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船专访丨杨至成上将之子杨子江:对腐败官员的处理应该再重一些

红船融媒 红船融媒 2023-11-10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帅中,负责后勤工作的开国上将杨至成被毛泽东称为“红军大管家”。1948年,杨至成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大力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杨至成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近日,杨至成之子杨子江接受红船编辑部的专访,回忆起父亲杨至成。在采访过程中,红船编辑部深刻感受到杨子江作为革命军人的后代,骨子里的自豪感。

杨子江说,父亲在他脑海中的形象一直都是清晰的。“父亲虽然没有在一线指挥过千军万马,但他为保障我军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我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无比自豪!”

杨子江专访视频

父亲为保障红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3年,杨至成出生在穷困的黔东南三穗县侗乡,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及他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杨至成从小就很懂事,放学后主动帮着家里放牛放鸭,为母亲分忧。


11岁,杨至成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在这一时期接触到先进的思想,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五期高材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杨至成毅然选择加入共产党。从此以后,杨至成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杨子江告诉红船编辑部,在主持后勤工作前,父亲杨至成是冲锋陷阵的老红军战士。他参加了1927年南昌武装起义、1928年湘南起义,随后跟朱德上了井冈山。


“父亲与后勤结缘始于四次在前线受伤的经历。”杨子江说道。


湘南起义中,杨至成右腿负伤。此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杨至成被任命为师部副官长,从事后勤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我军后勤。


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杨至成任红四军28团4连连长。在井冈山保卫战中,杨至成和敌人拼刺刀身负重伤,朱德提名让在医院养伤的杨至成担任留守处主任,毛泽东也认为他做连长太屈才,批准提拔为留守主任,让他负责管理伤病员、部队的给养和医药供应工作;1929年在大余战斗中,杨至成左脚受伤后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部副官长;1932年7月广东南雄水口战役因抢救伤员腹部受伤,被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部长,这是红军后勤一把手的位子,名副其实的“红军大管家”。


杨子江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1930年4月至1933年1月,杨至成先后担任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总兵站站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统管全军被服、粮草、财政、军工生产、医疗卫生等工作。随着红军日益壮大,根据毛泽东指示,杨至成组织举办和整顿了机械厂、弹药厂、纺织厂、被服厂、鞋袜厂、卫生材料厂等20余个工厂,为保障红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父亲从此正式成为专职后勤的领导人。听父亲讲这段历史,他与后勤结缘是‘机缘巧合’,但父亲办事踏实负责,又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高学历文化人,这两点是他最终成长为‘红军大管家’的最重要因素。”杨子江说。


在谈起父亲的革命经历时,杨子江向红船编辑部讲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投身革命后,父亲杨至成一直没能回家探亲。红军长征路过剑河时,离家乡只有五十多里,周恩来关心他,安排让他回家看一看,他因为做长征先遣工作,重任在身谢绝了。不幸的是,仅过一年多,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当时音信不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杨至成才从哥哥的信中知道这个消息。他悲痛万分,写了一副墓联寄给哥哥,刻在母亲的墓碑上。墓联为:“八千里长征,报国即为报母;四十年矢志,教子亦是教人。”

滞留国外长达八年


1933年9月,李德从苏联辗转来到红都瑞金,博古命总供给部部长杨至成直接负责李德的生活,李德要喝牛奶,又要吃面包、香肠和鸡蛋。


“那时候条件艰苦,哪有这东西啊。最初父亲千方百计给他准备,慢慢地很看不惯李德作风,最后干脆什么都不管,李德就急了,找茬说他的下属在采办中贪污了公款,父亲被降职为队列科长。”


这时,在瑞金被剥夺军事领导权的还有毛泽东。1934年,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搬到了瑞金县城以西云石山上的寺庙里,只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虚职。


当时,由于王明路线的执行者给毛泽东加上的种种罪名,一直到长征时都没有撤销,在离开中央苏区前,任何人都不敢同毛泽东说话,他也不去找任何人。


“已经被降职的父亲却不怕,偏偏就去看望了这位老领导。”


杨子江介绍,一天下午,毛泽东正坐在一棵大树下与寺庙住持聊天,看到杨至成来了,他略微一愣,说:“我现在朋友不多了,你竟然还敢来看我。”两人相互慰问鼓励,就聊了起来。杨子江说:“父亲去看望毛主席,当他是老领导,也是真正的朋友。”


开国上将杨至成

毛泽东对杨至成也很信任。1938年,杨至成等一批红军将领前往苏联学习。从延安出发的时候,毛泽东仅与杨至成一人交代,到达苏联后稍微照顾下两个儿子毛岸英与毛岸青,并给他一封亲笔信希望能转交给同在苏联的贺子珍。在苏联,杨至成曾同毛岸英、毛岸青住在一起,并周到地照顾他们的生活,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向苏联的进犯。由于战争的影响,杨至成等一批人滞留国外达8年之久。


“苏德战争爆发后,组织决定让留苏同志从蒙古乌兰巴托回国,计划从此过边境回延安。但他们到达乌兰巴托之后,日军封锁了边境,交通线遭到了破坏,他们退也退不得,进也进不了,就这样被困在了蒙古。”


杨子江介绍,一开始,他们的生活供应由苏军提供,可是时间一长,苏军也不管他们了,让他们自谋生路,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迫于生计,父亲去了一家农场做苦力,到了冬天,农场就没活干了。不干活就没有饭吃,他只得出去找活干,他干过饭店跑堂、给人放过马……为了回国,一度一边沿街乞讨,一边找活干。


“父亲在国外8年,其中在苏联是4年多,在蒙古是3年多。直到1946年1月,他才得以回国。”


“父亲从不打骂孩子”


在杨子江眼里,杨至成是位好父亲。


谈到父亲时,杨子江用到最多的词是“和蔼可亲”。杨子江介绍,和父亲熟识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老头”。父亲在苏联学习时,对小字辈非常关心爱护,毛岸英、毛岸青和周恩来的干女儿孙维世、朱德的女儿朱敏和林伯渠的女儿林利等人都叫他“老太爷”。


“父亲40多岁时有了我,年纪慢慢大了,加上身体也不是很好,就特别喜欢小孩。他很慈祥,从来没有打过骂过我们兄弟姐妹几人,工作再忙也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时候开完会,他会顺道去我们学校里转转,和老师沟通,了解我们在学校的表现。”


杨子江还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弟弟。受父亲影响,兄弟姐妹几人基本都在军队工作过,杨子江在野战部队当过10年炮兵,之后调军委后勤学院、总后勤部工作,现已退休在家。


1966年,杨至成全家福(后排左一为杨子江,左二为杨至成)

对腐败官员的处理还是“轻”了一些


“我的人生轨迹和父亲的很像,曾经做过一线士兵,后来也进入后勤保障岗位。”杨子江说道。


做后勤保障的,经手的物资甚至钱财何止千万。杨子江回忆父亲生前的经历时说道,父亲从未索取过一分一毫,作为开国上将,他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孩子们的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有亲朋好友来做客,他都是自己掏腰包,从未用过公家的钱,也从未用公车接送过一次孩子,未曾有过公车私用的事情。


“后勤干部不能拿公家的一分钱,否则就不配做后勤工作。这是我父亲工作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跟当今的风气比起来,似乎不太搭调。如今贪污受贿都成了一种风气。”杨子江颇为无奈地说道。


作为对比,杨子江回忆了父亲的两件往事。1951年,杨至成的表弟周铨定,想让杨至成在武汉给帮忙找个工作。“父亲的这个表弟,过去曾帮了他很多忙。父亲招待了表弟几天后,对他说:‘现在在武汉,我虽然有权,管财管物管工厂,但这些都是人民的,我不能用它们来谋私,也不能为你找工作,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啊。表弟你也是知书达理的人,过去对我也多有帮助。希望你还能理解我,继续帮助我……’在听了父亲的一番话后,周铨定连连低头,最后抬起泪眼答应了。”


杨子江介绍,父亲从没有在军需工厂做过一件衣服。1955年,原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的袁德良(彼时袁德良是广州军区一名后勤干部)进京开会,已回到北京工作的杨至成委托其帮忙订做两条裤子给他。


“袁德良买了回来,父亲要给他钱,袁德良说不要。父亲不同意,‘我买衣服怎么能要你花钱呢?’。这件事让袁德良很受感动,心想,一位掌管着全军后勤的将军,想要两条裤子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但他却如此廉洁自律。”


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晚年的袁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评价道:“他对党忠心耿耿,在我脑子里边没有比他再强的,艰苦朴素的人。”


谈及当今的腐败,杨子江认为,对腐败官员的处理还是“轻”了一些。


“过去供给制的时候,你哪怕多拿一块毛巾,你就是贪污犯了,说撤职就给撤了。现在可能你贪污的少,把钱退回去就没事了。”杨子江不无感慨,时代在发展,生活也越来越好,但腐败问题却一直出现,“这里面有很多需要探讨研究改进的地方。”

撰文:周晓宇
视觉:宋琦
统筹:张喜斌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纪念建军95周年·讲家风丨董老曾为六角钱,向中央作检讨

项英之女项苏云同志逝世,一生仅与父亲相处12天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