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棵树|樟树—149 重读《大自然的社交网络》
书名:《大自然的社交网络》
作者:彼得.渥雷本
图书版本
缘起
01
我重读这本书的缘分是这样的:假期回老家的时候,一直在想,带什么书回家?是没看过的书,还是看过的书?经过9个月的观察一棵树,经过9个月知识的积累,我决定再仔细重读一遍《大自然的社交网络》。
下面是2021年12月份的读书笔记↓↓↓
去年第一次读这本书,里面的好多知识点如有磁性的吸铁石一样,深深地吸住了我。这次我主要从生命演化的角度重新认识这本书对我的知识灌溉。
生命之网
02
今年的观察一棵树,姑且让我算知道和理解了一些生命之树的神奇,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我根本没有能力真正理解所在环境中各个物种间的关联,我唯有去真正爱着地球上每一个生物,它们才会告诉我一些自然秘密。
这本书里,沃雷本把动物之间极为复杂的关系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让我对大自然万物之间的联系有了宏大的轮廓。
就好比一个玩杂耍的人,手里只拿了两个球抛向空中,而之后每增加一个球,都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进而难以预测。目前已知领域内,德国的这些“球”的数量是71500种(即德国的物种数量,包含了动物、植物以及菌类的总和)。世界范围内,物种的总数量到目前为止是180万种。
这听起来是不是会觉得生命之网十分复杂,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描述的生物有200万种,如果给你200万个球,你还能如杂技演员一样,把这200万个球玩耍好吗?更何况地球上的生命之网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得多,因为还有很多动物和植物尚未被人类发现。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理解地球上的生命。
此外,沃雷本还把大自然比喻成一个巨大的机械钟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相互关联,最后他也不得不说大自然比一台精密的机械挂钟复杂得多,人类如果鲁莽地从钟表中取出一个小齿轮,将会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假如说没有人类呢?你会不会相信,大自然所拥有的数百万年的机制依旧可以正常运作。
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没有永远正确。在目前的认知范围内,我是相信地球不需要人类,人类是极度需要地球。
演化之光
03
今年暑假听了中科院鲁丽敏老师的演讲,她说,我们是被演化之光照亮的一代。是的,我们非常幸运,无数的科普作家通过著作让我们更好地理顺生命之间混乱的关系,一步一步去接近生命的真相。
植物开花结果,我们人类生儿育女,一切自然现象都是自然而然发生,从没想过树结果为什么有大小年,为什么今年结果多,要间隔两年,第三年才会结果多。
沃雷本用德国两种自然(非种植)生长的树种:山毛榉和橡树的果实让我明白:任何事物都有演化的痕迹。
云杉果只有0.02克重,尽管如此,云杉果对于动物还是极具且服引力的。作为松鼠、老鼠和许多鸟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
一颗山毛榉坚果0.5克,山毛榉坚果可谓是真正富含卡路里的重磅炸弹: 一方面因为它们个头够大,另一方面因为它们的脂肪会量达到将近50%。
橡子的重量超过了山毛榉坚果,平均一颗能比山毛榉坚果重大约4克,但是脂肪含量只有3%,而淀粉含量则高达50%。
所以橡子是森林动物当之无愧的首选食物。尤其在秋天,对动物来说,捡到橡子,就好像是中了六合彩。
然而这一六合彩每三到五年才出现一次 ; 其余时间,许多动物需要忍受饥饿,这才是常态。而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山毛榉和橡树不会在每个秋天都结出果实 : 因为这样,它们才可以调节森林里野生动物的数量,包括野猪、狍子、鹿、鸟类,以及一大群饥饿的昆虫。
特别是野猪,可以一下子就嗅出它们最渴求的果实,并且在短短几年内就将整片森林的果实啃食得干干净净。野猪的数量可以很快增长至原来的三倍,仅需一年,就会有一大群野猪穿越秋天的落叶,翻掘每一根树枝、每一块岩石,以及每一个树桩。来年开春,山毛榉不会再有新芽萌出,新的橡树幼苗也长不出来,而这样的状况持续十几年后,森林将开始逐步老化。
当一棵老树死后,在原来的空地上,草和淄木开始生长,然后那片地就会慢地变成草原,树木当然知道要避免这一情况,比如它们会间隔很长时间开花结果,但不是所有树都会这样做。如果只有一小部分树你止结果实,而其他的树依旧结清了山毛榉坚果以及橡子,那么又有什么用呢?只有当野猪整年 都搜寻不到任何富含营养的果实, 那么饥荒才会突然在野猪群里爆发。
所以,树木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找到一个统一的开花时间,而要做到这点,树木之间就必须要互相约定好。如果只是一小片树林中的山毛榉,它们可以通过树根连接以及地面的菌丝来互相沟通,但这还远远不够。虽然这么做效果不错,但是为了达到抑止野猪数量的目的,“树木互联网”的影响范围还是不够广。因为野猪可以迁移到很远的地方,它们在森林里搜寻食物的范围可以一直延伸至10公里或20公里开外。所以树木必须在很大的范围内互相约定,这个很大的范围是指几百公里以外。树木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人类还不得而知,但事实是,整片森林范围内,每一棵树都非常同步地结果实或暂停结果实。
树木的开花结果,树木的智慧都是几百万年演化出的一套完美策略,来抵御那些所谓的敌人。所以我们人类不要轻易干涉自然,大自然自己会有修复能力。毕竟它们有百万年甚至千万年,亿年的生命史,我们智人也只不过是20-30万年的演化史而已。
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所说:“若无演化之光,生物学中就没有任何东西是有意义的。”
进化思想如同灯塔照耀着科学的发展方向。自从喜欢上植物后,慢慢喜欢上了演化,演化让人思考,我来自哪里?又去向哪里?
多学科知识融合
04
这本书有很多多学科知识,没有多学科融合写不出这么吸引人的作品。比如书中提到真菌的帽子,这个帽子的结构也是植物的智慧,生命演化的结果。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数学家马库斯.罗珀经过探寻得出 : 大部分菌类的外观都呈现根茎连带着一个帽子状的结构,而这样的结构具有深层的含义。孢子会从菌盖底部的开口向外喷射出来一一方向是朝下的,由此它们可以不被雨淋到,也就不会由于潮湿而结块。而帽子部分本身会释放出水蒸气,从而使周围的空气略微降温。由于密度较高,冷空气会沿着帽檐向下降,携带上孢子;之后冷空气由于接触周围的空气而温度回升,结果便是:由于温差,空气形成对流,菌类边缘的空气向上流动,带动了孢子飞离帽子部位大约10厘米。如果现在一阵微风吹过,带走这些小小的“乘客”,那么松茸及其同类的生存就得到了保障。
鸟类迁徙是基因控制吗?
04
今天是寒露季节,北方进入冬天,南方进入秋天。秋高气爽的南方,经常会看见大雁南飞。是什么驱使这些鸟儿在季节交替时不辞辛劳远赴他乡?它们又是怎么找到正确的飞行路径呢?鸟类的迁徙是基因控制的吗?
天气慢慢变冷了,所有的昆虫都在悄悄为冬眠做准备,有的深深地潜藏在地下,有的隐藏在树皮下,有的在落叶中,有的躲在窝内,鸟类无法在捕捉这些躲进避难所的小家伙,鸟类失去了食物来源,不得不开启向温暖,营养更充沛的南方飞行。
书中说大部分科学家认为鸟类的迁徙根植于他们的基因中,沃雷本告诉我们爱沙尼亚科学家对鸟类迁徙路径甲乙追踪的实验,证明有些对鸟类的认识的“主见”不科学。
书中说:在实验的几年中,鹤群先后变换了三条可行的迁徙路径。这一发现明确反驳了基因决定了鸟儿的迁徙路径这个传统观点。在鹤群迁徙中,鸟儿们会互相交流信息,比如哪里更适合繁衍,或者哪里的营养蕴藏量更高。
沃雷本在解读鸟类基因的同时,用鹤群迁徙,集结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哪里有特殊的美味橡子等着它们)改变了火腿的生产的事情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物种的互相影响。
只有对大自然感同身受,才是对大自然最好的保护。
自然演化有两条路
04
我们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通过认识自然,理解自己的行为。我们和大自然怎么相处。沃雷本告诉我们,对于所有物种,自然给出了两条通向未来的路:适应或者灭绝。
书中说一些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人类这么强大的思维器官很有可能隐藏着绝对的缺点。他们对人类细胞与猴子细胞中的自毁程序做了对比。
对比的结果是 : 猴子的自我净化机制明显比我们人类的有效得多。研究人员认为,人类降低了代谢比率,从而可以提高不同细胞间互联运算的效率,也为生长更大的大脑提供了可能性。
以此能看出,我们为高智慧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有可能很高。因为细胞自毁程序也会清除癌细胞。猴子基本不会罹患癌症,而相反,癌症已经成为造成人类死亡频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们为了思维能力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呢?
沃雷本提出的反思让人思考:对于个体的生活质量来说,我们目前如此高的智慧程度真的有必要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才是重要的呢?您肯定首先会想到幸福、爱情、安全感,诸如此类的。
我们普通人日常的幸福时刻,不外呼一顿美餐、 一个温暖并干燥的家,以及其他安逸的东西。有没有发现这种幸福其实是一种感觉和本能,任何拥有一般智慧的人都能拥有这种感觉和本能,不需要高智慧能力 。
那么,5万年以后的人类能否拥有一个他们满意的生活,与他们的大脑容量无关,而是要看在那时候,他们是否能够适应连续的自然环境变化。他们会适应的。
终究, 没有人能从大自然的网络中逃脱。
结语:
沃雷本二十年来一直在林业管理局工作,致力于恢复森林的原始形态,他把平时的观察,用有感情有温度的语言让我们明白大自然生物的运作,让我们明白善待我们的自然,尊重所有生物拥有的神秘特质。他的书值得一次次再读,随着自己的认知提高,我相信还会不断有新的感受。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你,给自己时间和自然相处吧,你一定会读懂大自然。
眼睛看到多少,这个世界在你心里就有多大。
走进自然,让我的世界越来越大,
就这样,被吸引着一步一步走进自然的深处……。
一群人
在不同的城市,
共同学习大自然这本书。共同分享,共同记录,共同学习。这便是一群人观察一棵树的意义所在!SEE A TREE · Camphor tree
观察一年 · 樟树
【十月】我和我的樟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
图文编辑 | 夏艳
收录于合集 #观察一棵树自然笔记
78
下一篇观察一棵树|樟树—147 樟树与国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