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由一场危机引出的泪奔往事 - 伯利恒星光下的平安夜

孙小平 德国的故事 2022-06-02



特里尔古罗马建筑黑城门(世界文化遗产),进门不远为马克思故居,出门可达比特堡


在德国西部与卢森堡接壤处是名城特里尔。特里尔与科隆,奥格斯堡等城市均为古罗马人所建,属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对国人而言,特里尔的知名度则是因为此地是卡尔·马克思家乡的缘故。


由特里尔北行十余公里,就是德国的啤酒名城比特堡(Bitburg),凡是在德国喝过啤酒的,大抵不会忘记那句广告语,“比特一比特”(Bitte ein Bit),前一个比特是德语的“请”,后一个比特是比特堡,意思是“请来一杯比特堡啤酒”。除了啤酒,更使比特堡名行天下的是1985年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访问德国而发生的“比特堡谒陵丑闻”,比特堡因此无辜躺枪,曾经被国际媒体称作“纳粹之城”而名扬天下。


比特一比特


1985年5月初,为纪念纳粹德国投降40周年,美国里根总统访问联邦德国,访问日程上有和德国总理科尔一起拜谒座落于比特堡城西的科麦斯高地军人公墓(Kriegsgräberstätte Bitburg-Kolmeshöhe)并敬献花圈的节目。消息传出,平地风波骤起,各国各界反响激烈,引发了一连串政治危机。


美国总统里根和德国总理科尔


比特堡科麦斯高地军人公墓始建于1930年,用于埋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德国军人。1946年,公墓开始收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者,除了59位死于战火的德国平民,公墓共埋葬有2000余名德国军人,其中至少有43名可以确认为武装党卫军(Waffen-SS)军人,不过除了一名23岁的党卫军少尉(Untersturmführer)和九名士官,葬于公墓中的党卫军人阵亡时的年龄均在16-19岁。这些党卫军人属武装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帝国师)。1944年6月10日,帝国师在法国中西部的奥拉杜尔村屠杀了包括妇孺在内的642位村民并烧毁村庄。曾经在中国热映的法国电影“老枪”的历史背景即为奥拉杜尔屠杀。现在的奥拉杜尔为国祭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国政要访法一般会选择到此为德国谢罪。二战后,武装党卫军因为其犯下的诸多反人类罪行被盟国军事法庭界定为犯罪组织。


比特堡军人公墓


比特堡谒陵日程公布以后,立刻在德美两国引起强烈反响,美国众议院以390对26票,参议院以79对21票分别表决要求里根取消比特堡活动,尽管美国国会没有干预总统出访日程的权限,这种表决也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可见当时沸沸扬扬一面倒的美国民意。走红的朋克摇滚乐队“雷蒙斯”(Ramones)专门创作了“邦佐去了比特堡”(Bonzo goes Bitburg),利用曾是电影演员的里根1951年主演的喜剧片“邦佐该睡觉了”(Bedtime for Banzo)中一只名叫邦佐的大猩猩恶搞里根,把总统比作大猩猩邦佐,呼吁总统“脑子要安在脑袋里”:你是一位政治家,不是希特勒的龟儿子,为了一杯咖啡你在比特堡窜进窜出,真是让我万箭穿心!”


雷蒙斯乐队“邦佐去了比特堡”专辑唱片封套


逢政府必反的美国主流媒体不嫌事多,还扒出里根在二战没有服兵役的旧事,称里根为逃兵,逃兵当然不可能懂得国家的荣誉。事实上,在战争期间美国好莱坞有点像中国浙江的横店,每天开足马力炮制裤裆藏雷类型的战争神剧,以鼓舞士气,仪表堂堂的里根非常合适扮演手撕日本鬼子德国佬的勇武美国大兵,因此被特许免服兵役,改为每天在片场杀敌。里根海陆空全武行出场,干掉的法西斯武士道比任何一个美国士兵都多。


里根当年的战争片剧照


除了政界和媒体,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埃里·维瑟尔(Elie Wiesel 1928 - 2016)拒绝了作为总统随访嘉宾的荣誉,对谒陵计划发出强烈抨击。维瑟尔最感愤怒的是里根和科尔对公墓中埋葬的党卫军人也是纳粹暴行牺牲品的辩解。维瑟尔于次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参见本系列之《铁门和人皮灯罩之间的业缘果报 - JEDEM DAS SEINE》)。


2009年维瑟尔与奥巴马总统和默克尔总理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遗址祭奠亡灵


抗议里根谒陵的群众


里根政府发言人在应对媒体质询时的表现则极为差劲,居然对科迈斯高地公墓没有葬有美国军人一无所知。事实上二战结束后,由于对德国的极度不信任,美国在德国境内根本没有留葬阵亡的美国军人。发言人对墓地中葬有武装党卫军军人的情况也显得一头雾水,而这是一个常识,如果事先稍微做一点功课,就不难知道,在德国的每一个军人公墓中都收葬有战死的武装党卫军人。


葬于比特堡军人公墓的武装党卫军人墓碑


在德国,除了在野的社民党和绿党带节奏,乘机对极力鼓捣,促成里根拜访军人公墓的科尔政府凶猛攻讦,公知精英也都上阵鼓噪,其中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 1927 - 2015)言辞最为犀利,称科尔政府是在玷污历史。没承想在2006年,风烛残年的格拉斯自我爆料,在战争后期,他自己也是武装党卫军成员,因为当时他尚未成年,无法加入国防军,武装党卫军则招募少年兵,格拉斯报国心切,因此加入了武装党卫军并参加了作战,直至被美军俘虏,被关押在捷克的玛丽亚温泉战俘营。格拉斯事件使得公众感到被戏弄被“玷污”,是德国左派公知的一大挫折,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1944年,17岁的格拉斯(右)加入武装党卫军


战后,格拉斯是左翼社会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右为社会民主党领袖,前总理威利·勃兰特



所有反对比特堡谒陵节目的几乎众口一词,比特堡墓地不是里根应该去的地方,里根更应该接受当时出面斡旋试图找到妥协方案的巴伐利亚州政府的邀请,去达豪集中营,向纳粹受害者的亡灵致敬。


科尔总理的知己,政府公关负责人博尼施


引起比特堡风波的首先是西德科尔政府的小动作,二战结束已经四十年,西德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西洋联盟中也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站在德国政府的角度,尝试卸掉历史负担,成为正常国家,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伙伴(Augenhöhepartner)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科尔的知己,政府公关负责人彼得·博尼施(Peter Boenisch 1927 - 2005)在私下里谈及比特堡谒陵安排时曾经说,不能没完没了的,四十年都过去了,还老是在集中营窜来窜去的(herumlaufen),总该有个了结了吧!科尔本人在他晚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则写道,他仔细记录了埋葬在科麦斯高地军人公墓的党卫军人的年龄,这些年轻人少不更事,身不由己被卷入战争,他们不是纳粹分子,他们也是纳粹罪行的牺牲品。


里根夫妇5月5日比特堡谒陵前先去了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为英军解放,因为堆积如山的囚犯尸体无法处理,英军只能在集中营营地上挖大坑填埋,标明坑中死者数字。因此营地上“此坑埋有5000人”,“此处埋有8000人”之类的坑碑随处可见。里根夫妇对之默哀的就是一数字坑碑。安娜·佛朗克亦死于此


为了平息抗议,安抚公众,里根一行在比特堡谒陵的同一天还是去下萨克森州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KZ Bergen-Belsen)“窜”了一下,但是里根仍然坚持不改变比特堡行程,在各方的抗议声中于5月5日按照计划完成了谒陵活动。

比特堡军人公墓的中心碑亭


为了缓和公众的愤怒和安全考量,里根的比特堡谒陵保持低调,全部活动只持续了八分钟,尽管时间安排得十分局促,但是象征意义极为强烈,在里根和科尔肩并肩在公墓中心碑亭敬献花圈,向死难的德军官兵致哀之后,特别安排了唯一在世的美军二战高级指挥将领,91岁的四星上将马修·李奇微(Matthew Ridgway 1895 - 1993)与二战中的德国空军英雄约翰·斯坦恩霍夫(Johannes Steinhoff 1913 - 1994)在花圈前握手致意。之后四人在一位德国军乐队号手吹奏的“我有过一位好战友”(Ich hatte einen guten Kameraden)的凄凉的小号声中离开碑亭。


里根和科尔向李奇微和斯坦恩霍夫将军致意




美军名将李奇微被视为美国空降军之父,1943年率美军第82空降师空降意大利西西里岛,取得巨大成功,是为美军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空降作战行动。1944年李奇微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第82空降师于6月6日登陆开始前的凌晨,与第101空降师等一起空降卡仑坦半岛南部,在德军防线后方掩护诺曼底战场西端犹他海滩的登陆行动,承受了犹他海滩登陆区域的最大牺牲。之后在瑟堡战役中于圣索沃尔-勒维孔特(St. Sauveur-Levicomte)坚守33天,犹如诱饵一般吸引德军的攻击力量,保证盟军夺取瑟堡港,解决了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的后勤供应问题。之后李奇微率美第18空降集群在突出部战役立功,再由西向东横扫德国,直至1945年5月2日与苏军会合。韩战爆发,李奇微为美军第8军军长,后接替被杜鲁门总统免职的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有效地稳固住了联合国军战线并进行反击。1952年李奇微接替回美国当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总司令。


李奇微在战争期间

1952年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尔任欧洲盟军司令


斯坦恩霍夫早年在耶那大学学哲学,后因为家境贫寒转而从军,先在海军飞水上飞机,后转飞空军歼击机。1939年12月参加德国海湾空战,重创英国皇家空军。1944年以后转飞当时最先进的梅塞施密特ME-262喷气歼击机。ME-262也是战争后期被纳粹德国吹嘘的将扭转战局的“元首的神奇武器”之一。二战期间,斯坦恩霍夫飞行约900架次,参战200余次,击落盟国军机176架,其中主要是美军战机,自己也被击落10余次。由于ME-262性能不稳定,1945年4月斯坦恩霍夫在慕尼黑起飞时坠机。斯坦恩霍夫死里逃生,但是被严重烧伤,容貌尽毁,成为传奇的“无脸飞将”。战后斯坦恩霍夫参与德国国防军重建,曾任德国空军(Luftwaffe)总监,七十年代初出任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

斯坦恩霍夫毁容前

联邦德国国防军空军总监斯坦恩霍夫将军


在曾经是死敌的李奇微和斯坦恩霍夫握手致意后,两位将军陪同里根和科尔在墓园中短暂步行,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抗议者的嘘骂声中离场,转道毗邻墓地的美国空军比特堡基地继续当天的日程。


比特堡美国空军基地


比特堡谒陵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一贯在公众和媒体面前长袖善舞的里根一次严重失常,是里根执政以来的一场“政治灾难”,由于里根对国会的警告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一度形成政府和国会的严重对立,政府几乎不能运转。而里根政府在应对公众指责时也有意无意地表现得无辜受累,比如政府一方面放风,1985年2月美国曾有先遣团队到比特堡墓地对总统的5月出访节目进行评估,当时由于降雪,墓碑被大雪覆盖,因此不清楚墓地中也葬有武装党卫军军人。其实,对于墓地中没有收葬美军阵亡军人以及葬有武装党卫军人的情况美方早就心知肚明。驻扎在比特堡的美国空军基地紧邻德军公墓,每年的国民悼亡日(Volkstrauertag,德国悼念两次世界大战亡灵的官方纪念日),美军基地均会派出成建制美国军人代表在墓地举行军礼仪式,向阵亡的德国军人致敬。另一方面白宫又自我解套,称葬于比特堡墓地的所有党卫军人都战死于1944年12月之前,因此不可能参与同年12月17日在比利时靠近德国边境的马尔麦迪(Malmedy)对美国军人的屠杀。


1945年初,美军在清理马尔麦迪屠杀现场


马尔麦迪屠杀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德军发动的阿登森林反击战(德方代号“守卫莱茵河行动”,美方称之为“突出部战役”)的第二天,是美国战争史上的一大难解心结。在美国如果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马尔麦迪事件及其战后审判和峰回路转,动人心魄的一系列后续是无法绕过的。对大多数美国民众来讲,马尔麦迪事件是一个从时间上区分好德国人和坏德国人的分水岭,对政治学和历史学家来讲,马尔麦迪事件则是考验美国民主政体抗压能力和司法公正的试金石(参见本系列之《一撅焦尸和137对受伤的睾丸》)。

比特堡谒陵危机中,里根貌似掉进了德国人或是自己挖的坑,而事实上,里根围绕谒陵的一系列表现是经过精密算计,是在挖一个更大的坑,或用时兴语词表述,里根是在下一盘大棋。里根年轻时就矢志与左倾进步力量为敌,曾经作为美国演员工会的干部跟着麦卡锡迫害左倾进步艺人,据说还有打小报告告密之类的劣行,因此在好莱坞名声不佳。当选总统以后,里根的终极目标就是摧毁苏联霸权(按照中国的表述则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里根推行“星球大战”计划,真真假假花样百出,启动所谓的太空军备竞赛从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地缘政治上推行“里根主义”,在夯实北大西洋联盟,加强美欧合作,同时联合中国的基础上,在第三世界扶植强化反苏力量,在阿富汗借助伊斯兰极端组织打击苏联,最大限度挤压苏联的战略空间。德国地处两大阵营对抗最前沿,是里根新战略的重中之重,因此,让德国卸下历史重负,轻装上阵,更多担负起北大西洋联盟的防务责任,是里根棋局中的关键一步。在八年的总统任期中,里根极为频繁地出访德国,直至1987年卸任总统前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发表的“推倒柏林墙”的划时代演讲,深思熟虑一气呵成。事过境迁,我们回顾当年,不再是雾里看花,里根当年一头走到黑,坚持比特堡谒陵绝不仅仅是如他有意无意放风所说的,因为两年前科尔总理顶着国内的巨大压力,同意美国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投桃报李,谒陵只是还科尔一个人情那么简单。


1987年里根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讲,身后即柏林墙,勃兰登堡门上的东德国旗清晰可见,两年后柏林墙垮塌


柏林墙垮塌之后,勃兰登堡门已成为通衢大道,柏林市政府在里根当年演讲处勒铜牌地标纪念


凡是政治家都自认为自己是在下一盘大棋,区别在于有的是让全世界都警觉到自己正在下大棋,有的则大智若愚,镇日咧着嘴笑,说些不靠谱的故事,给人多少有些疯疯傻傻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就把对手将杀了,里根大概就是属于后者。里根在任八年,用军备竞赛把苏联熬得灯枯油尽,里根主义的地缘绞杀战略,使苏联深陷阿富汗等致命泥沼,国际空间被挤压殆尽。里根卸任后年余,苏修社会主义帝国即轰然崩塌,作为主要操盘手,里根很有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味道。

同样在应付比特堡谒陵危机时,里根也是上演了一出帽子戏法,妙口回春,几乎在谒陵的当天就赢回了公众的同情和支持。按照日程安排,谒陵后,里根和科尔来到比特堡美国空军基地,接受美德两军仪仗致敬,科尔和里根相继发表演讲。


里根和科尔谒陵后在比特堡美国空军基地接受仪仗致敬


科尔当了16年德国总理,在上世纪西方政治家中是位教父级的人物。科尔外形高大厚实,喜欢吃猪肚,配上黑边框眼镜,给人稳重敦厚的好感。科尔执政期间,引领德国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苏东阵营崩塌,两德统一,当之无愧被视作德意志中兴的历史性功臣。然而,和滑头的里根相比,科尔实在不是一位出彩的政治家。谒陵问题闹得满世界鸡飞狗跳,作为始作俑者,科尔在比特堡的主题演讲理应对此做一个回应和交代,但是科尔的发言仍然一如既往中规中矩,满是“美国帮助了德国,因此要夯实德国美国的传统友谊”之类的,连自己都听烦了的套话。


1985年5月5日科尔和里根在比特堡美国空军基地相继发表演讲


里根的演讲则随意随性,没有高屋建瓴的论理,没有引领听众的煽情,而是声情并茂讲了一个战争期间的故事,故事的开篇使用了老奶奶对儿孙讲童话故事惯用的开头语:

在德国曾经有一个少年弗瑞兹,弗瑞兹十二岁,和妈妈住在阿登森林深处的一座小屋里,这座美丽的小屋是弗瑞兹的爸爸假期和周末狩猎时用的。

1944年平安夜,暴风雪已经持续了几天,希特勒在八天前向美军发动了阿登森林反击战。距阿登森林不远是德国古城亚琛,小弗瑞兹的爸爸在亚琛开了一家面包坊,但是几个月前他们的家和面包坊都在美国空军的空袭中被炸成了废墟。为了母子的安全,爸爸把小弗瑞兹和妈妈安置在密林中的小屋里,随后匆忙赶回了小镇蒙绍,爸爸被征入了国民紧急救援队,分配在蒙绍执勤。爸爸答应小弗瑞兹,平安夜他就会回来。小弗瑞兹想念爸爸,他们储存的食物也已经吃完了,爸爸会带食物来,可是大雪封山,爸爸能来得了吗?


小弗瑞兹12岁左右的唯一一张照片


突然,小屋门前传来了敲门声。小弗瑞兹以为爸爸回来了,和妈妈一起打开了屋门,他们看见两名戴着陌生形状钢盔的士兵站在门前,还有一名躺在雪地里,奄奄一息。当他们开口说话时,妈妈才突然意识到他们是敌方的美国兵!

他们是美军第8师第121步兵团的士兵, 由于德军反击突然,攻势凶猛,加上恶劣的风雪天气,他们与部队失散,已经在森林中挣扎了几天,饥寒交迫,满身伤冻。其中一个腿部中弹,严重失血,无法行走。他们需要这个小屋让他们暂避风雪严寒。他们全副武装,完全可以强行进入,但是他们只是用祈求的目光注视着受到惊吓的母子。

妈妈听不懂对方的话,但她当然明白美国兵的请求,她更明白接纳他们可能发生的后果 - 这是通敌罪,后果是满门抄斩。沉默了一阵后,妈妈把他们让进屋。她将伤兵安置到小弗瑞兹的床上,撕开床单为伤兵裹伤。她让儿子去门外取雪,为冻伤的士兵揉擦手脚,又取了最后的几个土豆为士兵们准备晚餐。不久,妈妈发现她可以和一位美国兵用法语交流,气氛开始缓和下来。美国兵告诉妈妈,他们打算去蒙绍和部队会合,但是暴风雪使他们在森林中完全失去了方向。

不一会儿,又传来敲门声。弗瑞兹认为这次一定是爸爸回来了,兴冲冲地赶去开门,没想到是四名全副武装,挎着自动步枪和两支反坦克火箭筒的德军士兵站在门口。弗瑞斯顿时吓呆了,尽管是孩子,他也完全清楚战时窝藏收留敌军的后果。正在做饭的妈妈感觉到了门口的僵持,她冷静地出来对带队的德军下士说,“先生们,你们把寒冷一起带来了!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吃一顿热饭吗?”,下士礼貌地说他们与部队走失,在森林中迷了路,希望进屋取暖。妈妈拥着弗瑞兹慢慢地说,“当然没有问题,我们还有热汤,不过屋里还有三个冻坏了的客人,你们可不能乱来!。”德军下士警觉地追问,“是什么人?”妈妈果敢利索地回答说,“美国兵,一个受伤了,另外两个和你们一样又饿又累。这是平安夜,这里不准开枪!把你们的那些混账家伙放在(门外)的柴火堆上!快进屋,否则东西就要被他们吃光了!”下士和妈妈对视着,过了一会儿,德国兵放下了他们的武器,走进小木屋。

屋内的美国兵已经意识到门外发生了什么,已经抓起了武器,但被妈妈大声喝住,站在一边的小弗瑞兹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着美国兵像孩子般乖乖地把武器交到妈妈手中。屋内的气氛变得非常紧张,妈妈微笑着让所有人挤着坐下,自己则继续忙忙碌碌准备晚餐。敌对的军人们被迫互相紧挨着挤坐桌前,极不自在。但是妈妈的举止使气氛开始缓和。那个受伤的美国兵发出呻吟,一个德国兵闻声即用随身的急救包为他处理伤口。这个德国兵曾经在海德堡大学学医,但是没几天就被征入伍。这个大学生会说英语,他告诉大家因为天气寒冷,伤员的伤口没有发炎,但是失血很多,他需要安静和营养。德军下士从给养袋里掏出了一瓶红酒和一块黑麦面包,妈妈切了一片面包,倒了一杯红酒给伤员,余下的让大家平均分配。

在晚餐桌上,妈妈点燃了两支蜡烛,蜡烛之间是一锅热气腾腾的汤,每人之前还有一点儿红酒。大家按照美国人的习俗,绕桌一圈,手拉着手由妈妈做谢饭祷告:“感谢主的恩典,让我们在这个神圣的夜晚走到一起,分享这顿并不丰盛的圣诞晚餐。我们承诺今晚在主的佑护下和平相处。我们祈祷主结束这场战争,让大家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乡。”

话音未落,士兵们已泪流满面,此时此刻,没有一人掩饰自己的泪水。他们只是一群孩子,只是来自不同的国家而已。作为餐后点心,有美国兵贡献的美国军用咖啡和菠萝布丁。时至午夜,在妈妈的提议下,大家走出小木屋。此时,暴风雪已停,暗紫色的天穹下群星闪烁。妈妈指着明亮的天狼星说,“这是伯利恒的星星,它预示着和平。”

这一晚,曾经相互殊死厮杀的7名士兵在一个屋檐下互相依偎而眠,这是平安夜,一个伯利恒之星悬挂在暗紫色天穹中的平安夜,一个使游子温暖舒适,使天下和平化敌为友的平安夜。

第二天圣诞日凌晨,一直昏睡的那位美国伤员曾经醒来,妈妈给他喂了鸡蛋羹后,他又沉沉睡去。天亮后,由那位医学生翻译,德军下士用军用地图示意美国兵目前美军阵地的位置,因为是大规模运动战,战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下士告诉美国兵,很多道路已经被德军布雷,他让美国兵沿着地图上的一条小溪走,就能遇上美国第一集团军。下士把自己的军用指南针和地图都给了美国兵,并告诉他们不能去蒙绍,蒙绍已经被德军重新占领。德国兵还为美国伤员做了一副担架。妈妈把武器一一交还给士兵,说:孩子们,千万小心,总有一天你们会回家,主会保佑你们!

士兵们互相握手互道珍重,相约战争结束后会再见面,他们朝着不同方向渐渐远去。

小弗瑞兹和妈妈回到屋里,妈妈打开了家庭圣经,给小弗瑞兹读的是《马太福音》的圣诞故事,基督诞生,有三位博士自东方来朝,由天狼星引路来到伯利恒,向新生儿献上贵重的礼品,当他们踏上归程的时候,得到梦谶,为了不被加害,“他们就从另一条路回自己的家乡去了”。


2002年,平安夜故事被拍成电影,屡获奖项


里根在官式演讲时讲故事说笑话插科打诨并不少见,但是用真情彻底征服全场听众的讲故事恐怕非比特堡这次莫属。里根的演讲还没有结束,军人居多的听众席里的啜泣之声已清晰可闻。这不仅仅是在变帽子戏法,这是一门政治艺术,不啻是告诉人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只是不怎么为人所知,现在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还会因为给这些不幸的军人扫了一次墓而磨磨唧唧没完没了吗?

在谒陵的第二天,1985年5月6日,里根在德国葡萄酒之路上的汉姆巴赫宫(Hambacher Schloß)向数万名德国青年发表告别演讲,汉姆巴赫宫被视作德意志民族觉醒和民主意识的发源地。由于前一天在比特堡的讲故事使形势发生逆转,自感咸鱼翻身的里根直面难题,显得底气十足:“我不会后悔没有取消昨天的谒陵活动。我始终相信,我们在墓地上看到的出人意料的场景,两位曾经在战场上殊死厮杀的老兵互相和解,将会加强我们和欧洲伙伴的同盟关系,最终治愈战争给我们造成的仍在溃烂的创伤”。


1985年5月6日里根在汉姆巴赫宫向德国数万名青年发表演讲


里根的比特堡演讲成功地转移了公众的注意力,大大降低了攻击方火力的杀伤力。特别是当公众得知,故事中的小弗瑞兹已经归化为美国公民,继承父亲的手艺,在夏威夷开了一家德式面包坊,在当地极受欢迎,公众的好奇心更被大大激起。

小弗瑞兹的全名叫 Fritz Vincken。战争结束后,弗瑞兹和爸爸妈妈继续生活在德国。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弗瑞兹完成了面包烘培师的职业培训。1959年,弗瑞兹离开德国,远赴加拿大,两年后,弗瑞兹蜜月旅行到了风光旖旎的夏威夷,决定在火奴鲁鲁定居。在夏威夷最初的日子里,弗瑞兹靠给酒店烤面包来冲抵在酒店的吃住开销。后来弗瑞兹筹了1000美元,开了一家传统风味的德式面包坊,除了各种德式全麦面包,还制售名闻遐迩的黑森林蛋糕。平心而论,在德国林林总总的蛋糕种类中,黑森林蛋糕并不是最出色的,只是因为在德国黑森林地区有不少美国驻军,对生来只见过汉堡包炸鸡的美国人来说,吃黑森林蛋糕应该是人生的至高享受,宛若身在天堂。通过满世界流动的美国大兵的夸张宣传,黑森林蛋糕几成传奇,这也是弗瑞兹面包坊在夏威夷大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弗瑞兹在他的德式面包坊前,根据身后橱窗上的文字可以知道摄于1989年柏林墙垮塌之后不久:“墙已死,感谢主”。


1964年,在美国朋友们的怂恿和鼓励下,弗瑞兹写下了二十年前的这个平安夜经历,投稿给《读者文摘》发表。《读者文摘》以高中少男少女和家庭主妇为对象,内容多为励志鸡汤文,正能量满满,在美国发行量极大。又一个二十年过去,弗瑞兹的文章被里根团队发现,用作总统的比特堡破围演讲,也使得弗瑞兹一夜之间爆红,成为世界名人。

1985年7月,比特堡演讲之后,弗瑞兹收到了里根总统的感谢信,感谢他的全家,也感谢他让全世界分享了这个动人的故事。里根写道:“你母亲的勇气和你的同情心使你们同时接纳了美国和德国的士兵,和他们分享圣诞夜晚餐,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要永远讲下去,要代代相传。”在接受纷至沓来的媒体采访时,弗瑞兹却显得有些无奈,因为《读者文摘》在刊登他的故事时,编辑做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美化处理,而总统在演讲时全盘照搬,尽管故事真实无误,但有些细节让弗瑞兹感到哭笑不得:

比如总统用讲白雪公主童话那样的口气开头就极不靠谱,首先森林中的那个小屋既不美丽也不是弗瑞兹爸爸周末打猎用的,一个靠手艺吃饭的面包师怎么可能有闲有钱打猎,那只是一个被废弃的森林中的窝棚,是一位比利时朋友偶然发现后告诉爸爸的。弗瑞兹的爸爸脑子比较好使,在所有的家当被美国轰炸机毁光之后,意识到继续呆在城市里太危险,为了母子平安,爸爸把窝棚拾辍了一下,砌了一个炉子,把母子从难民营接到窝棚临时避难。当时爸爸认为纳粹支撑不了几天,战争结束在即,结果没想到希特勒发动了阿登森林反击战,原来认为安全的林区成了战区。因为是全民战争(Totalkrieg),免服兵役的男子也必须加入民防组织参与救援之类的,爸爸圣诞节也回不了窝棚,只能干着急。还让弗瑞兹不安的是总统在故事中说,他们母子把最后的一口食物省给了美国兵吃,自己则饿着肚子,听上去尽管煽情,但不是事实。爸爸实际上给他们母子留下了足够的食物,小弗瑞兹还喂养了一只肥胖的花公鸡,是留在平安夜爸爸回来时杀了吃的。妈妈把这只肥鸡唤作赫尔曼,因为德国的第二把手赫尔曼·戈林元帅也是个喜好穿红戴绿的肥仔。平安夜的那天,他们母子希望爸爸能赶回来,早早就把赫尔曼杀了,炖了一锅鸡汤,也就是妈妈口口声声对德国兵说的热汤,因此肥鸡赫尔曼是被德国和美国士兵共同分享吃掉的。故事的最后,总统动情地提及妈妈给小弗瑞兹读了家庭圣经中的圣诞故事和《马太福音》那段博士返回家乡的经文,弗瑞兹告诉记者,瞎编的,没有那回事,那是在逃难,哪有什么家庭圣经。

全民感动之暇,比特堡丑闻渐渐被淡忘,作为事件的余波,《纽约时报》突然发现了里根故事的来源是《读者文摘》,随即火力全开,这次是针对里根的文化程度和智商,《纽约时报》称,过去一直困惑里根执政为什么傻得不靠谱,现在终于找到原因了,原来里根文化程度低,只能读懂《读者文摘》,治国也是靠的《读者文摘》,难怪能作出谒陵这种匪夷所思的蠢事。而弗瑞兹对总统有没有文化并没有多少兴趣,自从他在美国落户,经济情况好转以后,他最大的心愿是把这个平安夜所有的当事人,当然还要加上他的爸爸,聚拢在一起,也许还可以回到那个破烂的窝棚,旧地重游。但是他的爸爸已经在1963年在德国去世,妈妈在1965年为了满足在美国的弗瑞兹的愿望,曾经回到森林中寻找那个窝棚,也没有找到,如此破烂的东西是不可能撑过二十年的。一年后,妈妈也去世了,而那七位士兵也杳无踪迹,闹得沸沸扬扬的比特堡事件使弗瑞兹看到了希望,也许能够借助总统的巨大影响找到那七位士兵。


弗瑞兹在“未解之谜”电视节目中


1995年,美国的热门电视节目《未解之谜》(Unsolved Mysteries)播出了弗瑞兹的平安夜故事,替弗瑞兹寻找故事中的当事人。不久,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镇(Frederick)一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未解之谜》团队,养老院里一位名叫拉尔夫·布兰科(Ralph Blank)的二战老兵多年来也在不断地讲述同样的故事。


1996年1月,相隔50余年后,弗瑞兹和拉尔夫终于重逢。两人相拥喜极而泣。老泪纵横的拉尔夫对弗瑞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母亲救了我们的命!”拉尔夫还精心保存着德军下士送给他的军用指南针和地图,靠着它们拉尔夫三人圣诞当天就顺利返回了部队。通过拉尔夫,弗瑞兹几个月后找到了另一个美国兵,住在俄亥俄州的76岁的吉姆。可惜哈里,那位受伤的美国兵已经于1972年去世。拉尔夫在与弗瑞兹见面之后不久就病逝于马里兰州。回忆起与拉尔夫和吉姆见面的那一刻,弗瑞兹说道,“这是我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经历了这一刻我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2002年12月8日,弗瑞兹在俄勒冈州去世。



1996年1月弗瑞兹与拉尔夫重逢


虽然弗瑞兹说他对他的人生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但是人们不难想象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心结没有解开,他更渴望能够打听到那四名德国兵的下落,更急切地要知道他们在圣诞节分手后的命运,他们毕竟是他的同胞手足。弗瑞兹当时年纪太小,不懂得应该记录下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他只记得那位德军下士曾经告诉妈妈他时年廿三,其他三位士兵看上去都是十六七岁上下。弗瑞兹依稀记得其中的两位分别是海因茨和威利,下士和那位海德堡医学生的名字弗瑞兹已经没有印象。在多番努力无果的情况下,弗瑞兹认为,他们很可能都已经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阵亡。帝国越是临近覆灭,战事就越是凶险残酷,特别是对这些仓促上阵,缺乏战场经验的青少年来讲。

然而,另一个让人更痛心的,弗瑞兹明显不情愿去面对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他们死了,但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自己国家的枪口之下。在战争后期,希特勒执意要逼使德意志民族为他陪葬,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出现了大量的临时军事法庭(Standgericht),任务是屠戮临阵求生的士兵,指挥不力的军官和在自家窗口挂出白色被单以免遭到炮火攻击的平民。任何人,无论身份职位年龄,只要对元首没有表示出足够的忠诚,对战争的前途不表示足够的乐观都可能被临时军事法庭“斩立决”,甚至有无家可归的少年因为饥饿偷了食物也被法庭以破坏战争秩序罪杀害了的。临时军事法庭没有诉讼程序,没有公诉人,没有证人,更没有辩护人,判决的选项也只有“死刑,立即执行”一档,唯一的可选的可能是怎么死,是枪毙还是绞杀,如果法官仁慈的话。军法官集“公检法”为一身,带着行刑队,走一路杀一路,以国家的名义杀戮自己的国民(参见本系列之《想要回家的好人 - 德军上校以死拯救五彩缤纷之城》)。被害者死后还被羞辱,尸体被悬挂在行道树,路灯或建筑物上,身上挂着写有“我是卖国贼”,“我是胆小鬼”, “我是国家叛徒”之类的纸牌。



1945年5月初欧洲大部分地区已经停战,5月4日德国向英国投降,5月7日向美国投降,5月8日向苏联投降,但是在5月7日仍然有八名德国士兵因为不愿作战在此被枪决


我们不难想象,那位无名的德国下士和三名士兵在平安夜的经历如果被纳粹当局发现,他们会承担怎样的后果。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这四位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优于那三位伤弱病残美国兵的德国兵不去理会弗瑞兹妈妈的什么平安夜的胡扯,而是制服美国兵,举报弗瑞兹母子,履行自己的义务,实践入伍时对元首和国家的忠诚誓言(从1934年开始,每位德国军人必须在纳粹卐旗前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他们这样做,不仅无需承担风险,还会加官晋爵,受到嘉奖。这是在战时,他们是士兵,如果他们如此行事,事后他们也不会有任何良心的谴责,道德的负担,即使战事结束,也不会被追究。但是,人生犹如在密林中的小路上行走,“林中之路在此分岔,我无法分身,我必须选择,我选了难行的,长满荆棘的那条”,因为,笼罩在这条荆棘路上的是暗紫色的天穹,天穹中有伯利恒之星在闪耀。


谷歌显示火奴鲁鲁弗瑞兹欧式面包坊的位置


2019年1月,我们在夏威夷用谷歌搜寻到的信息显示,弗瑞兹在火奴鲁鲁 Kapalama 开的面包店是“弗瑞兹欧式面包坊”(Fritz's European Bakery)。上世纪九十年代,弗瑞兹本人因为健康原因已经迁居俄勒冈州,面包坊由他的子女继续经营。在火奴鲁鲁住有我们的老友迟晶,迟晶热情好学,对当地的风土典故如数家珍,有“火奴鲁鲁中方市长”之誉,寻访弗瑞兹面包坊之事理当由迟市长主导,唯适时迟晶正在上海照顾老妈。等不来他的我们根据谷歌提供的地址,在一个阳光普照的上午找到了 Kapalama,这是一个新建的购物中心,有两三家面包店,但就是不见有弗瑞兹面包坊,我们绕着街区转了好几圈,最后无奈下车向每一家面包坊和点心店打听,因为遇到的年轻人居多,基本无人知晓,偶尔有年纪大一些的店主,对弗瑞兹面包坊依稀有一些印象,但时隔久远,他们估计面包坊早已停业或搬迁离开了。在询问打听时,人们因为好奇,常常反问我们打听弗瑞兹面包坊的目的,说实话,我们根本讲不出有什么摆得上台面的目的,如果弗瑞兹面包坊还在开业,我们当会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店堂,买上几个新鲜的德式全麦面包加上一两块黑森林蛋糕,并不是出于对德式糕点的偏爱,而是希望以此表达我们对弗瑞兹和他母亲的敬意,为他们在那个暗紫色天穹下的平安夜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残忍凶险的环境中,人类也能够互爱,只要具有勇气和悲悯情怀。

那一天我们无功而返,不过我们还有期待,待迟晶从上海回来,无论弗瑞兹欧式面包坊已经停业还是仍在开业,只要是在夏威夷,“市长”肯定会给我们一个交代。


新建的火奴鲁鲁 Kapalama 购物中心,弗瑞兹面包坊曾经在此营业



原创声明:本微信公众号中署名“小东楼”或“孙小平”的文字作品均为原创,欢迎转发,若转载请事先与作者孙小平博士联系,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