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回顾|曾参与组建我军第一个摩托化重炮团的他,去世后墓前刻“炮兵万岁”

红船融媒 红船融媒 2023-11-10

从2017年至2022年,红船编辑部在红色文化领域已经走过五年零八个月,即将跨入第六个年头。五年多的时间里,红船编辑部专访了超过200位老一辈革命家和开国元勋后人,听他们讲述父辈的峥嵘岁月及父母那一辈用血肉刻画的历史里那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儿。


五年多来,革命父辈的故事也成为红船编辑部讲得最久、并将持续讲下去的故事。

恰五年之际,红船编辑部开“专访回顾”专栏,将系统推出“红船专访”里的旧作。虽为旧作,却是历史。


注:该文首发于2017年9月6日


开国少将宋承志,曾参加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在解放战争期间参与组建我军第一个摩托化重炮团并担任“重炮第三团”第一任团长。


2010年8月13日,宋承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近日,红船编辑部采访到宋将军之子宋小鹏。宋小鹏称:“父亲对炮兵感情非常深,他的墓前还专门刻了一个小石碑,上面写着‘炮兵万岁’”。



宋承志(1917-2010),解放军第5任炮兵司令,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金寨县少先队中队长、红四方面军红30军军部通信队排长、连指导员、营政委、营长,参加了长征。


宋承志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父亲14岁就开始了军旅生涯


宋承志(左)和宋小鹏(右)

(图片来源:宋小鹏)


资料显示,1917年12月1日,宋承志出生在金寨县古碑镇一个贫苦农家,全家10口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其父亲宋永舟在宋承志两岁那年,在放竹排时不幸坠河身亡,家中的生活更加艰难。


万般无奈,母亲带着宋承志改嫁到邻村一户姓傅的人家。由于继父脾气不好,宋承志常遭到打骂。祖母听说后,一气之下,将宋承志背了回来。从此,宋承志离开了母亲,与祖母和叔父相依为命。


“后来有一次我回过老家,我特意去看了一下老家的房子,那就是土坯房。去了以后老家的人特别跟我介绍过一块青石板,我问这青石板摆在这做什么?他们说我父亲从小到大就没睡过床,就是在这青石板上睡觉,不管是春夏秋冬都是在青石板上。”宋小鹏说。


1929年5月6日,与古碑镇邻近的丁家埠、南溪、斑竹园、吴家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5月20日,立夏节起义胜利之后成立的红三十二师,在师长周维炯的率领下,攻打古碑边的皖西重镇金家寨,取得了胜利。


农民群众欢欣鼓舞,群情振奋。11月,在中共六安六区区委的领导下,古碑、南庄畈、七邻湾等地的农民也举行了起义,成为六霍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义后,成立了六区苏维埃政府。


宋承志的叔父参加了苏维埃政府工作,宋承志参加了童子团,并担任团长,这年他刚满12岁。鄂豫皖边区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红军队伍不断组建,到1931年1月,改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1年4月,红四军第十一师来到了宋承志的家乡,宋承志3次报名参军,部队领导见他年纪小、个子矮都没有同意。


宋承志软磨硬抗,还拉着当苏维埃主席的叔父说情。部队领导被感动了,将他分配到第三十三团三营七连七班当战士,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小鬼”。14岁的宋承志自此开始了军旅生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红小鬼”。


“那时候红军游击队是穷人的队伍,父亲觉得参加革命有条出路,只有参加这样的红军队伍才能有出路。从那以后,他就跟着部队走了。”宋承志之子宋小鹏这样告诉红船编辑部。


父亲与李先念曾互救性命感情深厚


宋承志参军5个月就开始在连部当通信员,自此与通信结缘。


由于表现突出,一年后他就被调到第三十一团给团政委叶成焕当通信员。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向西转战至陕西西南的汉中时,经叶成焕推荐,宋承志被调到师通信队当班长,在李先念身边当通信员。自此,一干就是4年,受益匪浅。


宋小鹏对红船编辑部讲:“当时,李先念跟叶成焕说‘你给我找个通讯员,要勇敢的’。叶焕成就说‘我给你推荐宋承志,他打起仗来跟亡命徒一样,你要找勇敢的人要他就行了’。就这样,我父亲就开始跟着李先念。”


“实际上我父亲他很少给我们讲这些事情。我们很多都是从他的老下级、老战友那里侧面了解到的。但是有一次,他曾比较详细的跟我回忆了他救红十一师政委李先念一命的事儿”。宋承志之子宋小鹏对红船编辑部说。


1933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粉碎敌人三路围攻的战斗十分激烈。在长池反击战中,敌人以3倍于我的兵力轮番进攻。红十一师政委李先念率两个团阻击,师部直属队都拉上去了,仅有师通信队为最后的预备队。


李先念沉着指挥部队战斗。突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李先念举着驳壳枪的右臂,顿时鲜血直流,枪一下掉在地上。宋承志立即给李先念简单地包扎止血,指挥两个战士扶着李先念,迅速撤到山后的一个寨子里,让李先念的马夫带他转移。


接着,宋承志埋伏在稻田里,准备拼死掩护李先念安全撤离。敌人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冲上来了,而宋承志只身一人,只有一把驳壳枪,情况十分危急。宋承志来不及多想,只有一个念头,拼了。


敌人很快冲到离他只有二三十米的地方,宋承志突然从稻田中跃起,举枪就打,而且弹无虚发,冲在前面的几个敌人应声倒下。敌人遭到突然袭击,以为中了埋伏,掉头就跑。宋承志换上弹夹追着打,又撂倒了七八个敌人。


敌人退了下去,危机解除,宋承志掩护李先念顺利脱险。事后,李先念对宋承志说:“看来我这个通信员没选错,要不是你这个‘亡命徒’,这回我可下不来了。”宋承志的表现,深得李先念的信任。


“后来我也问过父亲怕不怕,父亲说,他当时不怕别的就怕子弹打不响,那时候的驳壳枪子弹质量不像现在这么好,经常卡壳。如果打不响,敌人可能就冲到跟前用刺刀把他捅死了”。宋小鹏接着说,“那天他的运气好得不得了,一个‘臭子儿’都没有,枪枪都打响了。”


让宋承志终身感激的是,在红四方面军第二次过草地时,李先念救了他的命。由于张国煮分裂中央,红四方面军执行张国煮南下的命令,第二次通过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草地。就在二过草地的第二天休息时,宋承志发现通信队少了一名战士,李先念要宋承志立即去找。


就在宋承志寻找的途中,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宋承志冒雨坚持寻找,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这个饿晕倒的战士。但当天半夜,宋承志发起了高烧,浑身颤抖,后来不省人事。


李先念得知后,立即赶来,他用额头碰了碰宋承志的额头,觉得烧得很厉害,就安排人找来了一副担架,由8个人抬着宋承志行军。


部队到了大金川,李先念派人将宋承志送到红军总医院治疗,并派军医院的中医去探望。军医院的中医找总医院的主治医师询问宋承志的病情,主治医师只是摆了摆手,意思是没有希望了。


中医深知李先念对部下的感情深厚,便给宋承志把了把脉,感觉还有救,于是开了一个中药方。可药房的人看药方后称毒性太大,不敢抓药,让开方的医生自己来抓。中医说,剂量轻了不管用,这是死马当作活马医。


没想到宋承志吃药后,按医生的嘱咐又喝了两大缸子水,接着出了一身透汗,如同水洗。中医一看,笑着说:“这样就好了,如不出透汗就没有治了。”中医回去一报告,李先念高兴地说:“这小鬼命大,死不了!”


后来,宋承志回忆这件事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李先念政委是我的救命恩人,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没有李先念政委的安排和关照,我百分之百走不出草地。”


宋小鹏也说,“父亲负重伤以后那都是李先念记挂着他,说抬也得抬着走。李先念对我父亲确实非常关心,两个人之间有深厚的感情”。


父亲叫我们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宋承志夫妇(右一、左一)和宋小鹏(中间)

(图片来源:宋小鹏)


“父亲和母亲对我们确实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宋小鹏说,“那个时候的干部真的是两袖清风,没有一个说多吃多占。为自己的子女谋福利,那更是没有的事情。我记得他们常说的话就是到哪去要干好工作,千万注意影响”。


所谓的注意影响就是不要让群众对你有意见。另外,宋小鹏还说:“我们当兵都是送到最苦的地方。虽然我们本可以留在城市里,但是我们兄弟几个却全都去了山沟里,都到了野战部队当兵。”


“那时候我就记得很清楚,父亲的老战友来了,而且都是相当级别的一些首长,到北京来看他,请吃饭都是在家里。部队有招待所、有食堂,到那儿吃饭不掏钱,那可不行。父亲说,因为客人是我私人的客人,不是公家的,迎来送往也是我个人的”。


宋小鹏也说,“平时父亲对我们也是很严格的。我们的生活要是比较随便的话,这些事他绝对是要说的,绝对不允许。比如,有时候我们用他的专车,他就大发雷霆,说:‘不许用!那是组织上给我办公用的车,你们没有资格用’”。


“有的时候我们说弄点像样的吃的,他一看就会讲:‘不要这样,差不多就行了。很多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比我们差得多了,你不要老是看人家好的那个标准,现在这样就已经很好了,不要再讲吃讲穿’。他经常这样给我们讲”。


“父亲他不愿说他自己”。宋小鹏称,“你要是叫他讲别人还行,讲自己他都不愿讲。我觉得他们好像是养成了一种习惯,不会跟别人讲自己,不会吹嘘自己的经历。要说他们的这一生确实可以说叫传奇的一生,打了多少仗,经历了多少生生死死”。


“他们这些人,一辈子不会撒谎,从来不说假话。我特别佩服他们的优秀品质,就是不说瞎话,永远是一是一二是二。他们讲,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叫我们怎么做?毛主席叫我们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父亲参与组建我军第一个摩托化重炮团


1946年6月12日,根据上级决定,以炮校警卫营为基础成立炮兵学校第三团,也称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大口径、远射程、摩托化炮兵团。宋承志任首任团长,丁本淳任政委。


炮兵第三团成立之初,全团编制3个营12个连队,但实际仅有4个连队,共657人;只有一个连队装备了4门37毫米的战防炮。在这种人少装备少,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宋承志、丁本淳知难而进,率领全团艰苦创业,扩充人员,搜集装备,刻苦练兵。


到1947年底,全团指战员发展到1500多人,装备150毫米榴弹炮19门、100毫米加农炮2门,成为东北乃至全军第一支响当当的摩托化重炮团。提到这儿,开国少将宋承志之子宋小鹏也说,“在当时,我父亲他是第一个,全军都没有150毫米口径的大炮。”


“父亲对炮兵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他退下来以后非常关心部队,也非常关心炮兵部队的一些情况,经常会打电话问一问。他曾经在人大待了好几年,每次到基层去调研、检查工作的时候,他都一定要到炮兵部队去看看。”宋小鹏说。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2010年11月4日,宋承志将军和夫人高蔚的骨灰在安徽省金寨县红军烈士墓园安葬,实现了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魂归故里的夙愿。遵照宋承志生前的嘱托,墓前石碑上雕刻的“炮兵万岁”4个大字十分醒目。


据了解,“炮兵万岁”4个大字是宋承志亲笔所书,表达了他对炮兵的热爱和一往情深。宋承志是一位传奇将军,他从“红小鬼”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的革命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部分资料来源:《党史纵览》杂志】

撰文:张喜斌 张金旭

程序编辑:朱向锋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