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青春,感恩回报祖国!“助学·筑梦·铸人”宣传标语投票活动来啦!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学生资助工作赓续发展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和我区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提升社会各界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关注度,经研究决定全校范围内开展“助学·筑梦·铸人”学生资助宣传标语征集评选活动。
经各位评委层层推选, 现有二十名同学的宣传标语作品在公众号发布,各位师生可以通过GUT木几控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票。请投出您宝贵的一票,为心目中“最棒最暖的标语”助力加油。
作品一
名字
陈业忠
班级
机械类22—1班
标语内容
清风扶贫为爱行,助人成梦踏学路
创意说明
亲身体验过农村的艰辛生活,才明白这份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前半句以青风比喻国家的援助,感谢国家,赞扬国家的爱心。后半句是我结合自身情况及国家现在助学大致的情况,表明国家给了我们同学一个机会去学习使用而实现我们自己的梦想,所以说国家助学从而帮人们筑梦。最后,我们通过学习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完成国家铸人的目标。
作品二
名字
覃志勇
班级
机械类22—1班
标语内容
今日学有国助,助我筑梦;他日铸己成人,助国繁昌
创意说明
学有国助,点明了我接受到了国家助学金的帮助歹;助我铸梦,则说明了我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帮助;他日助己成人,则说明自己铸造成人和国家密切相关;助国繁昌,则表明自己决心成人之后会奉献为国,助力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作品三
名字
玉新
班级
机械类22—1班
标语内容
羸弱之蕊,亦趋葳蕤;携手之力,共助花开
创意说明
因为受助对象于经济方面拮据,面对升学接受教育方面有困难,但是再渺小的花朵也不会拒绝绽放,弱小的对象也希望能够安稳地接受教育的普惠,所以以此为题呼吁有能力之人贡献一份力量。
作品四
名字
梁兆绩
班级
机械类22—2班
标语内容
纤纤助学俯拾万千繁星 灿灿萱草助我逐晓云空
创意说明
引用了《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五》中,“纤纤不绝林溥”,纤纤在这里表达国家细微的帮助,俯拾繁星指我们很多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萱草在古代指母亲,是她,为家庭辛勤付出着一切,是她,让我们的成长有更多阳光,把国家比作母亲来表达我们的爱意,表达我们的感恩,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大更多的舞台,去追逐自己的理想,谱写自己的华章。
作品五
名字
王泽班
班级
机械类22—2班
标语内容
暖暖资助圆我求学梦,殷殷关怀促我逐青云
创意说明
我觉得国家的资助对我们这些贫困学生来说是很暖心的,所以第一句我用暖暖来形容国家的资助,而且正是国家的资助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求学梦。第二句我用“殷殷关怀”来表达了国家对我们这些贫困学子的关心和期盼,并引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青云志”来表达我们贫困学子的远大理想,表现出在国家助学关怀下的贫困学子必将不负国家期盼找到自己的价值。
作品六
名字
农伟旺
班级
机械类22—3班
标语内容
几时白马少年曾迷茫,今朝助学创造新辉煌
创意说明
因为贫穷的原因求学追梦的少年可能会彷徨无助不前,空有一身志气却奈何无法施展,当今新时代国家有了助学的政策,让少年又可以在校园成就未来的辉煌
作品七
名字
黄常培
班级
机械类22—4班
标语内容
助学资助事虽小,筑梦铸人担更重
创意说明
采用绝句的创作方式,意在对仗工整;内容贴切主题“助学. 筑梦.铸人”,并以递进的形式突出三者的重要关系。
作品八
名字
黎浩
班级
机械类22—4班
标语内容
助贫乏之学,筑有志之梦,铸有为之人
创意说明
联系助学,筑梦,铸人之间的联系,展开说明,分别以各个词开头结尾,恰好概括了意思,读着也顺口。
作品九
名字
黎健
班级
自动化类22—2班
标语内容
手持筑梦花,圆梦你我他。承蒙助学金,心怀铸人心
创意说明
助学之人,都有一颗圆他人之梦的心,接受助学之人,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作品十
名字
粟瀚文
班级
自动化类22—2班
标语内容
博施助学力,惠举筑梦实,厚积善恩光,薄发铸栋梁。
创意说明
标语创意启发于宋代苏轼的《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句,此句原意为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在标语中则取“广博”、 “深厚积累”和“渐渐实现”之意。标语意为若能让学生资助工作愈发壮大与普及,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亦能更好地厚积学生端正的三观,感恩社会的心,以及潜移默化地让收到资助的学子“薄发”于更加尽心尽力为人民,社会和国家服务中,铸就国家栋梁。
作品十一
名字
肖富学
班级
自动化类22—2班
标语内容
怀恩祖国福泽万家灯火 承以追梦写就十四行诗
创意说明
“万家灯火”寓意为受到国家自助的学生,国家的助学资金好比是雪中送炭,福泽于千千万万个家庭。助学资金也好比是希望之光,让无数个家庭看到希望。国家的助学资金,对身陷于困境中的大学生来说,是筑梦的基础,也是圆梦的平台。“十四行诗”寓意为学好知识收获的结果。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身为学生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的汲取知识,用知识写下十四行诗,用知识去报答国家的恩泽。
作品十二
名字
冯发杰
班级
自动化类22—3班
标语内容
书山绝顶人向往,
助学金来助学梦。
是以,德才兼备。
创意说明
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的样子,特别是一些住在山区里面的孩子上学通常要翻山越岭只为了上学,更贫穷一些的都上不了学,我想到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多么的艰辛。国家助学金的设立让家庭贫困的孩子都得以原上读书梦,最终成就人才。
作品十三
名字
李后军
班级
自动化类22—3班
标语内容
1.昨日东风,救助鸿鹄之志;来日回首,再谢桂工恩情
2.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来日定报母校救助之恩
创意说明
前往成功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莫过于没有路途盘费继续前行,桂工的救助,使家庭没有太大的负担,供读大学生,也没有了太多的艰难险阻。今日蒙受桂工救助,来日再谢桂工恩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也应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为母校的绚丽多彩添上自己的那一笔,为桂工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应出的那一份力
作品十四
名字
刘佩婷
班级
自动化类22—3班
标语内容
不啻助学,筑梦成阳,铸人高山景行
创意说明
标语取自古言“不啻微芒,造炬成阳”,高山景行是指人的品行高尚。该标题赞美了学校助学路上点点滴滴的帮助汇聚了一个人实现梦想的千万束阳光,并带来希望从而塑造了一位品行高尚之人。
作品十五
名字
刘诗燕
班级
自动化类22—3班
标语内容
以筑梦为向通求学之路,以助学为钥开未来之门
创意说明
筑梦,构筑贫困学子向学之梦,贫困学子因家庭经济问题在求学成功之路上充满困难,而国家资助像是一个指向标,指向求学之路,让贫困学子跟着资助的方向,通往求学的道路,去构筑自己的求学梦想;助学,助力贫困学子美好的未来,将国家资助比喻成贫困学子实现美好未来不可或缺的钥匙,将美好未来比喻成助学钥匙所匹配之门,寓意资助助学是贫困学子拥有美好未来的助力。正是有了国家资助,让贫困学子不仅可以向学,更是能够拥有美好未来!
作品十六
名字
石财厚
班级
自动化类22—3班
标语内容
捐资助学,扬梦想风帆
投爱入怀,铸华夏栋梁
创意说明
国家的资助给予了很多学生帮助,让很多孩子距离梦想越来越近。这也就是对应着上半句,这些资助帮助我们向远方航行,我们只要做到扬起风帆,不断前进成长。回头看,都会心怀感激,努力圆梦,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
作品十七
名字
李方强
班级
自动化类22—4班
标语内容
好风凭借力,助学正当时,筑梦扬帆起,铸人万里行。
创意说明
借用习总书记一句引经据典,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国家大力发展学业的时候,我们大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帮助,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长成才。
作品十八
名字
谢君豪
班级
自动化类22—2班
标语内容
每一份六便士,“劈两分星”,存我善心,助我揽月
创意说明
灵感来源于书名《月亮与六便士》,其中“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在这里,“六便士”寓意“政府的补助”,“月亮”寓意“学生的理想”,“劈两分星”原意过分计较,这里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用来形容政府对补助政策的重视以及政府补助措施的精准施行。整体意思:政府对每次补助政策都十分重视,并且精准实施,取得了帮助广大受助学生实现理想,感受世间温暖,进以树立正确价值观铸就自身,回报社会的成效。
作品十九
名字
何美容
班级
自动化类22—2班
标语内容
缓学子今日之求学难,铸学子明日之筑梦易。
创意说明
创意说明(限300字内):结合“助学,筑梦,铸人″这一主题,“缓学子今日之求学难″为学生资助政策的目标,“铸学子明日之筑梦易″为我区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铸学子″即“铸人″,通过资助铸造了社会所需的人才,提升了社会各界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关注度。“今日″与‘‘明日″为广泛意义上的,资助相当于一种对人才的投资,投资的目光是长远的,从“今日″看好像是资助办亏了,把资助投出去了,其实是他们从长远出发,达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助学″为帮助优秀学子更好的学习,实现他们的梦想,最终实现中国梦,缓解与他人的经济差距过大,为学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大环境学习,让学生安心学习。
作品二十
名字
杨思琪
班级
机械类22—3班
标语内容
今日资助鸿鹄志 来日鲲鹏铸国势
创意说明
漫漫求学路犹如漫漫长夜,资助政策就像一盏路灯,照亮着万千贫困学子的道路。他们胸怀梦想,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国。九年义务教育是他们启蒙的第一步,资助政策是帮助贫困学子圆梦的重要一步。庞众望同学正是在国家资助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并直博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对我国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是没有资助政策的帮助,有才能的学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国家失去一位科研工作者。所以,资助政策不仅是学子追梦的重要一步,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一步。
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 威
本文作者|梁兆绩
本文排版|王泽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