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德国正式接手欧盟理事会主席国的位置,为期半年,这也被认为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政坛的最后一搏”。德国本来在欧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默克尔也被认为是“欧盟背后的领导人”,而此次入主欧盟,德国对欧盟的影响力将再次剧增。在这个时候,各界都在关注德国的对华政策。毕竟,德国的对华政策有可能成为欧盟的对华政策。默克尔走马上任前夕,也就是6月29日,德国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德问题的专家听证会,主题为:Verflechtungen und Abhängigkeiten Deutschlands und Chinas beleuchtet(揭示德国与中国之间的交融和依赖关系)。听证会由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和基民盟(CDU)党主席的竞争者之一Norbert Röttgen博士主持。外交委员会中的各个党团的代表出席了听证会。
德国联邦议会官网:揭示德国与中国之间的交融和依赖关系
听证会由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Norbert Röttgen博士主持
1、Mikko Huotari 博士: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所长2、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退休教授、博士:柏林自由大学汉学家3、Angela Stanzel博士:来自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4、Bastian Giegerich 博士:来自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5、Stefan Mair 博士:来自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6、Janka Oertel 博士:来自欧洲对外关系理事会7、史世伟教授:来自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这次听证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涉及到:中国是否运用其市场的力量,在欧洲实现自身利益;德国企业与中国脱钩:在国际化过程中已经进入中国的德国供应商,如果要再次撤回德国本土,是否是适合的或者从根本上来说是否是现实的?
听证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不仅是专家之间相互争论,而且出席听证会的各党的代表,也唇枪舌剑。预订3个小时的听证会,最后拖延到差不多6个小时才结束。可见德国专家和政界在中国问题上的看法多么不同,而且也对此有巨大的兴趣。Mikko Huotari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在新冠病毒危机管理方面,中国关注的是“叙事主导权”。比如中国在叙述疫情时,主要强调的是其成功有效地对新冠病毒做出抗击与反应。
Huotari认为,中国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己制度优越性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不过Huotari也发出警示,不要低估中国的“外交政策话语权”。他说:“今天,中国问题已经成为欧洲的一个内部政治因素。”罗梅君教授(Mechthild Leutner)在发言中则对中国和美国进行了对比分析,她强调,中国在新冠危机方面的管理被认为是对其制度的确认,同时也增强了对自身力量的信心。而最重要的威胁则来自“美国优先”的美国叙事,美国这种叙事则是与全球化脱钩、逆全球化的。
她认为,中国坚持西方的全球化方案,同时愿意依靠多边解决方案。而另一方面,美国则更倾向于与之相反的方向,尤其是想让欧洲人与美国保持一致,站在一条艰难的反对中国的路线上。而我们作为欧洲人不能让自己陷入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中。也就是说,欧盟不能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选边站。Angela Stanzel 博士是汉学专业出身,中国政治专家。她认为中国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将自己描述成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中国媒体在宣传中将中国抗疫做法推崇为世界榜样,甚至暗示其他国家,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在病毒面前如此果断迅速和有效的反应。
她同时认为,中国正在试图将这种“英雄般的大战流行病”的宣传,和中国是西方受害者的说法结合起来。在最近复发的疫情中,中国则有人把疫情与从欧洲进口的三文鱼联系在一起。Bastian Giegerich作为军事专家,在发言中则提到了中国在工业、安全、军事政策上的野心。他认为中国希望成为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领导者。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则被中国看作是其技术来源,而在传统技术领域,中国已经慢慢独立起来。复制与抄袭西方技术已经逐步失去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投资者对德国IT初创企业很有兴趣,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实时数据分析、自动武器系统等应用。
Stefan Mair博士在发言中呼吁与中国保持平衡关系,中国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目前,中德之间在贸易公平下进行更多的贸易和合作的希望,并没有实现。对于德国和欧盟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欧洲统一、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投资、保护市场的措施,来加强自身地位。
他认为,中国并不害怕充分利用相互依赖的关系。比如在中国市场上会有德国汽车制造商、机械制造商、化学公司等,但是,这种依赖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可以从德国特有的技术中受益,这样的情况应该给我们带来自信。
Janka Oertel 博士强调,德国是欧盟中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大量的供货商已经迁到中国,因此德国在这一方面最容易受到中国方面的牵制和伤害。在全球化进程中,很多生产供应链都采用外包给中国企业的形式,德国此次在新冠疫情危机中,所需要的口罩、防护服都要依赖中国的产品。相反,在相对复杂和高价值产品的供货方面,德国还没有出现对中国的如此程度的依赖。此外,Oertel 还特别预警了德国在5G技术上对中国的依赖。
史世伟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他反对欧盟和德国与中国在经济方面脱勾。他说:“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从中受益。”全球化进程中日益紧密的合作和分工才会提高世界经济的效率。他认为,中德之间在机器人技术、替代驱动力技术、数字化(包括5G)领域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双方的合作一定是双赢的。面对德国专家提出的中德制度竞争问题,史教授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中国和德国、欧洲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是有一些差别;但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道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中国也一直坚持实现和深化全球化战略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渐进的方式 ,简单地将经济方面的合作政治化是不对的。从上面专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明确为中国辩护的是罗梅君教授和史世伟教授,也有比较中立的看法,如Mikko Huotari教授的发言。
德国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Norbert Röttgen博士,在基民盟党内属于亲近美国的政治家,对中国有很多批评的意见,特别是在华为参加德国5G建设上,他一贯持明确的反对意见。当然,他也主张与中国更多对话。
议会讨论,向来比较火爆。议会就要议论,不像政府要具体做事,并承担责任。我们看到,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就要温和很多。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德欧华商”。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