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圣保利区首饰街的秘密 德国唯一的唐人街将搬上银幕
2017年2月26日,汉堡汉华中文学校里出现了一批不同寻常的客人,全校师生和在场的学生家长为之轰动了。德国将拍摄一部电影,名为《TIAN - Das Geheimnis der Schmuckstrasse》(天--首饰街的秘密)。天是这部电影中一个中国男孩的名字。虽然这位小男孩不是电影中的主角人物,但电影的剧情围绕着他展开。为此,电影摄制项目组来到了汉华中文学校,为这部电影寻找若干名能出任电影中不同角色的中国小孩、中年人和老人,其中大部分需要男性。
① 电影中的天与母亲欧阳
② 电影中欧阳女士在唐人街开设的洗衣房
剧情反映的是当德国人Michael Winter的夫人去世后,他不得不单独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女儿。父女俩无意中搬进了位于汉堡圣保利区的 Schmuckstrasse (首饰街),不久之后他们却发现,这条街曾是汉堡过去的唐人街……
汉堡华人劳工史
首饰街成唐人街
自1890年始,欧洲的几个航海国家开始在其远洋轮上除了招募印度人、非洲人外,还雇用中国人,在来往于欧洲和东亚航线上做船上的重体力活。如英国利物浦的Blue Funnel Line (太古蓝烟通航运公司),德国汉堡的赫博罗特航运公司(Hapag-Lloyd),德国不来梅的Norddeutsche Lloyd (北德罗特)及后来的荷兰Java-China-Lijn都有来自广东、香港和浙江的劳工,在这些公司的欧亚航线的蒸汽轮上担任烧煤工。不久之后,在穿行于大西洋的航线上也使用华人在船上做苦力。当时共有几千名华人通过主要位于香港的中介所远离中国家乡,到这些远洋轮上任劳任怨地工作。每艘船上都有一个中国工头“拿摩温”(Nummer one),由他指挥着船上的25至40名中国员工。除了烧煤工外,还有的在远洋轮上的洗衣房里工作。
Schmuckstrasse(首饰街)上树立的一个招贴牌,讲述这里的唐人街的故事。如今在这里看不到当年唐人街留下的任何痕迹了
通过这些远洋轮上的工作,19世纪后叶就有大量的中国人在欧洲的港口城市定居,在伦敦East End的东印度公司船坞附近,就有多条街道形成了唐人街。大约自1930年开始,在德国汉堡港口附近圣保利区的“首饰街”出现有华人集中居住。这些华人开设小型的餐馆、商铺、旅馆,客源则主要是远洋轮上短期上岸的其他中国劳工。这些临时上岸的中国劳工来到陆地上的唐人街品尝中国饭菜、打麻将,玩赌博游戏番摊(在桌子上画十字,用碗盖住碗下面的硬币,等下注后打开碗数硬币论输赢),据说也有去抽鸦片的。
位于汉堡圣保利区的Schmuckstrasse(首饰街),紧靠红灯区
在圣保利居住的德国工人家庭中,德国孩子们则把敢去首饰街走一遍作为衡量其胆量的行为。当地德国居民的母亲都会叫自己的孩子不要去首饰街。虽然在德国社会中对外来的黄种人存在歧视,但唐人街以其特有的特质在当地成为了国际游客旅游的景点之一,给当地带来了一种异国风采。
德国诗人(Heimatdichter)路德维希·尤根(Ludwig Jürgens)曾经于约1930年写到充满了东方异域风情的汉堡唐人街,一直便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他写到:圣保利的中国街,依然还是那一副安静、平和、永远微笑的面容,但没人能确定,这到底是不是他的真面目。首饰街边的房间全是黄种人的家,每一个地窖壁墙或者大门上方都有奇异的文字。窗户都挂着厚厚的窗帘,透过窗户上一些偶尔的缝隙,可以看到室内转瞬即逝的人影。没有丝毫声音能传到窗外。所有的一切都半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后面。(Jürgens,Chineseviertel (Anm.20, S.17) “Haus bei Haus … ist von der gelben Rassen bewohnt, jedes Kellerloch hat über oder neben dem Eingang seine seltsamen Schriftzeichen. Die Fenster sind dicht verhängt, über schmale Lichtritzen huschen Schatten, kein Laut dringt nach außen. Alles trägt den Schleier eines großen Geheimnisses. ”)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汉堡唐人街
如前所述的种族歧视,令一些德国人对唐人街的存在深感不安。许多有贬华人的事实状况,也被种族主义者的偏见严重夸大。1925年右翼保守的《德意志报》甚至将中国移民称之为“黄祸”。“黄祸”一词其实最早是西方暗指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对西方带来的威胁和潜在的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对西方造成的恐惧,后来则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移民。
设计中的电影剧照:唐人街的中国孩子们
随着1920年代初中华民国总领事馆在德国建立,中华民国政府方面也得以通过官方渠道为德国华人提供法律保护。德国的第一个华人正式协会“海员馆”,便由德国华侨陈纪林于1929年“双十节”在汉堡唐人街成立。
自1920年代后,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开始出现在和德国各地。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具有的政治倾向,其中不少人日后来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和,以及专门前来柏林从事革命活动的)。除此之外也有许多人加入了,并在柏林建立了名为“中文语言圈”(Zirkel für chinesische Sprache)的左翼知识分子。
德国在1933年上台后,并未对中国人进行迫害。本人也对中国文化颇为赞赏,且中德合作那时正处于蜜月期,两国的合作开展的如火如荼,纳粹党上台对华人在德国的生活未发生多少影响和改变。
〈
纳粹政府迫害华人严禁中德通婚生子
〉
随着纳粹党对德国国内反对势力的清洗愈演愈烈,拥有大量左翼政治情绪的德国华人便开始被纳入纳粹政府的监控和打压目标。德国民间的传统性种族歧视得到纳粹党的煽动与默认,华人在德国的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纳粹当局开始发现华人带来外国货币,然后在汉堡换成本国货币。1936年起,纳粹的秘密警察盖世太保、汉堡地方警察和海关人员对汉堡唐人街的突击搜查变得越来越频繁,只要发现有华人违反外汇条例就会被捕。
1938年1月25日,莱茵哈德·海德里希麾下的党卫队国家安全总局“中国人中心”(Zentralstelle für Chinese)在柏林、汉堡和不来梅三座城市成立。该中心专门负责控制中国移民和阻止德国华人数量的增加。从此,当局对德国华人的各种刁难就不仅仅是出于政治立场了。该中心公布了多条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法令,比如一律禁止华人与德国女人同居和生私生子女,若有违背,则将其驱逐出德国。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爆发,中德合作开始降温。1941年7月1日,德国正式宣布承认南京汪精卫政权,重庆国民政府遂与德国断交。1941年12月9日,中国加入同盟国对德宣战。这一宣战意味着中国在德国的外交机构失去了为在德华人的法律保护,纳粹当局对在德华人的迫害事无忌惮地进入了高潮。
1944年5月13日,纳粹的警察局在盖世太保指挥下,对圣保利的中国人和东亚人长相的人以及在那里的中国餐馆、旅馆、商铺和洗衣房里工作的德国人及华人的德国女朋友进行搜查和逮捕。这一行动被命名为“中国人行动” (Chinesenaktion)。他们用机枪封锁住首饰街,参加行动的大约200名警察在盖世太保的带领下,以通敌罪逮捕了大约130名中国人。被逮捕的中国人首先被带到绳索街上的大卫警所Davidwache,然后从那里再押送到Holstenglacis路上的汉堡拘留所。在拘留所里他们被没收护照、现金和身上值钱的物品。再用卡车送到位于Fuhlsbüttel的汉堡监狱关押。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数月之久地被关在监狱内,并受到严刑拷打和身心上的残酷迫害,部分人经不住这样的折磨而死亡。 那些华人的德国女朋友们则以“与帝国敌国的外国人拥有关系”之罪名而遭到当局的所谓保护性关押。
下达“中国人行动”的是盖世太保的第4处1C部,其头目名为Albert Schwelm (阿尔伯特·徐儿温)。9月,60至80名中国人被送进汉堡南面Wihelmsburg的Langer Morgen强劳营。在纳粹的监狱体系中,强劳营不同于集中营。强劳营是专门负责为德国公司和军方提供劳工。强劳营内被关押的人会被强迫参加汉堡和附近地区的劳动,如在造船厂从事低等工作,为军队和警察部队挖壕沟和筑造工事。根据纳粹官方文件的确认,因虐待和劳累过度在劳动营中遇难的华人有17名,然而由于战争末期的动荡,记录文件混乱,而且大量的档案丢失,真正的死亡人数可能要高得多。 还有其他的华人则被送进位于汉堡东南面的党卫军Neuengamme和汉堡北部基尔集中营。
战后汉堡留存华人开办中餐馆“香港饭店”
当中国国民政府在战后开始收容在德华人时,只确认到了148名在“中国行动”中幸存的华人。这些幸存者们绝大多数都选择回中国,仅有少数人依然决定留在德国。其中之一便是张添林(亦说“张天林”,音译自德语:Chong Tin Lam)。
当年的张添林在唐人街上
张天林于1907年出生于广东,19岁上船当了伙房里的厨师,然后在汉堡唐人街开设了中餐馆Hong Kong Bar。由于他有一个同居的德国女朋友Lina Donatius,并共同生下了一个女儿而遭到了纳粹当局的迫害。他从基尔集中营回到了曾经名噪一时的汉堡唐人街,此时此地已经没有华人了。从集中营出来的张天林身无分文,一无所有。汉堡“市中心区政府”给了他当时的600马克,他从红十字会得到了一套西装,两件衬衫,一件贴身汗衫,两条内裤,九双袜子和一顶帽子(资料来源: Hamburger Abendblatt汉堡晚报 2012年1月6日)。他在老唐人区重新开张了二战之后德国的第一家中餐馆--“香港饭店”(Hong Kong Bar)。张天林于1983年因中风去世。这家名叫“香港饭店”(Hong Kong Bar)则继续由其女儿经营至今。“香港饭店”是当地许多老水手们喜欢聚集的地方,也是曾经在20世纪初的汉堡唐人街所留下的最后痕迹。
张添林女儿 Marietta Solty今年70多岁,是位于Hamburger Berg的香港酒吧的主人。她是汉堡唐人街居民的后代,经常讲述她父辈的故事
以张天林为首的一些在“中国行动”中幸存的华人,曾于战后向联邦德国政府申请赔偿,或者至少退还当时纳粹当局没收的个人财物,却遭赔偿办公局(Wiedergutmachungsamt)的拒绝。拒绝理由是“中国行动”并非纳粹大屠杀的一部分。法院最终也判定盖世太保和汉堡警察在1944年针对中国人的大规模抓捕有着非纳粹种族主义的正当政治理由,所以“中国行动”只是一次普通的警察行动,德国政府没有义务为这些受害者给予赔偿---1952年法院的判决。
汉华中文学校师生将出演“首饰街的秘密”
◆ ◆ ◆
2010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四位大学生拍摄了一部文献纪录片《Fremde Heimat》(陌生的家乡)。这部短片采访了张天林的女儿,围绕着香港饭店讲述了汉堡唐人街的故事。该片被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评为2009/2010中德科教年最佳影片,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德国馆给予播放。
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这部名为《天--首饰街的秘密》的电影上映吧,也让我们届时看看有哪些汉华中文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出任这部电视剧的演员。我们相信,通过这部电影,将让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来到德国的大量华人了解这段历史。从摄制组我们得知,摄制组计划在首饰街上立一块刻有被纳粹迫害的全部华人名单的纪念碑。但当地的地皮属于不同的私人业主,纪念碑立在哪里,还在计划中。
来自汉堡汉华中文学校的孩子们化妆试镜的照片与电影中设计的场景剧照
作者后记:2017年2月28日夜,“班班老师”陆佳君女士告诉我,电影剧作组在汉华中文学校挑出了7个孩子和部分家长,接下来开始逐个试镜。下午,时间上有空,于是带上对这段历史也很兴趣的孩子去原唐人街旧址走走,也给《华商报》报社拍些照片。
我们也去了张添林(张天林?)自纳粹的基尔集中营被英军救出后开的德国二战后全德第一家中国餐馆。现在它名为“香港旅店”,也是一间酒吧。酒吧的门吱嘎一声开了一道缝,出现一个中年德国女店员,我向她作了自我介绍,她友好地请我和孩子进去,并打开店门上的Hong-Kong两字的霓虹灯,让我拍摄店门的照片。
香港酒店,是当年唐人街后人手中唯一拥有的物业
随后我们便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女老板(张的女儿)已经不工作了,只是负责一下管理和财务。随后她指着一幅一幅照片做解说。她说,这里来过许多媒体采访人员、也有电影摄制组来拍电影。聊完之后,我们告别了香港旅馆。又去“首饰街”走走。但现在的“首饰街”已经与我想象中的过去完全不同了。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两万伍千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