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餐厨师荒问题严重,需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克服难关
点击德国华商关注
德国中餐协会举办会员代表大会
汇报协会工作,讨论厨师荒问题
7月11日,德国中餐协会的年度大会在哈根市皇家花园(Kaisergarten Chinesisches Restaurant)举行。20多位会员出席了年会。
胡允庆会长致辞欢迎来自全德各地的会员们,对大家抽出时间关心协会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大会首先选举秦曙光女士为会议记录员,《华商报》总编修海涛为会议主持人。
修总说大会有三项议题:一是总结协会工作;二是选举新会长;三是讨论厨师的签证和居留问题。
胡允庆会长首先总结协会工作。他说:协会2014年修改了章程并在法院登记后,过去四年在法律上有一些改动和变化;协会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网站;与一些公司开展合作,如与BGN(位于Mannheim)、Warsteiner啤酒公司合作等办讲座和培训班;举办系列的考察活动,如Krefeld市的垃圾焚烧及废水处理厂等;下一次活动定于9月份在法兰克福、10月份在慕尼黑举办,与BGN合作,讲解餐馆工作的安全和卫生问题。
在年会上的报告者。左起:胡允庆、修海涛、Michael Weber、Mathias Grohmann、Ludger Schikarski
胡会长专项说明协会的财务状况。他说会员现在有380多个,但2017年交会费的有64位,2018年只有44位,亏损都由会长自己填补。以2017年9月的杜塞中国节为例,支出合计18000欧元,赞助和会费只有13000欧元。他填补了4000多欧元。
关于厨师签证的问题,协会与官方多次衔接,从各方面做了最大努力,但实际效果不理想。
关于宣传,胡会长说,中餐协会区域的负责人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人才撰写宣传稿件。在此,特别感谢修总对协会多年来的大力支持。
对未来选举的负责人胡会长寄予厚望。希望继续举办好中国节活动;办好华西村会议;2020年,举办好奥林匹克餐饮大赛;加强与科隆烹饪协会的合作;应对相关部门对餐馆安全、卫生措施的检查。
修海涛主编对章程的修改和欧盟食品证书专门做了阐述,他说:由于厨师到德国费用要支付6万到9万元人民币,许多人不愿意来。厨师办理来德工作签证时被拒签的情况很严重。从2017年11月以来,拒签的最新理由是德国流行的蒙古烧自助餐馆并不是真正的中餐。目前德国驻华使领馆又提出,厨师获得工作签证的前提之一是在中国有缴纳三年社保的证明。而在一些乡镇和小城市里,厨师的社保没有缴纳过。在实践中也发现,有些缴纳社保不足三年的厨师也拿到了来德工作的签证。
在解决众所周知的德国中餐厨师荒问题上,协会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们拜会了中国驻德大使馆4个总领馆,介绍了情况,也向中国的政府机构如国侨办、商务部、中国侨联、中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等递交报告,但至今没有收到回复;其次,我们委托律师,对德国驻华使领馆拒签的行为提出了诉讼,要求这些机构能提出拒签的根据和理由;三是拜会德国政界人士如德国自民党大佬和司库Hermann Otto Solms、德国总理府部长Helge Braun等,提出我们的请愿。而目前计划要通过德国舆论攻势,让德国相关机构能收回在劳务厨师签证问题上的不合理的规定,提升德国中餐形象。
关于新会长选举的议题,因为到会的人数不够,很多人利用夏季度假外出,所以大家决定,这一届的全部理事会成员继续工作,顺延到下一届大会。
随后,律师会计事务所Weber + Partner 的会计师Michael Weber先生作报告,详细介绍了德国中餐业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对增加就业和税收做出的贡献。咨询公司TexConsult的Mathias Grohmann先生在报告中介绍了公关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德国中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客人认为中餐是廉价的自助餐;二是改善德国人对餐饮质量的印象;三是德国官方把蒙古烧自助餐馆不定义为中餐。应对的策略,首先是改善中餐形象;二是协会要遵循法律的途径保障中餐业者的利益,三是对官方展开游说和施加影响力,推动政府放宽中国厨师获得来德工作签证的规定。
公关广告策划公司BKOMM MEDIA的Ludger Schikarski先生在报告中讲到,短期应该改变官方对德国中餐自助餐的定性;中期让德国人意识到中餐的重要性;长期是改变中餐的形象。应该努力做到:在官方精准地做游说工作;做好媒体宣传;邀请政治家参加中餐研讨会,更多地了解中餐。
他建议协会要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一个负责各类媒体宣传工作的机构,比如《华商报》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要建立专门网站介绍中国餐饮业,提供中国餐饮制作电视教程;中餐协会发证确认中餐馆的正宗性;不断培养厨师,定期回国参加专业培训;网上开店,专门经营中餐原料、厨具、餐具以及开一些中餐业的研讨会等。
出席年会的代表合影
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中餐协会要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变长期的中餐形象,确保法律对德国中餐形式的认可。
扫描二维码
轻松投稿
感谢您关注
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