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船专访丨战斗毕生尽瘁,甘为孺子牛的开国少将吴荣正

红船融媒 红船融媒 2023-11-10


1973年10月7日,开国少将、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吴荣正英年早逝。同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授予吴荣正将军革命烈士称号。

▲吴荣正将军

其生前工作过的部队首长和战友们无不为之深感惋惜。兵11师(原喀秋莎火箭炮第21师)党委称吴荣正“对部队的建设,有过令人难忘的贡献”。




年少上征途,举起镰刀锤头。战斗毕生尽瘁,甘为孺子牛。痛华年早逝,丹心一片长留。女儿英雄林立,接班续春秋。





张爱萍上将为悼念吴荣正写的这首《折柳枝》词,不仅总结吴荣正为革命不惧生死,“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德,也表达了自己对烈士后代的关怀。2023年,是吴荣正将军诞辰107周年,他的小女儿吴樱花代表母亲高秀茹接受了红船编辑部专访。


▲吴荣正将军之女吴樱花

吴樱花介绍说:年轻的时候,我们对父亲了解的不多。后来,听了父辈们地讲述,翻阅父亲留下的战斗经历,母亲与战友之间的通信,一些关于父亲的往事才逐渐清晰起来。


01/

他身上的伤疤太多了


我的父亲戎马一生,1932年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红军战士一步一步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参与指挥过许多恶战硬战,从恶劣的战争环境幸存下来,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父亲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太多了,经鉴定有11处重伤。这些伤大都是他在红军时期留下的,那时他几乎年年受伤,甚至出现过一年两次重伤的情况。在解放战争攻打城子街战斗中,他亲临一线指挥,不幸被弹片击中身负两处重伤。

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眉骨上方有一块黑点,小时候他经常抱着我,我老伸手去摸那个黑点。他有时候会阻止,当我问他为什么不让摸时,他说那是一块弹片摸起来很疼。后来,他病重住院,在一次洗脸的时候,感觉弹片所在位置又疼又痒,他用力一抠,竟然把弹片给抠出来了。


他腰部的刺刀伤是在攻打五龙台时留下的。1933年秋天,他们包围了国民党川陕边防军张罗汉的三个团。被截断退路的敌人作困兽斗,历经两天激烈的战斗最终被困在了五龙台一带。

战斗中他用一支冲锋枪,专朝敌人最密集的地方扫射。后来部队和敌人搅在一起,他怕伤着自己人,就向身边一名伤员要了根长矛冲过去,一连刺倒了两名敌人。在刺倒第二个敌人的时候,因为矛子戳得太深,一时拔不出来。这时从旁边忽然窜出来一个敌人,端着刺刀对准他前胸猛刺。他连忙往旁边一跃,虽然躲过敌人致命一刺,但刺刀还是刺进了他腰部靠近肋骨的地方。卫生员发现他受伤时血已经染红了半边裤子,还在咬着牙与敌人搏斗。卫生员见状把他从战场上硬给拖了下去。

吴荣正(右一)在城子街战斗中负伤后在医院和战友们合影

他的身上那么多伤痕都能痊愈,但在他的心里有一处伤是无法抚平的,那就是我的奶奶。有一次他因负伤住在王坪后方医院治疗时,我奶奶知道了他受伤的消息,无论如何都要去王坪看儿子。从腊溪口到王坪一二百里山路,我奶奶是小脚,到这么远的地方是很困难的,家里决定让我叔叔陪她一起去,这样路上有个照顾。

当时的交通、通讯不像今天便利,家里得到他受伤的消息时,实际上已经过去很多天了。所以,当他们风尘仆仆赶到王坪医院时,我父亲已经跟着新部队离开了。

走了这么远的路,没有见到儿子,我奶奶坐在路边伤心地嚎啕大哭。一直到1948年奶奶离世,他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一次没有见面的探望成了母子间的永别。

▲抗日战争时期的吴荣正

老爷岭战役打得非常残酷,他们所在部队弹尽粮绝,自己也负重伤。此时,增援部队还没有上来,眼见敌人已经冲上阵地了,他忍着巨痛率队与日寇展开了肉搏战。在与敌人一对一较量中,身材魁梧的他显出了绝对的优势,赤手空拳结果了三名日寇的性命。

在与第四个日寇长时间殊死搏斗后,他的体力已经基本耗尽了,使出全身最后的力气将敌人摁倒在地,死死地咬住对手的脖子,咬断了日寇的喉管。他所在部队连续9个月无非战斗减员,完成作战任务好,他也因此被授予模范奖章。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咬断日寇喉管时,把两颗牙齿留在日寇喉管的说法。有人还添枝加叶说组织上出钱给他镶嵌了两颗金牙。这些都是民间传说而已,是群众想借此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仰。

讲述先辈故事还是实事求是为好,只有实事求是才是对英雄们真正的爱戴。这次战斗的实际情况是,他咬断敌人喉管时用力过猛,一口牙齿后来全部都松动了。并没有把牙齿留在敌人喉管里,组织上也没有给他镶金牙的事。

02/

虎将的救命恩人


他最后一次负重伤是在城子街攻坚战,差一点要了他的命。1947年2月,他们将国民党的王牌主力新1军30师的一个约4000多人加强团包围在城子街地区。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中午,敌人余部负隅顽抗,战斗打得很激烈。

上级指示17师51团将敌人余部全部消灭,他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右臂和左腿都被炮弹炸成骨折。在零下40℃的严寒中昏迷不醒,当时许多人都以为他救不过来了。幸运的是东野总卫生部孙部长到了前线,仔细察看了他的伤势后,果断组织了十六名同志用担架抬着他,星夜兼程赶到哈尔滨卫戍区总医院,经多位医学专家抢救会诊,万分幸运地活了下来。

▲时任六纵17师51团团长吴荣正(左一)与张兴民政委合影

城子街大捷受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表扬。称赞他“指挥决心硬,部队打得好,打得坚决顽强”,号召全军学习城子街战斗的经验。

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称赞他为“虎将”时说:“虎将吴荣正带领17师51团发起猛攻,89团最后一批敌人终于不得不放下武器,六百多人举手投降。”

战史真实记录了这次战斗:“第6纵17师51团打得很好,51团团长吴荣正受命担负最后的歼敌任务,亲临第一线指挥发起攻击,将残敌全歼,受到民主联军总部表扬……不幸的是吴荣正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右臂左腿全被炸成骨折,加上天气严寒,一直休克不醒,幸得一位技艺高超的日本医生为他做手术,紧急抢救,才挽救了他的生命。”

03/

他们是为革命而生,为国家奋斗的一代人


我们见过他右臂上的疤痕,看上去只有一层皮肤覆盖着骨头,用手触摸时感觉不到肌肉组织。

父亲自己也写过《难忘的一件事》回忆城子街攻坚战中的负伤经过。他说:“如今,我还活着。腿能走路,手能写字,这便是我最大的幸运了。我感谢孙部长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感谢那十六个担架员不辞辛劳护送。也感谢李院长、伊主任和那些医护同志们长达半年的治疗与护理,他们都是我今生难忘的恩人。”

吴荣正(摄于1973年)

除了《难忘的一件事》之外,他生前还写过《夜袭铁关垭》《敌后七昼夜》《奔袭龙仙镇》等重要的战斗经历,如实记录了战斗的细节和自己的真实思想。

看了他留下来的这些文字,深感他们那一代人为国家、为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他们是真正为革命而生,为国家奋斗,信仰坚定的一代人。

04/

“炮兵之王”喀秋莎


1950年11月,奉中央军委令,他率143师从广东北上,到辽宁阜新集结,他担任炮兵第2训练基地司令员,负责改装和训练任务。

把一个步兵团改装成火箭炮团并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他们只用了28天,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改装、训练并投入作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他的笔记里有这样一段描述:“1950年底,部队北上由三个步兵团改装为5个炮兵团。当时师的军事干部不全,短期内完成了接受火炮,车辆,司机和装备部队的任务,在苏联专家协助下,经过28天突击训练部队,初步掌握了火炮技术。于1951年4月入朝参战。”

在“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战役时,火箭炮第21师各团分别配属各军作战。9月1日,203团的24门火箭炮将384枚火箭弹首先射向美7师阵地,打响了火箭炮第21师入朝作战的第一炮。打出了“喀秋莎”的威风。美军惊呼:“中国人放原子炮了!”

▲吴荣正在朝鲜留影


在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209炮团,先后参加10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地打击。209炮团此役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在金城反击战中,火箭炮第21师再次参战。201、205、207团69次齐射,摧毁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和工事,为步兵进攻扫清了障碍。火箭炮第21师打完之后,敌人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天空和大地都被烧得通红。

▲火箭炮第21师领导班子在朝鲜合影(左起:参谋长王亚夫,师长吴荣正,政委吕琳,副师长刘义荣)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如此描述:“这次战役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炮第21师参加了战斗。(5月13日)晚上9时,炮21师准时发射,炮火形成无数道火网,像呜呜的大风刮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全部覆盖,敌人阵地迅速燃烧起来了。然后炮21师马上转移,步兵冲上去了。

▲这是吴荣正在朝鲜防空洞前的留影(请注意将军双脚的袜子)

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火箭炮第21师参战30多次,歼灭敌人10余万人,击毁坦克56辆,汽车230多台,击落击伤敌机24架,洪学智说:“步兵非常欢迎喀秋莎炮兵师,称之为炮兵之王”。

为奖励他的战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撰文:王向明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红船专访丨周海涛烈士:周南女校走出的巾帼英雄,曾是徐特立得意门生

红船专访丨陈福初少将之子陈晓霆:与父辈年代相比,如今的教育缺失了理想信念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