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朝》——自然选择下的群体智慧
这本书的作者冉浩,动物学者,资深科普作家,发表动物学SCI论文多篇,科学类CN期刊文章超过700篇。代表作《蚂蚁之美》入选国家图书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这本书序言里提到感谢叶峥嵘先生,书中也有叶老师提供的图片,读书群里的蚂蚁王子。
在B站听冉浩介绍他的《物种入侵》这本书的时候,提到他翻译的书《寻蜂记》,这本书我看过,当时没注意到这位翻译者。寻蜂记
和作者建立一些链接,可以更好地拉近距离,同时为更愉快地读完本书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下面是网上找到的冉浩在一席里的演讲。↓
它们在战争上面把生物演化推到了一种极致 | 冉浩 一席第493位讲者
虽然人类总是标榜自己是社会性动物,但在生物学家眼中,这绝非人类独有的特征,甚至有许多生物看起来比人类更具有社会性。企鹅、蚂蚁、鲸鱼都会分工协作,互助友爱,建立“和谐社会”。当然,它们也会尔虞我诈。你在人类社会看到的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这里全都有。这个迷人又有趣的动物世界有许多我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有许多求解之谜亟待解开。
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聚群而居
这部分更像纪录片,看书的同时,脑海中不断一帧帧闪现动物世界的画面。
壮观的沙丁鱼风暴,当捕食者从后面袭击时,鱼群表现出喷泉策略,还有辐射式逃散。这种作者说是自组织,是生物界伟大的发明,赋予了生命以秩序。
不同种也有联盟合作,比如鼠兔和鸟类、牛椋鸟和食草动物。
科莫多巨蜥团体就餐、鳄捕猎时合作,获得食物时会反哺饥饿的同伴。
雄性为了获得交配权,用尽全力,比如蛙鸣声、黑松鸡表演、萨克森风鸟的翎羽……,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是隐藏在所有动物行为模式背后的根本原因。
大杜鹃是最著名的巢内寄生鸟,它们能把鸟蛋塞进至少125种鸟的巢内,书中精彩地呈现了巢寄生的故事。
企鹅名字来历得源于已经灭绝了的北冰洋海域不会飞的海鸟:大海雀
七星瓢虫的迁飞、洄游的鱼、
东非大迁徙:9月,数百万动物大军碾过茫茫大草原,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它们从坦桑尼亚境内的塞伦盖蒂公园南部,迁徙至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参加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20多万匹野斑马,紧跟其后的是百万头角马,垫后的是50万只瞪羚。因为斑马喜食高层新草,中层嫩草正好是角马的食物,而底层短草便是个头矮小的瞪羚的美味了。紧跟食草动物之后,便是成群结队的非洲狮、猎豹、豺狗等凶猛食肉动物。
第二部分:氏族与王朝
这部分内容非常丰富,
1.雉鸡家族聚散离合的日子:这篇出现了我在丹霞山错过的白鹇是鸡形目,还有我在日志提到的原鸡雄鸡图片和原鸡母鸡图片。周末行——大禹陵(三)(我日志用的图片是网上的)
2.有蹄类的家族生活
羊的攀缘能力举世闻名,它的蹄子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铆在山岩的缝隙里。
繁殖期,羚牛形成聚集群,繁殖后解体。
3.相对有蹄类动物,象的母系氏族特征更加稳定。
4.猫科动物。猫是人类驯化的唯一一种没有社会观念的动物。也可以说,不是我们驯化了猫,而是猫不请自来,征服了人类。
新西兰史蒂芬岛上的史蒂芬异鹩(Xenicus lyalli)是那里特有的一种不会飞的小型雀鸟,整个物种都被守岛人带上岛屿的那只馋猫吃光了。这是目前已知的绝无仅有的一只动物灭绝一个物种的例子。
因为有这样卓绝的能力,不止在海岛,在城市和郊外,你随时都会看到流浪的家猫,它们虽然无家可归,但依然洒脱。多数猫科动物都是如此,它们无须集结成群,也能潇洒生活。
把流浪猫回归自然的危害性很大,破坏生态,打破了生态平衡。
5.草原上的鬣狗。斑鬣狗群体的主要力量是雌性,它们一生都会待在群体里,彼此之间存在亲缘关系。
6.狼群虽然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性,但它仍不是犬科动物社会性的极限。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的社会性要超过狼,它们很可能是社会组织水平最高的大型食肉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接近于真社会性了。
这些野犬继承了犬类的反刍行为,并且将其提升到了成年个体之间。它们可以将胃里的食物吐出来,喂给群体的其他成员。这一行为在哺乳动物中并不多见,可是在真社会性动物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用另一个词来形容--反哺。
如果人类没有出现,再给非洲几百万年独立时光,也许非洲野犬会变成地球上第一种具有真社会性的大型食肉动物。
7.当蜂群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分蜂现象就有了发生的可能。蜂后会通过上颚腺产生的化学激素(反-9-酮-2-癸烯酸)来抑制雌性繁殖蜂的出现。在春末的时候,这种物质的分泌会减少。在这样的综合作用下,蜂群开始酝酿产生新的繁殖蜂。它们在巢脾上建造更大的巢室,也就是王台。蜂后在里面产卵,这里孵化出的幼虫将被特别对待,以保证它成为新的繁殖蜂。
8.白蚁头部往后的大部分身体太过柔软和脆弱了,既不能有效地保存水分,也不能很好地应对温度变化,面对捕食者的防御力也是差得惊人。对白蚁来说,它们必须要给自己营造出一个温和的生存环境。
这些土壁就像动物的肺一样,执行了气体交换的作用,而那些流动着空气的通道就如同动物的气管一样。所以,整个蚁垄大概可以被看成一个设计精妙的控温和呼吸器官。
通过对白蚁的研究,马来斯提出了整个蚁巢可以被看成一个生物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蚁垄被看成这个生物身躯的一部分,它能够生长、自我修复,并且具有功能,它可以被看成呼吸器官或者外骨骼;里面生活的白蚁是这个生物身体的另一部分,是它的血肉;蚁后和蚁王是它的繁殖器官;那些伸出巢穴的蚁路是这个生物的触手,它用这些触手去探查外面的世界,收集食物或者防御自身。
9.庞大的切叶蚁社会正是这样的情况,由于巢穴中拥有庞大的成员数量,它们具备远超其他真社会性动物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这使它们足以维持系统的运转。基于此,这个由蚂蚁、细菌和真菌组成的庄园涉及多个工种、若干物种和一系列的工程和动力学问题,通过自组织,形成了极为复杂的体系。它被誉为这个星球上终极的超个体。
我对动物知之甚少,通过读这本书知道许多新概念和新知识点。
下面摘录一些:
1.书中反复提到阿尔法雌性、阿尔法雄性。
下面是我百度的知识。
Alpha、Beta、Omega世界观
简称(ABO世界观)
1. Alpha是ABO设定中的一种性别,分为Alpha男性和Alpha女性。在ABO世界中,Alpha性别位于权力顶峰,具有勇敢好斗的性格,无论男女都拥有极强的生殖能力,并集中了所有与“男子气概”相关的特质。
2. Alpha们从出生起就接受与男孩子相同的教育,无论在学习、技能还是体育等方面,她们都不亚于男孩子。
3. 在《AlphaGirl》一书中,作者指出,在美国,约有2%的女生感受不到自己是“女性”。这些女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从未因她们的性别而受到限制,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社会中女性处于不利地位的观念。
2.鸡进食的时候是观察它们社会顺位的好时机。
3.不管牛、羚牛还是羊,在生物分类中属于牛科,分子生物证据显示,相比牛,羚牛和羊的亲缘关系更近。
4.目前看来,以长鼻子作为拿取和探测的手段,确实是一种演化方式。除去象,哺乳动物中的貘也演化出了“低配版象鼻”,同样由上唇和鼻构成,类似的还有象鼩。甚至在鱼类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动物,如象鼻鱼类(Mormyridae)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物种。它们的脑很发达,感知能力很强,“象鼻”的肉质凸起主要起化学探测的作用。
5.新西兰史蒂芬岛上的史蒂芬异鹩(Xenicus lyalli)是那里特有的一种不会飞的小型雀鸟,整个物种都被守岛人带上岛屿的那只馋猫吃光了。这是目前已知的绝无仅有的一只动物灭绝一个物种的例子。
6.基石物种:1969年提出来的生态学概念,指那些有能力影响并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就像砌墙的基石,一旦撤掉,墙就可能倒掉。
7.猫岛:猫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能生下一窝,如果不考虑夭折,一对成年猫及其后代能在7年内繁殖到42万只。于是,这些岛屿很快就布满了猫,猫岛逐渐形成。这些精明的猎手很快便会给脆弱的岛屿带来生态毁灭性的打击。梅迪纳(Medina)等人在2011年统计认为,至少120个岛屿的175个脊椎动物的物种是因为猫而变得濒危的。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记录的238种脊椎动物的灭绝, 区别至少有14%(33种)是猫在各种海岛上干的!
8.超个体:所有的真社会性生物群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超个体,群体的成员被看成有机体的细胞。
9.蜜蜂视力比我们差得远,但是蜜蜂的复眼结构能确保它几乎看到360度的视角,复眼时间反应快,这使得它更容易更快地找到地标。
10.生物学家在多年前已经发现白蚁和隐尾蠊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也是仅有的、利用肠道里共生的鞭毛虫来分解木头的昆虫。甚至早在1934年,就有科学家推测白蚁的进化可能与此有关:木头中的纤维素极难分解,动物一般要求助肠道内的微生物才能实现这一≤目的、牛羊的消化道也要借助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我们人类的消化道则完全无法分解纤维素。为了不饿死,新生的古食木蜚蠊必须要从母体肛门那里获取鞭毛虫,而且幼体蜕皮以后还得再次从其他蜚蠊那儿获取鞭毛虫。于是,在这种不断“肛哺”的活动中,社会的雏形出现了这个有点儿重口味的昆虫团体经过了不断的演化,很可能到了侏罗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蜚蠊-白蚁才出现。
11.蚂蚁是冉浩的研究对象,行军蚁的故事非常精彩。我们不妨以超个体的眼光来审视行军蚁的王国:这是一个不需要有外壳的超个体,它在夜晚的时候收缩成一团,蚁后、卵、幼虫和蛹被保护在由工蚁相互勾连形成的体壁内部,沉沉地睡去。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它的身上时,这团蚁球开始舒展自己的身体,向外的行军队列是它的触手,它用触手去探索世界,获取食物。蚁学家将繁殖蚁是遗传物质,工蚁是细胞。
12.美洲高等切叶蚁掌握了高等农业种植技术。
它们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叶片采集和运输队伍,它们甚至能将250米以外的叶片运到巢穴。这些小家伙用植物的叶子等培育的“蘑菇”,实际上是一些类似面包霉菌的线状菌丝,整个群体以这种奇怪的“蘑菇”为食,并得以发展成庞大的类群。这种种植活动开始于数千万年前,它们是少有的掌握了种植技术的生物类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