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德国】怎么给孩子上规矩?德国华裔女作家谈育儿

杨悦 德欧华商 2020-09-28

点击德国华商关注

杨悦

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

往期精彩:

【悦读德国】我从德国来看你:槟城是盛开在海外的中华之花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的育儿经

数月前,妹妹问我:姐姐,你是怎么给孩子上规矩的?写篇文章吧。小侄女马上四岁了,渐渐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和小主张,故妹妹有此一问,“欠稿”的滋味不好受,迟复为歉。

《你好,大雁!》,李兰为女儿生日做画,2005年

 

自己亲手带孩子

基于个人成长经历,自打算要孩子,便有几个比较坚守的想法。一是自己带孩子,不把隔代教育的责任“转嫁”给父母。小时候我是祖父母一手一脚带大的,他们和父母一样百般疼爱我,让我在充满慈爱与温情的氛围里长大,但这样的成长环境也有弊病和隐患。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时,就可能过早体验到与至爱亲人生离死别的痛楚,四、五岁从祖父母家回归父母家,是一场又哭又闹、撕心裂肺的“生离”,两边的亲人都爱,都割舍不下;11岁时祖母猝然离世,仿佛晴天霹雳,祸从天降,顿时泪如雨下,锥心刺骨……无忧无虑的童年戛然而止。

始终不敢苟同“孩子三岁前是没有记忆的”这种观点,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有记忆,潜藏于灵魂深处,小孩子不善表达,不代表没有感受。

第二是可以请钟点工做清洁,减轻自己的负担,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点家务,照顾家人,但不长期雇佣保姆 (“Tagesmutter”) 来接送和看护孩子,因为在这里请保姆多半只能请德国人。本来中国孩子生活在德国,就缺乏中文语境,幼儿园和学校都讲德语,中国孩子之间也讲德语,一口流利地道的德语是顺利融入德国社会的基础。如果放学后和保姆也说惯了德语,孩子就会少讲甚至抗拒讲中文。我的一些好朋友因为工作的关系,把孩子托付给远在中国的家长或德国保姆,可以理解,不可厚非。每个人的想法和情况都不一样。独立开业者可以自主决定工作时间,故我决定放弃之前的朝九晚五,大幅缩短工作时间,亲力亲为带孩子,尽情体验初为人母的快乐,尽力履行贤妻良母的职责。温饱之后,名利在亲情面前不值一提。

到德国前十年读书、打工、创业,经历了自我实现的挫折与艰辛,也体验了实现自我的喜悦与欢欣,换一种活法,也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把生活赐予的经验教训拿来抚养和教育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第二次成长,发现自己更多的资质与潜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教育上则奉行“凡事要趁早,宜早不宜迟”的原则,特别是得从小给孩子上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在青春期前就逐步完成素质教育,明松暗紧,先紧后松,先做父母老师,后做闺蜜哥们。一个身心健康,富有教养的人,人生不会太差。多年前,一次在外就餐,遇见一位朋友,他骄傲地宣布,女儿马上要远赴美国就读常春藤名牌大学了。他女儿当时就在边上,头都没有抬一下,更别说与在座的各位长辈行注目礼了。当时我还没有孩子,心想: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不会抬眼看人,不会与人打招呼和交流,即便读名牌大学,也是枉然。

母亲给孩子订立规矩


早教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授礼仪、规矩和规则,不是硬性灌输语文和数学。教孩子背诗、数数、做手工,不为达成什么目标,纯粹只为陪伴,培养亲子感情,共同度过一段温馨的时光,唤起孩子的感知力或兴趣爱好。孩子牙牙学语时,牵着她的小手步行去幼儿园,一起停下脚步,仰望蓝蓝的天空,向棉花糖般的朵朵白云招手致意,带她重复念简单的四个字“蓝天白云”;春天来了,树梢上小鸟啁啾,路过邻居的花圃,教她说“鸟语花香”,告诉她“不可以摘花哦。”放学回来,第一件事情是招呼家里人,“妈咪,我回来了,我饿了。”“外婆好,外公好,我回来了。”给家人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洗手。吃饭时告诉她“粒粒皆辛苦”,要闭着嘴咀嚼,不可发出声音。做完作业,练完钢琴才可出门玩耍。上课要认真听讲,就能事半功倍……


孩子上学后的教育

德国小学一年级没有作业,也不考试;二年级以后,作业也不多,周末和假期均不布置作业。孩子们下午一点半就放学回家了,正是培养阅读习惯和参加课外活动的好时机。女儿识字前,我给她读德语儿童书,我们都喜欢那些有趣的插图和好玩的故事,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等她自己会读书了,除了朋友赠书、自己买书,还带她去街区图书馆借书,充分利用学校替所有学生办理的免费借书证。我们一起步行,穿过田野和树林,来到安静的图书馆,让她自己挑选。从小学到初中,她可谓博览群书,有些书是系列作品,她读得津津有味,不断催要新书,在电脑上回答“Antolin”的阅读提问,收集阅读积分,从学校里拿回“Antolin”阅读证书,乐此不彼。阅读的过程,也是从书本上学习规则和规矩的过程,知道什么是正确与合宜,什么是错误和不妥。

女儿在练习毛笔字。摄于2009年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幅消退了,热衷于与同学聊天、约会、追剧、看电影和打游戏。此一时彼一时,读书也有阶段性,我也曾荒废过读书,但根植于灵魂的东西,总有一天会重新苏醒,变本加厉。现在只能温柔提醒孩子读书,没法强迫,所以要抓住幼年的黄金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其懵懂的时候,传授人生观,制定家规,提点为人处世的规矩,在日常小事中随时指正,及时纠错,等孩子到11、12岁,自己就会知道好歹,不用事事耳提面命,自然而然就与家长的言传身教相吻合,但又和而不同,有他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谁对谁错,谁更高明,还不一定呢,自古英雄出少年,不可小觑青少年。

我母亲的教育理念是: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不打骂孩子。记得小时候,父亲一着急,就在我小脑袋瓜儿上拍一下,母亲当即制止,正色道:不可以打脑壳,打傻了怎么办?实在要打,就打一下屁股吧。父亲可能觉得女孩子被打屁股不文雅,打脑袋又怕真打傻了,干脆就不打了。

教育孩子 一 一场冒险。10个最好的建议

 

“轻轻下手,重重警告”

父母管教孩子难免有着急上火的时候,我对女儿也动过一次手,是有意识地“轻轻下手,重重警告”。她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坐在马桶上尿尿,我坐在对面椅子上陪她,和她聊天,忽然,她啐我口水,我当即严厉地看着她的眼睛,拾起一只小手掌,慢慢摊开来,不轻不重地打了一下,她没有哭,因为根本不痛嘛。但她当时一个灵醒,一下子提神了,知道犯错了,而且不轻。我没有生气,只是觉得意外,还有点好笑:呵,长本事了,学会吐口水了,那不行。我觉得她的行为严重越界了,便明确告诉她,这是不对的,不允许这样做,叫她牢牢记住,下不为例,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女儿汤秋千。摄于2010年

 

对孩子我生不起气来,心里只有满满的爱,只觉得好笑好玩,哪来的火气,再说孩子是弱者,需要大人的关爱和保护。孩子是未成年人,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孩子犯错,他自己也会难过,或觉得无助和害怕。成年人自己也常常犯错,甚至一错再错。故生气是不必且无用的,必需的是耐心耐性和方式方法,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询问、倾听、陪伴、分享、表扬、批评、鼓励和牵引。女儿小时候犯错,认错态度不好时,我懒得与她纠缠,便把她关在厕所里,让她独自反省,后来觉得不能关厕所,空间狭小,环境不好,就让她回自己房间静静待着,好好反思,玩耍也行,自行消气,想通了,开心了,再来找妈妈。这一套满管用的,过不了多久,她就厚着小脸皮过来了,用两个小指头,把我的脸颊往上一推,说,妈咪,笑一笑 (批评她的时候得严肃,无笑容),我便笑一笑,我们就“和好如初”了,重新达成一致,慢慢地日积月累,她自己就知好歹,识对错,懂规矩了。回想起来,让她独自反省的次数不多,一般情况下她都情绪稳定,不胡搅蛮缠,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里,所以认错态度比较端正。

笔者与女儿摄于法国吉维尼莫奈花园,2012年

 

育儿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父母亲教育我们从来不翻来覆去地唠叨,点到为止,不骂不打,更不尖酸刻薄。啰嗦只会浪费双方的时间精力,引起孩子反感和抵触。直截了当、简单清楚地教育孩子,深入浅出地说能让小孩子明白的大道理,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领受,明辨是非,了了分明,然后执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