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朝鲜族“消失”之谜:70万人流向韩国,异国他乡能否找到家园?

秀才读史论公道 2024年09月25日 11:5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百晓生谈历史 Author 百晓生谈历史

2024年6月,韩国京畿道一家电池厂发生了重大火灾,23人在火灾中丧生。

遇难者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的朝鲜族人。

这家电池厂的工人,大多是30-40岁之间的东北朝鲜族女性。她们以临时工、派遣工的身份留在厂里打工,拿着最低的时薪,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保、福利。



这些人漂洋过海,来到韩国,想要改变命运,却不幸命丧于此。

这场灾难暴露出了两个现实问题:1、在韩国生活着大量中国朝鲜族移民;2、这些移民大多在韩国从事低端工作,说难听点就是干苦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规模庞大的中国朝鲜族流向韩国?他们又在异国他乡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

他们的祖先来自于朝鲜半岛,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东北境内,剩下的从19世纪中叶起因为灾荒、战乱陆续迁入。

在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居民已经达到了70.77万人。

19世纪中叶距今不过一百多年时间,中国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血缘、文化联系从未被切断,很多老人的亲戚、朋友都生活在朝鲜半岛。

他们一衣带水、毗邻而居,拥有共同的文化、语言、信仰,来往十分密切,这也为后来朝鲜族人大规模迁往韩国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韩国的往来合作日益增多。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朝鲜族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是唯一的谋生手段。

一些富有远见和勇气的朝鲜族农民开始走出田间地头,外出打工或者经商。

这样一来,跨国人口流动便有了可能。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中国朝鲜族前往韩国探亲访友时,会顺便携带野山参等土特产过去售卖,再带一些衣服回国来卖。

这些人在当时 被称作“包袱客”,虽然做的是小生意,可是却带动了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慢慢的,“包袱客”不再满足于两头跑,而是选择留在韩国务工谋生。

家住东北的张明华,就是第一批去韩国打工的人之一。

1985年,张明华经韩国亲戚介绍,认识了一名愿意与她假结婚的韩国人。她付了3万元的中介费后,成功“嫁”到了韩国,成为了“韩国媳妇”。

之后十年,张明华都在韩国的一家化妆品工厂打工,最终赚了钱回来在镇上买了楼房。

而她的经历,是当年第一波朝鲜族淘金者的缩影。

“打工攒几年钱,回乡在城里买个房、做个小本生意……”

这是所有赴韩打工者的初始梦想。



为了能早日实现财富梦,朝鲜族人开始各显神通,通过探亲、劳务输出、跨国婚姻等多种方式奔赴韩国。

可是由于政策的限制,能合法留在国外的毕竟是少数。许多朝鲜族人只能铤而走险,用偷渡、假护照、假结婚的方式达到目的。

他们从威海、青岛、大连等地出发,每人给蛇头2—3万元的偷渡费,再由蛇头带领乘船秘密进入韩国。

非法移民的方式注定了这些人会成为“黑户口”,只能从事底层的劳动行业,得不到任何保障。

至于最低工资、医疗保险、节假休息,全看雇主的“良心”。

劳累、疾病、失业,让出国寻梦的朝鲜族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为了赚钱,他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咬牙坚持。

不过好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试图在世界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生活在海外的大量朝鲜族同胞,就成了他们需要笼络的对象。

为了增强民族影响力、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韩国政府开始注重保护中国朝鲜族人的权益。



1988年7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发表了《77宣言》。从那之后,韩国开始认可中国护照。

中国朝鲜族不再是来自外国的他乡人,而是被韩国政府纳入了“韩民族共同体”。

韩国不再使用“朝鲜族”这个词汇,而是改称他们为“韩裔中国人”。

1992年,中韩建交,朝鲜族被允许前往韩国探亲;1993年,金泳三上台,韩国更加重视海外同胞的地位。

此时,韩国的人均GDP已经是中国的20倍。

韩国本地人不愿从事重体力及低级服务行业,这个空白只能由外来务工者填补。

借用探亲的名义,更多的朝鲜族人开始在韩国找工作。



例如吉林省梅河口市华原镇,共有8个朝鲜族村,5130名朝鲜族人,其中超过4000人在外打工,主要是在韩国。

根据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朝鲜族正在以每年1万人的规模外流。

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吉林延边,目前朝鲜族人口已不足70万。

这些“消失”的朝鲜族人,大部分都去了韩国。

据韩国媒体统计,如今至少有70万中国朝鲜族人生活在韩国。男性主要集中在建筑、厨师等行业,女性则集中于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

他们从事的,基本都是本地人不肯干的低报酬、不稳定、没技术、太危险的工作。

这些朝鲜族务工者月入约83万韩元,比在韩务工的东南亚人要高不少,但明显低于韩国国民收入。

除了沦为廉价劳动力以外,在韩朝鲜族人还要面临精神上的压力。

许多傲慢自大的韩国人,并没有从心里接纳来自中国的“穷亲戚”。

中国朝鲜族的方言口音、生活习惯,经常成为韩国雇主取笑、歧视他们的理由。

韩国社会上,朝鲜族务工者被殴打、谩骂、伤害的案例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1996年的“佩斯卡玛号”惨案。


当年,有7名中国朝鲜族受到韩国公司雇佣,出海捕鱼,但是因为无法忍受韩国人的欺侮和压迫,杀死了船上的11名韩国船员。

这起惨案轰动全球,愤怒的韩国人要求对7名中国籍船员处以极刑。



后来成为韩国总统的文在寅挺身而出,为凶手辩护,这件事情也让他赚取了不少中国人的好感。

进入21世纪以后,韩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李明博、朴槿惠政府对在韩务工的中国朝鲜族,都实施了比较宽容的“同胞政策”。

但即使如此,韩国社会对中国朝鲜族人的刻板印象和抵触情绪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韩国民调显示,70%以上的韩国民众对中国朝鲜族的表示“不欢迎”。

在亚洲金融危机时,甚至有不少韩国人将失业率激增、犯罪率上升怪到了朝鲜族移民头上。

如今,中国朝鲜族已在韩国形成庞大的族群。

虽是同文同种,这些人因为“血统不纯”,依旧被韩国社会看作外来人。

他们承担了韩国公民们嫌弃的脏、累、危职业,没有多余的闲暇、体面生活,还要因为文化、口音、生活习惯的问题,遭受各种白眼和歧视。



从事体力工作的朝鲜族人,也无法得到和本国人一样的劳动保障。今年6月发生在京畿道电池厂的火灾,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政治和民族的双重身份之下,中国朝鲜族似乎成为了在两个国家之间游离的尴尬群体。

他们夹在两个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中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撕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秀才读史论公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