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外蒙古人”:喀尔喀内附史

萨日娜工作室 草原文化历史
2024-12-10

首先,这个喀尔喀部得名于哈拉哈郭勒,就是哈拉哈河。达延汗分封六万户后,作为左翼的喀尔喀部,分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被称为内喀尔喀,这是阿拉楚布鲁德的后代,有扎鲁特、巴林、拔野古、乌济叶特,还有弘吉剌这五大部。

喀尔喀左翼旗

在历史上,有过右翼三万户的做大,然后不断地向东挤压左翼万户的历史。这当然就是右翼万户,以阿拉坦汗兄弟为代表的群体。不仅察哈尔向东移,喀尔喀也向东移。其实,左翼万户的乌梁海就是被阿拉塔汗、察哈尔,最后瓜分了。三征乌梁海就是这段历史。此时,土默特的实力从青海一直伸到义州,长城一线都是土默特人的实力范围。

喀尔喀的另一部分,就是达延汗最小的儿子格哷森扎的属民。无论是内喀尔喀还是外喀尔喀,他们都是左翼万户,而且对察哈尔是最支持的,哪怕是到了最后,林丹汗自己的亲信都分崩离析,奈曼、敖汉什么的都不跟他了,苏尼特、乌珠穆沁、阿巴嘎都开始北归,喀尔喀中无论是巴林、扎鲁特还是外蒙的喀尔喀,至少从道义上承认林丹汗的宗主权。这里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朝克图台吉,也叫却图汗。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学问、非常有胆识、能诗会画的、博学多才的人。他一直就追随林达汗,哪怕林丹汗最后都败亡到青海了,他一直在追随。

后来林丹汗在青海去世了,他的夫人、儿子就投降给后金,即便是这样,朝克图一直也战斗在青海,因为喀尔喀(家乡的)很多人跟他矛盾积怨比较深。后来他也参加了青海、西藏本地的一些宗教纷争。当然,蒙古的一些部落都参与进来了,包括巴图尔洪台吉、固始汗的部落。朝克图台吉就是跟固始汗作战,后来被杀。这个时间也就是离林丹汗去世没两年,林丹汗1634年去世,他是1636年被固始给杀掉的。

这样的话,喀尔喀部就有一部分留在青海。他远征拉萨的时候就有一种说法,兵力上万。所以他带的喀尔喀兵应该是有不少的。他在宗教上也有点像林丹汗,因为林丹一开始也是扶持格鲁派、扶持黄教,后来不知道咋的就变了,有人说是他想效仿忽必烈,再去信仰花教。

唐古特喀尔喀

朝克图台吉开始也是黄教的积极的支持者,但是他参与西藏事务是帮助红教去打黄教。实际上,最后在青海被杀,就是一帮黄教徒把固始汗和巴图尔洪台吉请来的。林丹在宗教上的这样一些变化,也让很多跟着他的人产生了动摇。因为黄教已经深入人心了,中间突然改宗,而且强迫一些信众去改宗,这事情对林丹的威信,包括日后的政治走向都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但这是一个题外话就不讲了。

喀尔喀的另一部分是达延汗最小的儿子格哷森扎,无论是内喀尔喀还是外喀尔喀,他们都是左翼万户,对察哈尔是最支持的。即使在林丹汗自己的亲信都分崩离析的情况下,朝克图台吉一直是林丹汗最坚定的支持者。他是一个非常有学问、有胆识、擅长诗画的博学多才之人,一直追随林丹汗,即使林丹汗最后被固始汗杀害。朝克图台吉后来参与了青海、西藏本地的纷争,与固始汗作战并最终被杀。

咱们就接着聊喀尔喀。

内喀尔喀是跟后金作战最为勇猛,牺牲最多。打了30多年,最后部落的建制都不全了。最后虽然剩了两个旗扎鲁特和巴林,但他们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

到了清初,格哷森扎的后代是一个什么状态?他们保持着对满清王朝的高度警惕,但是该走的一些程序还继续走。肯定不是称臣纳贡的那样一种角色,有送一匹白驼、8匹白马这样的一些礼仪。但这顶多也就是一个外交上的示好,这个阶段还不能算作投降给满清。

蒙古盟旗图

咱们现在说的喀尔喀四部,最开始的就是三部。这个三部,基本上到1630年代的时候,基本上就全部成型了。中间的是图谢业图汗,西边是扎萨格图汗,东边是车臣汗。当然车臣汗是最晚的。当时乌珠穆沁、苏尼特、阿巴嘎向北投靠喀尔喀,就推举靠东边的喀尔喀做车臣汗。这个时间就是在17世纪的30年代。后来的第四个盟赛因诺颜汗,已经到了乾隆时期了,应该是从土谢图汗里分出来的,这样就变成了第四个盟。那么在三部喀尔喀里,主心骨就是土谢图汗,就相当于科尔沁十旗的大王旗,就是科右中旗,他也叫土谢图汗。

皇太极1636年在Mugden hot(沈阳)称可汗,被内49旗和满洲共同推举为博格达车臣汗。这个车臣汗是忽必烈的号。这时候,漠南蒙古也有不服的,比如说苏尼特的王叫腾吉斯,这人就是德穆楚克栋鲁普的十五世祖先,他就扛起了反清的大旗。但是他肯定打不过,他北边就是喀尔喀的车臣汗,车臣汗叫硕磊。他就和硕磊联合起来跟满清作战,但是依然打不过。所谓满清军队也都是蒙古人,科尔沁,翁牛特、巴林,这些军队最后深入到图拉河,都快到色楞格河了。就是到了土谢图汗地界,土谢图汗是贡布多吉,他的加入也没打过清军。腾吉斯没办法就输诚,又回到了漠南。

这个时候,漠西蒙古的巴图尔洪台吉实力大增,固始汗已经到了青海。皇太极在沈阳称可汗之后的四年,西部和北部的蒙古,包括青海蒙古联合起来,开了著名的会,制定了著名的《卫拉特法典》即喀尔喀和卫拉特的攻守同盟。法典除了这种政治联盟之外,还包括跨境畜牧的一些法律方面的东西,与会的都是比较牛的人物,首推就是卫拉特的巴图尔洪台吉,然后就是固始汗,扎萨格图汗素巴第,土谢图汗宫布多吉,车臣汗硕磊,包括杜尔伯特,包括土尔扈特,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土谢图汗一直跟西边的扎萨格图汗不合,这中间就闹出了很多矛盾。扎萨格图汗西面是卫拉特,卫拉特也在壮大自己,此间许多恩恩怨怨,爱恨情仇。一开始是土谢图汗部内讧,本塔尔的台吉,也就是官布多吉的兄弟,内附进大清。现在内蒙古有一个旗叫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部分是达尔罕旗,另一部分是茂明安旗,茂明安和乌拉特三旗都是从东北过来的,因为当时察哈尔和土默特打了一场大战之后,土默特因为被偷袭迅速瓦解,很多地方都没有人烟。这样,清朝就从东部把很多部落迁徙过来,这里就包括茂明安。

另一部分,就是达尔罕旗。这个达尔罕就是从蒙古过来的,就是土谢图汗部的人迁过来的。

第二批成建制搬过来的,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扎萨格图汗和土谢图汗闹不对付。扎萨格图汗的西边有卫拉特人的挤压。土谢图汗也老是欺负扎萨格图汗,中间也搞出内乱。扎萨格图汗被人刺杀(卫拉特、土谢图)两边都进兵,这样就有一个很大规模的混乱。有一些甚至跑到了青海这条线上。

另外,成建制的就是1660年代被安置到喜峰口这一带。这批人没待多久,又被安置到超赫尔喀尔喀,就是所谓的喀尔喀左翼旗。在达茂旗的那个叫喀尔喀右翼旗。这个就是喀尔喀左翼旗。但实际上,他们在蒙古是两个部落的,一个是土谢图汗,另外一个是他西边的扎萨格图汗。库伦旗的唐古特喀尔喀,不是一个标准的有扎萨克的旗,是闲散贝勒、王公的封地。

到了17世纪的80年代的时候,噶尔丹从拉萨回来当准格尔大汗,然后励精图治,做大做强。喀尔喀于是就有了几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野心勃勃的噶尔丹,另一方面是康熙。他把南边局势收拾差不多了,三藩之乱、布尔尼之变都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而在喀尔喀北边,俄罗斯的各种冒险团开始逐步压过来。

喀尔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部还不和。这里作为老大的土谢图汗成了官布多吉的儿子察珲多吉,他也是一直以来跟扎萨格图汗不合。扎萨格图汗一边面临土谢图汗的压迫,另一边又有卫拉特人的威胁。谁都得罪不得。外边是三个强大的国家,内部这两个又合不来。

突变点是,扎萨格图汗就被土谢图汗的部队过来杀掉。这时噶尔丹肯定是要杀过来的,他在扎萨格图汗部,有自己的代言人。这时候喀尔喀肯定是打不过噶尔丹的,就分成几批次撤到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土谢图汗是察珲多吉,察珲多吉的弟弟是第一世的哲布尊丹巴,蒙古地区最高的宗教领袖,他们都跑来了,车臣汗也过来了。最后大家商量这事怎么办。满清这边也极尽拉拢之能事,这种情况下喀尔喀只能投大清了。

此时,噶尔丹在赤峰兵败,大清的军队一路杀过去,土谢图汗,车臣汗都光复了故土。现如今,大清肯定也要搞一个重要的统战手段,就是和亲。因为外蒙三部核心部落就是土谢图汗,察珲多吉的孙子就和康熙的公主结婚。一开始应该是清水河这个地方,反正后来搬了几次,最后的位置,就在呼市的公主府这个地方。

在内蒙古,有建制的是喀尔喀左翼旗、喀尔喀右翼旗,没有建制,但是过来的闲散王公——像唐古特喀尔喀这样的也是比较多。

还有一些属于那种游民,叫Tsagaatsid,属于流民的概念。在阿拉善比较多。蒙古到青海也好,到西藏也好,信奉喇嘛教嘛,拜佛或者是逃难,特别是在17世纪80年代这一段,还有很多都跑到了阿拉善、青海。

在青海28旗里,有一喀尔喀旗属于右翼的,右翼里的南右旗,就是一个喀尔喀旗。阿拉善分三部分。有和硕特,有土尔扈特,还有就是喀尔喀。但是阿拉善这些喀尔喀不是成建制过来的,都是跨界走动过来的。比如,解放初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所谓严格的边界,来回走动的比较多。去那儿吃一个宴请就出国了,回来再送只羊就又跨一次国境。另外,在车臣汗这边,内蒙古的苏尼特、乌珠穆沁、阿巴嘎,有清以来多次的南归北附,与对方互动。另外,就是在蒙古国独立的时候,呼伦贝尔地区的人,和蒙古也都有一些来回的走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草原文化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