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莱茵夜话】浅谈华人的“脸面观” 从德国华人参选议员说起

德欧华商 2020-02-18





于大勇

36日,德国黑森州举行了地方选举(Kommunalwahlen)。年仅20岁的“移二代”大学生李歌德(Kiven Gede Li)在法兰克福为 “法兰克福市民党”(Bürger für Frankfurt,简称 BFF)披挂上阵站队竞选。现在,选举尘埃落定,结果已经出来:李歌德得票6312,落选了。BFF有3位候选人当选议员,李歌德排在第10位。

 


华裔李歌德(Kiven Gede Li)为BFF竞选


李歌德的确是华人参加法兰克福市政选举的“破天荒”第一人,但并非华人在德国参政的首例。在他之前,第一代移民中就有张逸讷和谢盛友分别代表自民党(FDP)和基社盟(CSU)当选为北威州卡尔斯特市(Kaarst)和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市(Bamberg)的市政议会议员。第二代移民中,八岁时从烟台移民德国的王伟华代表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成功进入巴符州施韦青根(Schwetzingen)市政议会,当选为该市最年轻的议员19岁。这几位华裔虽然只是在地方上参政,但他们的外国面孔吸引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在华人中更是反响非凡。



李歌德在参加一个华人的春节聚会上发表演讲


与以往不同的是,华人对李歌德此番参选的反应不再是一片赞声,而是毁誉参半,原因既简单又充满悖论。笔者在选前观察并部分参与了围绕李歌德竞选的讨论,可以说感悟良多。


 

 


华人的“集体荣誉感”

笔者发现,讨论中无论是赞扬声还是抨击声,其中心无不围绕华人的“脸面”。支持方认为,李歌德在德国参选是整个华人社会的骄傲,是给中国人露脸争光;反对方则认为他代表“右翼”政党参选是整个华人社会的耻辱,是一件相当令人“尴尬”的事情。换而言之,华人只要宣布参选参政,他(她)的相关言行似乎就不再是他个人的“私事”了,而是整个华人的“公事”了。那么,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集体荣誉感”究竟从何而来?



德国首位华人议员张逸讷


“一人立功,全家光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们出国在外打拼,要牢记你们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祖国”……这类来自长辈、家庭、单位和组织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渗透到我们的言行中。我们不假思索或无力反抗地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同时也在下意识或有意识地如此教育着我们的后人,影响着我们的周边,继续把“个人意志”与“集体意识”强行捆绑和有意挂靠在一起。

连在德国土生土长的李歌德也不忘在自己的中文竞选广告中深情表露这份血缘关联:“……在父母的教育下,始终铭记着那个遥远的东方巨国,并以中国人的称号为傲”,他宣传自己的参选是法兰克福华人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值得这里的华人“广泛关注,大力支持”。本来,用亲情和乡情来争取选票无可非议,但李歌德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为之站队的BFF在许多华人的眼里属于“右翼”,甚至是“极右”的政党。华人中不谙德国政情的人又怎会去细究“右派”、“右倾”、“保守”“右翼”、“极右”、“纳粹”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加上受一些评论和分析的误导,所有质疑“欢迎文化”的言论于是便被人轻而易举地贴上“排外”和“纳粹”的标签。

由于本专栏篇幅有限,笔者不想花费过多笔墨去分析BFF的政党性质究竟属于哪块色板,但为了写本文,笔者通读了该党参加2016年地方选举的竞选纲领,并未发现有明显歧视移民和外籍人员的立场和观点。在很敏感的难民问题上,BFF的看法也属理性范围,体现了德国社会中的部分民意。该党力图做到不左不右,首要参政目标是为法兰克福人服务。有华人认为这恰恰说明BFF善于伪装,是一个“隐藏极深的极右党派”。

亲爱的同胞们,民主社会的魅力不就在于能包容各种色彩的政党和派别么?!一个党派只要不被宪法取缔,它就是合法的,理论上就是一种选项。选民可以不认同它的观点,不投它的票,但选民无权指责该党的候选人为何要为这样的党站队。李歌德为BFF竞选,或许有他自己的仕途动机,或许就是认同该党的主张,或许只是很简单的机缘巧合,但无论出于哪个原因,这都是他本人的决定。有华人表示之所以反对李歌德为BFF竞选,是因为李本人声称自己代表华人。为此,笔者专门浏览了李歌德的中文竞选材料,里面的确有一句话涉及到了“代表”问题:“作为生长在这里的年轻人,应该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让家园变得更美好。同时,也可以作为华人的代表进入市议会,维护华人的利益,发出华人的呼声。”

 



2007年,德国《华商报》主编修海涛(右)采访老友张逸讷

 

笔者不想为李歌德辩护,此表述也有可能容易产生歧义,但如果我们善意地去理解这位年轻华裔的这段话,也许就能发现这里的语境并没有强行代理的意思。如果有人执意要那么理解并反对,认为被“错误地代表了”,那可以直接告他“侵权”,或者公开(而不仅仅是私下)表示他不能代表华人,甚至可以作为“受害者”去他的竞选活动场地打标语喊口号,而最有效的抵制方式其实是不投李歌德以及BFF的票。总之,大家发声(artikulieren)的途径很多。完全没必要把政见上的分歧提升到“民族脸面”这个高度,那只能说明有些华人似乎还不适应和不理解民主的真谛与运作。德国选民中有不少是反对右翼政党的,也不认同BFF,可他们不会轻易指责BFF的德国候选人给德意志民族“丢脸”并影响德国人的“整体形象”。

民主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脸面故,两者皆可抛?


 

 


“主流”与“上流”

这个“民族脸面观”体现在华人社会的各个层面中,是我们华人很难挥去的一种心结。笔者有一次加入德国团出去旅游,其中有一小伙子曾去过中国,笔者问他对中国的印象,本以为对方会赞誉祖国的日新月异和蒸蒸日上,可对方对此闭口不谈,却提到了中国人的吐痰习惯。作为一个华人,我当时真的感觉很没“面子”,可人家说的却是事实。笔者曾和一个泰国人聊过对华人的印象,他小时候去“中国城”时,走路必须非常警觉,为避开华人随时随地张口吐出的痰而不得不左右躲闪。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很有“民族自尊”吗?真的很顾及“集体荣誉”吗?起码在笔者这里,暴露出来的更多是自己的脸面无处安放。



谢盛友代表基社盟(CSU)竞选议员的海报


许多海外华人遇到挫折时首先会问:我们华人为何受歧视?为何没有政治地位?德国人对我们为何有偏见?我们为何进不了德国的“主流社会”?可我们是否问过自己什么是“主流”?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 “主流”就是指普通百姓,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可这是我们华人追求的目标吗?不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要求我们去“争光”“争脸”“拔尖”,争当“精英”,我们最看不起的就是“流于平凡”“甘做平民”。说白了,我们华人要进入的不是“主流社会”,而是“上流社会”。

 


2014年7月25日,德国《华商报》主编修海涛(左)在Bamberg的华友快餐店拜会好友谢盛友(右,华友快餐店店主)和著名侨领郑晓蕾(中)


 

这种心态和志向往往导致虚华、浮夸和势利,导致我们很看重品牌、名牌、身份和地位,导致我们急功近利、导致我们敬畏权威崇拜名人。实际上,我们正在把自己蜕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我们海外华人来说,政治更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非积极参与的公共事业。我们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家庭的“荣耀”和自己后代的“拔尖”,而不是我们所在国的公共生活和社会责任。我们自顾自地生活着,向着“精英”这一充满光环的目标奋进着,却没有发现自己正与所在的“主流社会”渐行渐远逐步脱钩,正在自我边缘化。

即便在华人自己的圈子里,我们也缺乏真正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更多地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之间的碰撞、争抢、甚至拆台。因此,当我们在强调自己“民族脸面”和“集体荣誉”的时候,我们在许多人的眼里其实只是一盘散沙。



2016年2月25日,Schwetzingen绿党籍美女议员王伟华小姐在主持了日喀则艺术团在Bad Homburg的演出后与梁建全总领事合影


以往与当地人交流时,华人最常用的是“你们如何如何,我们如何如何”;这次面对大量难民涌入,华人似乎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与德国人共赴“国难”共御“外辱”的壮烈情怀,开始不由自主地用“咱们如何如何”来评论难民话题。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难民在“威胁”着华人与德国人的共同利益与人身安全。原先彼此并不热络的华人与当地人终于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越来越多的华人与德国人一起站队,表达对政府难民政策的不满,而这些“不满”如果没有理性的依据,只是感性的宣泄,很容易成为右翼党派信手拈来借题发挥的“口实”。右派的观点是,在需要选择的时候,首先要保护本国民众的利益;而左派在传统上倒是更多地倾向于“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华人在难民问题上,更多的是站在右翼保守派观点这边的,只不过咱们不愿意承认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已。

说到“排外”这个话题,我们很容易把它归到“右派”的观点里去。所以,作为有移民背景的海外华人,我们很自然会坚决反对有“排外”倾向的右翼党派。这可以理解。但我们华人自己难道就没有“歧视”倾向吗?在华人家庭里,如果孩子交了一位黑人朋友,家里会同意吗?如果女儿嫁了一个“穷光蛋”,家里能接受吗?我们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会不会觉得孩子给自家丢脸?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或许不仅具有“种族”意义上的排外倾向,而且还是“嫌贫爱富”“急功近利”的一族人。

 



2016年3月13日巴符州(Baden-Württemberg)举行大选,绿党大胜。王伟华向当地绿党籍的直选当选的州议员Manfred Kern 献花祝贺


 


结语

围绕李歌德为“右翼党派”竞选一事,笔者看到的基本上是一种非理性的讨论。其实,社会上的政见形形色色,老百姓的观点也各有不同,华人中为何就不能有不同的声音和立场呢?其实,“左翼”和“右翼”只是民主社会和公民社会中的两端,本身不存在对错问题,只是观点不同而已。如果有人一定要分个对错出来,只能说明此人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一定是错的。

还有人出于关心认为李歌德为BFF站队可能给自己留下“政治污点”,影响自身的前途;有的表示担心他这么年轻就当选是否能hold住舆论媒体的压力。亲爱的同胞们,我们是否应该给年轻人多一些信任呢?多给他们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呢?BFF是否能成为李歌德长久的“政治家乡”(politische Heimat),这必须由他自己去体验和经历,必须让他自己去得出结论来。而且,德国是个民主社会,不是一旦脱党(哪怕原党籍是右翼政党)就会在社会上无地自容无处安身。在德国政界,普通党员和名人党员跳槽的现象很正常。我们真的没必要作这番不实的危言耸听和小题大做。

那位非常关心中国时政的德国青年雷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德国,如果要抹黑对方,只要说对方是“右”就行。雷克此话不假,就好比在一些华人圈内,要想抹黑对方,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说对方是“毛粉”和“毛左”就行。实际上,民主社会中的“右翼”未必就是纳粹,这点如果不搞清楚,我们的讨论就不可能务实,而会陷入愚昧的黑洞中不能自拔。


 

 



 




请关注德国《华商报》公众号

“德国华商”,请惠刊广告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近两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德国今早官宣,欧洲又一场政治混战
    马斯克,干涉德国选举遭批!
    马斯克,遭警告!
    德总统施泰因:议会解散!
    德国三党联合政府“拆伙”,朔尔茨遇到一个大麻烦 | 京酿馆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