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熬过熊市的关键,是避免“合奏效应”的影响

浩然斯坦 莫书房
2024-09-22

芒格提过一个说法,叫做“合奏效应”(lollapa looza),指很多时候是三四种心理倾向同时发生作用,好几种心理倾向的合力叠加在一起,它们产生的影响绝对不是线性的。心理学家只会研究单个的心理倾向,而实际上面对一个难题时,常常是三四种心理倾向共同发生作用,情况很复杂。

我们在生活中的众多决策中,投资决策是最具感情色彩、最不符合逻辑的,一笔投资决策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近因效应、过度自信、放大亏损痛苦等等心理弱点的影响。

首先是近因效应。

人类的思考很容易对近期因素给予更大的权重,而淡忘较为远期因素的影响。在投资上,我们往往更在意最新得到的消息,我们很容易把眼前的状况,当成这件事的全部。

在暴跌面前,人们会恐慌,在暴涨面前,人们会兴奋。于是,暴跌时做出的计划一定偏保守,而暴涨后做出的计划一定偏乐观。

面对股市当下的不断下跌,很多人会不受控地恐惧,担心经济完蛋了,股市完蛋了,这家公司完蛋了。其实,真正让优质企业的生存土壤盐碱化的情况很少,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区分某个具体的危机,到底是长期崩溃的开始,还是暂时的短期扰动。

其次是过度自信。

《思考,快与慢》中写道一个调查结果:约90%的瑞典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超过平均水平。同类的实验不断被重复,结果都一样,只要是问一个人关于自己的定位,包括外貌身材、智力、道德水平等,总是远远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超过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人们容易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这就是过度自信,这种认知偏差根植于人性。

放到股票市场,就是大部分都觉得自己的水平高于普通水平,他既然认为自己比大部分人更牛,他就不可能看上宽指数的平均收益,总体来说买宽指数的资金比例就不可能更多。过度自信能长久存在,还在于大多数人不能诚实地看待自己。

最后是损失厌恶。

同样是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丹尼尔·卡尼曼只是“损失厌恶”的心理倾向的广泛存在的,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损失10元所带来的痛苦感,要比得到10元所带来的快乐感要大。根据实验来看痛苦感大概是快乐感的两倍。这种心理倾向在股市中会体现的淋漓尽致。

投资者持有一只股票如果不断下跌,下跌50%的痛苦是大于上涨80%的。

以上这些弱点其实是根植于人性,很难克服,只能尽量避免。

面对这种复杂心理因素合力形成的“合奏效应”,如果你们把问题反过来思考,就能够想得更加清楚。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合奏效应”影响我们做出正确决策?对于复杂问题,如果我们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我们可以反过来问:我们怎样才会受到“合奏效应”的影响?结果就是,如果我们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那么我们一定无法避免。

这样反过来想,我的应对办法就比较简单直接,就是事前尽量想清楚,过程中尽量呆板地执行最初制定的计划。

①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变故,只在年报和中报时调整估值。

今早有人问我:“最近各种负面消息满天飞,要不要调整对洋河估值?”

我回答道:不同人看法不同,很正常。我知道某位券商白酒研究员小伙伴,他写的研报里给洋河未来三年增速是15~18%,私下讨论时他认为是8~10%。但我没那么悲观,同时,为了避免近因效应,我不会在年报、中报之外的时间调整估值。

一家稳健的企业值得关注的信息其实不多,大多数情况是年报中报时调整下估值和仓位上限就够了,其他时候的消息大多是噪音。

怎么可能一到熊市,所有的新消息都是坏消息?怎么可能一到熊市,之前早已存在的负面消息严重性就增强了N倍?

②公开记录,将当时估值的思路逻辑完整地写下来,将当时买入卖出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

回顾过去,80%是事实,20%是我们不小心才有的记忆扭曲。在投资上,大部分人是没有业绩记录的,这种情况下,大脑会降低投资失败带来的痛苦权重,提高投资成功带来的快乐权重,如此,不好的结果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忘,好的结果越来越凸显,对真实自己的水平产生了错误的拔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唐所引导的公开实盘、提前定好买卖点、如实记录,是非常稀缺和宝贵的。

准确记录每一笔交易,观察和记录你的每个决策最终达成的结果,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投资能力,也才能得到准确的反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甚至搞不清楚对还是错,那么永远也无法进步。

③对混沌的未知,反应迟钝些,不自以为是,不过度解读。 

《金钱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引用过经济史学家戴尔德丽·麦克洛斯基的话,或许非常适合当下的环境:“乐观主义就像花言巧语的推销员,而悲观主义仿佛提供帮助的好心人。出于一些我无法理解的原因,人们总喜欢听别人说这个世界要完蛋了。”

面对某种混沌的未知,“聪明人”容易看悲观面。 

投资领域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的智商超过120分或130分,多余的你可以送人。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你不需要绝顶聪明。”(巴菲特) 很高的智商往往和超越大盘的投资结果呈负相关性。换句话说,智商一旦超过某一个点,再高的话实际上就反而成了麻烦。一个人把自己看得越聪明,就越有可能自以为是、过度解读,越可能做出诸如试图预测不可预测的事的行为,如想把握宏观周期,政策拐点,技术奇点,企业转折点,但长期想准确把握这些无异于痴人说梦。

股市中最难的是呆坐不动,耐心才是一个对投资人最重要的品质和心理素质要求,树懒特有的那种懒惰到昏昏欲睡的气质,才是最佳的投资风格。


今天看到老唐的一段提醒:“不要有杂念,要为自己的投资负责。相比一生的投资习惯,相比我未来会掌控的资金,今日被夸英明,拥有特立独行的形象,吸粉多少,收到多少赞赏,发表几篇文章......通通只是不值一提的收获。真实思考和交易,本身无论对错都是巨赚。

看到这段话,我不禁把它当作镜子,照照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这些问题。

我最近写了很多关于洋河的文章,其中“下调洋河仓位上限”的那篇文章,自认逻辑很完备,论述了洋河的竞争力相对下滑,是自己真实想法,同时为了避免近因效应影响,我没对估值、买点做任何调整。

最近其他的文章,我主要都在分析洋河的性价比很高,提醒读者的是要理性面对股价波动。反倒因为“维护”洋河,受到了一些批评。

我是老唐的读者,受到老唐的影响;同时我也有些读者,自己的观点也会影响了一些人。其实越往前走,我越感受到压力。影响力其实是一种重器,你会真切地影响他人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你是配得上的人,你拥有影响力是件好事,可以带来更多美好。但如果你没这个能力,或者心有杂念,偏离了初心,这是很危险的,到最后可能害人害己。

老唐说到的问题无论我是否有,对我都是个警醒。君子慎独,有了一些影响力之后,我需要更多自律,让自己写出来的内容经得起考验,至少要保证这是自己当时能力范围内的最优解。

“赞”“在看”
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莫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