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衰败的政治制度根源
——达延汗实现统一后,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部落本位,而不是民族本位,导致部落间不断地相互残杀。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成熟了,但此时的中央王朝已是别的民族,是满清了。
从1368年到1911年,蒙古人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没有建立民族认同理念,更没有建立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而等到成熟的政治制度开始建立和完善的时候,当权者已经变成了异族。
说到蒙古历史,有元朝时的辉煌,有北元时期的纷争不断,又有清朝时期沦落。那么,为什么从一个能够征服世界的民族后来变成内部纷争不断,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原因是什么?今天,就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我们的讨论。
很多人会说蒙古人不团结,因为不团结,所以纷争不断,所以最后落魄若此。你说他说的对吗?当然对了,但是他只是说了一个表面现象。从现象到现象。什么是牛?吃草的牛叫牛,这叫循环逻辑、循环论证,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可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讨论的不是不团结导致了什么什么,而是说为什么不团结。从政治制度的发展史去调分理析这个问题,可能更能够深刻的揭示问题的原因。
咱们先说现象。在北元时期,特别是林丹汗时期,实际上正赶上了一个巨大的机遇。明朝末年有三次出征,这三次出征极大的败坏了自己的国力,最重要的就是在朝鲜和丰臣秀吉打了一仗,国力极度衰弱。其实中国历史上近代的几个王朝的衰弱都是跟朝鲜有关的。朝鲜奉行的叫事大主义,通俗的讲就是傍大款。
明朝时期,在朝鲜和日本人打立仗,虽然说最终没有什么结果,但使国力急剧衰弱。清朝末年又是因为朝鲜打了一次甲午海战,从此国家由盛至衰。为什么说由盛至衰呢?因为此前同光中兴,中国正在向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方向发展。打完甲午海战之后就一头往下栽。
到了1950年,金日成首先对韩国发动了进攻,一直打到釜山。后来中国抗美援朝,积攒的那点国力差点都付之进去,使我们过了非常艰难的一段日子。
那么当初蒙古的情况是什么呢?
蒙古共主在前一任大汗托孤之后走到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局面。各个部落都开始听从察哈尔调遣,特别是以喀尔喀为主的左翼。以前狂傲不羁的土默特、科尔沁也都开始向蒙古共主俯首称臣。林丹汗自己说:“我控弦之士40万。” 应该来讲是非常的厉害了。
他当时这句话是说给谁的呢?是说给“三万水滨之众”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明朝不行了,女真才刚刚崛起。1593年努尔哈赤打败九部联盟之前的十年,也就是1583年的时候,女真被明朝教训,还找科尔沁人寻求帮助。因为科尔沁人以前对女真人是有一定羁縻的。这时候,科尔沁对海西女真有较为强的控制。
林丹汗手中是一副好牌,继1449年也先汗打到北京城下,1550年阿拉坦汗打到北京城下。现在的机会是最好的机会重新入主中原,光复大都。更早的时候是1370年,元顺帝时期也曾经两度发兵北京都没有夺下。林丹汗手里可以说是所有的好牌都在手里,但实际的结果是打得一团糟。就像我们讲的那样,大领主管不了小领主,小领主也不听大领主的。各个万户不听蒙古共主察哈尔的。
万户内部也都是各个大小领主,自己有比较高的自我裁量权。很多人不仅不听自己的领主,有的甚至还出兵去打自己的领主。拿科尔沁部来讲,大家认为科尔沁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听从奥巴调遣。其实是各个大小封建主各自为政,奥巴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科尔沁共主。他底下的台吉也就真非常非常多,也就是各种中小领主非常多,也都是各自为战。所谓统一的科尔沁部,整齐划一,听从教遣这个事情就是不存在的。
小领主不听大领主的,大领主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咱们拿察哈尔林丹为例,在他自己的察哈尔部众遭遇女真人的侵扰欺凌的时候,不仅不施以援手,还派兵从后面捅刀子、去争夺人畜。我们讲喀尔喀的历史时说到,喀尔喀遇到的情况也是这样的。恶邻环伺四周,北边有俄罗斯,西边有准噶尔,东边和南边有大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察哈尔的共主的共主土谢图汗,不仅不团结自己的其他两个兄弟部落车臣汗和扎萨格图汗,反而还要跟他们起矛盾。最终,只能是投降给异族。
蒙古人当时从一手好牌,最后打得稀烂,1636年在盛京(沈阳)共同推举皇太极为蒙古和女真的共主。从此之后,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被蚕食,到1757年的时候,蒙古人统治的最后一块地方准噶尔汗国也轰然崩塌。这其中,全都是蒙古人去打蒙古人,全是这些故事。也就是说,所谓的满清军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杀的最狠的全都是蒙古骑兵。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在1675年布尔尼也就是察哈尔的大汗林丹的孙子要反出大清,光复蒙古帝国。在这个时候从者寥寥,举世的时候没有什么人听他的,向北败逃的时候还遇到了科尔沁人的坚定的阻击,最后被杀身亡。
有一句话叫做抬高枪口一寸,在北元末期,科尔沁共主奥巴在皇太极的反复逼迫下,依然不愿意协助后金,发兵去打林丹。为此惹得皇太极非常震怒,在不断催促下依然磨洋工。这个中间也一直在给林丹通风报信,这就是枪口抬高一寸。
他的后代同样面对着林丹汗的后人,为什么不抬高枪口一寸,反而杀得是那么积极主动呢?我们把现象和历史事实说完了,下面就进入到了政治制度分析阶段。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政治制度的转折期,一个叫周秦之变,一个叫唐宋之变(唐宋之变可能还不如元朝的行省制更具划时代意义)。
周秦之前,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叫做八百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个小的封建领主。日本和欧洲中世纪,或者说在中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种状态。那么咱们现在所讲的封建,它实际上是按西方的学术术语来讲。这个封建,它恰恰是指封邦建国,大领主下面是小领主。而且,我的下属的从属,不是我的从属,都是这样一种关系。
齐桓公可以效忠于周天子,但周天子是指挥不动齐桓公手下的各种文官武将。这些文官武将只听从于小白(齐桓公)的。中世纪的欧洲,或更早时期也是这种状态,大小封建领主,他们相互的从属关系是一种弱的从属关系。克洛维王朝、法兰克王朝后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到路易十四太阳王时期就达到了一种峰值。
这种格局到了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三家分晋,这三家实际上都是属于手握兵权的大夫。最后把晋文公辛辛苦苦发展的家业给分了,后来的田齐代姜,实际上都是这样。战国末期相互兼并,从弱的相互统属关系,到了强同属关系的郡县制。
蒙古草原的大元中兴——达延汗第二次统一蒙古之后,把自己辛苦统一的国家又分掉了,他的子嗣接着分。
不仅秦在搞设郡县这种工作,其他诸侯都是一样的。特别是中原的一些,韩非子、吴起人都是从魏国出来的,南边楚国更是最早设郡县,由中央去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另外就是继承制度,中原王朝从很早开始就探索了继承人制度,嫡长子立为王储。接班制度也是有一个逐步探索完善的过程,包括防止外戚防止宦官。
从匈奴开始,兄终弟及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老的可汗或者单于去世之后,接替者往往是手握重兵,而且在军事民主制度中呼声很高的人继承单于或可汗的位子。比如说,当时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自己有七个儿子,还将汗位传给了俺巴孩。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南边跟岳飞打仗、北边是跟合不勒打仗。金国对其削弱作用是巨大的。这时泰赤乌人实力比较强,那么就由俺巴孩来接任。
实际上这种继承人制度,始终是没有一个制度化的彻底解决。元朝时期经常出现漠北藩王干政,泰定帝时期达到了高峰。其实,元成宗本身也是曾在漠北打仗的藩王。
中国大一统集权政体,从战国时开始酝酿,到了秦朝时期设郡县、废封建,把诸侯国全部改成由中央任命直管的郡县。当然,这中间也有许多变化。汉朝时期出现了七国之乱,晋国时期出现过八王之乱。在明朝时期也出过靖难之役。
蒙古草原是什么情况呢?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进行了许多政治制度的改革。而且不拘一格降人才,像者勒蔑、木华黎这样的一些地位不高的人都被委以重任。但他改革也并不很彻底,没有中原那种高度中央集权,而依然延续了草原上分封的传统。这里最明显的就是四大汗国的分立。在继承人问题上依然没有制度化,他去世之后好几年都处在监国时期。
以后几代都一样,窝阔台继位,贵由继位,蒙哥继位,忽必烈继位,每一次都有腥风血雨,亲人之间的相互仇杀。贵由时期,连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格都参与到夺取汗位的斗争中。
1279年忽必烈平定四海,当了蒙古的共主。因为这个时候像伊朗的伊尔汗国旭烈兀对他是称臣的,跟其他四大汗国还不一样。到了忽必烈阶段,得要话分两头说,一块是草原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另一块是蒙古人入驻中原之后,对中原中央集权制的丰富和发展。
前面我们讲了,所谓唐宋之变可能不如元朝所搞的行省制,更有划时代意义。因为涉及到的众多人口、地域,而且地区之间不平衡和复杂性导致,管理必须是多层级的。多层级管理,就涉及中央和地方的一个分权问题。唐朝虽然在政治制度上已经达到了一种顶峰,但是后来的藩镇之乱,就是处理不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例子。宋金时期虽然有了行省的概念,但与元朝的行省制度还是存在较大差别。
元朝的行省制,也就是行中书省,既给地方放一定的权,中央又对地方的财政、人事任免、军事有一定约束力。这就彻底打破了中国历史以来,处理不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最后发生内乱这样一种格局。
元朝之后中国全部都是大一统的王朝。当然。咱们所讲的这个大一统更多的是指传统的中原帝国的概念。元明清这800多年的中央集权,王朝延续的时间长而且不出现分裂和内乱,这个的格局就是蒙古人的行省制度奠定的。
回到主题,草原王朝特别是漠北藩王的情况是怎样呢?
在攻打和征服金朝的过程中,利益的获得方式就是去抢。抢完了就带着东西回来。到了后来,在中原这些地区分成各种 Hovi(份子)。封地上产生的各种税负使这些王获得利益。
元帝国消灭南宋,建立了大一统之后,只要换一个皇帝就进行一次大封赏,甚至重大节日也要大肆封赏。这对中原老百姓来讲是加重负担。忽必烈时期的税负是最低的,与文景之治是可以相较的。到了后来税负越来越高,14 世纪之后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不是旱就是涝,又使中原百姓收成大幅降低。
两都之战后,中原的蒙古皇帝也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对漠北的藩王进行一些整治。当然,这种整治从忽必烈开始就有了,比如说跟乃颜打仗的时候,对漠北实行武器禁运。
忽必烈时期还有许多草原对手,比如海都。漠北必须派有重兵。漠北藩王从武宗到泰定帝,包括元成宗本身也都在漠北当过军事统帅。只要地方有军阀,集权就一定遭受挑战。何况有些人还养寇自重,有个对手往那摆着,就有理由向中央要经费,壮大自己。
1368 年之前,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而且不乏人才,也不乏管理政治制度的各种经验、法律条规。撤退到漠北之后,就又重新回到或者跌落到匈奴时期,或者成吉思汗之前的状态。就是大小封建领主名义上互相从属,实际上却无实质性约束机制。
即便满都海夫人、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后(尚不包含科尔沁和卫拉特)分封 6 万户,但实际上 6 万户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说法,而且像乌梁海之类的部落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实际掌握,包括鄂尔多斯部,最初时期也并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才有二儿子被杀之后,三儿子巴日斯博鲁特坐镇右翼万户,的情况。
统一了,但没有中央集权,财政、军事、人事任免这三大块,并没有被大汗收拢。统一回来的草原又重新分封,获封子嗣互相之间战乱不断,而且还有异姓王问题。而在中原,刘邦时期就已经解决或者试图解决。汉武帝时期,把同姓王的兵权、甚至行政权全部都收归中央,并让这些诸侯王再分封,假如被封同姓王有 6 个儿子,那就把诸侯国再分成 6 个小诸侯国,两三代之后就完全失去了和中央政府对抗的能力。
类似的自相残杀贯穿了蒙古史。达延汗之前 Avgarji jinon 和兄长内斗,之前还有卫拉特人和阿岱汗之间的争斗,之前还有鬼力赤政权,不仅是存在黄金家族和非黄金家族之间的争斗,还存在黄金家族在不同的层级之间的争斗。有忽必烈后代之争,有托雷的后代之争,有成吉思汗的后代之争,还有也速该的后代之争,即铁木真后代和哈撒儿后代争夺汗位。
我们谈到过府兵制和募兵制之间的区别,相当于现在的合同兵和义务兵的区别。这个问题反映在蒙古古代政治军事制度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阐述问题抓手。
你是某部落人,首领带着大家保护部落牲畜、财产和女人不被别人去抢夺,那大家就拥戴你、捍卫你的领导地位。
札木合做大了之后,成吉思汗伴着他走。后来很多人就看出,扎木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成吉思汗是仁义宽厚。大家都愿意跟成吉思汗,所以后者就慢慢做大。
封建领主也好,普通牧民也好,他们考虑的就是保护自己的牛羊牲畜、家眷子嗣不被抢掠。这是底线。奢望和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把别人的牛羊抢来,把别人的媳妇抢来,把别人的金银财宝抢来。
想实现这些就要跟对领主。小到一个部落,大到一个部落联盟、军事集团,大家的底线是保护好现有的财产、家眷和生命安全。更高目标是获得更多财富、报仇雪恨。你以前抢过我的女人,我也要抢回来。以前有血仇那就去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时候就产生了一种部族本位制。1206年之前蒙古高原上的很多部落,说蒙古语的但并不从属于成吉思汗叫做“蒙古”的军事集团。比如说塔塔尔、克烈,他们都是说蒙古语的,但分属不同军事集团。
1189年铁木真被阿勒坛、忽察儿、答里台这些人推为蒙古这样一个军事集团共主的时候,王罕对成吉思汗使者说:"你们蒙古人是需要有自己的首领的",这句话里的“蒙古”一词,特指叫做蒙古的军事集团。
成吉思汗也讲蒙语,塔塔尔也讲蒙语,金国讲的是女真语。为什么会出现讲蒙语的成吉思汗、讲蒙语的王罕最后和金人联合在一起,去消灭强大的塔塔尔部落呢?
从今天民族本位制观点看,成吉思汗有可能被一些人打成“蒙奸”,说他是出卖蒙古利益的叛徒。
当时,也存在语言族属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是一种弱认同,弱联系。真正的认同就是这种军事联盟、部落联盟。作为下限可以保住生命财产安全,上限可以实现报仇、抢夺牛羊牲畜。部落本位即利益本位。
我们在研讨这类历史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历史地去看。否则,用今天的立场说:蒙古人铁木真,你为什么帮助金人去打同样说蒙古语的塔塔尔人?这样思考问题是不对的。
做一个总结,一直到北元,蒙古草原上以部落联盟这样一种利益保护者为认同的本位,也就是说,大家所认同的是部落本位而非民族本位。成吉思汗大一统之前,阿巴亥被塔塔尔出卖,铁木真父亲被塔塔尔毒死,铁木真老婆被蔑儿乞抢走,人们不会因说同样语言就利益趋同、立场一致。
北元时期也一样,本来就是察哈尔的属部,或者认为察哈尔是蒙古共主,但遭遇女真人欺负的时候,不仅不帮助还在后面捅刀子,抢牛羊,为啥认同你?
在草原上,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成熟的制度化的继承制度也没有完善。,很好协调不同部族之间的关系的,比如说跨界游牧问题,这在卫拉特法典(1640)里面已提出了,满清时期的蒙古律令里解决了,在北元时期没有解决。
盟旗制的建立对于中央集权是非常有利的。虽然没有在草原上实行流官制度,但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都护府的制度。虽然安息都护府、安北都护府貌似汉地名称,但实际上当官的、掌权的都是当地的这些部族的首领。就跟清朝时期各地的王爷一样,实际上都是父死子继,只是需要走一个中央任命的流程。锡盟的王爷需要继承各种世袭的位置的时候,依然需要去北京走关系。到了民国时期都是如此。札奇斯钦的父亲就是一个著名的捐客。
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意味着对蒙古人而言是好事。因为建立这种制度是满清政府,最大的受益者是满清。
为什么蒙古王公那么听命于清廷?林丹汗时期,你帮他打了仗他也不会给你分什么好处。以巴林和扎鲁特为代表的内喀尔喀,跟满清打了30多年,是指哪打哪,最后实际上没有捞到什么好处。需要援助的时候林丹汗不派兵,还不断去责难。首领被抓了后金国抓去,也不帮忙交付赎金。内五部喀尔喀最后一个共主一把年纪,最终还是被林丹汗给干掉的。总这么操作,还有谁效犬马之劳?
清朝则完全不同,和公侯伯子男一样,蒙古王公也有和硕亲王、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每一级都由中央财政给拿钱,最高的爵位一千两百两,这个钱内地的一品大员都挣不到。
元朝,新皇帝登基要大肆的赏赐漠北藩王,但那还是不固定的。清朝除了类似赏赐,俸禄是固定的,按年按月发。
无论外藩的内札萨克、外札萨克,还是内属的蒙古,并不给中央交税。内属蒙古本来中央直属,但赋税和扎萨克旗一样长期不收。
一个军事集团,一个共同体,作为组织共同体、继承共同体的盟主,他的利益得到保证,他的安全得到保证,互相之间的有各种争端,由中央政府去裁决。听命于中央政府是正常选择。
1911年7月份开始,蒙古的王公以庆王杭达道尔基代表一些人举事。除去政治抱负不谈,包括东蒙乌泰在内都是大量负债在身。1907年清廷对蒙古实行新政,王公和蒙旗的一切待遇都将更改。经济压力和对蒙政策的巨大变化,不能不说是蒙喀尔喀蒙古、科尔沁蒙古密谋反清的主要原因。
1913年蒙古博格达汗号召向内蒙进军。大概有2/3的内蒙王公或明或暗表示了拥护前者。不过其中大多数是消极观望。外蒙军打进来,去帮忙的也就是锡盟、绥远的一些蒙古平民。王公出头的很少。乌泰在东蒙举事的时候也一样,周围几乎是没有什么人跟着起兵。还有就是贡桑诺尔布。喀喇沁王准备举事通知各个蒙旗,从者寥寥,没有什么人响应。满清时期是这样,民国时期也是这样。因为当时袁世凯解决了南方的一些问题之后,对北边也一直在实行怀柔政策,对蒙古的王公待遇保持不变。
北元时期的部落认同对蒙古人是有害处的,是自相残杀的根源。到了满清时期,盟旗制、蒙古律令实行,从蒙古民族本位上来看就不好说了。表面上内部是不打了。可苏尼特部腾吉斯王反叛大清,冲在前面的是已成为满清军人的科尔沁,巴林、扎鲁特,布尔尼1675年举事的时候,前来截杀的清兵,实际上也都是蒙古兵。
达延汗实现统一后,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建立了、成熟了,但此时的中央王朝已是别的民族,是满清了。所以说,从1368年到1911年,蒙古人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成熟的政治制度。而等到成熟的政治制度开始建立和完善的时候,当权的又不是自己的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