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红船专访丨黄克诚大将之子黄煦:父亲信仰坚定,哪怕失去自由也不动摇
老一辈革命家、开国大将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新中国著名的36位军事家之一。他一生对党忠诚、为人正直,做事光明磊落、坦诚布公。与上级有不同观点,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这种真诚直白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曾经说:“在党内,黄克诚是最爱提意见的人,上至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见他都要讲,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
202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国庆日。同时,也是开国大将黄克诚诞辰120周年的日子。红船编辑部为纪念他,专访了黄克诚之子黄煦同志。讲述了黄克诚充满坎坷的求学路、共产主义信仰的确定,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一段往事。
黄煦向我们介绍说:我的父亲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的一个贫苦农家。青少年时期,因家里兄弟姊妹多,我的祖父祖母又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年景好时,一家人半年粗米,半年杂粮,还可以勉强糊口。如果遇到大旱或灾荒,就只能靠借高利贷续命。
下青村有一百多户人家,村子里的人全都姓黄,是一个大家族。我祖父这一支比较弱,因此经常受到强房人的欺凌。村里人大都没有文化,平时写个文书之类的东西要到处求人。因此,族里打算培养一个孩子读书,不为将来能飞黄腾达,只为今后能写个书信、状子、祭文时方便一些。那时候,我父亲刚八九岁,因为他记性好、又肯吃苦,被选为培养的对象,族里长辈议定,每房抽一石谷子作为他的学费。
上私塾第一年,先生教他《三字经》,后来又教他背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因为他学习用功,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此外还背诵了《幼学》《鉴略》《诗经》。在这里读了五年私塾,先生只管教认字,也不解释文意,纯粹是死记硬背,对所学内容糊里糊涂,他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厌恶。
他15岁时,族里打听到一位姓邓的私塾先生,邓先生学识很高,对教书却不尽责任,平时上课敷衍了事。等于是混了两年学,在这里,他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后来,他又通过堂伯父家的关系认识了一位史先生。此人是前清秀才,责任心很强,对学生上课要求很严格。他在史先生处认认真真地读了两年书,以前背诵的“四书”等内容都得到了解读,明白了什么是孔孟之道,并学会了写文章。他最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文天祥的《正气歌》,受这些古人的影响,他觉得做人必须要忠诚正直。
他18岁时遇到了永兴县立高等小学的教员黄廷珍,动员他到县立高等小学去读书,我祖母不同意。有两个原因:一是怕我父亲离家太远不放心;二是因为家里太贫穷,没有能力负担他的学费。但族里堂伯、叔父们大多数赞成他继续读书。他们觉得供应我父亲读书已经花了很多谷子了,如果就此作罢仍旧务农岂不是亏大了么!1920年春节过后,家里人就把他送到了永兴县城去读书了,这是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在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1922年夏天,上高小第三学期的时候,黄廷珍建议他考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说上第三师范可以免收学费、膳食费、讲义费,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课本费。在当时的条件下,第三师范可能是他唯一能读得起的学校了。他又没有别的选择,也只能下定决心报考。但此时高小还没读完,他还没有毕业文凭,于是就找了一个同姓人的文凭,就这样冒名顶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这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此前,我父亲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只想独善其身,做个淡泊名利、善良正直的人。但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他开始接触到时代的脉搏,在这里,他开阔了视野,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
1924年时,他组织成立了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社,其宗旨是方便同学之间联络互助、读书讨论,共同学习新思潮。他发动师生们凑钱买了一批思想先进的书籍,由他负责保管并购置新的书籍。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先进思潮的书籍,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等等。
他最喜欢的是《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他还阅读了《新青年》丛书中的多部书籍,同时他还阅读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如《通俗资本论》《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浅释》等等。
经过衡阳师范三年时间的摸索和探求,他开始尝试着走上革命道路。他先是在当时国内各种救国的方案中,选择了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道路,认为“三民主义”可以救国。但他后来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发现,国民党并不能彻底救中国,进而又在国际上各种思潮中探索,最终选定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1925年,我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决心可不是轻易下定的,是他经过长期认真思考后慎重选择的。他的这一信仰一经确定,便再也没有动摇过,哪怕是失去自由也决不动摇。
1940年的中国,政治形势风云变幻。一方面日本政府积极引诱中国投降;另一方面国内的亲日派暗地里四下活动,他们利用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的实际,不断在国共两党之间不断制造矛盾,企图挑起国共两党火并,以实现坐收渔利的目的,破坏我党进一步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黄煦讲述了父亲黄克诚在苏北的一段经历。
黄煦说:1940年6月6日,刘少奇给中央发电,说:“我在皖东北之部队,系统指挥不统一,内部外部情况均复杂,请中央及朱、彭令黄克诚同志速来苏皖地区统一指挥,任军区司令。如能多带兵力来为更好,否则不能完成任务。”
6月底在豫皖苏,我父亲率领的八路军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并为第四纵队,并于当年7月,按照中央要求率领原二纵大部及6支队一部离开了豫皖苏。8月7日到达了皖东北,8月10日赶到中原局驻地与刘少奇会面。议定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所有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大约两万余人,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任命他为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遵照中央关于“八路军到华中后,坚持争取控制全苏北”的指示,部队整编工作很快结束,着手开辟苏北根据地。当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拥兵苏北,对开辟苏北根据地造成了很大阻力。这个人是一个反共积极分子,不想如何抗日,经常在国民党军和新四军之间制造摩擦,是出了名的“摩擦专家”,千方百计地要消灭新四军。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分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会师以后,进驻在黄桥地区。韩德勤自恃人多势众,就想趁机把陈毅、粟裕带领的新四军主力彻底消灭掉。10月2日,韩德勤开始大举进攻黄桥,陈毅急电我父亲率部驰援,他接到电报后立即率部出发。
10月4日,中共中央也发出了新的指示:“韩德勤又大举压迫我军,八路军不能坐视不管”。我父亲根据指示,带着主力部队于10月4日开始南下阜宁,向盐城挺进增援陈毅。中央给出的建议是,如果韩德勤不攻打陈毅,他们就不打韩德勤。但如果韩德勤打陈毅,那他们就必须要打韩德勤。
我父亲带领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南下,很快突破了敌人在盐河、旧黄河等多道防线,连克佃湖、东沟、益林、阜宁等多处城镇后直下盐城,歼灭了敌人第十常备旅和独立第三旅,切断了韩德勤的归路,并对其大本营兴化造成了威胁,与陈毅形成了南北两面作战的形势。
10月8日,陈毅、粟裕黄桥决战取得了完全胜利,韩德勤惨败退守曹甸、兴化一带,发出了求和的信号。我父亲率领第五纵队主力进驻到东沟、益林。10月10日,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所部,与新四军北上的先头部队在白驹镇胜利会师。
10月12日,中央致电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明确了新四军行动的方针,指出韩德勤求和的目的是缓兵待援的计谋,让我父亲以增援陈毅为由,派兵到东台与陈毅会合。以主力部队占领兴化以北、以东地区,迫使韩德勤放弃反共方针,并立即停止向皖西进兵的举动,承认我党、我军在苏北建立的根据地。
我父亲在盐城和陈毅见了面,这是他们井冈山一别后的首次重复,大家都非常高兴。陈毅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表达与战友重逢的喜悦:“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父亲作为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一生都忠于党的誓言,为革命事业仗义执言。无论顺境、逆境,无论降职、罢官,他都本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始终代表人民说话,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
视觉:张艺梦
统筹:张喜斌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百余位新四军、八路军后人齐聚一堂,纪念黄克诚大将诞辰120周年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