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棵树|樟树-49 樟树公寓3
春
SPRING...
2022.4.15 中午篇
中午吃好饭和同事合作拍的樟树花,花太迷你,一个人拍,图片太糊,因为年龄大了,手抖得厉害。
👆外轮的雄蕊像个小手手
👇花粉囊有四个孔,左右各两个,花粉粒出来的门朝向中心雌蕊方向。
👇中间第三轮的雄蕊花药是背靠背的,小手手(花粉囊)朝外面(背对着中心的雌蕊)
2022.4.15 晚上篇
周五的晚上适合放松心情,翻到张巍巍的《昆虫家谱》,作者自谦自己是个不求甚解的爱虫人。我则是个作者笔下那个不了解特征,只知道对照图鉴。所以会不断重复犯以前犯过的一模一样的错误。
昆虫是什么?《大戴礼记·夏小正·二月》:“昆,小虫,抵蚳(注:抵蚳,挤挤的意思)。昆者,众也。”这就是说“昆”有“众、众多”的意思。所谓“昆虫”,就是许多虫的意思。
👆昆虫全变态和不全变态是由于:坚硬的外骨骼不会随着身体一起长大。因此昆虫随着身体的成长必须一次次褪掉它们的外壳。曾经带着女儿养过蚕宝宝,蚕宝宝每蜕一次皮就增长一龄,发现蜕下的皮蚕不会吃。去年养过一次红珠凤蝶,观察每次蜕下的皮,幼虫都会吃掉。这难道是蛾和蝶区别中的一个?
👆趁热打铁复习一下今天中午樱花树上拍的某蝽,三对足、有丝状触角,前足肿大,复眼突出于头部两侧。基本特征看清楚了,就能判断大类,昆虫能认识到科就非常了不起!
从昆虫图鉴中扫描了下面的蝽科图片,对于半翅目的解释,图片上显示是: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这句话感觉还是没触摸到昆虫的灵魂,留待今年的观察去领悟。
2022.4.16 学习、思考篇
叶蝉的英文是:leafhopper。hop是蹦跳的意思,叶蝉是英译过来的中文名,叶蝉和蝉是同大类的亲戚:同是半翅目昆虫家的。
发现4月份看到的都是半翅目昆虫,难道大自然的舞台上,昆虫的出演有先后顺序(巧合了,最近看到的是樟木虱、蚜虫、蝽、叶蝉)? 植物这个时候发芽,嫩叶的鲜美可口,吸引着这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虫。给半翅目家族来个家谱图 ↓↓↓
《看不见的森林》这样描述绿色的叶蝉(今天中午我看到的是褐色叶蝉):叶蝉颜色与叶片的深绿色完美匹配。它头部冲下,背对着叶茎的尖端,翼翅和躯干稍稍抬起,形状好似一只东方人的拖鞋,或是一只奇特的的荷兰木履。其整体效果,几乎是对一枚叶芽形态的完美再现。然而,这可不是一枚无辜的叶芽哦。这只绿色的拖鞋是一只叶蝉(leafhoper),这种昆虫会像蜱虫一样叮在寄主身上。
这段话好像提示我们1.叶蝉喜欢吃茎,这次观察到的叶蝉确实是处在叶片中央,貌似在叶片主茎上。2.钉子一样叮在寄主身上。
今天真是一个认识叶蝉的好机会,择日不如撞日。
以下全部知识点来自于《看不见的森林》,作者的语言胜过我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的苍白文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有关章节,边摘录边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语言,以供自己日后翻阅学习。
一:叶蝉刺吸式暴饮暴食
叶蝉的刺吸式口器一直插进植物的血管,也就是木质部和韧皮部中间。这些管道与贯穿树干上下的管道是同一类型, 皮薄肉嫩的新生茎干中,导管更加贴近表面,也更容易被叶蝉刺破。
此外,叶蝉与它们的近亲蚜虫,都非常擅长穿刺韧皮部,科学家甚至利用它们来进行植物研究。人造的探针没有一根能与这些昆虫精细绝伦的口器媲美。
韧皮部是绝妙的糖分来源,然而其中只含有极少量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成分 。韧皮部的汁液中所含的氮元素,只有叶片中含量的1/10到100(蝴蝶和蛾、叶蜂幼虫都直接啃食叶片)。要依靠汁液为生,就好比试图从一箱汽水中获得营养养均衡(获取所需要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饮食。
汁液主要成分除了糖分,其它营养成分很少呀,怎么办?叶蝉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每天饮用重达身体净重200倍的汁液,相当于一个人每天饮用将近一百罐汽水。这种巨大的饮用量,来弥补了汁液中氨元素含量偏低的不足。
二:叶蝉边吃边拉
叶蝉的暴饮策略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将多余的水分和糖分排出去,同时又不损耗氮元素呢?
叶蝉饮用的韧皮都液体创造出两条输送通道,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1.叶蝉的内脏具有一种过滤功能,能将过剩的水分和糖分向下输送到一条支路中,
2.另一条输送通道只允许珍贵的养料分子进入内脏。
然而科学家发现即便叶蝉内脏中具有一套复杂的过滤系统,叶蝉的食谱也是不足的。叶蝉居然和人类一样,利用细菌为自己合成必需的氨基酸!
叶蝉内脏中具有特殊的细胞,是专门用来供养那些制造氨基酸的细菌。两者由此达成一项互惠协议:细菌得到居住场所,以及持续的食物供应;昆虫则得到缺失的养分。
我们可以用地衣来了解叶蝉与细菌的共生关系:它们就像地衣里面的藻类一样,无法在寄主的外部生存,寄主的生活也离不开这些内部的小助手。
因此,趴在我面前这根树枝上的叶蝉,是一种生命的混合体,就如俄罗斯套娃。
叶蝉对细菌帮手的依赖性令昆虫学家尤为关注,当然也引起了我的兴趣。要不然也不会收获这篇观察日记。
三:叶蝉有危害吗?
叶蝉和蚜虫刺吸植物汁液,植物细胞受损,细菌和病毒就会趁虚而入,从而会经常在它们刺咬过的植物间传播疾病。那我们是不是需要使用农药来对付这些所谓的“害虫”吗?
NO ,答案是否定的。
一切动物、 植物、真菌和原生动物体内都生活着远古的细菌。叶蝉只是冰山上的一个小尖。砸掉这个小尖,可能会造成裂片四溅的危险。
假如昆虫科学家利用掌握的知识,用药物控制或者挑乱昆虫与昆虫身体内部细菌之间的关系, 昆虫学家或许能将这些捣乱的家伙从田野里清除出去,但是后果是什么?
我们不要被被这些所谓人类智慧的耀眼光芒蒙蔽了双眼,以至于看不到我们的行动可能产生的代价:
那些化学农药(将有益菌与其寄主维系起来的化学物质)貌似清除了昆虫,很可能会带来其他效应,而远不止是清除庄稼地里的叶蝉。土壤的生命力依赖于这些细菌的活动, 人体内脏的健康同样依赖于此。
四:叶蝉的天敌
昆虫各式各样的口器,组合成一个完备的工具箱,昆虫利用工具箱里的这些工具可以用来掠食花朵、 花粉、叶片、根和汁液等所有的部分。
然而,你有没有发现世界大地上上依然是一片苍翠。叶片虽稍稍有些破败了,但是在森林中,绿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无论是仰首望天,树叶层层交叠,遮天蔽日;还是环顾四周,沿着山坡绵延的灌木丛,同样是密不可视;再往下看,脚下铺着一片如茵的幼苗和林间的禾草。
为什么有这么多昆虫,世界没有被啃食成光秃秃的一片呢?
鸟类、蜘蛛和其他捕捕食者或许能给出部分答案:植食性昆虫有它的天敌制约!饥饿的捕食者也许会遏制这批大吃大嚼的昆虫,防止植食性昆虫种群扩张到造成次难性毁灭的程度,从而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植食性昆虫内部几乎不存在竞争,生存危机不是来自同伴,它们所受的制约来自天敌,
五:叶蝉的生态平衡
科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人们通过在植物周围建造笼子, 如果是捕食者主宰昆虫的世界的话,那么笼子里昆虫的数量应当会暴涨,而围在笼子里的植物应当会被啃食得只剩残枝断节。
然而笼中实验的结果含混不清。当我们将天敌隔离开之后,昆虫种群的数量确实有时会增多,但是很少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在某些季节和某些地方,笼子甚至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即便是在笼中昆虫数量确实激增的情况下,笼子里的植物依然枝叶葱茏,只是比笼子外面的植物遭受的啃食多一些而已 。
因此,对于植食性昆虫的数量看起来并不太多的现象,捕食者不可能是唯一的解释。
因为植物不会坐以待命,它会演化出有毒物质来遏制蚕食它的昆虫。这是恶魔的餐车,里面盛满有毒的饭菜。
所以植食性昆虫演化出几条规律来适应自己的生存:
1.植食性昆虫只能从中取食毒性最小的几小块而已。它们只取食植物中最有可能消化的部分。2.我们的毛毛虫演化出春天来到这个世界。 因为嫩叶上积聚的化学防御物质浓度还不够,昆虫的发育必须要错开植物的防御机制(植物不会坐以待命,它正在在积蓄防御物质,积极应对困境)。3.假如这些毛毛虫八月见孵化出来的话,它面对将是弥漫着苦涩的防御物质:浓度极高的鞣质,所以有些昆虫早早就完成好了明年的子孙繁衍任务。
原来,世界并不是像外表看起来那么绿色无害。
六:叶蝉带来的思考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太阳和雨露,还需要肉食和植食,大自然的许多动物和植物演化历史都比人类长。这些蚂蚁,这些花,这些树木,无不包含着基因的历史和遗传多样性。 我们人类的生存智慧需要从我们身边的生灵中获取,而不是仅凭眼前的喜好决定它们的生命。
植物和植物性昆虫的生化厮杀,是大自然生灵们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而已,没有哪一方能制住对方,哪些叶片上的洞孔和缺口,我们就好好欣赏吧,这是生灵们一年中的喊杀与闪避留下的痕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