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目次及摘要
2023年第2期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袁祖社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世界的新理论规则与实践逻辑
兰洋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突破
儒家语录类文献研究
特约主持人:于雪棠
侯文华
论《孟子》的书写体例与结构体制
——兼论其编纂原则
姜海军
宋代语录体经学的发生、诠释及其影响
管宗昌
中国古代 “学则体”的体制特征及嬗变
哲学研究
魏屹东
康德的先验分析与人工认知架构的建构
——兼评埃文斯的逻辑表征与验证语言学研究
马清华,周 睿
强程度概念的理据系统及其发生学机制
广告学研究
康 瑾,郭羽佳
广告伦理中的“公平”
——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姜智彬,郭 博
流程性匹配:智能技术范式下互联网广告
管理平台的动态能力研究
历史学研究
杨 铭
敦煌本《吐谷浑大事纪年》与“莫贺吐浑可汗”
陆 离
关于都兰热水吐蕃佛寺遗址及周边墓地的几个问题
教育学研究
周 晔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王 飞,徐继存
城乡融合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发展
经济学研究
周佰成,阴庆书
数字技术对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黄 蕊
我国文化产业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差异
——基于59 306家文化企业数据的比较研究法学研究
黄世席,罗维昱
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现代化转型的法律分析
温树英
开放银行监管的英国经验及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世界的
新理论规则与实践逻辑
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变化的不仅仅是个别词句,还有更加深刻、更加彻底、更加新颖的思想表达和语法。表明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界试图依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立足全人类公共利益和共同福祉至上的立场,决意摆脱现代化之理念、话语、逻辑以及实践范式等方面的被动、依附之非自主状态,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制和实践的高度,从根本上变革启蒙现代性主导的不合理的生存理念与发展逻辑,合乎人类历史正道,探寻、确立新全球化时代人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民族特质、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创举相伴而生的新的现代性创制实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逻辑以及中国表达,旨在表明,这一现代化无论从理念、逻辑,还是从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方略上,都不能归结为某个先发现代化的范本。作为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之独特的中国创制,是人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变革,是人类现代化最新形态的中国式表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多元现代性;公正世界
作者:袁祖社(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生态现代化
理论的突破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破了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传统现代化模式,而且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克服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缺陷,生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护“真正的统一性”。以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系,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以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发展和环保相互促进、长期和短期有机衔接为显著优势,以驾驭资本逻辑、重塑全球生态正义为核心目标,成功开辟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人类生态文明的全新形态。未来我们不仅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着力推动世界生态文明主导话语的重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兰 洋(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题:儒家语录类文献研究
语录类文献和注疏类文献是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语录类文献的问题指向更明确,更集中,更便于直接表述言说者或编纂者的观点,更有利于思想体系的建构。因而,极重思辨、尊师重道的宋代儒学重归先秦的《论语》《孟子》,语录大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录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宋儒建构新话语体系的不二之选。姜海军教授的论文《宋代语录体经学的发生、诠释及其影响》提出了“语录体经学”的概念,指出宋代经学解释从汉唐时期的重知识转向了重思想,问题意识突出,解经方式多元化,从而完成了宋代新儒学的建构。尽管“语录体经学”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有待完善,但相信从这个角度审视宋代儒学,能带给我们新发现。
语录类文献包罗庞杂,作为一种著述体式,主要有以《论语》和《近思录》为代表的两大类型。前者记录某学派的师生问答并略去了语境的独语,产生于教学活动,是在大量教学现场的即时记录与事后追忆的基础上,再加以分类编纂。后者则是编者摘录不同学者的言论,将其组织在新的框架之中,赋予言语以新的意义。两大类型之内,各有其流变发展。两大类型之外,也存在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文体。侯文华教授的《论〈孟子〉的书写体例与结构体制》一文是个案研究,以《孟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对话与语录两种书写体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共同的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对于早期语录类文献特征的认识。管宗昌教授的《中国古代“学则体”的体制特征及嬗变》一文,探讨了“学则体”的名与实,可以启发我们对文体何以定名、何以成体的更多思考。这是对儒家语录类文献研究的延伸,也提示我们,从教学活动角度入手,语录类文献应当还有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和文体类型。
特约主持人:于雪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孟子》的书写体例与结构体制
——兼论其编纂原则
摘要:《孟子》编纂者主要采用两种书写体例来完成孟子思想的表达,即对话体和语录体。二者形式看似迥然有别,但实则关联密切。语录来源于对话,是对对话进行拆解、提炼的产物。《孟子》编纂者以对话和语录形式表达孟子思想,一方面是《论语》书写体例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受到西周春秋史官传统中“实录”精神的影响。《孟子》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遵循两大原则,即类聚原则和均衡原则。《孟子》七篇,各篇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七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由行而知的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孟子》;语录体;对话体;结构体制;编纂原则
作者:侯文华(北京语言大学 文学院)
宋代语录体经学的发生、诠释
及其影响
摘要:语录体经学是宋代经学展现的重要形态。宋代语录体经学的产生源远流长,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尚书》《易传》《论语》《礼记》《孟子》等儒家经典。最直接的源头便是《论语》《孟子》,这两部经典影响深远。宋代语录体经学有其自身的特征、特质,一方面强调问题意识、现实取向性,另一方面改变了汉唐之际对礼仪制度的关注,而转向了对道德性命的强调。宋代语录体经学对于元明清时期经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宋代语录体经学;宋代理学;中国经学史;中国哲学;儒学
作者:姜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中国古代 “学则体”的体制
特征及嬗变
摘要:中国古代“学则体”可以《管子•弟子职》为开端,它标定了这一文体的早期文体特征,包括以童蒙生徒为适用对象,所述重在日常杂细,具有行文具体、明确、易记等特征。“学则体”作为一种文体,其确立有赖于与相关文学背景及相近文本的比照定位,它虽脱胎于礼仪制度类文章,但足以独成一类文体。从历时演变看,“学则体”在朱熹倡导下得以复生,蒙学学规成为这一文体后期发展的有力接续和重要内容。“学则体”的日常属性和口诵属性在后世向条文化演进,与其他文体之间的融合也有效扩展了其文体属性,推动了“学则体”的发展。
关键词:学则体;《弟子职》;蒙学;学规
作者:管宗昌(汕头大学 文学院)
康德的先验分析与人工认知
架构的建构
——兼评埃文斯的逻辑表征与验证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对人类智能提出严重挑战,也对认知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针对这一挑战和哲学新课题,通过重温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以发现其中所表达的先验分析思想对于人工认知架构的建构极具洞见,即:遵循规则进行认知建构的理念是人工认知的核心。埃文斯依据康德的思想对人工认知的逻辑建构与检验,逻辑上似乎没有问题,技术上也可能实现,其实质是适应性表征,对人工认知架构的建构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先验分析;概念组合;人工认知架构;适应性表征
强程度概念的理据系统及其
发生学机制
摘要:强程度概念属于核心的广义情态范畴,形式多样化水平极高。国内外相关理据文献众多,但都是散点研究,不成体系。论文借助系统运筹语法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广泛深入的分析论证,全面揭示了强程度概念的理据系统及系统内在关系,从需要、基础、策略等方面透析了理据系统的发生学机制。结论表明,概念的理据系统是词义系统和词形系统之外的独立系统,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穿透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不仅从全局高度解决了强程度概念的理据问题,而且极大丰富和完善了理据理论,给出了新的分析范式,提出了理据化的基本策略系统及其运筹本质,提升了理据分析的发现力、预测力、解释力和证明力。
关键词:强程度;概念理据;理据系统;发生学机制;策略系统
广告伦理中的“公平”
——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关键词:应用伦理学;广告伦理;公平;道德行为主体;对话
作者:康 瑾,郭羽佳(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学院)
流程性匹配:智能技术范式下互联
网广告管理平台的动态能力研究
摘要:随着智能算法、智能算力和海量数据的发展,广告产业形成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辅助技术,以智能营销服务和管理体系为支持的智能技术范式。在智能技术范式的产生、形成和转移阶段,互联网广告管理平台的动态能力依次体现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互联网广告管理平台进行了基于“技术-业务”的流程性匹配,遵循技术专利的独占化、技术落地的业务化和技术呈现的场景化等逻辑主线,形成了不同平台的核心技术能力;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互联网广告管理平台进行了基于“产品-市场”的流程性匹配,遵循产品运行的自动化、产品服务的个性化和产品目标的整合化等逻辑主线,开发了满足互联网广告市场需求的系列广告产品;在组织创新过程中,互联网广告管理平台进行了基于“组织-管理”的流程性匹配,开展了组织权利分化、组织边界扩张、组织流程再造和管理范式转变等管理创新,形成了支撑新业务经营体系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智能技术范式;互联网广告;管理平台;动态能力
作者:姜智彬,郭 博(上海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敦煌本《吐谷浑大事纪年》与
“莫贺吐浑可汗”
摘要:《吐谷浑大事纪年》记载了吐谷浑(va zha)灭于吐蕃后,附属于吐蕃的小王在705—714年间的大事。内容涉及莫贺吐浑可汗(ma ga tho gon kha gan)、吐蕃赤邦(khri bangs)公主、唐朝金城公主的活动与行踪,以及王室婚娶、会盟议事、征役赋税等内容,是研究吐谷浑史的重要史料。文章辩驳了把它看作是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松赞干布纪年》的观点,认为该纪年的核心人物莫贺吐浑可汗或为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约生于690年,705年登基称可汗,727年与吐蕃联姻,得授“外甥阿柴王之印”,744(±35)年去世。
关键词:吐蕃;吐谷浑;大事纪年;
莫贺吐浑可汗
作者:杨 铭(四川师范大学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关于都兰热水吐蕃佛寺遗址及
周边墓地的几个问题
摘要:青海都兰、乌兰地区的吐蕃佛教遗址、遗物年代很可能是在779年吐蕃本部第一所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建成,赞普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国教,大力弘佛,是吐蕃统治下的青海吐谷浑王国地区的佛教遗迹、遗物产生的原因。藏文史籍记载的松赞干布时期所建寺庙隆塘卓玛庙(klong thang sgron ma temple)和仓巴隆伦嫩庙(tshangs pa rlung gnon temple)则不可能在青海吐谷浑地区,都兰热水北岸塔基也并非是文成公主的最后归宿。青海都兰血渭6号墓的墓主人身份现在还不能确定,而2018 血渭1号墓墓主人身份应该是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王国的某位吐谷浑小王。都兰热水等地的吐蕃墓葬可能受到象雄墓葬文化的影响,这些吐蕃葬俗应是由来自象雄地区某个家族的成员传入都兰热水地区。
关键词:吐蕃;吐谷浑;青海;墓葬;佛寺遗址
作者:陆 离(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内涵、价值与路径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亟待研讨的理论与实践命题。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又是路径,既是结果也是过程,指向特色更强、成色更好、满足需求、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新时代,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硬性要求,是关涉国家战略实现的题中之意,是满足教育促进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呼唤。推动实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系统思维,在彰显时代路向的特色化、共生性、公共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建设教师队伍、变革学校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自信等内生发展路径来提升乡村学校教育实力,还要构建资源配置优化、多元主体共治和评价体系变革的外部支持与保障系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共生性;公共性;内生发展
作者:周 晔(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城乡融合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的
教师发展
摘要: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有助于弥合区域间学生文化资本的差距,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益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乡村的整体振兴。但是,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村落场域以及历史和文化传统相隔离,致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不尽如人意,既影响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质量,也不利于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需要转变发展理念,扭转城市思维,树立城乡融合观念;摒弃围墙思维,建立校村一体观念;去除旁观者思维,构建在场观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明确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基于教书育人职责和教师身份基础上促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公共知识分子”,以及沟通社会人士投身乡村建设的“中介者”的角色定位;并构建集政府政策支持、村校一体化发展以及地方高师院校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机制。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乡村振兴;公共知识分子;新乡贤
作者:王 飞,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数字技术对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
影响研究
摘要:数字技术的融合与嵌入能够改变文化产业技术范式,引致产业技术轨道跃迁、产业技术体系重塑,推动文化产业由低位态向高位态演进并最终促进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测算2005—2018年我国30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综合效率与数字技术发展指数,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测算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对我国文化产业效率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但程度十分有限。从空间溢出视角来看,数字技术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效率提升,但对邻近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数字基建投入力度,优化文化科技资源跨区域配置并加强文化科技政策的区域协调,进一步释放我国文化产业的绩效与活力,使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产业转型;效率测度
作者:周佰成,阴庆书(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
我国文化产业虚拟集聚与地理
集聚的差异
——基于59 306家文化企业数据的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逐渐突破地理局限呈现出虚拟集聚的新趋势。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主要依托地理生产链上的相关企业形成延展,而其虚拟集聚则借助信息网络实现了跨区域合作。基于文化企业专利数据,使用统计分析与结构洞法对文化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组织特征加以洞察,结果表明: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是我国文化产业地理集聚的中心;文化产业虚拟集聚则以江苏和北京为重要节点辐射全国。但文化产业的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并非替代关系,它们彼此影响、互为促进。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落实文化科技政策,加强技术投入,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治理,通过协同地理与虚拟集群的双重优势,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理集聚;虚拟集聚;文化产业;结构洞法
作者:黄 蕊(长春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现代化转型的
法律分析
摘要:中国是全球缔结双边投资条约最活跃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经历了三次双边投资条约的现代化转型。当下国际投资协定在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全球化理论及环境、社会治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下,正经历较为剧烈的变动。国际投资条约的持续改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从传统的规则接受者角色转变为重新设计BITs的规则制定者角色。因此,通过对三代中国BITs的分析,阐述了条约内容在不断更新过程中的背景、原因、特征及其内在缺陷,总结了中国BITs现代化转型的背后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BITs现代化改革中的路径选择,提出在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加强国家监管以及推进可持续投资理念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双边投资协定;一带一路倡议;国际投资法;投资争端解决
作者:黄世席,罗维昱(山东大学 法学院)
开放银行监管的英国经验及启示
摘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开放银行监管框架是应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客观要求。以数据可携权为基础的法律架构、竞争机构主导的监管协调机制、严格的第三方准入规则、持续更新的开放API标准以及完善的消费者保护规则是英国开放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立足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法制的现状,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开放银行发展宜采取鼓励型监管模式;定位于促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目标之实现,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主导的监管协调机制;引入“白名单”机制加强对第三方准入的监管;制定和细化金融数据共享的数据标准和安全标准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和防范风险的双重效果;通过完善授权规则和信息披露规则、明确数据泄露时的责任分担原则、采纳互惠共享条款等,平衡开放银行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利益、银行利益和第三方提供者的利益,全方位构建数据导向的金融监管。
关键词:数字金融;开放银行;数据共享;金融科技
作者:温树英(山西大学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