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预期投资收益率是?

莫书房 莫书房
2024-09-21

文|浩然斯坦


1、目标


我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两个外国小伙到中国某深山老林的道观学习功夫,其中有一段故事是这样的:

仙风道骨的师父首先教他们轻功,师父在地上挖个深坑,让这两个徒弟不断尝试从坑底跳上来,坑的深度是徒弟能力的极限,一周之后,师父会把坑再挖深一点。

刚开始徒弟们能有些进展,但越往后越吃力,越来越勉强,不到一个月坑深已经到了个人的极限,徒弟们再也跳不不上来了。

追求更高的目标,的确能激励人的斗志,进而实现更好的结果,但很多事情都有极限,就如同每个人都有再也跳不上来的深坑。

投资上,很多人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年化30%是起码的要求,年化50%轻轻松松,年化100%努努力就能够得到,你别笑,雪球上这样的大神不少。

这基本上,不大可能。

我们来看看大师们能做到的收益率是多少:

巴菲特合伙基金(1956-1969年)13年平均年化29.5%,沃尔特·施洛斯(1956-2002年)46年平均年化20%,查理·芒格(1962-1975年)13年平均年化19.8%,比尔·鲁安(1970-1983年)13年平均年化18.2%,爱德华·索普(1969-1988年)19年平均年化19.1%,彼得·林奇(1977-1990年)13年平均年化29.2%,约翰·邓普顿(1954-1992年)38年平均年化14.5%。

不要说长期年化收益率50%,就是获得一半——25%的收益率,已经是可以封神的殿堂级的业绩了,实现难度变态,难于上青天。

当然,人活着一定要有点野心,一定要有明确的远大目标,否则他/她会像没有方向盘的汽车,速度再快也只是鲁莽的横冲直撞。

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如果只是凭借臆想对自己有过高的定位,相差过远是很容易让人泄气的。把目标定的符合实际一些,慢慢来,一步步地做,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且这才是绝大部分人应该走的路线。


2、设定目标是不是无用功?



在其他事情上定目标或许有用,但在投资上不是这样。

股票投资有个特点,投资回报与你工作时间多长、工作多么努力或者赚钱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你可以很容易设定每天走一万步的目标,但你无法设定一个投资年化收益率20%的目标。

搬砖的工人可以通过加班1小时而获得额外的报酬,搬的砖头数量越多,所赚到的钱就会越多。但投资不是这样,投资者上投入更长时间并不一定能实现更高的回报。

投资收益率,更多是投资能力、市场表现、一定程度的运气综合在一起后呈现出的结果。

如巴菲特说:“能否获得优异的投资成果,这既取决于你在投资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知识,也取决于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有多大。”

设定投资收益目标并不会对实现目标有大的帮助,你能得到的,只会是你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的结果。

投资者应该做的,是找到正确的投资方法,之后不断精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

这样说,可能有些朋友会认为这是不是陷入“不可知论”了?其实,我只是想强调,在投资这件事上,设定投资目标对实现这个目标没大用处。

但在我看来,投资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潜在回报这件事是很有用的,投资者应该知道我们从事投资这项活动,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是一个涉及人生选择的重大战略问题。

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失败了?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能够达成更高的目标,赚更多的钱,拥有的更多呢?差别还是在于战略选择上,每个人最宝贵的资本是他/她的时间,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紧紧围绕着带来最高回报的目标上,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如果做某件事的预期回报很低,那么就不值得我们为此付出太多精力,我们应该另寻出路;如果这个预期回报对我们很有吸引力,那就值得我们付出更多努力,让获胜的概率更偏向我们。

在投资上,我们可以有怎样的的回报预期才是合理的呢?


3、理性的投资回报预期的下限



投资的回报预期应该是一个数字范围,有它的上线和下限,我们先说下限。

1977年,沃伦•巴菲特曾经在《财富》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通胀是怎么诓骗投资者的》,文中谈到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以来都很稳定地保持在12%左右,无论是高通胀时期还是低通胀时期,他写到:

“二战后的10年,一直到195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里的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是12.8%;战后的第二个10年,这个数字是10.1%;第三个10年是10.9%;财富500强数据显示了相似的结果:1955—1965年净资产回报率11.2%,1965—1975年11.8%,有几个特殊年份里非常高(最高值是1974年的14.1%)或者非常低(1958年和1970年是9.5%)。但是,过去这些年,总体上,净资产回报率基本维持在12%左右的水平,无论是高通胀时期还是低通胀时期。”

国内也有研究做过统计,1995—2014年的20年跨度里,我国全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保持着年均近10%的水平,上市公司是所有企业中最优秀的代表,1995—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则实现了年均超过了12%。

查理·芒格说:“一个公司的长期ROE平均水平基本上等于它的投资回报率。如果某家企业40年来的ROE是6%,你在这40年间持有它的股票,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率不会跟6%有太大的差别,即便你最早购买时该股票的价格比其账面价值低很多。相反地,如果ROE是18%,那么即使你当时花了很大的价钱去买它的股票,你最终得到的回报也将会非常可观。”

股票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债券,如果我们将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视为一个整体,它大体拥有约10%~12%的净资产回报率。

历史数据也是支持这个观点。

万得全A指数包含沪深两地所有上市公司,并以自由流通股本为权重计算。指数包含了所有公司的分红收益,但不包含现金分红再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它反映的是二级市场全部参与者扣除印花税和交易佣金之前的收益。简单理解,该指数就相当于将沪深两地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按照自由流通股股本比例通通来一份的结果。

万德全A指数,统计1994年末收盘价到2021年末的数据,1994年末点位是379.34点,2021年末点位是5919.4点,27年15.6倍,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0.7%

考虑到如果把每年收到的现金分红再投入会拉高收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将12%作为股市回报预期的下限是合理的。

如果一个投资者看到这个数字,还是觉得太高了,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那么完全可以放弃自己选股,买入低费率指数基金,只要能做到正确面对股价波动,牢记长期投资低费率宽基指数就够了,如国内的沪深300指数基金。

如格雷厄姆所说:“投资这件事有个特点,门外汉只需少许的努力和能力,便可以达到令人敬佩的结果;若试图超越这唾手可得的成就,便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与无数的精力。”

投资指数基金,便是这少许的努力和能力。

1993年巴菲特致股东信表达了对投资指数基金的看法:“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务投资者竟然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奇怪的是,当傻钱知道自己的缺陷时,它就不再是傻钱了。”

12%收益率,我认为是你我“有能力,也有责任”必须达到的收益率,12%是保底的收益率。投资指数基金可以唾手可得实现收益率从4%到12%跨越,如果一个投资者不懂得去跨越这步,就只能说对人生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


4、理性的投资回报预期的上限



说完下限,再说上限。

我们用逻辑和理解能力能看到的人类股票投资的收益率极限,是巴菲特前13年合伙基金年化收益率29.5%,彼得林奇13年基金管理年化收益率29.2%,均是扣费前的收益。

巴菲特合伙基金1956年成立,至1969年5月清盘,存续的13年间获利约28倍,年化收益率29.5%。

彼得·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大体可以分为两段:前段为1977年5月至1981年合计约4年半,总规模小于1亿美元,年化收益率略高于40%;自1982年到1990年5月底的约8年半,年化收益率约23%。在长达13年里,大幅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绝对是配得上“传奇基金经理”的称号。

但彼得·林奇的投资生涯仅13年,期间美国股市正好处于大牛市,标普500指数总计上涨463%,其间即使是走烟蒂股路线的施洛斯,年化收益率也有25%。这让人很难估算林奇投资生涯里的运气成分占比。

纵观巴菲特整个投资生涯,若以投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合伙基金阶段和伯克希尔阶段,以1969年基金散伙为界。其中1957—1969年合计13年,年化回报率29.5%;伯克希尔阶段则从1965年至今共计55年。55年年化回报率18.9%。伯克希尔股票55年27440倍,持股股东年化回报率20.3%。

但如果从投资理念角度,以公认的理念分水岭——1972年喜诗糖果收购案为界,划分为烟蒂股体系和陪伴优质企业成长体系两个阶段,其实更为合理,更有利于观察不同理念下的投资表现。

这种划分下,烟蒂股体系为1957—1971年,是15年41倍,年化回报率28.1%。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投资案例是桑伯恩、邓普斯特和伯克希尔。

以1972年1月3日收购喜诗糖果为界,巴菲特转入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的阶段。但这个阶段需要以2000年初为界再次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从1972年初到1999年底,下半场从2000年初至今。

上半场的28年,伯克希尔账面净资产增长654倍,年化增长26.1%;公司股价从每股70美元涨到50600美元,股东持股年化收益率26.5%。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率是14%。

2000年初至今,转入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的下半场。2000年初至2019年底共计20年,年化收益率为10.1%,这阶段巴菲特主要受限于钱太多,普通投资者一辈子也不会有这个烦恼,讨论合理收益率预期时可以抛开这个阶段。

有据可查的价值投资大师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基本就在20%-30%之间,考虑到普通投资人与大师能力的巨大差异,我把走巴菲特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投资体系的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预期的上限定为20%,注意,我不是说这是普通投资者能达到的成绩,是说可能达到的上限,这其中有巨大的差异。


5、合理的收益预期



巴菲特说:“股市的行为越愚蠢,有条不紊的投资者面对的机会就越大。遵从格雷厄姆的建议,你就能从股市的愚蠢行为中获利,而不会成为愚蠢行为的参与者。

从长期拉平运气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我们把长期的收益预期确定在12%-20%是合理的。

收益预期设定的太低,就不要投资个股了,应该去买指数基金。

收益预期设定的太高,统计上超过了大师,我认为不大可能,这不是瞧不起你,是瞧不起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

有的人可能觉得:不对啊!我算过了,如果我按照三年一倍的要求来设定买点,理论上我可以实现年化26%。如果我再多些耐心,等待着出现比三年两倍或三倍这种更大机会,并对这个大机会的公司仓位再重一点,我会实现比26%更高的收益率。

对此我的回答是:

a.年化26%的目标得到的长期结果可能就是20%,而且已经非常优秀了,原因不复杂:因为我们会犯错。如彼得·林奇讲的:“只要有60%的股票与预期的一样,就足以在华尔街创造一个骄傲的投资业绩记录了。”

b.更大的机会出现的概率不高,追求更大的回报机会,最大的可能是踏空,“守株”却待不到“兔”。盈利能力更强的资产,获得更高的市值是必然的结果。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资本的逐利天性必将推动股价反应资产盈利能力的差异,将好像银行在其他条件一样的前提下推出两种不同收益率的存款,购买回报率更高的存款的客户一定更多。

1998年10月15日,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时,有人问他犯错最大的错误是什么?巴菲特回答道:“对于我和我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来说, 我们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该做的没做。”

市场上有很多傻子,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傻子,我们的投资体系应该建立在合理的预期回报上,不能建立在众人皆傻、独我聪明的基础上,这种自负会让我们的满怀期待的等待变成傻傻的空等。

c.如果说我们不去傻等,理想买点买足仓位了,万一出现了三年两倍的机会,卖掉其他股票,重仓这只大机会,行不行?我认为行也不行。如果总资金量小,每月进账多,比较年轻,可以适当放宽,50%是单只股票上限是能接受的。虽然这样说,但我还是不建议突破单只40%的仓位上限。

霍华德·马克斯做过这样的类比:

“想想看,如果你有一辆车,并且你的车有保险,一年过去无事发生,你会觉得在保险上浪费了钱吗?如果你有头脑,你就必须一直有保险,但也希望你永远不需要用上它。在我看来,风险控制也是如此。”

赛斯•卡拉曼也有类似的表述: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霉运可能会降临到你头上,你可能会犯错。河水漫过堤岸的情况一个世纪内可能只出现一两次,但你依然每年会为自己的住屋购买防洪险。同样,经济大萧条或者金融恐慌一个世纪内可能只出现一两次,且恶性通胀可能永远也不会破坏美国经济,但因知道确实可能会发生金融灾难,稳健、有远见的投资者会据此来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如有必要,投资者必须愿意放弃短期内的回报,以此作为对意想不到的灾难所支付的保险费。”

40%上限、三五个行业七八家公司的适当分散,都是明智的投资者要支付的保险费,就算为此降低了潜在的收益率也是值得的。

巴菲特说:“我们所坚持的原则一贯是:我们追求最坏情况下也能取得'还可以'的结果,而不是去追求乐观情况下如何获取最棒的结果。”


6、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上图是不同复利和不同投资期限内10000元的投资价值,代入你的本金和可投资年龄,可以快速估算一下你在对应情况下能够得到的收益。

a.从这种表格中我们能看出,投资,首先是一件选择大于努力的事。

买银行定期存款可以获得4%的年化回报,如果本金超过了100万,可以选择收益率在8%的信托产品,以上是普通人在股市之外的能利用上的最主要的比较有保障的投资途径。

定期存款,信托、股票,因为复利效应的影响,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命运。如果方向错了,那你就会越努力越没有效果,时间一长,心态很可能就崩了,最后完全放弃对财富的追求,确认自己天生就是个穷人。

尽最大可能选择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是决定你和别人后半生的幸福程度及人生高度差异的重要因素。这种选择上的差距,在一年两年可能看不出什么,用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时间跨度来看,会是一个人生对另外一个人生的仰望。

b.从表格中我们还能看出,投资的复利效应,人们经常谈论但依然容易低估其威力。

一个点的差距已经在终值上有比较大的数量差了,三个点以上的差距,会带来倍数上的不同。

以巴菲特的投资战绩为例:巴菲特从1964年~2020年共计56年里,年化收益是2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1964年的10万元,到2020年底变成28亿。很厉害吧?但是,如果巴菲特能够长命“百”岁,坚持战斗到2030年,即使2020~2030年间的年化收益率降低为12%,2020年底的28亿也将在2030年变成约87亿。它意味着最后的十年赚取的财富是87-28=59亿,超过前面56年总和的两倍还有余。这还是在收益率从20%大幅萎缩至12%的情况下的数据。

这才是复利效应。财富的增值速度是越来越快的,而且快到超乎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1956年,26岁的巴菲特已经拥有了14万美元的财富,但此时的他丝毫不觉得这些钱算什么,他非常清楚自己将会非常有钱,甚至害怕未来过于庞大的财富规模,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写到:“可能找不到一种符合逻辑的处理庞大金钱的方式……我敢肯定自己不想给孩子们留下一大堆钱……要留给他们多少钱,剩下的钱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真是让我大伤脑筋。”

这不是巴菲特狂妄,甚至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大概10岁时,巴菲特在图书馆里读到一本书,书名叫《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他不仅从中看到很多赚钱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知道了复利的概念。经过充满幻想的计算,10岁的巴菲特向小伙伴们庄严宣布,自己计划在35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

此时26岁的巴菲特虽还年轻,但已经彻底理解投资的巴菲特,知道复利规律必将给他带来更为巨大的财富。每个彻底明白投资是什么的人,都必将面临这种幸福的烦恼。


7、追求更高一点的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像是水面上游泳的鸭子,市场自然会增长,长期看自然会水涨“鸭”高。如果我们的表现能比市场优秀一点,只要超越大盘一个甚至几个百分点,就足以积累巨大的财富。收益率每提高一个点,都意味着终值的巨大超额回报。

如果我们始终投资所有企业中更优秀的企业,始终在有便宜可占的时候买入,始终能控制好我们的情绪,自然就会跑赢市场。高手只向概率较高的地方组合。时间一长,胜率自然颇高,绝非运气可以解释的。一旦你建立了自己财富雪球的内核(一定的资金加上稳健的原则),而后通过中长期良好的回报持续积累,保持在正确的雪道上不断滚动雪球,不要偏离这些原则即可。

当然这绝不容易,“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与无数的精力”。

你会发现很多投资高手,他们总是比你了解更多行业,比你复利回报更高。你奋起直追的时候,才发现回报率在现有基础上,每提高一个点,都需要你付出大量的思考和学习,而且越来越难。

唐朝老师在《巴芒演义》序言里写过「即使你读过《巴芒演义》,你可能还是成不了巴菲特,但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富裕的自己,却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很多朋友说分析企业太难了,想达到某某水平简直看不到希望,很灰心。其实,这就好比将我们和巴菲特之间的距离划分为0到100。你我想达到100,的确几乎没有希望。

但这个世界并不要求你我达到100,也不是做不到100就只能躺下做0。我们可能做到60,甚至30,就已经足够我们及我们的家庭富裕一生、快乐一生了。

有人问查理·芒格,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伟大的投资家,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芒格回答道:“如果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围棋,确实会有一个很好的起步,因为围棋界竞争性很强,大家都非常有天分。但也有可能,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棋手。因为有些伟大的棋手可能是天生的。同样,也可能一个人无论如何勤奋,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但是,如果你能够避免一些投资陷阱,一个努力勤奋的人,完全能够获得良好的投资结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莫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