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民族院校的发展定位

杨胜才 中南民大学报编辑部 2023-10-24

摘 要:作为高校事业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发展定位是关涉民族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落实新要求、实现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民族院校办学立校的基本前提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民族院校只有立足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两个大计”,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明确历史方位,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践行宗旨使命,精进培养“四个特别”时代新人这一主业落实根本任务,面向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这一主场担当社会责任,才能答好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答卷,扎实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各族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院校;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胜才,中南民族大学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遇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叠加冲击,抢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负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迫切需要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民族院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胸怀“两个大局”,心系“两个大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以服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己任,对标时代要求调定位,对标根本任务补短板,对标主线要求找差距,对标发展目标提质效,对标办学方向强弱项,充分发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宣传教育和研究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服务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地”的社会功能,扎实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大学。

一、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明确历史方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思想以来,又在多个场合、多次阐释了“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3]。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将“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4]作为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首条宝贵经验。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作为国家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对科学知识及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强烈。“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同向同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彰显政治属性,笃定办学目标、践行初心使命,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既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推动民族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聚焦主题,就是要提高站位、找准方位。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胸怀“两个大局”,心系“两个大计”,把握“国之大者”,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标“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和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兴国、时代新人培养、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使命[8],从宏观背景审视民族高等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从新机遇新挑战把握民族高等教育的时代转向,从服务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判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系统中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和职能属性,在高教系统中进一步定位自身的类型层次和办学特色,在学校内部要素的综合考量中进一步谋划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式。准确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努力促进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2.聚焦主题,就是要明确定位、把握本位。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永跟党走的政治底色,永葆育才报国的宗旨本色,彰显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使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大地,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四个服务”,遵循民族工作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对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己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着力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把“标准”定格在让党放心和让人民满意上,把“质量”聚焦在促进各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上,把“特色”书写在助推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上,把“水平”体现在服务党和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助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9],努力把民族院校建设成为践行政治立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培养具有“四个特别”特质时代新人,打造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强阵地。

二、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践行宗旨使命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10]“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3]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我国高等教育时代使命都集中指向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反映历史、现实与未来交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民族工作和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民族院校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院校办学治校的宗旨所在、使命所在、职责所在,作为民族院校开创未来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魂、发展之根。

1.贯穿主线、践行宗旨使命,就是要在办学治校的全方位各领域坚守初心。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自觉担当起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使命。要牢记立德树人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聚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总体目标,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心培育具有“四个特别”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传承“我从延安来”的红色基因,赓续“永远跟党走”的红色血脉,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宗旨使命,擦亮“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口。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强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切实履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社会责任。要构建完善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学科、教材、课程、叙事、管理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创新促进各种育人要素和育人环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11]的工作格局,使办学治校的价值取向、教书育人的目标指向和改革创新的实践方向始终赋予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始终服务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美丽。

2.贯穿主线、践行宗旨使命,就是要在铸魂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深度融合[12]。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融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目标导向、以终为始,落深落精、落细落实,突出“人”的根本、注重“育”的质效、凝聚“全”的合力、强化“并”的协同、彰显“举”的旨归,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夯实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思想基础,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汇聚力量。用好“五大课堂”主要平台,强化理论教育教学第一课堂的理论武装力、课外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的文化育化力、文明宿舍创建第三课堂的自我教育力、社会实践实习第四课堂的实践锻造力、网络媒体阵地第五课堂的网络自律力;紧扣“五个认同”核心内容,找准“教”与“学”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价值结合点,讲清“认同”的道理、学理、哲理,增强“认同”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把握“创建工作”关键抓手,围绕新时代办学育人方向目标和民族工作形势任务,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13],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提升创建水平;突出“伟大梦想”时代主题,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深谙伟大梦想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14],把握人生际遇和时代机缘,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忽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15],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指引,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有机融入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发挥理想“三交”场域功能,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文明寝室创建和社会实践实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各族学生从思想上理解、从价值上认同、从感情上融入、从行动上主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画出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传播者、捍卫者。

三、精进培养“四个特别”时代新人这一主业落实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6]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3]民族院校把握主题贯穿主线,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精进培养具有“四个特别”特质时代新人这一主业,并将此作为“解决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落实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建设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工作根本标准的现实要求”[16],秉纲执本,靶向聚焦,坚持政治立校,突出政治过硬,切实增强新时代育人工程的实效。

1.坚持政治历练:培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的时代新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课程”,把“四史”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引导各族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5],使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之上。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紧密结合上,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弄清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明确学生自身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民族工作的短板弱项和民族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等视角,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和特殊紧迫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17],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2.坚持思想淬炼:培养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的时代新人。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帮助各族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开阔理论视野、增强理论思维、提高理论素养,以高度的理论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启发各族学生提高思想觉悟、优化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教育各族学生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事关党的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色、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引导各族学生悟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树牢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宗教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提升各族学生善于在积极培育各民族共同性上做“加法”、敢于在过分强调各民族意识上做“减法”、勤于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上做“乘法”、勇于在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苗头上做“除法”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实践本领。

3.坚持实践锻炼: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的时代新人。教育各族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升华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养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厚植强国有我的担当情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基本国情,体察社情民意,厚植为民情怀,提升服务本领。系统提升各族学生“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全球视野、品德修为和真才实学”的核心素养[18],全面形塑各族学生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的基本特质[19],激发各族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的责任感使命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各族学生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坚守“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一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明确“同”的方向和要求,明辨“异”的良莠和界限,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夯实反分裂斗争基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者。

4.坚持价值修炼:培养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时代新人。教育各族学生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20]的谆谆教诲,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首要问题,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笃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不懈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教育各族学生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5]。不忘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坚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矢志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以民为师、以民为镜、以民为秤,树立“植根于民”的“立场”,保持“固根于心”的“在场”,立足“护根于行”的“考场”[21],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齐奋斗,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四、面向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这一主场担当社会责任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22]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民族院校的社会责任。

当前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但面对民族工作新的形势任务和一些阶段性特征,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相对突出的问题,妥善化解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种因素,抵御排除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都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族院校面向和服务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战场,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肩负的使命任务也更为艰巨而繁重。一方面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聚焦民族地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人才、智力、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教育帮扶上培育时代新人,在人才帮扶上激发创新活力,在智力帮扶上拓宽发展思路,在科技帮扶上促进成果转化,在产业帮扶上实现升级增效,在文化帮扶上树立文明新风。另一方面,要针对民族地区在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所急所需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调整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理工农医、师范类学科专业。坚持以本为本,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人才供给侧改革,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科学完善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招生录取政策,合理编制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呼应民族高等教育整体布局、满足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急需的专业招生计划。落实主线要求,加强和改进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建设高水平平台,打造高质量智库,服务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动科学研究工作向深度延伸、向广度拓展。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开展应用研究,加快协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优势和多学科学术研究平台的资源优势,在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尤其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在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安边兴边睦边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方面强化决策咨询服务;在民族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强化贯通协同示范;在各族群众中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树立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强化创新融入联动;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径、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等方面强化精准预研预判,努力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智慧库、思想库,好参谋、好助手,支持者、践行者。在服务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履行宗旨职能,担当社会责任,增添发展动力,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互促共进,反哺事业发展。

站位决定定位,定位决定地位。作为高校事业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发展定位是关涉民族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落实新要求、实现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民族院校办学立校的基本前提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只有立足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始终胸怀大局大势,切实聚焦主题、突出主线、精进主业、面向主场,才能答好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答卷,扎实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各族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3]程美东.深入研究中国梦 奋力实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7-21.

[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8]中国教育在线.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EB/OL].(2018-11-03)[2018-11-03].https://gaokao.eol.cn/news/201811/t20181108_1632243.shtml.

[9]杨胜才.双一流”战略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7(2).

[10]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11]新华社.国家民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五个抓”[EB/OL].(2021-01-21)[2021-01-21].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1/content_5581532.htm.

[12]杨胜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方法路径与保障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

[1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

[14]康健.通古今 连中外 接群己 合知行 超左右——中国梦的意义与价值[N].学习时报,2015-05-25.

[15]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1-11-12.

[16]杨胜才.在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红旗文稿,2020(13).

[17]尤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21(21).

[18]张晓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9(Z3).

[19]冯淑萍.时代新人的基本特质及其培养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9(3).

[2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3-01.

[21]潘西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以人民为“场”[J].经济研究参考,2016(58).

[22]习近平.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N].人民日报,2021-04-27.


(责任编辑:何海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