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小康论”:现实基础、哲学思维与时代价值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决策,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以下简称“同步小康论”)。同步小康论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国情以及民族地区多“区”汇集、对外开放的前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等现实状况而提出,其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与价值意义。同步小康的实现,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中华各民族平等团结、美美与共的生动展现,为各族干部群众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前景。
关键词:习近平;同步小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张瑞敏,李浩田 中南民族大学
一、“同步小康论”是习近平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论述中最核心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十八大以来,他在多次外出考察、多次会议讲话和指示批示中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300在2015年初的“两会”期间、2015年9月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发表的讲话中、2016年7月宁夏考察期间、2018年2月四川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2019年7月内蒙古考察期间、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以及2020年1月云南考察时,他都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了“同步小康论”。
为了践行“同步小康论”,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多次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他先后深入到湖南湘西、甘肃临夏、内蒙古、新疆、宁夏、云南大理、四川凉山、云南腾冲等13个民族省区市考察调研,从苍山洱海畔到白山黑水边,民族村寨、农舍炕头、灶房猪圈、古镇村落、扶贫车间、茶园果林、生态湿地、年货市场等处都出现过他的身影。可以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脱贫奔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期望。
早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前,习近平就对民族地区如何摆脱贫困进行过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提出过丰富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在担任中共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指出,“民族工作是我们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全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已开始转移到少数民族地区[3]118。出版于1992年的《摆脱贫困》一书就真实地记录了习近平在我国畲族聚居地闽东地区领导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他更是强调“民族问题无小事”[4],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看待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针对浙江省贫困人口少、贫困问题不突出的省情农情,他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例是小的,人口是少的,好像无关浙江省大局,错了,一个也不能少”,“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5],“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4]207,要加大对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十八大以来的八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情系各族困难群众,50多次国内考察有40多次涉及扶贫,他看了20多个贫困村,逢年过节向贫困群众嘘寒问暖,感动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心。2015年,他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深情地说:“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6]八年来,他给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全体同学、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干部群众、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向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致贺信;在昆明专门接见来自贡山县独龙族的代表,在部队基层视察遇到少数民族战士总要表示慰问;在海军井冈山舰上特别鼓励5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女战士;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等。他反复强调的一点是,脱贫工作是贫困地区的头等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准抓落实,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贫困地区掉队。同步小康论成为党在十八大以后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同步小康论”的多重现实基础
同步小康论是针对我国多民族国情、民族地区特殊区情以及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国内外错综复杂环境等而提出的。
1.统一多民族的国情是同步小康论的基本依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有1.13多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8.49%。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有4个少数民族;有14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百万以下、30万以上的有9个民族;有28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区,民族8省区全部位于西部地区,在边疆省区居住着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在中华大家庭中,民族无论大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长期的休戚相关,共同构成了“石榴籽一般”紧密相抱的命运共同体。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少一个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小康。
2.民族地区多“区”汇集决定了同步小康需要多维“同构”。“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7]这一特点决定了包括脱贫在内的民族工作的高难度系数,也即,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不仅涉及经济层面的发展,还直接关涉政治、文化、生态、国防等多维状况,需要统筹规划与同步推进。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这些地域特点,是遵循客观实际、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前置条件。
3.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与发展水平不高并存的现象。2005-2013年间,民族8省区GDP年均增长率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整体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东部省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为经济基数小、发展质量不高,而且实际经济总量差距还在继续扩大。2012年,民族地区人均GDP只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8%,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总量的50.2%;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度仅有66.17%,分别落后于全国、东中部地区3年、6年和2年,就是与整个西部地区相比也落后1年。2015年民族8省区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500多万人,平均贫困率为17.1%,远高于全国8.5%的水平。民族8省区的GDP总量只相当于广东一个省的水平,城镇化率也位于全国后列。在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有11个是民族地区,片区内的680个贫困县属于民族地区的有351个,有650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实施异地扶贫搬迁[8]。“贫穷”“落后”成为多数民族地区的另一“标签”。习近平总书记坦言:“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扶贫攻坚的短板,也是我对脱贫攻坚最不托底的地方。”[9]“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10]。
4.民族地区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变成了最前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出现了“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国家把民族8省区都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其中,定位新疆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定位云南为面向东盟、南亚的辐射中心、区域市场的通道与枢纽;内蒙古定位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等[11]。民族地区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廊桥”地带,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热土”。但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弱势地位,使之在重要机遇面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题敏感复杂、多种矛盾叠加。我国民族地区内多民族聚居,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欠发达发展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叠加的复杂现实。边疆民族地区内有漫长的国境线,这些地区容易受国际波诡云谲的政治形势变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部分偏远民族地区人口居住不集中,社会公共服务半径大;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治理成本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受生态制约明显,发展难度大。比如西藏经济建设综合成本就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0%以上。
总体来看,在历史、社会加自然等因素影响下,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不仅存在着全国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自身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扶贫攻坚进入了关键的决胜阶段,问题多、难度大、情况复杂的民族地区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确保如期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族地区面临的最紧迫任务。
三、习近平“同步小康论”要义解析与哲学思维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我国的扶贫工作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步小康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直接指导了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实践。
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步小康论”的核心要义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同步小康目标,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十八大以后,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脱贫的标准和时限。基于中国的国情,全面小康在全国只规定了底线任务(“两不愁、三保障”),没有统一标准。但“全面”建成则是基本要求,其含义之一就是“全体”,即意味着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落伍,民族地区一个都不能掉队。在这里,多民族与“一个都不能少”构成了全面小康不可分割的双要素。鉴于一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大,中央在民族地区实施了更强有力的脱贫行动,以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瓶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2]同步小康是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关键举措。
第二,坚持同步小康的核心要求,让各族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中就提出对贫困群众要有“三个格外”(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情怀,要贯彻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让各族人民共建共创共享小康社会,提升他们的安全感、公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既做国家快速发展的搭乘者、受益者,又做祖国美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13]。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12]在这一点上必须强调民族无差别,中华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都应该过着骄傲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坚持同步小康发展主体思想,发挥中央、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自身“三个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央和发达地区通过转移支付、对口协作、定点帮扶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和优惠政策为贫穷民族地区“输血”,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支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中央和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支持不松劲、要有新作为,还需要动员更多的外部社会力量加入进来。而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应认清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奋起直追,充分发挥脱贫的内生动力。民族地区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沿边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他说:“外部支持和帮助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起决定作用的还只能是民族地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要使自身动力同外部支持力量相结合发挥最佳效益。”[3]119在起步阶段,可以借助外力多一些,但“羊羔断奶”后的独立生活能力最为紧要,民族地区要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后发优势。
第四,坚持同步小康的实现路径,打造中华各民族发展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14]。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经济文化发展问题。对少数民族乡村采取一些更特殊、更优惠的政策,帮助他们发展经济,促进事实上的民族平等,是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先后出台了多项针对民族地区脱贫的具体帮扶措施。在“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数量压缩了3/4以上的背景下,《“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被保留了下来。里面包含了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族特色优势产业振兴、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等 37 个工程项目,“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集中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脱贫,推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奔小康”[15]。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被单列成节,予以系统部署,“民族地区奔小康行动”被纳入“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统筹规划。此外,国务院出台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以6大工程34 项子工程,覆盖了 30 多个民族、2300 多万人口以及197 万平方公里边境地区。许多其他专项规划中也都有与民族地区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优先帮扶民族地区脱贫发展,目的就是补短板,实现各族人民携手奔小康,体现中华各民族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让民族地区留住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16]我国不少民族地区位于原始生态区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我国珍贵的生态屏障,一旦破坏则难以逆转。谋求绿色永续发展是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17]要立足我国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与民族地区发展[18]。他强调,应发挥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用好自然生态、风土人情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旅游业等,让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鉴于一些贫困民族地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地理空间上的重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一定的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理念:必须毫不犹豫地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脱贫路上不走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老路。2014年1月,他在云南洱海边吟诵“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古诗句,叮咛“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这里的自然美景永驻。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昭通对当地的干部群众再嘱咐,“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19]。2018年两会期间,他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现在锡林格勒盟6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表达了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价值理念。
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步小康论”还具有浓郁的哲学思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唯物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推进同步小康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擅用全面、长远、辩证统一的眼光来看待脱贫攻坚在民族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发表讲话:“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这几项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一并研究、同步推进。”[20]此外,他还特别指出,贫困民族地区不是国家发展的包袱,而是有待发掘的金矿。不能把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帮扶看做是单方面的“恩赐”。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互相需要,相互帮助;国家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也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后,随着全国性的城镇化推进,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在自然地理区域分工上的特殊性,发挥天然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以长补短,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立场来看待民族地区实现同步小康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论述的重要方法论。
第二,注重实施差别化政策,在实现同步小康中彰显国家力量。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是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对民族地区提供切实的帮助是国家和政府的份内之事。“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群众新期盼,深化改革开放。”[10]民族地区大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能力相对较低,单纯依靠市场竞争,这些地区很难吸引优质资源流入。必须通过一些差别化政策的实施,也就是“适当照顾”原则,创造更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其在“追赶发展”的初期能够通过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21]。为了提高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继续加大已有的区域倾斜政策,对边疆省区、民族地区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在转移支付、对口扶持等方面把政策用足,实现后发赶超[10]。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能只是口号[22],坚持对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项目优先安排解决[23]。修订完善政策,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优先保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连续出台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2016年中央出台文件,明确要求东西部扶贫协作要实现对民族自治州和西部深度贫困州市的全覆盖。2017年中央又出台专门实施意见,对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国家多个部委共同打组合拳,对民族地区的脱贫发挥了很好的政策叠加效应。国家力量的介入是民族地区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证。
第三,强调“纵向要到底,横向要到边”[24],以党强有力的领导确保同步小康如期实现。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山川地貌多样复杂、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的国度里,开展有组织、有计划、超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5],其难度可想而知,需要立非常之志、行非常之举。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民族地区不能拖后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步小康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志在必得的一场硬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26]。他还指出,民族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特殊,无论在藏区、在新疆,坚持党的领导要毫不含糊,“纵向要到底,横向要到边”[24],不留死角。习近平总书记用“尽锐出战”,传递了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必胜信念。2020年,民族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了脱贫奔小康,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一项伟业。
四、“同步小康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民族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与价值意义。
1.同步小康论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全局眼光和政治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民族工作都很看重。他很早就明确指出“民族问题无小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比例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统一、安全的政治问题。扶贫工作做不好,不仅贫困群众不满意,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实性也会遭怀疑[27]。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地区的脱贫无疑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这其中的道理,强调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8]。他指出,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的。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政治任务,也是体现民族道义的重要方面[4]261。同步小康体现了中央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缩小与非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的决心与信心。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流域考察,在座谈会上他再次谈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群众较多。解决好聚居在这里的回、藏、蒙古、东乡、土、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群众切实利益的饮水、防洪、生态等问题,打赢流域省区内的脱贫攻坚战,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意义重大[29]。
2.同步小康论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显著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是实现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就是要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全民族”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央这么重视民族工作,这么重视脱贫工作,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0]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脱贫事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直过民族”都实现千年一跃的“整族脱贫”。今后,继续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推动各民族在中华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振兴。让各族群众共画同心圆,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3.同步小康论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战场。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十八大以来的这八年多,是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各族人民向共同富裕迈近了一大步,地区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地区扶贫论述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习近平同步小康论实践的硕果。
4.同步小康是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示,“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31],这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56个民族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32]。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33]过去,各民族休戚与共,共同奋斗,一起走过了“温饱阶段”和“总体小康”。而今,在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仍然相互依存,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实现同步小康本身就是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成果,它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家人”这样贴切的语言来描绘中国各族人民的关系,用“一个都不能少”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形态与属性。他说:“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229的确,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形成政治共识、情感共识与价值共识,而共同富裕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硬核”,是推动团结平等、互助和谐民族关系向前发展的最好动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4]认同是一种情感倾向,如果有共同利益的基础,这种情感倾向将会更加巩固。在“一国多族”的现代政体模式中,民族问题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各民族的语言或文化不尽相同,民心相通则是共同意识的源泉,“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25]。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等措施,加快了民族地区发展,确保了各族群众与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进一步筑牢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换言之,国家扶贫行动强化了各民族的多层面多维度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中国各民族从利益共同体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斌,李自良.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N].人民日报,2015-01-2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260.
[5]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J].求是,2018(5)
[6]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
[7]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10-11.
[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33-138.
[9]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20)[2019-03-05].https://www.sohu.com/a/299286965_120057838.
[1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1).
[11]巴特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学习时报,2017-07-1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7.
[13]巴特尔.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讲话[N].中国民族报,2018-5-29(1).
[14]习近平: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EB/OL].(2017-11-23)[2019-11-23].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1123/c385476-29663133.html.
[15]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9号)[EB/OL].(2017-01-24)[2019-09-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4/content_5162950.html.
[16]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EB/OL].(2016-12-10)[2019-12-10].https://www.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20524.html.
[17]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讲话[EB/OL].(2015-08-25)[2019-08-20].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5/08-25/7488714.shtml.
[18]吴佳佳,李哲.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N].经济日报,2016-03-11.
[19]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3.
[20]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EB/OL].(2017-04-22)[2019-09-22].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7-04/22/c_136227502.htm.
[21]专家解读《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EB/OL].(2017-06-15)[2019-08-15]. 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706/1073891.shtml.
[22]“平语”近人——关于扶贫工作,习近平这样说[EB/OL].(2016-03-11)[2019-03-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1/c_128792732.htm.
[23]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EB/OL].(2019-08-22)[2019-09-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22/c_1124909349.htm.
[24]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荣[EB/OL].(2020-01-21)[2020-03-21].http://www.tibet.cn/cn/politics/202001/t20200121_6739664.html.
[25]习近平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18-02-14)[2020-02-14].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8-02/14/c_1122419727.htm.
[26]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EB/OL].(2019-07-16)[2019-07-16].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7/16/c_1124761316.htm.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
[28]石泰峰.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宁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07-28(7).
[29]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
[30]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5-10-02(4).
[3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
[32]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20.
[3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04.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责任编辑:吴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