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录及主要内容

点击蓝字

2023

关注我们


目录


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民意政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词

桑玉成 夏 蒙(4)

哲学·人文

对赫拉利“虚构故事”论的意识形态透视

黄力之(12)


斯图亚特·霍尔重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层次

刘力永 王凤良(23)

大城市公共治理 

以偏好显示与聚合框架化解价值冲突:基于“老楼加梯”案例的QCA研究

罗红霞 李思贤 金国富 王 宇(33)


低碳城市试点选择的多维影响因素

——基于280个城市的事件史分析

方学梅 樊妍妮 刘 伟(47)

政府·公共管理

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棘手问题挑战的公共服务动机效应

王学军(59)


公共政策反馈如何影响政府机构变迁?

——基于生育政策的历史追踪分析 (1949-2021)

张友浪 王培杰(74)

社会·人力资源

人-岗匹配和人-组织匹配对人格测验作假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

李中权 徐俊怡 林淑惠(89)

经济·管理

R&D经费投入趋势演变与启示

——基于交叉结构视角的国际比较

孙 莹(100)



主要内容



民意政治:

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词


桑玉成 夏 蒙

(复旦大学,上海200234)


摘  要: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和要义,是理论界亟须回应的基本问题。民主主义理念最早可以溯源到卢梭,他以“公意”为基石,以“社会契约”为桥梁,搭建了一个“主权在民”及政府在国家和人民之间行使代理的理论王国。马克思认为唯有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意志。无产阶级政权用何种方式实现人民意志?列宁提出要建立人民代议机关。中国共产党人循着这条道路,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并最终创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型民主形态。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形势下,民意的表达有了更多更为便捷的渠道。政治过程如何更为有效地吸纳、整合、尊重民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民意;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全过程民主视角下国家治理优化研究”(21@ZH031)的阶段性成果。



对赫拉利“虚构故事”论的意识形态透视


黄力之 

(上海行政学院,上海200233)


摘  要:以色列赫拉利在谈论人类史时提出了虚构故事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之成功实际上是依托不断创作出来的虚构故事。由于大家都接受了一个故事所表述之内容——涉及组织规则、程序、行为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意义,于是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基本信任。虚构故事的功能是全方位的,遍及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但是,虚构故事的本质是虚假的,因此具体的故事并非永恒,而是变化着的。人类合作的力量取决于真相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赫拉利的虚构故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借鉴作用,用意识形态理论来对其进行透视,可以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发生学的阙如,一是政治经济机制的阙如。


关键词:赫拉利;虚构故事;意识形态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关于改革开放史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之辩护性研究”(20BKS170)的阶段性成果。



斯图亚特·霍尔重构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层次


刘力永1 王凤良2

(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南京210009;2.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无锡214086)


摘  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仅在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霍尔从三个层次入手重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内涵层次上,霍尔既反对“经济还原论”也反对“唯心论”。意识形态和社会阶级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而是偶然的接合。意识形态是表征系统,我们用它向自身和他人描绘世界的意义。在语言层次上,意识形态像语言一样运作,在根本上具有话语和符号特征。在实践层次上,意识形态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政治策略的问题。意识形态斗争包括为某个现有术语或范畴争得某些新意义的尝试,也包括让这个术语从其表征系统的位置上脱离链接的努力。符号(话语)斗争是社会主义政治策略新形式。


关键词:意识形态;表征系统;政治主体;社会阶级;话语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斯图亚特·霍尔的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18BZX035)的阶段性成果。



以偏好显示与聚合框架化解价值冲突:

基于 “老楼加梯”案例的 QCA研究


罗红霞 李思贤 金国富 王 宇

(云南大学,昆明 650500)


摘  要: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老楼加梯”因价值冲突在全国推进困难,其本质是多元利益群体在加梯过程中异质、多变的偏好难以显示与聚合。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构建偏好显示与聚合框架,借助46个案例进行清晰集质性比较分析(CS-QCA),探索影响“老楼加梯”成败的7个条件变量及其组合作用: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需求调研和议事磋商,充分条件是部门牵头和方案创新,与能人斡旋和政策指引也有很强关联。“老楼加梯”成功有部门驱动型、能人驱动型、携手驱动型3种类型和6条路径可供选择。由此可以设计需求显示和聚合方案,包括4条表达渠道和4项需求调研、部门回应性牵头服务、部门主导三方全程议事磋商、技术和筹资创新工具箱等。


关键词:“老楼加梯”;偏好显示与聚合;质性比较分析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西南边境居民居留稳定性及其优化机制研究”(20BZZ024)、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项目“从行政嵌构到共同生产:边疆乡村振兴的西南实践——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案例观察”(ZT—211067303)的阶段性成果。



低碳城市试点选择的多维影响因素

——基于280个城市的事件史分析


方学梅 樊妍妮 刘 伟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摘  要:低碳城市政策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对280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进行事件史分析,考察基础条件、环境因素与创新资源对低碳城市试点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创新知识、政策环境是城市成为低碳城市试点的显著影响因素。加入分地区分析发现,中央在试点选择时更看重东部城市在第三产业方面的优势,而相对于中部与西部城市,更注重其在财政与经济方面的实力。


关键词: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事件史分析;政策扩散理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公正视角下公众对政府的合作行为研究”(17BGL163)的阶段性成果。



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

棘手问题挑战的公共服务动机效应


王学军

(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


摘  要:如何提升广大基层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保持基层干部在一线的服务热情和动力,是新时代公共管理实践中一个迫切且现实的重要议题。棘手问题挑战作为锻炼与培养基层干部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其公共服务动机的路径之一。为了验证两者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了不同类型棘手问题对基层公共管理者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以及公共价值偏好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棘手问题挑战正向影响公共服务动机,公共价值偏好正向调节了两者关系,外源性棘手问题对公共服务动机的促进作用更强,公共价值偏好对内源性棘手问题的调节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对保持和激励基层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服务动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棘手问题;公共服务动机;公共价值偏好


*本文系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公共价值视角下绩效考核影响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效应和路径研究”(1710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共价值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与绩效治理研究”(71974088)、研究阐释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项课题“甘肃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ZD005)的阶段性成果。



公共政策反馈如何影响政府机构变迁?

——基于生育政策的历史追踪分析 (1949-2021)


张友浪王培杰2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政府机构的变迁?我国政府机构变迁背后存在怎样的发生机制?在现有机构变迁解释的基础上,基于政策反馈理论补充了一个新的理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反馈与机构变迁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及其主管机构的变迁历程进行翔实的历史追踪分析,检验了上述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研究发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生育政策及其主管机构共发生6轮“互相强化变迁”和2轮“互相弱化变迁”。具体发生机制是,生育政策的政策设计和资源分配分别通过阐释效应和资源效应影响了主管机构的合法性(即决策者支持和民众满意)和能力(即行政层级、职能范围、人员编制和财政投入),导致了生育政策主管机构变迁(计生委、人口计生委、卫计委和卫健委)。政策主管机构变迁进而影响了下一时期的生育政策变迁。在此期间,决策者和民众对生育政策执行效果的学习效应导致了“互相强化变迁”阶段向“互相弱化变迁”阶段的彻底转变。因此,政策反馈与机构变迁的过程机制解释了生育政策与其主管机构之间的“趋势一致性”演变逻辑。综上,分析框架探索了政策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有助于理解中国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路径。


关键词:政策反馈;政策过程;机构变迁;生育政策;计划生育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管理幅度视角下的政府创新及其可持续性:面向中国地方政府的实证研究”(7200422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22GLC069)的阶段性成果。



人-岗匹配和人-组织匹配对

人格测验作假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


李中权 徐俊怡 林淑惠

(南京大学,南京210023)


摘  要:不同招聘情境中人格测验作假的模式可能有所不同。先前研究较多关注岗位信息的影响,目前逐渐有学者认识到组织信息的重要性。在三项研究中,我们通过操纵岗位与组织文化信息,发现应聘者会表现出与招聘情境相适应的人格测验作假行为。具体而言,在应聘不同岗位或不同组织文化的工作时,应聘者对相匹配的人格特质的评分显著增加。理想员工形象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感知自我差距的调节作用在部分维度上出现,支持了图式采择模型。人-岗匹配与人-组织匹配分别从微观与宏观角度对个体的作假行为产生独立影响,其影响无法抵消或叠加。


关键词人-岗匹配;人-组织匹配;作假行为;理想员工形象;图式采择模型


*本论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YJA190004)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8SJZDI203)的资助。



R&D经费投入趋势演变与启示

——基于交叉结构视角的国际比较


孙 莹

(上海行政学院,上海200233)


摘  要:以科技创新关键要素R&D经费为切入点,从宏观视角分析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R&D经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并从来源、执行以及配置的交叉结构视角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R&D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且长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前工业化程度不相匹配。政府公共投资滞后致使其引导作用逐渐弱化,而政府资金重点支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布局更偏重创新链条后端,加之企业作为R&D经费最大的来源和执行部门,对基础研究参与程度严重不足,致使中国R&D经费配置结构呈现出“重试验发展、轻基础研究”的失衡状态。建议加速调整R&D经费配置结构,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持续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活动,并着力提升高校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关键词:R&D经费;创新型国家;交叉结构;基础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普惠性企业创新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17CGL045)的阶段性成果。



本期编辑:李晨洁

审核:熊易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上海市最佳学报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学报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投稿邮箱:xzxyxb@sdx.sh.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录及主要内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