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已然全国化的洋河股份安全垫很厚

浩然斯坦 莫书房
2024-09-21
昨天一早在127元加仓了些洋河,加仓之后目前洋河占总仓位的20%。
有朋友可能会问:你不是将洋河的仓位上限调整到15%了吗?怎么还买?
其实我解释过,我对洋河的态度和古井是一样的:如果足够便宜,会多买些。
我对洋河和古井的买入节奏是:理想买点,买到仓位上限15%;如果到了理想买点的90%了,仓位上限提高到20%;如果到了理想买点的80%了,仓位上限提高到25%。
我之所以在127元买入,是因为127元左右的洋河,对应约1900亿市值,1900/2100亿理想买点=90%。
白酒商业模式优秀,价格特别便宜的话,安全边际会非常高。在2022年,洋河的营收和利润增速是双20%+,2023年双15%的增长也是可以预见的,虽然有竞争力相对下滑的隐忧,但已经抢占全国化先机的洋河,未来的稳健发展还是清晰可见的。
洋河早年抓住了黄金十年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深度分销在全国构建起精细的渠道网络,积累大量分销商与终端网点资源,目前在全国拥有八千余家经销商,200余万家经销网点,覆盖全国333个地级市和2862个县区。在当前存量时代下,其它酒企若想完成全国化布局,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相比之下,已然全国化的洋河的底气是很足的,若再内部改善和品牌成功升级成功,向上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2013年之后大家都不看电视了,即使加大宣传投入,再造一个全国名酒也已经不可能,全国化的机会只会属于目前几家头部酒企,已然全国化的洋河安全垫是很厚的。
我平时也看一些其他公司,因为研究深度不够,所以不敢说95%,但可以说90%的公司都不如洋河,洋河虽然不如一些其他优秀酒企,但拉出来和其他行业的大部分企业PK,怎么看都是完胜。
目前各大券商对洋河2025年净利润的一致性预期约为150亿,不说25年,就说洋河五年后达到150亿的净利润,我认为确定性还是很高的,对应的合理估值150亿×30=4500亿。
4500亿/1900亿=2.37
假设五年达到这个净利润,则年化收益率是18.8%,我对此非常满意。
能不能真正实现,风险点说到底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顺利,当下到底是正常经济周期的底部(我认为如此),还是盛极而衰的开端?说到最后又是对国家前途的看法,对此我是乐观的。
小范围沟通时,有朋友对我说的“洋河已经完成全国化,在2013年之后大家都不看电视了,再造一个全国名酒已经不可能,全国化的机会只会属于目前几家头部酒企,已然全国化的洋河安全垫是很厚的”有些疑问。
@陈颉祺 :“想讨论一下‘再造一个全国名酒基本不可能’这个观点。2013年之后可能的反例有习酒/国台,这两家的全国化主要是本轮酱酒景气周期中做的,去年收入规模(自称)都在百亿人民币级别了,七年前还是小不点。另外汾酒和郎酒在13年之前有一定全国化基础,本轮全国化也攻下了很多原先的空白市场(例如两广),可能算半个反例吧。
从企业经营上说,我觉得‘缺乏全国性的、高成效的品牌广告平台(电视)’不是没法再造全国名酒的充分条件。个人觉得‘高端酒的用户心智被在位企业占的比较满’可能是更重要的条件。
这未必影响当前价格洋河很值得投资的结论。只是所谓洋河的全国化‘先发优势’,占了个坑,这个有多大价值。”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其实国台不是正面例子,国台貌似已经塌台了。汾酒有汾老大的历史底蕴,郎酒和习酒本来也很有名,同时,这十年来的崛起主要还是搭了茅台带起来的酱香热便车。
全国名酒已经事实上固化这个判断几乎是行业资深观察者们的共识, 目前的头部酒企的“先发优势”不止是抢占了先机的问题,而是使得目前的头部酒企具有了某种供给侧优势,这种优势在将来行业挤压式竞争优势越来越卷时,会更加凸显。
肖竹青对白酒行业的定性判断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分享下(略做删减);
1、中国全国性白酒品牌市场格局已经固化。
茅五洋泸汾已经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全国性品牌第一梯队,现有市场环境下几乎已经没有了新的白酒品牌成为全国品牌的机会。
2、中国酒业初创品牌的传播成本和消费者教育成本更高更复杂,已经成为区域酒厂或新生品牌不可承受之痛。
过去只要酒厂领导人懂得“控量涨价上央视招标”就可以实现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现在品牌传播主要阵地从电视大屏幕转移到手机小屏幕,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来自熟人和各个圈层的信息分享和消费体验分享,对酒厂品牌的传播和美誉度的提升提出新的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3、渠道结构发生改变。
过去是渠道大商支撑酒业大发展,现在中高端白酒主要销售路径是企业家等消费者意见领袖引领的消费体验分享和圈层营销。
4、品牌溢价能力和社会库存消化能力决定企业兴衰。
伴随着过去十年房地产价格暴涨,白酒的传统销售终端餐饮酒店和超市酒行的房租也随着暴涨,因此各终端被迫将终端上涨的费用转嫁给各个酒厂。终端的前置性现金费用补贴/陈列费/促销费逼迫各大名酒厂纷纷涨价,通过涨价加大终端市场现金费用投入,通过涨价拉大价差增强终端推销指定品牌的积极性。
没有品牌溢价能力的酒厂或者供过于求(有不良社会库存)的酒厂很难通过涨价来满足不断水涨船高的终端费用需求和终端毛利率提升需求。
上图是洋河过去一年多的股价。
如果这条线反过来,如果现在股价是190元,我相信肯定很多人乐于在190元加仓,而且在190元加仓的人数,肯定会远高于目前在127元加仓的人数。
为什么如此?因为很少有人能克服近因效应, 足够长时间的下跌,都会引发我们感性的不安情绪的爆发,以为这种日子会一直走下去。但人一生的重大机会,可能就在那么有限的几次强烈不安情绪爆发的时候。
1960年末,在美国运通银行发生色拉油丑闻事件后,巴菲特出资买入了该银行的股份;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又买下了遇到危机的GEICO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菲特则买下了富国银行。
站在现在回头看这些机会都好容易,但在当时,因为股价不断下跌,其他投资者都是恐慌抛售,真正如巴菲特这样盯着的不是股价,而是“内在价值”的,少之又少。
回顾过去,80%是事实,20%是我们不小心才有的记忆扭曲。展望未来,80%是不确定性,20%是我们仰仗的推理依据。过去总是比未来清晰百倍。
当时看好的股票后来发现是垃圾,买错了;买到了好股票,但后来发现买少了;看中了某家公司,但犹豫之间没有买到……
投资上怎样才能有“确认”的勇气?这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我们在生活中的众多决策中,投资决策是最具感情色彩、最不符合逻辑的。往小了说,我们买不买某只股票,会受到近因效应、框定效应、过度自信、放大亏损痛苦等等心理弱点的影响。往大了说,整个市场就是被人们的心理因素推来拉去。
这其实也是无法躲避的人性的弱点。
芒格之前提到过他的方法,“双重分析”:“从我个人来讲,我认为我容易受情绪误导,所以我现在使用双重分析法。首先,从理智的角度考虑,哪些是真正影响投资结果的因素?其次,哪些是在潜意识里自动产生的情绪?”
芒格利用这种双重分析来进行投资决策:首先考虑理智预期和概率;然后仔细评估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给我的一个启示,就是尽量按照自己的认知,去做本该做的事。虽然投资也是某种艺术,但需要尽量呆板地执行,尽量用理性去决策,不要因为情绪波动、不自信或惰性,而选择视而不见,选择无所作为。
价值投资的原则其实很简单,但简单≠容易。每天都有新鲜的消息冲击着大脑,投资者很容易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找各种理由欺骗自己,突破早先定下的原则。
没有对内在价值的清晰认定,没有对情绪波动的控制能力,即便有所谓好的机会,你也不可能做出买入并持有的决策,因为机会来临时,市场气氛都很恐怖的,就如现在。
延伸阅读:
《 重新加速,未来可期:一文梳理洋河股份二十年起伏 
合格,但不满意 | 下调洋河的仓位上限 
“赞”“在看”
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莫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