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次及摘要
特约主持人:陈德中
必然性与可能性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种进路
——陈德中
如何理解合情理性
——葛四友
西方女性主义差异政治视域下的权力与群体代表原则
——孙岩,杨维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民俗赋能与高质量发展
——段友文,郭晋媛
聚落、走廊与遗产:环太行山区域研究发凡
——郭永平
20世纪30至60年代曲艺宣传的艺术机制与话语嬗变
——以山西省为例
——卫才华,冯晶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演变机制
——李建校
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特征词研究
——秦曰龙
论吴语青田话与《切韵》的关系
——王文胜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政策的发展取向
——韩克庆
现代化视野中的扶志脱贫:理论重构、历史记忆与行动选择
——宣朝庆,冯润兵
智能素养: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
——彭兰
信息伦理道德物化研究的实现逻辑与道德价值构建
——以ChatGPT为例
——杨先顺,莫莉
历史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黄越,蒋重跃
碳税的计税依据:燃料端还是排放端?
——基于中国多部门CGE模型
——庞军,李戈
大群体决策视角下风险投资项目选择路径研究
——宋鹏,张超
“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张明哲,张辉
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主持人语:
政治哲学关注我们的政治生活,更加关注我们思考政治的方式与方法。进路之争乃是世界观之争,概念之争同样体现了我们对于生活方式的取舍。义与利之间、同一与差异之间、善恶与规律之间、普遍与特殊之间、支配与反支配之间的分辨,哲学思考对于现实的权衡取舍已内于其中,是为内在地批判。本专题陈德中的文章剖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种不同进路:辩护进路可分为“理性辩护模式”和“历史发展模式”,前者偏善恶原则之辨,后者偏历史规律之彰;批判进路则强调政治的互竞特征,强调彰显差异性和矛盾、特殊性与独特性。作者最后将罗尔斯的“理想理论”与韦伯的“理想型理论”加以对比,认为前者基于康德理想,后者则参照康德理想来思考政治;前者遵循线性收敛逻辑,后者则是光谱分布型发散逻辑:当代理论的深层理论分歧概源于此。葛四友的文章是政治哲学概念分析的一个典范。罗尔斯曾反复认真讨论“Reasonable and Rational”概念,借此“区分出两种形式的实践推理。”葛文单取前一概念,却同样实现了罗尔斯借由上述两个概念在善与正当之间完成的反思均衡任务。作者先从后果主义角度来推敲该概念的现实性及其含义波动,后从理想理论与非理想理论之争来检验该概念的理想性与现实性,行文不离义务论与后果论之紧张、自利与利他之权衡,彰显了辩护理论与道德直觉之间的微妙平衡。作者最终提出,“合情理性概念可以作为理想理论与非理想理论的分水岭”。概念虽小,却深涉我们的理想关照与现实考量。孙岩与杨维的文章讨论了艾利斯•杨的差异政治理论。作者认为,传统政治忽视分配原则背后的群体差异和权力物化问题,杨的理论正视权力支配架构所导致的差异和不平等,有利于辨析宰制和压迫的不正义现象;通过群体代表原则和差异化公民资格等制度设计,以关系性逻辑纠正原子化倾向,可以强化正义的实质性落地。
特约主持人:陈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必然性与可能性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种进路
摘要
围绕“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进路:一种力图为该制度辩护,认为“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或者是基于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感可达成的一致结论;另一种则批评辩护模式,主张政治哲学乃在于洞开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彰显政治行动体的差异及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竞争性互动,彰显互动结果的特殊性。两种进路的差异,表现在其对平等价值、政治行动体、政治解释模式、历史发展走向,以及特殊性问题的取舍,并可在罗尔斯式的“理想理论”与韦伯式的“理想型理论”的区别中溯及其根源。两种传统竞流,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对抗性发展状况。
关键词
议会民主制;辩护;必然性;互竞;可能性
作者简介
陈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研究。
如何理解合情理性
摘要
合情理性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与理性一样被频繁使用,但在学术讨论中,其与理性得到的待遇却完全不同,几乎被完全忽略。罗尔斯、斯坎伦和麦克马洪是少有的赋予合情理性以重要性的作者,但他们的理解主要是对合情理性的形式理解,集中于政治道德领域,从而侧重合情理性的相互性方面。这里提出一种合情理性的新诠释,主要是鉴于对普通人只有有限理性、有限能力和有限利他心的一种后果主义式妥协。在道德领域,有限利他心在有利条件下会形成人道与公平两种基本道德情感,而合情理的人则拥有这两种道德情感,能够分辨相应场合且据之而行动。不仅如此,基于合情理性的这种诠释,可以让我们更恰当地理解现实主义乌托邦,从而成为解决正义的理想理论与非理想理论之争的基石。
关键词
合情理性;相互性;仁善;现实主义乌托邦
作者简介
葛四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规范伦理学和现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研究。
西方女性主义差异政治视域下的
权力与群体代表原则
摘要
“正视群体差异”是艾利斯•杨女性主义权力观的核心诉求。杨以批判自由主义的权力分配模式为起点,揭示权力被物化为资源的分配性错误和回避性问题,通过重构社会关系导向的权力话语,分析压迫和宰制现象中体现的权力差异和权力关系,进而提出群体代表原则的制度设计以期解决权力不平等问题。杨的女性主义权力观为当代政治哲学的正义理论研究提供了反思性视角,为构建平等主义的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政治改革具有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
艾利斯•杨;分配;权力;社会关系;群体代表原则
作者简介
孙岩,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民俗赋能
与高质量发展
摘要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国家记忆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标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要立足于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逐步建立起以农业为根基的文化体系;以“流域+地域”的视角梳理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的演进机制与谱系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突出黄河“几”字弯、“金三角”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区域间的文旅融合与互动协作;重点关注流域内的民俗文化资源,以此赋能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公园建设的多元效能。
关键词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民俗赋能;农耕文明;文旅融合;多元效能
作者简介
段友文,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
聚落、走廊与遗产:环太行山区域研究发凡
摘要
从历史上看,复杂的军事斗争、多元的文化交流、密切的贸易往来使得太行山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联系十分紧密,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随着现代化的扩展,这种网络和流动关系不断加深,并日益复杂化。开展环太行山区域研究,就需要在整体观的视角下,考察乡民聚落、走廊通道、文化景观、历史遗产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构建区域整体研究框架的同时,达致对区域社会了解与文明类型理解。环太行山区域研究,是在华夏文明起源核心地带所展开的从“文化自觉”到“自觉发展”动力的探寻。这既是对“文化自觉”的理论继承,也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环太行山;民族走廊;历史遗产;文化自觉;自觉发展
作者简介
郭永平,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区域社会史研究。
20世纪30至60年代曲艺宣传的
艺术机制与话语嬗变
——以山西省为例
摘要
20世纪30至60年代,山西曲艺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了独特的艺术话语,其艺术体制、艺术主体与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因素表现出新的变化:一是曲艺组织由民俗行会转变成为国家文化体制内的文艺团体;二是加强曲艺艺人的培训与改造,使其成为“人民文艺工作者”;三是通过审定、整理传统曲目,编写新曲目,将曲艺实践与文化宣传紧密结合。在国家话语与艺术机制的互动发展中,曲艺既继承民俗传统,又凸显出鲜明的组织性和宣传性特点。
关键词
山西;曲艺;宣传;艺术话语
作者简介
卫才华,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民俗学、艺术社会学研究。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
演变机制
摘要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方言与古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方言在地理上高度吻合,与周边平分阴阳方言在调型调值对应整齐。可见方言语音特征的空间差异与演变的时间序列有相当整齐的对应和深刻关系。随着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并州片平声字原清浊声母间的对立,变成了全浊声母今白读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平声未分阴阳时原有的对立关系,加之浊平调的浊音性,清平调的清音性,以及浊平与清平各自的显赫特征,使并州片在中古浊音清化后,延续了浊平调或清平调的调值,造成今方言一个平声的结果。在清浊声母对立时代,清声母和浊声母分别影响平声调而产生不同的羡余调值,这样的羡余调值又会在当时的字组中产生变调。由于变调与单字调相对独立,这种变调一旦产生,就可能随着某些词汇一直沿用到现在,导致并州片单字调不分阴阳,但在连调等形式存在零散的、不系统的分阴阳现象。
关键词
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羡余调值;清平调;浊平调
作者简介
李建校,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汉语方言学等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特征词研究
摘要
方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情调等方面,于中可提炼出汉语的共性。东北方言特征词研究仍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领域,从既往较少关注的伪满时期文学作品入手勾乙、筛选方言词语,系统探察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特征词面貌,既能提炼东北方言特征,又能概括东北方言区、片及大方言区特征。就实践操作而言,依照“区内大体一致”和“区外相对殊异”两个方面界定、提取东北方言特征词是大致可取的;伪满时期作家和“二萧”的文学作品是有语料文献价值的,应该纳入东北方言特征词以至东北方言研究范围。
关键词
汉语特征;东北方言特征词;20世纪30年代;伪满时期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秦曰龙,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音韵学、方言学、汉语史等的研究。
论吴语青田话与《切韵》的关系
摘要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
吴语青田话;《切韵》;音韵特点
作者简介
王文胜,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现代汉语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政策的
发展取向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应该坚持一些基本取向,推动现代化目标成功实现。第一,需要把民生福祉始终作为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从福利国家的建设高度重视社会政策,持续增加社会政策的财政投入,突出财政投入结构中的社会政策优先顺序。第二,坚持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并重的发展取向,促进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共同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政策产业有序发展。第三,构建以公民身份为资格的社会政策体系,打破身份和户籍限制,补齐流动人口的制度短板,出台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政策。第四,推动社会政策创新发展,关注就业政策的发展变化,重视教育福利制度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政策体系,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关键词
社会政策;民生福祉;公民身份;经济政策;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
韩克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
现代化视野中的扶志脱贫:理论
重构、历史记忆与行动选择
摘要
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进展缓慢,对扶志脱贫的有效手段也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鉴于此,可从三个角度推进乡村扶志脱贫研究,从而为相关政策完善奠定基础:一是理论研究,即从知识体系、价值系统和情感结构三方面入手,重构“志”的结构性意涵,进而为扶志的政策操作找准切入口;二是历史研究,即重视对扶志传统的发掘与重建,尤其注意从民国乡村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等东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中提炼相关历史记忆,提高扶志传统的文化自觉,发挥相关历史记忆的干预力;三是行动研究,即从扶志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做好政策行动的策略性选择。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扶志;精神教育
作者简介
宣朝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历史社会学研究。
智能素养: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
摘要
智能传播时代,面对新的人机关系,人们需要培养与之相适配的智能素养,这也是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智能素养包括算法素养、人机协同素养、人机交流素养、个人权利素养等不同方面。算法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在算法面前化被动为主动。人机协同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使人谋求机器的“增强”效应,抵抗机器削弱人的能力的风险。人机交流素养培养的关键,则是使人在与机器的交流中尊重“机器他者”,并获得准确的自我认知。智能传播应用相关的个人权利意识也是素养的一部分,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个人数据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权益保护,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
关键词
智能传播;智能素养;媒介素养;算法素养;人机协同;人机交流
作者简介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
信息伦理道德物化研究的实现逻辑与道德价值构建
——以ChatGPT为例
摘要
在信息伦理中,保持人的主体独特性、自由性是首要问题。技术哲学内在转向的代表性思想道德物化理论可为信息伦理研究提供“主体性”和“内在视角”两个主要启示。道德物化理论主体性研究为信息伦理本体研究提供解释学路径,技术伴随观点为信息伦理实践研究提供内在视角。但道德物化存在的“技治主义”风险、可能引起的对“去道德化”的质疑等,本质上是实践落点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所导致。文章提出道德价值作为信息伦理道德物化研究落点。道德价值满足道德物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条件,同时贯穿于道德行为全过程。信息伦理需要构建一种道德价值,以阐述信息道德与信息交互之间的和谐关系。根据信息伦理规范范畴、道德目的层次以及对应主体道德行为能力,文章采用道德价值推断法对道德价值进行推导,以ChatGPT为例建构了信息伦理道德价值系统。
关键词
道德物化;信息伦理;道德价值;ChatGPT
作者简介
杨先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告学、数字营销传播及其伦理、语用逻辑等研究。
历史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摘要
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历史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及其限度做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包括:通过比较同异以发现历史规律或本质是比较方法的基本内容;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所具有的“辨同异”构成了世界历史研究“明一多”的充分必要条件;事物的本质是可公度性与不可公度性的统一,种概念加属差的本质定义就是探寻事物本质的比较研究方法。但是,也有人认为不同文明间的许多重要社会现象没有可比性,因为它们只是偶然的或经验(特别是格式塔或视觉)意义上的,就像托马斯•库恩所说的鸭子和兔子没有可公度性一样。不过,我们所说的比较研究是超越经验的概念性思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用种概念加属差表现主体(主词)的属性,就是通过对概念在同种之属间的同异做比较研究以呈现事物本质的方法;黑格尔认为本质是存在投射到中介后的反映,探寻事物的本质其实是在做与中介的比较研究。历史事件/现象是经验的,但历史研究却必须上升到本质和概念的领域,这是历史比较研究之所以可能的理论根据。不过,作为概念思维活动,比较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知性属性,难免会有一定的抽象性,会有与经验的历史相疏离的倾向,因此,它的合理性也是有限度的。
关键词
比较方法;可公度性;不可公度性;世界历史;范式;本质
作者简介
黄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史、中外古史比较研究;
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学术思想史、中外古史比较研究。
碳税的计税依据:燃料端还是排放端?
——基于中国多部门CGE模型
摘要
碳税作为一种有效的碳减排政策手段,目前可以采取的计税依据主要分为以排放为依据和以燃料为依据两种方式,二者都是我国开征碳税可能的选择。利用中国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来模拟碳税在排放端和燃料端的两种计税依据;同时,设置了高、低两种碳税税率,考虑了不同的税收收入返还措施,旨在分析不同计税依据下实施碳税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能源消费、碳减排、行业产出及进出口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以排放端或燃料端为计税依据的两种碳税征收方式各有优缺点,相比排放端而言,以燃料端作为计税依据征收碳税对煤炭消费的抑制作用以及碳减排效果更好,但其对宏观经济及产业发展的负面冲击也更大;将碳税收入等额返还用以减免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有利于降低碳税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税;计税依据;税收返还;CGE模型
作者简介
庞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
大群体决策视角下风险投资项目
选择路径研究
摘要
风险投资是为支持初创企业而专门投入的权益资本,在企业发展成长后通过资本退出来实现资本增值。作为风险投资领域的核心问题,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对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风险投资项目选择中,伴随风险决策成员规模的日益增大,风险投资项目呈现大群体特征。同时,由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决策也表现出了多准则混合模糊特征。因此,面向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复杂性挑战,在大群体决策视角下设计合理的风险投资项目选择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研究发现,通过建立基于离差最大化法的权重获取机制,引入模糊聚类法对大群体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问题进行关键成员筛选,设计融入最小贝叶斯风险决策的成员有限理性集成机制,可有效构建大群体决策视角下风险投资项目的科学选择路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对于应对决策成员规模增长与多准则混合模糊特征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在复杂不确定环境下降低决策过程的整体风险,缓解因成员差异引致的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差异,进而提供风险投资项目高效选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大群体;多准则混合模糊;风险决策
作者简介
宋鹏,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据智能决策研究;
张超,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与中国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摘要
以2009—2019年809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投资的“企业—年份—区位”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沿线数字经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民营企业、拥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和数字经济关联行业的企业更倾向选择对“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进行投资。在作用机制上,“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或显著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正向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因此,应支持更多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开展商业合作,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生态。
关键词
“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作者简介
张明哲,博士,中国光大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数字经济、“一带一路”研究;
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
编辑:刘 洋
校对:郭庆华
审核: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