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次及摘要
特约主持人:夏炎
石刻碑志所见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的现状
及问题
——拜根兴
状头门第:唐大和六年状头李珪及妻郑氏
墓志发微
——毛阳光
白居易祭龙祈雨与唐后期江南地方治理
——夏炎
从石刻文献看家族变迁与唐后期幽州政局
——以刘氏和朱氏为中心的考察
——张天虹
特约主持人:殷杰
道德生物增强与道德认知
——徐向东
论托马塞洛演化心理学的规范性哲学意蕴
——韩东晖
人工智能体如何可能成为一部道德机器?
——李志祥
莲鹤方壶莲瓣造型与《郑风》“莲荷”的
交相辉映
——论《郑风》恋歌日常与狂欢的二元结构及其成因
——韩高年 白玉婕
“还原本义”与“强制解读”
——《关雎》主旨学案新断
——姜剑云
从《诗经》文献看《诗经》学的发展
——王承略 李才朝
郭沫若《女神》:“真艺术与真科学本是
携手进行的”
——文贵良
一首被低估的新诗
——鲁迅《我的失恋》之隐在经典性
——方长安 王海龙
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教师领导力及提升路径
——赵明仁
美国教师激励基金项目研究及启示
——符妤丰 赵英
税收激励与企业进口
——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毛其淋 王维高
银行预期影响企业杠杆率吗?
——来自《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的经验证据
——刘淼 王金波
唐律断罪引律令与罪刑法定的实现
——李麒
清乾隆朝部驳制度之成效析疑
——姜金顺 赵晓华
石刻史料与唐史研究的新进展
主持人语: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在考察活动和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石刻史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世文献相对有限的唐史研究领域,石刻史料始终是重要的材料动力。进入新时代,传统金石学的补史证史范式依然享有其无与伦比的基础性学术价值,与此同时,综合石刻的物质、文本、艺术等属性,融合历史学、文学、艺术学与考古学等研究视角,将石刻行为本身视为参与历史运动的主体而加以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研究取向中,石刻史料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研究资料,更是一个研究的入口,这个入口那边的风景则有待进一步被发现。为了践行新的学术研究理念,本专题四篇论文均以石刻史料为核心材料,分别围绕唐与新罗关系、晚唐世家大族、唐后期江南地方治理以及幽州家族与政局四个话题展开讨论,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呈现出新时代利用石刻史料进行唐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拜根兴教授基于中国国内现存的蕃臣石像、碑铭、摩崖、石窟题记、墓志等石刻史料,对唐与新罗关系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探讨,揭示出石刻史料在唐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毛阳光教授以新出墓志为核心史料,通过李珪及妻郑氏的家族个案,再现了晚唐世家大族的某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同时,还利用墓志,增补了李珪家族世系,并纠正了传世文献中的错误。夏炎教授的研究则更为大胆,在其关于唐代地方治理问题的研究中,尝试对中古相对有限的石刻史料进行适当拓展,利用五代后梁钱镠撰《新建钱塘湖广润龙王庙碑》与长庆四年白居易撰《钱唐湖石记》两种传统石刻史料,揭示白居易《祭龙文》背后隐藏的唐后期江南地方官府区域治理的历史细节。张天虹教授利用新出碑志、《房山石经题记》与传世文献,补充了幽州刘氏与朱氏的家族世系,更重要的是从家族史的视角对唐后期幽州政局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重新解读。四篇论文不仅从不同侧面进一步丰富了唐代历史的画面,更为重要的是,每位作者均基于各自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了关于利用石刻史料进行唐史研究的方法论思考。拜根兴教授认为石刻史料不仅可以佐证传世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抑或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它还可能会提出新的历史问题和思考方向。毛阳光教授的研究,早已超越了传统的金石补史证史的范式,是一项以墓志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史研究实践。夏炎教授提出的中古石刻史料拓展设想,将史料的细读与解释工作拓展到时间与逻辑关系的层面,这种对传统石刻史料价值的再发现,或将有助于唐代区域史及地方治理的相关研究。张天虹教授的研究,将石刻史料与传世文献结合得天衣无缝,呈现出社会史视野下利用石刻史料进行政治史研究的新思路。
在6月2日的考察活动和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希望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说,本组《石刻史料与唐史研究的新进展》专题论文的形成和发表,恰好回应和践行了这一殷切希望。
特约主持人:夏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刻碑志所见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众所周知,唐朝与朝鲜半岛所在新罗关系的研究,现存文献史料有限,对相关具体问题的探讨因此受到限制。搜罗挖掘石刻碑志史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前曾对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现存石刻碑志做过探讨,现则专论国内所见碑铭、墓志、摩崖、石窟石刻,以及蕃臣石像等铭文。考察近三百年间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现状及涉及问题,阐明石刻碑志可佐证现存文献的记载;提供崭新的人物品样,使得一千余年前的某些重大事件鲜活起来;为某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确实的证据;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期待新的石刻碑志等史料不断出现,使得唐与新罗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
关键词:唐朝;新罗;石刻碑志;研究现状;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拜根兴,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中外关系史研究。
状头门第:唐大和六年状头李珪及妻郑氏墓志发微
摘要:洛阳新出李珪及妻郑氏墓志记载了这位大和六年状头的科举、婚姻与仕宦经历,并揭示了晚唐时期山东士族之间的婚姻网络,在科举方面的积极进取心态,生动透视出晚唐时期世家大族的真实生存状态。两方墓志也增补了李珪家族姑臧大房李成休一支的基本情况,廓清了晚唐宰相郑肃的元和三年状头身份及其荥阳郑氏小白房的家族世系。墓志还涉及晚唐文士郑鲁、李巨川、郑仁表的生平经历,并纠正了传世文献中郑仁表贬死岭南的错误记载,进一步凸显了新出土墓志资料对于晚唐文学与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唐朝;状头;李珪;墓志;郑肃
作者简介:毛阳光,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隋唐历史和石刻文献研究。
白居易祭龙祈雨与唐后期江南地方治理
摘要:钱镠撰《新建钱塘湖广润龙王庙碑》以及白居易撰《钱唐湖石记》为揭示白居易杭州祭龙祈雨背后隐藏的区域治理历史脉络提供了线索。一方面,白居易通过精神的力量实现了旱情下稳定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官方祈雨仪式,进一步强化龙神信仰的力量,利用民众对神祇的敬畏之心,实施对西湖石函和湖堤的保护。白居易杭州祭龙祈雨反映出唐后期江南地方官府利用祠神信仰实施区域治理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白居易;钱镠;祈雨;祠神信仰;石刻
作者简介:夏炎,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魏晋隋唐社会史、制度史、环境史研究。
从石刻文献看家族变迁与唐后期幽州政局
——以刘氏和朱氏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对刘氏家族和朱氏家族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为我们理解唐后期幽州政局提供一些线索。新刊墓志、《房山石经题记》与传统史料的相互印证,提供了研究的条件。这两个家族原本为姻亲,根基深厚。朱泚执掌幽州节钺,“河朔故事”在幽州同样具备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朱氏家族在与朝廷的激烈对抗中削弱了自身力量及社会声望,刘氏不赞成与中央的战争,维护幽州本土的利益,从而社会声望大增,接替朱氏。刘济兄弟争权,刘总弑父杀兄,削弱了刘氏家族的力量,但刘总归朝才从根本上破坏了刘氏在幽州的势力,幽州政治精英集团也有了调整。从此幽州的地方社会缺少了一个像刘氏这样根基深厚、支脉广泛、颇具社会声望的家族。朱氏后人朱克融的上台可谓勉为其难,根基并不稳,最终引发军乱。填补这个空缺的幽州上层政治精英,都没有形成像刘氏家族这样的社会声望,彼此之间也容易陷于一种“均质竞争”的状态,从而使此后的幽州政局长期动荡。
关键词:石刻文献;唐代后期;幽州政局;朱氏家族;刘氏家族
作者简介:张天虹,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发展问题研究
主持人语:
近年来,进化心理学、现代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改变人类道德的进化驱动力与发展轨迹,比如,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已经具备了通过改变大脑来影响人类道德认知的能力,而诸如ChatGPT等更加接近真实人类的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深刻改变着道德的内涵与主体边界。人类道德的发展似乎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纵向看,我们应该继续保持道德进化原有的生物和文化等驱动方式,还是允许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进而人为干预和改变人类道德发展的轨迹;从横向看,我们应该在道德上严格区分人与非生物的类人类人工智能,还是应该赋予人工智能一种道德主体地位,并允许其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进化路径。显然,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已不囿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理论层面,更预示了人类现代性发展的一个新节点。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道德行为的进化与社会文化心理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徐向东教授的《道德生物增强与道德认知》一文,从情感主义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审视了道德生物增强的倡议,认为这种人为的道德增强技术未能充分正视人类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其基本预设也不符合我们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解。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人为技术干预人类道德进化所产生的可能后果。韩东晖教授的《论托马塞洛演化心理学的规范性哲学意蕴》一文提出,托马塞洛关于人类道德、语言、合作、认知、思维等进化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支撑起了起源和进化研究的解释系统,从而将自然化的科学路径与规范性的评价路径结合在一起。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道德起源与进化解释中蕴含的规范性。李志祥教授的《人工智能体如何可能成为一部道德机器》一文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以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共识作为人工智能体的自然行为法则,只有将自上而下的道德内置法与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法相结合,才能使人工智能体成为一种既服从人类道德法则、又具有一定道德自主能力的道德机器。该研究提示我们必须尽快在人类道德框架内搭建约束人工智能自主行为的道德法则,在充分发展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消除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特约主持人:殷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道德生物增强与道德认知
摘要:随着认知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以及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强人类能力被认为变得可能并展示出强大的应用前景。人类增强的一些倡导者认为,鉴于人类通过进化产生的道德心理与人类目前的生活环境不相适应,若不通过生物医学手段来增强人类道德,人类就会面临各种灾难性威胁。从情感主义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道德生物增强的倡议,尝试表明这个倡议不仅未能充分正视人类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其基本预设也不符合我们对道德认知和道德发展深思熟虑的理解,因此,尽管道德生物增强的倡议在很大程度上是可理解的,但它可能取得的成效不仅极为有限,而且其自身也不能取代常规的道德教育方式。
关键词:道德生物增强;道德进化;情感;道德先天论
作者简介: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分析哲学研究。
论托马塞洛演化心理学的规范性哲学意蕴
摘要:迈克尔•托马塞洛是当代著名演化心理学家,他的研究不仅深入推进了关于人类语言、合作、认知、思维、道德之起源与演化的自然科学研究,也引入并扩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存在论语汇和规范性研究框架,通过群体行动力、联合意向性、集体意向性等社会存在论概念支撑起起源和演化研究的解释系统,从而将自然化的科学路径与规范性的评价路径充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哲学与科学的新的综合,不仅为我们建构规范性哲学提供了实质的和科学的依据,也丰富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实践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托马塞洛;社会存在论;演化心理学;规范性哲学
作者简介:韩东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方近代早期哲学、20世纪英美哲学、规范性问题研究。
人工智能体如何可能成为一部道德机器?
摘要:如何提升人工智能的道德能力,使人工智能体的行为选择更符合社会伦理规范,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伦理问题之一。随着人工智能自主能力的快速提升,人工智能体越来越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作出自主行为选择,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能力。缺乏纯粹实践理性的人工智能不具备自我立法能力,没有情感欲望牵制的工具理性却可以理解并应用来自人类的、具有先验意义的道德法则。来自人类的道德法则不可能以人工智能为目的,而只能以人类自身为目的。从伦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义务论、功利论,还是德性论,不仅理论自身存在各种特殊缺陷,在规约人工智能时也存在种种困难,均无法独立承担作为人工智能体基础理论的重任,当务之急是以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共识作为人工智能体的自然行为法则。单纯自上而下的道德内置法,无法应对具体行为情境的复杂性;单纯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法,难以保障自主学习结果的道德性;只有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才能使人工智能体成为一种既服从人类道德法则、又具有一定道德自主能力的道德机器。
关键词:人工智能;道德机器;机器人伦理学;科技伦理
作者简介:李志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伦理学研究。
莲鹤方壶莲瓣造型与《郑风》“莲荷”的
交相辉映
——论《郑风》恋歌日常与狂欢的二元结构
及其成因
摘要:两周之交,郑国迁至殷商故地,接纳原居虢郐的“殷遗”。郑国居民文化“二元”结构导致《郑风》恋歌日常与狂欢的“二元”对立。这种现象可以从春秋郑国祭祀遗址出土青铜礼器的组合方式、纹饰、铭文的“新郑风格”得到考古学印证。“殷遗”延续了殷商文化与诗歌艺术,并推动其与周人礼乐文化的融合。《郑风》恋歌多“女词”,取“对话体”“两章体”,即为殷商“女乐”与周诗共同影响下的产物。而新郑出土春秋莲鹤方壶之莲瓣造型与《山有扶苏》“莲荷”意象的交相辉映,也共同见证了春秋早期艺术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殷遗”;郑风;狂欢与日常
作者简介: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诗经》研究。
“还原本义”与“强制解读”
——《关雎》主旨学案新断
摘要:《关雎》主旨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诗经学”史上,“强制解读”现象相当严重,就《关雎》主旨而言,“还原本义”还得从深究其关键字句入手。正确解析“雎鸠”“荇菜”“流”“芼”以及“左右”“琴瑟”,方可还原《关雎》之情歌恋曲场景。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已然形成了《关雎》文化考古中的“《关雎》文化堆积层”。基于对文本解读习惯与动机的理论剖析,通过对《关雎》主旨迷案的认真清理和重审,可以结案判决“恋情说”“赞美说”“讽刺说”“贺婚说”四大类主旨说之得失是非。
关键词:《关雎》主旨;疑案新断;还原本义;强制解读
作者简介:姜剑云,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从《诗经》文献看《诗经》学的发展
摘要:《诗经》文本编辑之初即伴随着目录学的研究方法,“目”与“录”的结合。至孔子以《诗》教授弟子,则综合运用了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诸种方法,如搜集校对(文本、音律)、论定编次、发明文义、语言雅化、理论总结等,经学的、文献学的、文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全备。根据历代《诗经》著述体式的产生与演变及其所反映的研究风尚,我们将历代《诗经》著述与研究粗略地分为三期:汉代的原生期,三国至隋唐的守成期,宋及宋后的新变期。
关键词:《诗经》;诗经学;目录学
作者简介:王承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史研究。
郭沫若《女神》:“真艺术与真科学本是携手进行的”
摘要:现代汉语诗学与古代汉语诗学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将科学元素融入了现代汉语诗学中。这一特点在郭沫若《女神》中非常显眼而且先锋,闻一多将其概括为“真艺术与真科学本是携手进行的”。由此拓展则发现,《女神》对大量地名和人名的铺展,是在空间上进行的诗性延展;将科学元素纳入艺术思维中,因而具有了一种世界性意义和宇宙意识;将科学上的能量概念、物质形成过程等转化成了艺术思维,并由歌颂机械力的强大将“力”转化成了美学特质。就文学作品而言,《女神》不是“真科学”将“真艺术”科学化,而是“真艺术”将“真科学”艺术化,这一可称为“科学构形”的过程和形态造成了诗歌的新的艺术品性。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科学
作者简介: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晚清五四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等的研究。
一首被低估的新诗
——鲁迅《我的失恋》之隐在经典性
摘要:鲁迅的《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是一首价值被遮蔽百年的新诗。正题“我的失恋”与副题“拟古的新打油诗”,构成全诗内涵丰富的二维空间:形拟《四愁诗》而神拟《诗经》,以“拟古的新打油诗”形式,追问与反思“什么是新诗”这一元问题;以看似荒诞的“礼尚往来”内容,反思“什么是爱”这一永恒的人生主题。《我的失恋》不是“浅俗之人”的浅俗表达,而是鲁迅以浅俗的表达方式抒写深刻的诗思,是一首具有隐在经典性而不应被低估的新诗。
关键词:《我的失恋》;新诗;诗学史价值;思想史意义;经典性
作者简介:方长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新诗研究。
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教师领导力及提升路径
摘要:在新时代人才引领驱动发展战略下,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政策工具。教师学习力、教学力与领导力是优秀教师的三重能力特征,教师领导力功能的发挥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活力的重要尺度。根据教师领导力的实践内容,结合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教师领导力包括自我领导力、育人领导力、专业共同体领导力、学校发展领导力和家庭教育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具有过程性、情境性、互动性和内隐性特点,既表现为教师身上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与能力,又受到学校环境的激发或限制,而且往往是在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以及学校环境互动中形成与发展的。当前教师领导力的整体态势还很不理想,需要在教师教育中设置领导力课程,校长要注重变革型学校领导的实践,尤其要加强乡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支持。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领导力;能动性;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赵明仁,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美国教师激励基金项目研究及启示
摘要:提高教师效能,吸引和留用高质量教师的最佳途径之一是设立科学的绩效激励制度。美国教师激励基金项目通过教师绩效与学生学业表现直接挂钩、竞争性的项目申请要求、确定绩效改革实践标准、赋予基层学校改革灵活性、设立项目运行评估指标、向贫困学校及高需求学科领域倾斜等举措,较好达到了改革预期。基于案例考察,建议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开辟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完善薪酬结构,加大监督力度。
关键词:TSLIF;教师薪酬;绩效薪酬
作者简介:符妤丰,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赵英,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教师教育研究。
税收激励与企业进口
——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准
自然实验
摘要:扩大进口是推动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中国2004年在东北地区率先试点的增值税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了税收激励对企业进口的影响。结论是税收激励显著促进了企业进口规模的扩大。从传导机制来看,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企业成长效应是税收激励促进企业进口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税收激励更加促进了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高外部融资依赖度企业的进口。深入探讨增值税转型与进口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发现税收激励提升了企业进口质量、扩大了进口种类、提高了进口来自高收入国家经济体占比,进而有效推动了中国进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不但有助于揭示近年来中国进口扩张的驱动因素,还为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适应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税收激励;企业进口;进口质量
作者简介:毛其淋,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研究。
银行预期影响企业杠杆率吗?
——来自《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的经验证据
摘要:不同于已有文献往往忽视商业银行主观属性对企业杠杆率形成的影响,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数据,选取充分反映银行预期的四个代表性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银行预期变量,并结合2008年第一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发现银行预期在统计上显著影响企业杠杆率,表现为银行预期越乐观,企业杠杆率越高。而且,企业成长性、经营现金流和产权性质这三个反映企业偿债水平的企业特征变量会带来银行预期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通过了替代银行预期变量、不同模型估计方法和剔除“去杠杆”政策影响的稳健性检验,拓展了对企业杠杆率形成的理解,启示了合理引导和制度性约束银行预期对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预期;企业杠杆率;资本结构
作者简介:刘淼,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唐律断罪引律令与罪刑法定的实现
摘要:唐律“断罪引律令”是依法裁判的表现。依法裁判是实质,引用律文是形式,唐律“断罪引律令”是实质和内容的结合,是罪刑法定的要求。关于引用律文,唐律在律、令、格、式不同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和引用顺序方面有具体规则。唐律要求“断罪引律令”,否则应当承担司法责任,是为确保法律得以忠实实施、实现罪刑法定的重要设置。
关键词:唐律;断罪;引用律文;罪刑法定
作者简介:李麒,博士,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及法律文化研究。
清乾隆朝部驳制度之成效析疑
摘要:乾隆朝刑部官员倾向于贬低普通成案的可靠性,抬高刑部驳案的可靠性。受此影响,乾隆朝驳案汇编倾向于拒绝收录挑战刑部权威的驳案类型,或者减少收录挑战刑部权威的驳案数量,目的在于推广刑部驳案替代普通成案的解决方案。结合乾隆朝省例汇编等史料来看,省级官员可以在刑部复核环节控制案件复核的信息,也可以在皇帝裁决环节影响皇帝的政治决断。由于省级官员存在很多挑战刑部权威的行为,乾隆朝刑部复核权力的扩张程度不宜过高估计。
关键词:乾隆朝;部驳制度;实践效果
作者简介:姜金顺,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清代法律社会史研究;赵晓华,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灾害史研究。
编辑:张立荣
校对:刘 洋
审核: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