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一棵树|樟树-162 格物致知

夏艳 茶路心语
2024-09-08







最近看刘华杰老师的《博物致知》,老师思想的深度,如一盏明灯,照耀着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想弄懂查阅中国的格物致知,于是网上查格物出处。

《礼记·大学》: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各。
只有木本植物才有资格用木造字。
那么,格和一棵树的木有什么联系呢?

后来查到朱孟仪老师对格字的认识,和我们的观察一棵树天衣无缝般的吻合,真是说到心坎里。

详见下面的链接↓↓↓

汉字认知论|格


《説文解字》:

“格,木長皃(貌)。从木,各聲。”


什么是“木长貌”?

“木长貌”之“长”,非形貌,不是长短的长。

可以理解为:不是一般的名词和形容词,是动词和特殊的名词。是生成貌,成长的长(动词),长幼的长(特殊的名词),暗示族群系统的生息繁衍。


我们打通“植物(木)”与“人文(各)”之间的屏障,把木置入植物生态序列,不单纯只看到一棵树,要看到成片树,这样,我们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在“格”字中,“木”是集合概念,

它由一棵棵树木组成,并不限于某一棵树;

它是一个生命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


对于一棵树来说,

“格”的基本意义可理解为树干,以及由树干生发出来的树枝、根系。


对于植物带这一生态位来说,

“格”是指一个类目、网络、系统集群,

它是“各”的自然成因,也是“各”的图腾标志。


当然,还可以理解为动词,用作动词时,有从系统中区分、分开、开列、列出的意思。






“各”与“木”之间是个体与类属的关系。

狭义的“格”,是指各个不同的枝杈构成的树形体系;

广义的“格”,是指因植被(植物带)区隔开来的图腾标志所构成的人文生态(祭祀区域)。


树大分杈,子多分家。

树枝不论长短,都是一树所生;

不同的图腾区(氏族),同样出自同一个血缘祖脉。




最后,朱孟仪老师说:只有当我们明白“格”字的字源、本相之后,我们才会明白“格物致知”的本意:


视万物为树形结构,

通过对系统与分枝的交互认知,

把握各物之性质和变化规律,

发现物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细分各物类属,

形成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

不断改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以达到感通万物现象、

探究万物本质

和探索宇宙普遍规律的目的。




总结










我们的观察一棵树之旅就是一场格物致知之旅。

首先是格物之旅,

通过观察一棵树,观察一棵树的周边,修炼博物学的好处有如下三点:

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认识身边存在的物种,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


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意识到共生的重大意义。任何人都不是孤独的存在,任何人都不是强大的存在,只有和他人合作,报团取暖才会让自己更加强大,一群人走得更远。


第三:才会让自己活得更加通透,进而生发出对自然对他人的敬畏、谦卑、感恩之情。


最后是致知之旅,

致知,不限于认识论(认识知识),更有人生观的含义:最终通过博物学,质疑现代性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从而看到自己在博物以前存在的错误认识,最后修行自己,过人这个物种该过的普通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更愉悦。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茶路心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