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树医生的城市处方》

夏艳 茶路心语
2024-09-04



首先  认识自然这个概念


一:对自然的固化认识:


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对自然的崇拜在很多古文献能读到很多表述。

让我们看看西方古人怎么对待自然

比如日耳曼人在树林中祈祷、祭拜。

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和其它很多文明也是赋予树木自然的神圣力量:繁茂、蓬勃、充满未知、神秘,给予、滋养、健康。

古希腊时期,人们已经形成环境疗愈的理念,人们认为环境审美能帮助人们达到内心平和的宗教境界。


现代人对自然的认识:

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能代表最高发展水平的城市,一定是花园城市。


是不是我们现在都会赞同这个观念:在树木间,花园中,蕴藏着大自然的生命力量,人应当与之和谐共生,也就应当回归生命的本源,参与到这生生不息的循环中去。


二:对自然固化认识的质疑:


人类文明离不开自然,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繁衍,树木是天神派来的卫土,大自然蕴藏着生命与灵性的力量、大自然孕育万物、生生不息、大自然能疗愈创伤。有没有觉得这样的力量早就为古老的人类文明所神化崇拜。这是我们祖先还尚未开化,十分原始的信仰。这种把自然看成无逻辑、非理性、超自然存在的想法,是从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日积月累的文化混乱中来的。


树木、树林、天人合一的关系固然是美好的,值得憧憬的,然而这样的思想明显是失真的,致误视角下的产物。


这是一种现代都市非自然的视角,通常与真相相悖,与乡村、野生自然环境的实际生存情况完全不同。将事物理想化,本质上与将其妖魔化一样,都是过犹不及。


三:我们该怎么认识自然:


自然生存方式同样可能非常艰苦、残酷、惨淡……。真实的自然和我们描述的理想画面天差地别,人与自然的关系远没那般美好。


那我们人类为什么会得出理想化结果?


这说明人类远离了或正在远离大自然。

远离的人类一方面不再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联结是什么样的,从而捏造一幅失真和理想的画面。

另一方面,人类离开自然太久,越发觉得内心某种东西缺失,理想化就是这种情感无意识的表达。


人类演化到现在,已经忘记了我们的祖宗生活在森林,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被扭曲,只剩下一条行道:自然为就所用、自然为我所便、自然为我所变。自然很遥远,环境是可消耗的好东西。


四:我们都是环境性色盲:


什么是环境性色盲?
1)人类和自然关系扭曲,直接导致我们看树木、绿植、公园、花园以及整个大自然的方式都变成了"环境式色盲"。我们更容易把自然界的植物看成不会动的东西,看成背景墙,我们只是觉得美,适合漫步其间,但是不知道自然真的会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一方面,我们将与自然的关系理想化,希望重建联系。

另一方面,我们又试图对自然视而不见。


2)色盲的威害:大筛网、最后弱化现实
a.人们在谈论环境生态问题上,悄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乱砍滥伐,社区公园夷为平地或者停车场,这些是细枝末节,大家眼不见心不烦,根本不值一提,也不敢发出反对意见声音。
所以色盲是个大筛网:直接否定有问题。


b.弱化现实:虽然是有问题,但也没办法呀,真正问题不在这儿,而在别处。因此,人们看惯了不健康和有害因素,最后把这些事情看成了正常现象。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再也不觉得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糊涂等这些问题很重要,而是本末倒置,只做表面文章。


c.大事化小,同样也作用于绿色植物和大自然的积极体验上。比如自然环境、绿荫是不紧迫、不严重的事情,对个人、对国家经济状况无足轻重。树术和环境都是非必洗项。是给那些闲得没事做的人准备的奢侈感受。



那么  , 树医生来了


作者瓦伦汀娜·伊万契克博士既是幼儿神经精神病学专家又是园艺学家。


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和统计数据都表明,树木等绿色植物及城市自然元素,能够为人类带来种种益处一———在儿童和成人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发展方面,老人及病患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方面,都是如此。


英国一项研究说“绿色”与死亡率成反比。荷兰一项研究“绿色”的积极作用:自然元素多的小区,居民患病率较低,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明显较低。纽约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城市街道两旁种植树木会让儿童幼年时期发病率降低。


维系或重建与自然间的关系,将“体验自然”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就变得势在必行。


亲近自然在生命之初就要开始进行,因为婴幼儿时期是人类的塑造期,从这时起人就要为自己未来的身体潜力、性格脾气打下基础。


那么,今天,我们的孩子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树木等绿色植物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成长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然而现今社会,孩子们玩耍机会变少了,尤其是在户外玩要的机会就更少了。他们在毫无规划的户外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进行天性游戏的机会变少了……而且越来越少。


孩子连如此进行游戏的可能性都在减少,树木等绿色植物和公园总是在离孩子居住地很远的地方,去那样的地方玩耍总是颇费周折,或者根本无法到那里去玩。



孩子更想去的是那些霓虹闪烁的游乐场,里面满是假城堡、假帆船、假飞船,穿着卡通装的人物,以及各式各样的游乐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智能手机和电子屏幕、电影、游戏机和应用软件,以及层出不穷的虚拟现实技术。这一切也许看起来真的很有趣,很新鲜,很吸引人。当然了,它们就是要看上去有趣、新鲜、吸引人才行。但是,它们对感官产生了过度刺激,对幼儿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在多重外界体验媒介的强刺激下,孩子已经变得过于依赖数码科技,他们习惯于长期处于他人或某物的引领下,一旦让他们脱离数码“保姆”而自己做决定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他们会说没意思,要离开,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觉得没有办法自己作决定,这令他们很不开心。他们已经习惯了过度兴奋,习惯了接受不请自来的爆炸式感官刺激,他们只需要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就好。同时,他们失去了——或者说他们从来没有过——好奇力、创造力、选择力、规划力和自发力。


更荒谬的是,这似乎也不是什么严重问题,太多人不觉得好奇、选择和规划已经不再是我们体力和智力发展中的基本能力。


人们已经麻木了,好多人会想:算了,世界就如此,这很让人难过,不过要是没有树林、公园的话,不让孩子开展天性游戏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其实正在令孩子失去某种真正重要的东西——对他们将会成为的大人来说也非常重要的东西,对整个人类来说又何尝不是! 


那么,孩子和树怎么建立关系?树怎么疗愈人?


打开这本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茶路心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