到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机构和进步人士的关注,并得到了大力支持。通过访问欧洲、亚洲、北美洲10余个国家、40多家图书档案机构,我国有关单位与这些机构、个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外7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收藏和研究机构发起建立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战略联盟,共同签署了《北京会议备忘录》,举办了两届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学术研讨会,基本形成了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展览展示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骨干人才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坚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起到了“火车头”作用。通过对参与人员在政治上严要求,在学术上高标准,在工作上压担子,培养造就了一支有理论功底、会多种语言、懂信息技术、善沟通协调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复合型人才队伍。8年来,参与典藏工作的人员中先后产生了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优秀专家学者,很多年轻同志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成为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典藏工程已经成为锻炼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
五、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因此,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坚持不懈地持续推进。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面临新的大好机遇。这一机遇首先来自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对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来自于机构改革带来的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全局,作出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统筹党史研究、文献编辑和著作编译的资源力量,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这一重大决策是对党史、文献和编译工作的一次深层次、革命性整体重塑,旨在有效打通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打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源”和“流”,打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代表人物到习近平著作的编辑、研究、翻译和传播,打通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极不平凡历程的“篇”和“章”,打通从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到党的领袖人物思想生平和精神风范研究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打通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领袖故事的内宣和外宣。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党的重要文献收藏利用综合体系、高端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的领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新的职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系统性推进,力争取得更多更好的文献典藏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献载体。新形势下,系统、完整地收藏各语种、各类型的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述论著,构建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资源体系,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收集、与中共党史文献档案的收集一同规划、一体推进。
(二)进一步加大海内外中共党史档案文献收集力度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中央要求要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的历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应进一步拓展内涵和外延,继续将收集海内外中共党史档案文献作为典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同国内外文献部门、档案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纪念馆、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展海外收藏中共党史资料线索的来源渠道,及时追踪世界主要研究机构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掌握这些领域文献的解密、出版和学术动态,鼓励、争取国内外相关档案文献机构和个人进行捐赠,努力构建起系统完整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源体系,为深入学习党史提供丰富的文献支撑。
(三)进一步加强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据库平台建设
马克思主义典藏文献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典藏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高效服务;完善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结合文本挖掘、语义分析等方法,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数据库平台的专业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典藏文献知识服务门户,成为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的新引擎;进一步加强文献典藏成果转化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党的理论武装和面向社会的宣传普及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做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作,离不开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典藏工程目前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应创新方式,加强同海外收藏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委托方式等收集和复制马克思主义文献;加强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的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魏海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END
本刊热忱欢迎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跟踪、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海外中国研究等领域的专家赐稿,我们期待与作者、译者和读者共同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信箱:lldongtai@126.com
电话:010-55626772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