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医学药学专家学者云上会名师 谈科研

德欧华商 2021-04-13



云上谈分子医学药学科研,云上会名师汪兆琦教授
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DCMP)2021年第一期学术研讨会会议纪实
 
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DCMP)是一个以柏林的医药科研学者为主体的专业学会,自2015年创办以来,学会秉承为中德科研交流搭建桥梁的宗旨,已经举办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在柏林乃至全德的青年学生学者从中受益非浅。


在过去的一年里,席卷全球的病毒虽然阻挡了人与人当面的交流,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学会推进中德分子医药领域内科研交流的工作,学会认识新问题,适应新形式,迅速调整了工作方式,如期举办了网上学术年会,网上学术交流会,以及网上新年联欢等多次活动。

部分参会人员

2021年2月27日,中国年元宵节刚刚过去,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DCMP)举办了第二次网上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德国与中国的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在网上愉快相聚,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上午11时,大家准时汇集到zoom meeting会议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教育处刘立新公使参赞准时上线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刘参赞首先祝愿大家牛年快乐,然后给大家介绍了中德有关科教方面的重要政策走向和双方重要交流活动。


从刘公参的讲话中我们了解到,过去一年多的疫情虽然严重阻碍了国际间人员的交流和商务活动,但是中德双方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和疫情前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交流的层次和范围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近一年这方面的大事件比如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应用技术大学在海南自贸港和中方联合开展职业教育,以及中国在德注册留学生人数达4万余的新高,都是中德科教界高层推出加强双边合作新政策后的成果。


刘公参的讲话在与会人员中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也更加激励我们今后以学会为平台,为中德生命科学范围内的交流多做贡献。

我们这次学术活动的主讲人是德国莱布尼兹(Leibniz)衰老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研究所(FLI),德国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汪兆琦教授。汪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专业,之后他专注于发育生物学研究,一路从中科院,到奥地利,法国,在各国最高科研水平的研究机构耕耘多年,学术成就卓然。


德国莱布尼兹(Leibniz)衰老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研究所(FLI),德国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汪兆琦教授

从2016年起至今,他在德国耶拿莱布尼兹(Leibniz)衰老研究所任教授。汪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探索DNA损伤应答调节因子ATR的生理功能”的学术报告。汪教授在耶拿团队致力于DNA损伤应答(DDR)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对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体内组织平衡的作用。


汪教授率领团队开发了具有特定ATR缺失的小鼠和细胞模型,基于这些模型,他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PI3KK家族中的ATR在DNA损伤反应中的关键性调节作用。由于ATR在修复细胞内停滞的复制叉中起关键作用,其缺失会导致细胞和生物体死亡。ATR的亚型突变会导致人类神经细胞损伤,造成Seckel综合征(ATR-SS),其特征是生长发育迟滞,小头畸形和智力障碍,所有这些都表明这项研究对于阐述ATR在神经元功能和神经病变方面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汪教授团队发现了ATR在线粒体完整性和神经元活动中的新功能,他们的成果对破译ATR在有丝分裂后的组织有重大意义,在解析ATR变异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病变如癫痫有了突破性进展。汪教授精湛的学术造诣,为我们后辈学者学人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榜样。作为山东大学留德学者学人校友会名誉会长,汪教授堪为山大学人的骄傲。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专注于探讨科研问题的时候就是幸福的时候,而幸福的时光总是太匆忙。这一次我们只能分享汪教授很小一部分科研内容,虽然大家都感到意犹未尽,但是限于时间关系,学会只能期待未来能有机会再请他为大家讲课。


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DCMP)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