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民党在这里诞生,国际共运从这里发源。不忘初心回头细看

顾强 德欧华商 2021-01-13
点击标题下「德国华商」可快速关注

更多资讯,请连接微信号:HSB-1997


《华商报》记者团

考察德国工人运动圣地


顾强

座落在瓦尔特堡(Wartburg)脚下的埃森纳赫市(Eisenach)是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之城,它具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气质,与这座城市紧紧相连的著名历史人物有马丁·路德、巴赫和圣伊丽莎白。雄伟的瓦尔特堡以及上述重要的历史人物象磁石般吸引着来自全球无数的游客。2017年10月31日,时逢宗教改革500周年,埃森纳赫市更是图林根州庆祝宗教改革500周年的中心地,曾经藏匿马丁·路德的瓦尔特堡也更加增添了历史色彩,成为了基督新教的一个重要朝圣地。

10月22日周日,浓云遮蔽的天空时而透出金秋的蓝色,时而洒下阵阵秋天的细雨,埃森纳赫市一片宁静。在自路德故居Luther Haus经巴赫诞生地继续向南的路上,走来近20名不同于普通游客的旅德华人,他们是德国《华商报》的记者团,在该报总编修海涛先生的带领下,正循着路德当年的足迹考察宗教改革的发源地维腾贝克市和埃森纳赫市。我随团参加活动,负责团队的饮食起居。


拜访德国社民党(SPD)的起源地

——埃森纳赫城金狮楼

您知道现德国大党之一的社民党SPD的起源吗? 您听说过拉萨尔和埃森纳赫派吗? 您读过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吗? 以上都与埃森纳赫有关联。我们这个团队既然循着马丁·路德的足迹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埃森纳赫,便也安排了考察德国大党之一的社民党(SPD)的起源地。

华商报记者团在埃森纳赫金狮楼门前合影

 

玛琳街57号(Marienstrasse)是座名为Goldener Löwe(金狮)的小楼房,楼房外表很简朴,与街道上的其它建筑并无显著的区别,但它却是一处不同凡响的纪念地--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德语简称SDAP)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它是德国社会民主政党最重要的纪念地之一。因为该党成立地点为埃森纳赫,故这一党派的成员在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也被称为埃森纳赫派。尽管周日休息闭馆,但负责这一纪念地的奥古斯特·倍倍尔学社听说有《华商报》记者团前来,破例于周日开门专场接待。该学会的负责人凯琳(Karin Richardt)女士和副理事长海德伦(Heidrun Sachse)女士放弃周日休息,在馆内怀着极大的热情等候我们。

凯琳首先表示欢迎《华商报》记者团的到访,随后她向我们介绍了“金狮楼”的来历。1533年,这栋楼房是座旅店。1758年在“七年战争”时期它是法国军队的战地医院。1869年8月7日,由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影响的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仆克西纳缔造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大会在这座“金狮楼”里召开。那次大会召开的目的是要建立一支全德统一的民主的工人阶级政党。倍倍尔在会议上做了发言,提出了代表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的“埃森纳赫纲领”。这一纲领要求废除阶级统治、建立现代化的选举权、在人民学校免除学费、司法独立、结社和新闻自由,最终建立自由的人民国家。倍倍尔和李仆克西纳认为他们与国际工人联合会拥有共同的追求,故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1863年由拉萨尔在莱比锡成立的、主要由工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德文缩写ADAV)成员。

埃森纳赫派两位缔造者。左起: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

 

因倍倍尔的追随者和拉萨尔的拥护者在讨论“埃森纳赫纲领”时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故会议于第二天移至另一家名为Zum Mohren的旅店继续召开。但这第二天的会议没有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成员参加。也就在这一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了。Zum Mohren旅店后来毁于战争,目前人们只能在其原址上看到一块纪念牌。

凯琳在接待厅向我们出示了社会民主工党两位缔造人的照片、埃森纳赫纲领、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会议的记录和1890年政府对社会民主工党解除禁令后该党于3月8日出版的报纸副本。

宾主合影。左起:海德伦(Heidrun Sachse)女士、本报总编修海涛、凯琳(Karin Richardt)女士和洪莉总指挥

 

1989年冬柏林墙倒塌后,德东地区的社会民主党(SDP)也在埃森纳赫成立,该党后来并入西德的德国社民党(SPD)。之后,德国黑森州和图林根州的社民党人共同执行对金狮楼作为纪念地的维护工作。1991年奥古斯特·倍倍尔学社成立,学社接管金狮楼,并将其作为对公众开放的纪念馆,同时也举办各类主题的讲座、读书会和图片展。


斐迪南·拉萨尔最终

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楼上的展厅依据十九世纪以来社会民主政党的发展史分为10个主题展区,所有的展区屋顶用照明灯的红色电线连接起来,象征着社民党154年来走过的历史。楼上的展厅由海德伦向我们介绍。她从1848年德国大革命时期成立的“德国工人兄弟会”说起,一直介绍到当今的德国大党--社民党SPD。展厅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照片。

话说1848年德国大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人兄弟会,那时所称的工人含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工人,而是小商小贩式的手工业者。他们提出工人阶级要自助。德国工人兄弟会提出一个重要目标,要国民大会承认他们这一工人组织。该组织与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秘密成立的共产党联盟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人兄弟会中的共产党员提出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纲领。1850年,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王国达成共识,认为工人兄弟会是培育共产主义的初级温床,三个王国先后禁止该组织的存在。

在中国,大约50/60岁以上的城里人应该都知道文革时期各单位工宣队组织批判“拉萨尔派”。如果现在问起中国国内的中老年人,“拉萨尔派”这一名称估计仅仅是一个记忆了。当时为何在中国也要批判他们,可能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了。那么,拉萨尔又是何许人也? 他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

中心两人分别为马克思和拉萨尔

 

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展厅中寻找拉萨尔的踪迹。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类似一面红旗般的四方形图案,图案的上方用德语印刷着自由、平等、博爱(Freiheit,Gleichheit, Brüderlichkeit),中间是德国的国树橡树树叶围绕的一个环,环中央是两个相握的手,橡树叶环用绸布绑在一起,绸布上印着1863年5月23日和Ferdinand Lassalle——这就是拉萨尔的德文全名:斐迪南·拉萨尔(1825--1864)。    

拉萨尔是一名德国作家、社会主义政治家,大学期间主攻哲学和历史。他出生于现属波兰的城市Wroclaow的一个犹太丝绸商家庭,原名Lassal。1845年12月,他前往巴黎寻找两位流亡法国的德国政治家和早期的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受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他将自己的姓改为接近法国大革命将军La Salle的姓,故名Lassalle。在巴黎期间,他结识了德国诗人海涅,并支持海涅争夺遗产权。他为此又研修法学。之后,他利用法学知识为伯爵夫人Sophie von Hatzfeldt(文中之后简称索菲亚)的离婚案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索菲亚成为了拉萨尔心目中母亲般的红颜。

当德国1848/49大革命爆发时,他成为极左派的发言人和记者,在活动中于1848年8月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从此,拉萨尔投身到工人运动中。1862年,他在柏林对工人的演说中提出要设立工人运动章程。此时此刻,为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建立一支民主工人党的理想在他心中萌芽。拉萨尔拒绝将工人罢工运动作为斗争的武器。他认为,获取工资的劳动是长久必需的,要达到长久的工资增长只有走议会道路。他的这一观点最终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1863年3月1日,拉萨尔在给莱比锡工人的一份公开信中提出他对工人运动的使命和目标。在这份公开信中,他阐述了公平选举和受到国家支持的生产合作社教育。1863年5月23日,全德工人联合会(德文简称ADAV)在莱比锡成立,拉萨尔当选联合会主席。4个月后,拉萨尔与时任的普鲁士总理俾斯麦秘会。拉萨尔认为,通过与国家机器的合作,工人阶级能在对抗中上阶级的过程中获得更强势的地位,并能引入公正的选举权。而俾斯麦也有自己的算盘,工人运动能加强他抵抗自由党的政治计划。两者虽各怀互相利用的心思,但从来没有达成合作。毕竟,当时的自由党很薄弱,俾斯麦可以不依靠拉萨尔便能消灭自由派的抵抗。同年11月22日,拉萨尔在柏林的一次演说中被捕,并以叛国罪告上了法庭。1864年3月,拉萨尔在法庭的辩护中重申与普鲁士保守派的合作,故他被无罪释放,此后他便去瑞士休假疗养。

埃森纳赫纪念馆内天花板上布满红色电线,连接着德国工人运动和社民党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红色基调的纪念馆里展示的人与事,对于5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

 

拉萨尔为爱情而决斗,不幸中弹身亡

在瑞士休假期间,拉萨尔深深地爱上了原巴伐利亚王子(Maximilian II)的外交官女儿海伦·冯·杜尼格斯(Helene von Dönniges)。他俩在两年前已经相互认识。拉萨尔于7月28日在给红颜知己伯爵夫人索菲亚的信中写到,他身心疲惫和厌倦政治,“海伦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的个性唯一适合我。海伦带给我幸福,我不想再回去了,这至少对你我都好”(《明镜周刊》Der Spiegel,1970年11月16日)。几日后,海伦和拉萨尔分头前往日内瓦,海伦大胆地向其父母表达了她与拉萨尔的爱情,并提出解除与一名罗马尼亚贵族的订婚婚约。但女儿的请求遭到了其父母的反对。海伦急匆匆地奔向拉萨尔下榻的旅店,将父母的反对意见告诉了拉萨尔。她躺在床上发出呐喊“我是地球上最不幸的生物! 你就做你与我想做的事情吧。”可是,拉萨尔将海伦送回了家。次日,他便对自己的这个行动表示极度的后悔和怀疑。他写信给索菲亚,诉说到“尽管我思想斗争了二十四个小时,但我还是必须在最好的、唯一的朋友的胸脯上哭泣。我十分地不开心,十五年来我第一次哭泣!我愚蠢的罪行折磨着我!我怎么能如此傻地不接受海伦的心愿,而把她送回她父母处,并籍此展示我的忠诚?我应该与海伦私奔!现在不幸就在这里!她正被完全地封锁和受到可怕的虐待。我不知道我该如何夺到她,不管是用武力,还是用计谋。”百般绝望之下的拉萨尔便向海伦的父亲提出决斗的挑战。海伦的父亲接受了挑战,但却以自己的年纪为由,委托他那未来的罗马尼亚女婿替他决斗。拉萨尔在决斗中不幸腹部中弹,三日后因伤重而死。

拉萨尔死后的第四天,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到,“你可以想像这则消息让我感到十分的惊讶。拉萨尔在政治上肯定是德国最重要的家伙之一。他活着的时候不是我们可靠的朋友,他今后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他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死去,这只能发生在轻浮和多愁善感的拉萨尔身上。”

几日后马克思给恩格斯回信写到: “拉萨尔的不幸长时间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令人惊讶的是,我很难相信这么一个嘈杂、煽动性很强的人现在居然死了。所有人都必须闭嘴。这是他在生活中所犯下的许多无奈之一。我很抱歉,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他的过错,我与他的关系受到了干扰。”

15年后即1879年,柏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海伦的书籍《我和斐迪南·拉萨尔的关系》。拉萨尔死后5年,1869年8月,如前所述,倍倍尔和李仆克西纳在埃森纳赫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本文作者(右)被以“顾书记”的头衔写在黑板上。他与德国知名侨领傅汉豪打出“心”心字形,为黑板上的“心灵天使”字样做注释


在这个德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圣地的黑板上首次出现中文:华商报、洪莉、热烈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社民党


拉萨尔为爱情而决斗,

不幸中弹身亡

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1913),1840年出生在科隆附近,父亲是普鲁士军队的下级军官。其父母早亡,14-17岁时为车工学徒,21岁时对拉萨尔理论产生分歧,23岁加入德国工人协会,25岁当选为工人培训协会会长。同年结识了深受马克思影响的李仆克西纳,并在李仆克西纳的带动下接触马克思主义。1869年,两人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民主工党。两年后即1871年,倍倍尔当选德意志帝国议会会员,直到他去世,他都连续保持着议员的职位。1872年与李仆克西纳以“判国罪”被判刑2年,并以“侮辱君主罪”加刑9个月。服刑期间他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自创了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战略和策略。1875年他出版了巨著《德国农民战争》。

他出狱后立即前往哥达出席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两党合并的会议。通过这个会议,两个政党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党(德语简称SAP)。这个会议也通过了带有拉萨尔思想的《哥达纲领》。虽然倍倍尔对这一纲领持有不同见解,但他出于大局考虑,不想让两党合并受阻,因此他仅仅克制性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1879年在德国非法出版的《妇女和社会主义》是倍倍尔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这部著作是广泛流传的一本马克思主义书卷。虽然倍倍尔10多年来在工人运动中推行马克思主义路线,但他本人直到1880年才见到马克思和恩格斯。1891年,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民党(德语简称SPD)。之后一年,倍倍尔是该党埃尔福特(Erfurt)纲领主要撰稿人。对中国来说,对倍倍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他在德国帝国议会上反对德意志帝国参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13年8月13日,倍倍尔因心脏病在瑞士去世。在苏黎世有数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其中不乏来自全球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倍倍尔堪称是德国工人运动的伟大人物。


李卜克内西其人其事

与倍倍尔共同奋斗的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1826-1900)出生于黑森选侯国一个公务员家庭,就读大学期间分别在三所大学主攻语言学、哲学、神学。在大学学习期间他接受了共和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强烈影响。大学毕业后在瑞士当教师,同时为德国的《曼海姆晚报》撰写文章。1848年他投身法国二月大革命,同年9月因作为志愿者参加巴登共和国起义而被捕。1849年5月被释放后又参加巴登人民军。革命失败后他被迫逃往瑞士,在日内瓦工人协会结识了恩格斯。不安分的他又在瑞士号召德国工人协会团结起来而被瑞士政府逮捕,并驱逐出境。他流亡到了伦敦,随后在伦敦加入共产党联盟。在伦敦他认识了马克思,并与马克思、恩格斯经常聚会。在伦敦期间,他依靠私人授课和给报社撰稿维持必要的生活开销。1862年,德国对参与1848/49大革命的人实行大赦,李仆克西纳回到了德国。1863年加入拉萨尔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不久便因政见不同而被开除。1866年他与倍倍尔建立了萨克森人民党。1869年他俩在埃森纳赫成立社会民主工党。1871年他对巴黎公社起义表示欢迎,并与倍倍尔在议会共同抵制德法战争,次年在“莱比锡叛国罪”的审判中与倍倍尔一起被判刑2年。出狱后他被选入德国帝国议会。1900年在柏林逝世,下葬时大约一万五千人送他走完了最后一程。

德国著名工运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

 

在上文略述倍倍尔生平时,提到了全德工人联合会和社会民主工党在德国的小城哥达合并。哥达是我们这个考察团在埃森纳赫之后要去的下一站。在中国,至1960年代时期出生的人应该都会对马克思的论著《哥达纲领批判》有着或深或浅的记忆。哥达是考察德国社会民主政党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纵观德国最悠久的社民党(SPD)发展历史

1875年,不论是全德工人联合会还是社会民主工党都受到巨大的政治压力。两党都面临着生死存亡。于是两党决定合并。合并后的政党名称为德国社会主义工党(Sozialistischen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SAP)。社会主义工党便是现在社民党SPD的前称,它通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说成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

1878年10月,俾斯麦政府颁布了镇压社会主义者的法律《社会党人法》(Sozialistengesetze),该法规定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组织皆属非法组织,其各种活动必须解散。通过这项法律,俾斯麦实现了他酝酿已久的计划,从根底上动摇社会民主主义,并将它驱逐出政治舞台。这项法律颁布后,搜查社会主义工党人的住所、办公地点成了警察局的家常便饭。多年建立起来的网络遭到摧毁,党员集会被禁止。1300份印刷刊物、党报、党刊被禁止出版,322个支部被解散,900多人被驱逐、被流放。社会主义工党转入地下,他们以体育协会、唱歌团和社交俱乐部形式组织在一起。爱德华·伯恩施坦和卡尔·约翰·考茨基向他们提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1890年秋季,《社会党人法》失去法律效力,社会主义工党改名为社民党,即今日的SP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爱德华·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左)和卡尔·约翰·考茨基(Karl Kautsky,右)。这两人在前苏联和中国改革开放前均是视为“修正主义者”而蒙受不公正的批判,列宁更写过《无产阶级专政和叛徒考茨基》一书加以讨伐。但德国历史证明了他们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出路。他们抛弃了阶级斗争和一党独裁的主张,开辟了今天社民党政治路线:议会斗争和选举执政

 

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CDU)成立。该党在名称上避免“党”字,以便让更多的基督新教教徒能够接受。1950年代,以德国战后首任总理、基民盟党员康纳德·阿登纳为首的联邦政府领导德国取得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基民盟在德国政坛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社民党在多次大选中失利。社民党痛定思痛,于1959年11月,在现属波恩的城区哥德斯堡(Bad Godesberg)召开全党特别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社民党通过了所谓的“哥德斯堡纲领”,该纲领一种执行到1989年。哥德斯堡大会之后,社民党从一个社会主义工人党改为大众党,以寻求更广泛的选民如中产阶级的支持。哥德斯堡纲领最引入注目的地方是社名党历史上首次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放弃该党核心意识形态中对资本主义的敌对观点。改革后的社民党于1966年大选后进入联邦议会,与基民盟组成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联盟政府,社民党的Willy Brandt担任副总理。1969年大选,Willy Brandt担任总理。

纵观社民党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俾斯麦政府的党禁,上千名社会民主工党成员遭到逮捕和迫害; 纳粹德国时期,社民党又遭到纳粹党的迫害和谋杀; 二战后1946年留在民主德国地区的社民党被苏联强制纳入德国共产党KPD。 

沿着展厅特意设计的屋顶照明灯红色电线,可以看到电线排出许多交集点和分路,这代表着社民党不断出现的组合和分裂。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共产党于1918/19从社民党中诞生; 1989年东德的社民党SDP并入西德的社民党SPD; 1993年从社民党中分裂出一支力量,与1980年成立的绿党组成“90联盟/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 2004年从社民党再度分裂出一支力量,它与工会合作,成立了现在的左党(Die Linke),等等。

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社民党史记及历史照片。其中有许多是我们1980/90年代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熟悉面孔,如Willy Brandt、Helmut Schmidt, 及当时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新星们 Oskar Lafontaine、Rudolf Scharping、Björn Engholm 。

参观完埃森纳赫德纪念地后,团员们对德国社会民主运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德国社会民主运动萌发于19世纪中叶,那时的德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人民生活在最低生活线上,社会上的家庭平均拥有5个孩子。那时成年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童工每日工作12个小时,工人们没有社会保险。如果一个家庭中养家糊口的人病倒,他便不能再抚养家庭。同时还有普鲁士这样的威权政府的政治压迫。1848年大革命失败了,人民对获得政治上的自由和更好的生活愿望落空。此刻社会民主运动发出了“自由、公正和团结”的号召。社会民主运动的先驱们认为,工人阶级只有先获得民主,才能消灭社会贫困和解除对资本家的依赖。他们认为,只有把工人们团结起来,有组织地进行抗争活动,方能改变社会。几代社民党人不断地为实现乌托邦而奋斗,而且还真将人们之前认为的乌托邦变成了现实。如1875年他们在哥达提出的选举权; 1919年所有的满20周岁的男女都能参与投票选举; 1891年在埃尔福特纲领中首次提出8小时工作制; 1918年终于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1921年在萨克森州的哥尔利兹提出妇女可以参加工作; 1977年终于实现了妇女不需要男人的同意便可从事一项职业活动。事实证明,只要坚守乌托邦,不忘初心,许多乌托邦是能实现的。目前,社民党仍在为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全球化大团结、克服社会分裂等目标而奋斗。


来到《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小城哥达考察

告别了埃森纳赫纪念馆后,我们考察团继续前往约80公里外的小城哥达。哥达现在是德国图林根州第五大的县城。它曾经是萨克森-哥堡-哥达公国两皇宫之一的所在地。

如前所述,1875年5月27日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和社会民主工党(埃森纳赫派)两党在哥达举行会议,会议上两党决定合并,合并后的党名为德国社会工党的。在这次会议上,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哥达纲领”。

1875年哥达会议在一栋名为Tivoli的两层楼房内举行。当时这栋楼是一家酒馆兼旅店,因对面是哥达市的Tivoli啤酒厂,所以该楼房取名Tivoli。自1953年起,这栋楼房成为东德共产党纪念德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论著《哥达纲领批判》的场所。    

1990年两德统一后,这所纪念馆被关闭。1990年1月27日,社民党老总理Willy Brandt来到这里,图林根州的社民党在44年的东德政府统治后重又成立。1992年,当地人成立了“哥达Tivoli赞助协会”。如同德国其它协会,这个协会由一些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兼职。1998年至2004年期间,作为房主的哥达市政府对这栋楼进行了全面的维修。2005年“哥达Tivoli赞助协会”从市政府手中接受了该栋楼的使用权。2006年这栋名为Tivoli的历史老楼重新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

黄色小楼Tivoli,是德国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革命圣地



华商报考察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圣地Tivoli前合影

 

我们抵达哥达城时已是中午,协会两位副会长比萧夫(Jörg Bischoff) 、温策尔(Matthias Wenzel)和理事会会员罗美尔(Paul Rommel)三位先生放弃周日的休息,前来迎接我们《华商报》记者团,并为我们的到来破例于周日开放。温策尔先生同时也是哥达市议会议长和哥达城市历史协会会长。比萧夫(Jörg Bischoff)是当地活跃的社民党骨干分子,曾经担任过图林根州社民党青年图主席,在哥达西城区负责城市发展事物。

比萧夫(Jörg Bischoff,左)和温策尔(Matthias Wenzel,右)在冷水厅给考察团介绍城市的历史

 

记者团首先与三位德国朋友共进午餐。午餐期间罗美尔先生告诉我们,1989/90年两德合并后,大量的东德人失业,哥达城也不例外,失业率高达18%。两德统一之前哥达城原有约65000人口。两德统一后,有能力到西德或其它大城市闯荡的人离开了哥达,人口锐减20%。离开哥达的人大都为青年人,包括青年妇女,因此导致该城后来几年出生率大幅下降。两德统一已经过去了27年,当初失业的中年人现在都到了退休年龄。由于失业多年,导致他们现在的退休金每月只有400-500欧元,这些人处于于生活的底线。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社会现象。

午餐后,和蔼可亲的温策尔先生推着他的自行车,带着我们一路走向Tivoli黄楼。进入黄楼后,先到的比萧夫已经备好香槟酒欢迎我们。身穿一袭红色衣裙、胸前佩戴路德玫瑰徽章的Karin Rehbein女士与我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修总编与她交换了名片。Karin Rehbein被称为“Tivoli的灵魂”,她常年负责这一纪念场所的管理人。


Karin Rehbein女士热烈欢迎考察团

 

随后,大家来到具有历史意义的“冷水厅”进行座谈。1875年拉萨尔派和埃森纳赫派两党的合并大会便是在这座大厅内召开的。“冷水厅”是以当初的房主克里斯多夫·冷水(Christoph Kaltwasser)的姓而命名。


“哥达Tivoli赞助协会”为华商报考察团精心准备的签名页,本文作者在签名

 

德国朋友与我们共忆历史

1875年5月,代表着大约25000名拉萨尔派和埃森纳赫派的129名代表在这里出席了两党合并的大会。在这座纪念馆内,陈列着当年哥达会议通告、《哥达纲领》及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手写体信件。1873年,出于俾斯麦政府的“白色恐怖”和德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两党便进行接触﹑探讨两党的公同点,寻找两党合并的可行性和方案。1875年2月,两党举行预备会议起草了合并后的纲领草案。倍倍尔阅读草案后,提出了他的反对意见。但是,他意见中的大部分内容受到自己的社会民主工党(埃森纳赫派)拒绝。倍倍尔将这份草案寄给了在伦敦的马克思。马克思在写给该党威廉·布拉克的一封信中写了他对这份纲领的评注。这份评注后来成为了马克思理论的论著之一《哥达纲领批判》。它是最重要的马克思著作之一,在后来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广泛流传。但《哥达纲领批判》并未能在之后5月举行的正式会议上起到作用,《哥达纲领》在会议上得到一致通过,从此德国社会主义工党(SAP)成立了。

马克思关于《哥达纲领批判》一书的手写体信


马克思的名著《哥达纲领批评》不同版本

 

哥达纲领要求推动自由国家的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具体包括民主选举权、言论和集会自由、人民有立法权和法律的话语权、学校义务教育免费、妇女工作的保护、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险的改善、禁止童工和周日工作,等等。但是,这份纲领也确实存在缺陷。因此,马克思根据历史上巴黎公社的经验和工人运动中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对这份纲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马克斯在世时,这份长达20页的《哥达纲领批判》并没有公开,马克思去世后的1891年由恩格斯才将其公之于众。

社民党历届主席和大佬来访的报道


遍布全球各国的幼儿园是在哥达城首创

比萧夫和温策尔在座谈会上告诉我们,哥达城并不是完全依靠《哥达纲领》而出名的。哥达本身早就是萨克森-哥堡-哥达公国的皇宫所在地。而且,现在遍布全球各国的幼儿园也是哥达城首创。在哥达曾经有一个德国幼儿教育家奥古斯特·克尔乐(August Köhler, 1821-1879),他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在哥达城成功地首创了幼儿园。之后,全球各地的幼儿教师前来哥达接受培训。培训后这些教师返回自己的国家开办幼儿园。这似乎也解开了长年以来我会偶尔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何英语的幼儿园一词不写成children's garden,而写成与德语几乎相同的 kindergarden (德语Kindergarten)。

座谈会上,比萧夫先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份长达6页的问答题。这些问答题都是让我们猜世界上的某一件事物是发生在伦敦、巴黎,还是其它什么地方。如世界上第一家露天博物馆建立在哪里? 这些问答题的答案全是哥达! 由此突显哥达城虽小,但它对世界却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座谈会结束后比萧夫先生余兴未尽,又与我们围坐会议桌促膝谈心。结合现实情况,他与我们交流了2017年德国联邦议会大选社民党失利的感想。临别之际,他希望我们有机会再来哥达做客,并赠送给我们他准备好的纪念礼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一个大红色的袋子,里面装着哥达纲领和埃尔福特纲领的复印件、哥达会议纪念性明信片和各种介绍哥达及图林根州的书籍。

当地德文报纸对《华商报》考察团的报道:对卡尔·马克思和马丁·路德的兴趣

 

我们离开哥达后四天,即10月26日,《图林根州州报》、《图林根汇报》和哥达当地报纸都刊登了我们《华商报》记者团访问哥达的报道。在我们之前,曾经有一支中国电视电影团队于2012年来到哥达实地拍摄有关马克思生平及其影响的文献片。

 

长按二维码

轻松投稿


添加广告联系人

领取独家创意


感谢您关注

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长按二位码加关注微信号:HSB-1997公众号:德国华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