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熔炉》10周年,小说比电影更残忍的原因,你敢看吗?

MONA 霧風誌 2023-04-17

《熔炉》10周年,

小说比电影更残忍

小说《熔炉》问世已经10年,于今年发行10周年纪念版。由“最能代表韩国的作家”孔枝泳书写,她的作品常以关怀社会为主题,这部广为人知的作品《熔炉》,正是以2000年韩国光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职工虐待、性侵聋哑学生为原型。









作品出版后,演员孔刘读到并推动了电影的改编、制作,于2011年上映,引起了热议。就在电影问世一个月后,韩国正式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称“熔炉法”。


电影《熔炉》也因此成为一部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豆瓣9.3分。


这部电影无论从艺术层面、现实意义以及拍摄手法,都已有众多评论。本文将以原著小说,即《熔炉》的文本为主,试图比较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以及小说的主题,以追寻、凝视、铭记真实为目的之创作,放在今天,不得不承认《熔炉》仍是一部理想化的作品。





对比电影,小说更残酷的原因是他们


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塑造更加完整、丰满,人的复杂性显露无疑,不仅是纯粹的恶,还有许多无可奈何的“人之常情”。


除了加害者与被害者,小说中有两个角色要比电影中更立体,即男主角姜仁浩,与配角姜督查。


作者以第三人称书写,让初来雾津的姜仁浩从一开始的旁观者,到深入事件、为孩子们抗争的正义之士,最终成为抛下一切逃走的失败者。


人物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折,分别是插手和放手。


第一次转折与电影一样,姜仁浩无法袖手旁观,和徐幼真为了孩子们奔走。此时他的形象是善良、正义又可靠的,电影中强化了这一点,包含姜用花盆砸了朴宝贤的头,徒手砸碎了车窗玻璃等,这些用来表达愤怒与无助的强烈情绪性动作,在小说中是没有的。


小说中的他是怎么样的人呢?


靠妻子找到工作、手语不好、拥有不为人知的过去,他曾与自己的学生交往,最终女生自杀。


电影把这些都抹去了,姜仁浩靠恩师找到了工作、手语娴熟、丧妻的他无牵无挂,没有任何理由阻止他去坚持这场抗争,虽然不够强大,但始终陪在孩子们身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这种完美的善,遇上绝对的恶势力一方,不免有些落入二元对立,强化了善恶的对立,让电影的冲突更加凸显。


而那个不完美的姜仁浩,迎来了第二次转折,与电影走向了完全相反的路。在法庭上,姜被曝光交往过的女学生自杀、与徐幼真深夜在同个房间。不仅证言失去了可信度,更让他被流言淹没。


讽刺的是,“这宗案子到头来揭发的唯一真相,是姜仁浩实际上是个坏人。”


法官站在了加害者一方,这成为了一场无意义的判决。


示威活动被警方镇压的那天,姜仁浩带着妻女逃走了,自然也就没有电影中他被高压水枪击倒在地的场景。


姜仁浩是一个非英雄化的人物形象,他反复纠结是坚持还是放弃,最后只是选择了自己更熟悉的那个世界。此刻姜的形象无疑是他亲手撕碎的信中所写“落败的禽兽”、“夹着尾巴的狗”,追寻正义却没能走到最后的人。







姜督查的存在,又是另一种人的代表。电影中对督查的形象寥寥带过,他站在校长等恶人一边,是绝对的帮凶,强化了各方势力勾结、黑暗的一面。


小说中的督查却透露出悲观的一面,谎言如同雾津的大雾一般无所不在,单凭个人力量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


督查对徐幼真一番忠告,看似出于善意的忠告,实则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自以为正确。


督查揭示出一种无奈的人情社会,法官不会为了几个听障儿童的正义,而得罪周边有利益牵扯的人脉。


对于这样的利己主义者们来说,得不偿失。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死守自己的“立场”,怕惹上麻烦、打乱生活秩序,因此对暗中滋生的罪恶视而不见。





《熔炉》探寻绝对的真实,今天仍是理想化的作品

“真实的唯一缺点就是太懒惰了。真实总是为自己拥有真相而骄傲,赤裸裸地将真相呈现出来,不做任何粉饰,也不试图说服別人。因此真实偶尔太突兀,太不合逻辑,也让人不舒服。非真实的东西不断地努力,掩饰矛盾之处,在它们忙着伪装时,真实或许只是躺在那里等着柿子掉进嘴巴里面。这个世界总是忽视真实,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作者对真相的理解,从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就能得到印证。


十分讽刺,《熔炉》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些残忍的画面自然是对真实发生的事,进行艺术化地还原与再现,包含一些听障儿童的裸露镜头,与加害者们的丑恶嘴脸。


却有不少观众评论“有必要拍成这样吗?”,此类评论出于担心小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留下心理阴影,但且不说演员的专业度,所谓观众的不忍心,正是因为真实的突兀与不舒服。演出来的都不忍看,又何来凝视真相的勇气?


真实本身就足够悚然,不像层层包装的谎言,长久地直视、凝视真实,需要坚韧,甚至也需一定的资本和能力。


当一件件案子浮出水面,又随着热度的消失石沉大海,被新的话题所掩盖,又有谁能记住那些不公不义的真相?


为少数不能发生的弱势群体,勇敢发声的立意与力度,放到今天仍然是少数又理想化的。


从这层含义上看,《熔炉》要比去年出版的《82年生的金智英》更直接、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故事聚焦的只是个案,但描绘的是整个谎言的城市。


相较后者的平铺直叙,《熔炉》的文学性也更强,如书中以雾作为谎言的隐喻,随着雾的状态,主角们的心理也产生了相应的细微变化。


结尾处姜仁浩虽然离开了雾津,但想起了对孩子们的愧疚,雾仍然在眼前,挥之不去。


在书的背后,有作者的一句话:“不要以满腔的愤怒和眼泪作为结束,要凝视真实直到最后,重要的是永远记住真实,这才是拯救希望的稳固的根基。”


只是要唤起人们追寻与凝视真相的路,还遥遥无期。







关注我,一个有情怀的小誌


文|MONA

编辑|MONA

图源网络|侵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