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系列讲座回顾 | 国因字存,物以字尊——文物古今谈

项目部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 2022-04-24

博物馆系列讲座回顾

国因字存,物以字尊——文物古今谈


讲座人简介

许家金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多语种语料库研究中主任、世界语言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会副会长。《语料库语言学》杂志主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兴趣为:话语研究、二语习得、语言对比与翻译、语料库语言学。学术之外喜读古、寻古、写古。


2021年7月23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许家金教授,带领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云端博物馆之旅”,一起向含文字符号的历史文物巡礼,谈古论今,体味文化底蕴,抒发家国情怀。

许教授经常参观博物馆,对文化文物颇有研究。他把所看到和体验过的文化文物遗存、遗产做了六大分类:

1)国因字存,国家或民族因有文字的记载而能证明其存在;

2)明史断代,虽然把相关材料做了一定分类和板块切分,但实际上各部分之间也相关。关于历史,特别是历史断代,历史学家和文博学家特别关注是否有确切的文字记载;

3)民族融合,我们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多民族多语言交往和接触,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含文字的文化遗存和文化产品,有的非常有价值;  

4)多语会通,多个国家和民族交往和接触,会涉及到不同语言,也包括方言,有的差异非常大,都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语言研究工作者对这些现象非常关注,有些实物材料,比如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文物文化产品,很有研究价值;

5)字出有据,今天使用的很多字,包括很多种字体,背后都有很多故事,一些和生活很贴近。历史上的文物、文化遗存和如今日常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有一些联系。今天我们接触的文字符号,历史上几乎都有依据。可见,今天与历史之间,其实并不那么遥远。

6)物以字尊。有些物品因有了特殊的“字”而意义非凡,许老师自己也珍藏了一些“尊贵”的物品。

下面让我们回顾许教授讲述的部分精彩博物故事(完整版见文末提示)。


01

国因字存


你知道最早的“中国”一词出现在哪儿吗?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源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出现于大约3000年前(公元10、11世纪前)的西周早期,这是发现最早的“中”“国”两字并用的文物。


何尊,现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尊的上方是圆形而底座是方形,即所谓天圆地方,体现了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铭文则位于底座的内底,只有俯视才能看见。

何尊俯视图

何尊铭文拓片

最早的“中国”二字书写


一般提到何尊铭文的“中国”,会与“宅兹中国”这四个字放在一起。“宅”,意思是“在这里建房子”;“兹”,意思是“在这里”;“中国”,古代通常来说是指“中原地带”,中原地区实际上是“居中而国”——以地理上比较居中的位置建立国家和政权。何尊作为礼器,是赞颂君王的宫器,或纪念很重要的事情。

中国邮政的LOGO,这一标志的灵感就源自何尊的“中”。上下的四个飘带让我们联想到鸿雁传书,送信邮政。中间又有中字联通,即中国人把信件快递传输到中国的各个地方。

中国邮政的LOGO


再来看“国”,一个圆圈,前后两横。这个圆圈是围聚的,可以是小房子围起来的,也可以像福建土楼那样围成的,可以看作城墙。前后两横代表壕沟、防御工事。右边是兵器,代表军队驻守防卫,保家卫国。我们居中而建的这个国家需要军队去守卫它。


02

明史断代


明史断代与文字记载密切相关。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甲骨上有非常详实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帮我们确定了商代的存在。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考证,确定了商代,还确定了商代有多少个王、王的在位顺序。


               大夏石马,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在大夏石马的腿上有下图所示的铭文,上面写着“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这个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大夏的记录。如果没有这个铭文,便不能证明大夏王朝的存在。


大夏石马上的铭文


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馆入口放置的一对青花瓷瓶也十分有名。原因是青花瓷上面有“至正十一年”。根据这五个字,可判断这一文物的年代为元朝。通过仪器鉴定,也确定这一瓷瓶年代为元朝。


大英博物馆中的至正型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花瓶上的文字



03

民族融合

文物上的文字如何体现了民族融合?

这是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琅琊石刻。该石刻为秦代石刻,相传为李斯所书,记载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强调了制定統一的法律制度作为办事的准则,重申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琅琊石刻


藏于内蒙古博物馆的“单于和亲”瓦当也体现了民族融合。单于和亲说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带文字的砖瓦,我们能够证实这段历史确实发生了民族融合。

“单于和亲”瓦当


04

多语会通

“会通”原指基督教的传教士和汉族文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共同解读一些文书,将其翻译成对方文字的一种做法。

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


罗塞塔石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上有西夏文和汉文双语。西夏文仿照汉字的笔画笔顺所创,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将近200年。通过这一石碑,我们解读出大量西夏文字。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05

字出有据

我们谈到“汉语、汉字、汉族”,里面为何有“汉”呢?“汉”字是三点水,天上的银河叫“汉河”。古时定都长安,此地附近有一条大河(今名为“汉江”),是距离都城最大的一条河,将它指代为天上的银河,便用“汉”指称,便有了“汉水、汉江”,也就有了“汉朝、汉语、汉字、汉族。”

这个货币(50便士)是为了纪念Samuel Johnson《英语词典》出版250周年,是通行货币。上面写着两个词fifty, pence,词后面分别写着adj.形容词,n.名词,下面的音标和plural of penny均取自Samuel Johnson 1755年出版的词典。英国人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保护,会把历史上英语语言文字相关的作品、产品和文化遗产印到货币中。

50便士


06

物以字尊

有些文物因上面特殊的“字”而意义非凡。下图中是南昌起义中朱德总司令用的手枪,上面上写了“朱德自用”四个字,这能够反映它的价值。这款枪在中国至少有成千上万,但这把枪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朱德自用手枪(图源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再比如所谓“中国第一剑”就是越王勾践剑,藏于在湖北省博物馆,就因为剑上刻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 的鸟篆铭文,这证明了它的身份及价值。

越王勾践剑(图源自中国考古网)


许家金教授深情地讲述了他珍藏的一个珍贵的“文物”——书籍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s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上面有中英文文字,写着 “To professor Xu, Best wishes. Michael H. Short”。但是,这个“Xu”不是许家金教授本人,而是许家金教授的师爷许国璋先生。这本书的作者之一Michael H. Short赠送给许国璋先生,许国璋先生亲笔在此书的扉页上记录此事。此书的另一作者Geoffrey N. Leech也是许家金教授的师爷。许教授在书的扉页末加了自己的印章,体现着一个学术和文脉的传承。因为这些文字,对许家金教授而言,这本书蕴含的“情怀”非同一般。



讲座最后,许家金教授还推荐了一些语言学大家撰写的文物文化相关书籍。

许教授的“云端博物之旅”吸引了众多“粉丝”。大家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抖音号观看直播,纷纷留言、点赞、送花。已加入“世界语言博物馆讲座信息群”的老师和同学们踊跃留言:“非常精彩”、“非常有趣”、“感谢许老师”、“期待更多讲座”等等。

欢迎大家关注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讲座”获取许家金教授讲座全程回放链接和更多博物馆讲座活动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