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船专访丨田汉侄女田伟:移居日本33年,我为何要在日本高唱国歌?

红船融媒 红船融媒 2023-11-10

田伟移居日本已经三十三年了。

“我在日本高唱国歌,把中国的国歌文化、田汉的精神传播给日本人民,这是我的使命、我的责任!”这是在蝉鸣开始的夏季,红船编辑部与远在日本东京的田伟进行连线采访时,田伟说出的一番话。面对着初次相识的红船编辑部,70岁的田伟如同熟人一般在视频镜头前打招呼,面容姣好、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艺术家的气息。坦率、透明的眼神,又带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

远在日本的田伟,向红船编辑部讲述家族往事

“我们还是老乡!我是地道的长沙妹子咧!”采访伊始,得知这次与她对话的作者来自湖南时,声音甜美、极富感染力的田伟热情地用乡音打着招呼。离开家乡数十载,一口地道的长沙话仍能随时讲起。当聊起伯父田汉,回忆起田家往事时,她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也流露出对家乡故土深沉的爱与怀念。

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内心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怀着浓浓的乡情,田伟向红船编辑部分享了她在日本三十三年来的心路历程,动情讲述着家族往事......


01

田汉含冤去世时,田家没有一个人知道


1975年的某一天,田伟与父亲田洪以及堂哥田申在武汉东湖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田伟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父亲田洪与堂哥田申像是约好了似的,竟在同一天来到武汉看望她。“我们三个人坐车来到了东湖,田申哥哥说,妹妹你就坐在岸边不要动,我和叔叔有话谈。”

就这样,田伟坐在湖边上,静静地看着不远处船上的田洪与田申叔侄俩,两个人在船上待了一个半小时,田伟便在岸边等了一个半小时。

“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我回忆起这件事,我明白了,他们通过这样的互相倾诉,在寻找自己的哥哥,寻找自己的父亲。”

1975年,田伟与父亲田洪以及堂哥田申在武汉东湖留影

田伟知道,伯父田汉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又难以预料,他就像是为戏剧而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喜悦。

然而,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伯父田汉在65岁时便结束了创作生涯,3年后,他的生命无声无息离开,甚至都没留下骨灰,家人对他的生死更是无从得知。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细管胡同9号院,是一座两进制四合院,坐北朝南。此院在上世纪20年代由迟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田汉购得此宅。当时田汉与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书住在外院。后来,田汉又将母亲易克勤从湖南接来同住。在这座两进制的小院里,田汉居住了15年,相继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和京剧《谢瑶环》,改编了京剧《白蛇传》《西厢记》等,其中《关汉卿》成为不朽名作。

1966年8月,这座诞生过诸多名作的建筑,四周墙上张贴着大标语: “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田汉!”对田汉的批判和揪斗愈来愈频繁深入。在这一年的12月,田汉从细管胡同9号院被抓走关进秦城监狱,此后便一直没有音讯。

那时,田汉唯一能见到外面世界的机会是被拉出去批斗的时候。对田汉来说,精神上的折磨远远大于肉体上所受到的虐待,这让他感到万念俱灰。

“伯父在1968年含冤去世的时候,田家没有一个人知道。”谈及伯父的去世,田伟的情绪有些悲伤。或许是关于田汉的这段历史已经被重复了很多遍,她没有继续讲述这当中的细节,而是聊起了她的奶奶——易克勤。

田汉与母亲易克勤

田汉被抓走时,易克勤94岁高龄,自那以后,她便独自一人居住在细管胡同,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也再没有见到田汉。

“伯父被抓走后,奶奶人生的最后几年,是既盼着大儿子田汉回家,又盼着我父亲从长沙到北京给她过生日。从1968年到1972年,奶奶苦苦等了四年,但那时的环境,我父亲也无能为力。”

很多东西是岁月无法改变的,例如回忆。田伟心中,对这件家族往事不曾释然,她说,这是她人生中永远无法忘记的事情。说这句话时,田伟有些哽咽。

1972年12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一直在等待儿子的老人,在细管胡同9号院永远闭上了眼睛,来时一人,去时亦是一人。

“得知奶奶去世,父亲要去北京送别老人家。可是父亲当时被打成了右派。居委会不给他开从长沙到北京的列车购票证明。父亲打电话给我,‘田伟,你赶快到北京去,奶奶去世了!’”

此时田伟正跟随湖北省歌舞团排练演出。当她向领导请假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复:“‘四条汉子’是文化罪人,你的父亲又是个右派。但你不一样,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个奶奶去世你就没必要去了吧。”

内心无比悲伤,但田伟依然带着笑容参加了晚上的歌舞团演出。“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父亲在长沙火车站是多么的痛苦,他在车站坐了一个晚上却买不到票,他甚至想扒火车去北京,但这怎么可能呢?他只得跪在长沙火车站,向着北京的方向说,妈妈,我对不起你!”

田汉(左二)、田洪(右二)与母亲易克勤

02

“你们有一个好伯父”


没有过多地沉浸在往事的悲伤中,田伟很快平复了情绪,向红船编辑部讲述起了父亲田洪与伯父田汉的往事。

1952年,田伟出生在长沙一个戏剧之家,父亲田洪是湖南剧院经理,母亲是湘剧名伶陈绮霞。“我父亲有一个最好的哥哥。从小父亲就对我们说,国歌是你们伯父写的,你们有一个好伯父,要听话。”每每听到此话,田伟心中充满了骄傲。

“三人生小最相知,欲有为时有不为。转徙直同肩作屋,蹉跎都已鬓如丝。非关弟大兄难做,顾得家安国已危。好趁风波齐努力,一生之計未全非。”这是田汉于1935年8月写下的《忆弟》诗,饱含着他对两位弟弟的情谊。

田汉有两个弟弟,即田洪(三弟)和田沅(五弟)。田家三兄弟出生在湖南长沙县田家椴,父亲在孩子尚幼时便离开了人世,自此母亲易克勤独自艰难地抚养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母子四人尝尽了苦头。

“父亲小时候要天天上山打柴,稍大一点就去茶园摘茶,还帮人家收洗过衣服等杂活,之后学做工匠,后来又开店卖过水果、纸烟,艰难地挣钱谋生。”田伟深知父亲的不易,“他很伟大,为了哥哥,他照顾妈妈,照顾弟弟,自己没进过一天学堂。伯父在日本七年,我的父亲照顾了奶奶七年,却从来不说自己受的苦。自己下河捞鱼,上山去打柴,做各种苦力,有好吃的都留给母亲和弟弟。”

田伟讲述,为了哥哥田汉不中断学业,父亲和五叔田沅还放弃了自己念书的机会。

田汉父亲早年病逝,母亲易克勤立下誓言:坚决不自杀、不改嫁、不做佣人,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出息的人。因为条件有限,三个孩子只能让一个去读书,于是三兄弟决定用“石头剪刀布”的办法听天由命,谁赢了谁去读。田伟表示,其实两个弟弟早就私下商量好了,通过“作弊”将读书的权利让给了大哥田汉。

这个秘密,是田伟在收集伯父资料的时候,从父亲田洪的录音磁带里得知的。她说:“我好感动。”

1916年,在舅舅易象的帮助下(红船编辑部注:易象,曾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与林伯渠同赴吉林工作,后来在李大钊任评议长的神州学会中担任干事,1920年被杀害,年仅30岁),18岁的田汉从长沙师范学院毕业后,跟随舅舅来到东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读书,并于回国后创办了南国社,从此开启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抗争的革命道路。

田汉创办的南国系列期刊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发行。这首作品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田伟回忆道,《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中时,伯父田汉非常高兴,他马上写信告诉弟弟,“我为田家,我为妈妈做了一件最大的孝事。”

但是田汉的五弟田沅没有等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1948年,他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

“当年,我们的五叔田沅也去了延安,当了兵,最后牺牲在战场上了。”田伟感慨道,“我奶奶特别伟大,她总是问大儿子,小的呢?五叔去世没有告诉奶奶,奶奶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烈士。”

对于弟弟的默默支持,田汉也始终记在心里。

“在上海工作期间,伯父的生活好转时,便将奶奶和我父亲等人接到了上海。当时,伯父亲自跑到书店去购买了一套小学和中学的课本回来,他把书交给我父亲说,三弟啊,你从现在开始就在家里读书,别出门,我来教你。就这样,伯父成了我父亲的老师。在伯父的监督下,父亲竟连啃了半年多的书本,练了半年多的写字,等到伯父他们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并成立南国社,主编《南国月刊》时,我父亲竟然成了伯父身边一位最得力的助手。”

田伟说,“当年周信芳先生对我父亲的夸奖:‘田汉的成功,有一半是田洪的功劳。周先生对我父亲的评价很中肯。”

“伯父事业有成后,仍时刻惦记着与父亲的‘手足之情’,把我的两个姐姐接到北京去培养。”田伟回忆,抗战爆发后,田汉与田洪一家撤退到桂林。为了激励抗战,“伯父顶着战乱,把当时还年幼的姐姐抱在腿上,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奋笔疾书进行创作。”田汉那种坚毅的精神至今令田伟感动不已。

当时田汉将大侄女、二侄女分别取名为“邵阳”、“桂林”,就是以地点为纪念,让后代不忘日本人的侵略。后来撤退到四川时,田伟的三姐出生,并取名“湘渝”。这一番良苦用心田伟在移居日本后一直铭记。


03

远嫁日本,从家庭主妇到致力中日文化交流


1978年,田伟来到北京,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工作,一干便是十年。临行北京前,父亲田洪嘱托田伟,到了北京一定要好好研究伯父的资料。

“父亲多次跟我说,‘我和哥哥的手足情更多的是革命情、生死情……’来到北京后,我曾为16卷的《田汉文集》出版跑前跑后,出了不少力,往往为了找寻到伯父的某份材料或图片,都是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拜访。10年的时间里,在整理这些资料的繁重工作中,我对伯父更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如今,我还珍藏着当年父亲回忆哥哥田汉的很多录音带。”

在伯父田汉与父亲田洪的影响下,田伟如今也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每年都会在日本藤泽市举办田汉—聂耳音乐会。但在日本的这些年,田伟也遭受了外界的非议。

每年都会在日本藤泽市举办的田汉—聂耳音乐会

“你是田汉的侄女,怎么可以嫁到日本呢?”田伟认为,或许这就是所谓命运的安排。她说:“人就像河水一样,最终流到哪里谁也不知道。”

事实上,1988年远嫁日本时,田伟还仅仅只是希望平平淡淡相夫教子,把家庭操持好足矣,但1995年1月17日爆发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不仅让田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也让她的内心世界得到了转变。

那一年,受大地震的影响,房屋损毁严重,田伟不得不带着孩子们来到大阪。在大阪,震后的一天,有人得知她能歌善舞,来电询问她能否参加一场慰问演出。“在地震棚里,报酬只有一束鲜花。”她立即决定,为无数帮助过她的人,重新站上舞台。就这样,演出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不变的是慈善演出的性质。她在日本唱国歌,办演出,做演讲,写文章,田伟的人生就此深深烙下中日友好的印记。

1995年,田伟组织成立东方文化艺术团,不断往返于中日之间,更是在伯父田汉的家乡,捐建学校、参与纪念活动和田汉相关艺术学院筹建等。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家文化部主办推出《辉煌60年百名各业杰出人才》专题个性化邮票,田伟成为百名杰出人才之一,与国家名片一起被载入史册。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田伟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成为继伯父田汉、堂哥田申之后,田家第三位参加国庆阅兵式的人。

“这个荣誉,使我更加明确了使命。”

此外,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她还成立了伟伟俱乐部,教授中文、唐诗、唱歌等,把中国文化精心传给日本人。“来到日本,我深深感觉到中日交流的重要性。日本人其实很友好诚恳,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让他们对中国不了解。”田伟说道。

在伟伟俱乐部,田伟给每一位新来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是教唱《义勇军进行曲》。

“首先教他们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然后跟他们分析为什么是‘奴隶起来’,坐着就是奴隶,所以我们要起来!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开始,中国受了多少的苦。那样的时代我们不想再看见,我们不想再经过,所以我们要万众一心,建立新的长城!”

田伟说,传承国歌文化,讲述田汉故事,在日本的聂耳碑前唱国歌,要让更多的海外华人知道我们的国歌,我们的田汉和聂耳。“作为我来说,如果我不在日本,田家人谁也不在这里。那么聂耳的故事,田汉的故事就不会有人在日本去讲述,这件事必须有人站出来做。”

每年,田伟都会与丈夫李明晓前往聂耳纪念碑献花

田汉曾在日本留学7年,国歌曲作者聂耳1935年在日本藤泽市去世。每年的7月17日,藤泽市都会举办聂耳的纪念活动。这些年,田伟受邀,每次纪念活动都会去讲演和唱歌。参加这个活动多年,每次登台献唱国歌,田伟依然觉得非常骄傲。

当年选择远嫁日本时,尽管父亲田洪并不情愿,但他还是嘱咐了女儿田伟:到日本后,一定要以聂耳后代的身份,每年去给他献一束花。

“爸爸对我的嘱咐,我做到了。”田伟坦言,最初看到日本人自发地为中国音乐家立雕像、扫墓、献花,内心触动很大。田伟告诉红船编辑部,她的愿望是将来在田汉曾经留学过的东京,建造一个田汉纪念馆,让在日华人都可以在田汉纪念馆听听田汉的创作,听听聂耳的曲子,看看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一片爱心。【本文图片由受访者田伟提供】
撰文:周晓宇
视觉:宋琦
统筹:张喜斌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纪念建军95周年·讲家风丨“有人搜刮民脂民膏,爷爷当时就给撤了!”

音乐剧《闪闪的红星》:打造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的经典艺术形象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