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船专访 | 抗美援朝老兵冯时皎:在战火中度过了青春时代

红船融媒 红船融媒 2023-11-10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每听到这首战歌时,都会让我们想起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场面。当年,青春年少的冯时皎也是唱着这首歌,义无反顾地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八师文工队的一名文艺兵,她在朝鲜一待就是五年。如今,意气风发的战士早已白发苍苍,但当兵的使命和初心却从未忘记。

近日,红船编辑部专访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文艺女兵冯时皎。时光清浅,岁月有痕。虽然已是90岁的高龄,但老人依旧气势如虹、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提起70多年前的巾帼岁月,她的思绪飞快地转动,为我们讲述起了她在抗美援朝中的一些故事。



1

红船专访

瞒着家人报名参军


冯时皎,1933年6月4日出生在江西,兄弟姐妹七个,她排行老二。父亲冯绍裘是我国著名红茶大师,云南滇红茶创始人,当时正在江西试制“宁红”,因此给她取的小名叫“宁伢子”。在冯时皎6岁左右,她和哥哥冯时捷被父亲送到了外祖母家生活。外祖母家在湖南安化东平镇上,冯时皎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平时她和哥哥一起去上寄宿学校,一个学期回家一次。虽然生活在战争年代,但家里的生活还算富足,有外祖母和大哥照顾,有吃有穿有学上,幼小的她丝毫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仿佛战火真的离她很遥远。

▲冯时皎

高小毕业后,冯时皎的父亲回来了,她离开了外祖母家,举家到了长沙生活。与此同时,冯时皎也转学到了长沙的枫林中学,直到长沙解放。

1949年9月,随着大街上扭秧歌的队伍,冯时皎瞒着家人来到湖南军政大学报名参军,被分配到20中队8班,开始了新兵训练的生活。“军政大学和以往的学校不一样,不仅要学习政治课,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军事动作,学习使用38枪。虽然很苦,但是我愿意学。”至今,提起那时的训练,老人依然对那时的自己没有喊苦喊累,没有掉队而感到自豪。

2

红船专访

成为一名文艺兵


在湖南军政大学学习训练了八个月,1950年5月,冯时皎被分配到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八师文工队一分队二班。

▲年轻时的冯时皎(冯时皎之女供图)

文工队主要是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工作,冯时皎所在分队是搞戏剧表演和舞蹈,分队的队员们都没有接触过文艺。为了培养她们,队领导安排冯时皎、班长宫昭秋及几位战友,去炮五师文工队学习中国腰鼓。她们每天用嘴打着节奏:“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把队形和位置用笔画下来手舞足蹈。由于刻苦练习,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她们就学完了所有的动作,大家也累得腿都抬不起来,连床都上不去。

“学腰鼓的时候,我把男队员的动作也学会了,返回文工队的时候,我把动作教给留队的队员。演出的时候,因为缺少男演员,我就女扮男装串演。”

当红船编辑部问道表演节目之前是否要进行舞蹈创作时,冯时皎说:“刚开始,我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创作,要表演什么样的舞蹈,就找专业的舞蹈老师来教。学会后,排成节目进行演出。”

由于冯时皎学的快,学的标准扎实,第二年她又被派往哈尔滨特种兵政治部文工团,学习摩尔达维亚舞、白俄罗斯舞、苏联红军舞等多个舞蹈,还学了一套芭蕾舞的基本动作。

回队后,冯时皎就当小教员教大家一起练习。当时,炮兵第八师文工队有一位美术教员,他为几个苏联舞蹈设计的服装精致漂亮,加之冯时皎与战友表演的动作新颖、彪悍、风趣,深受指战员们的喜爱。

3

红船专访

入朝第一天遇险


1951年秋天,炮八师文工队一行20多人随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冯时皎就在其中。对于这些新兵来说,这是极大的考验。

刚过鸭绿江大桥,傍晚天还没黑,她们的车队就遇上了敌机的轰炸,指导员一声令下:“全体下车到山坡下隐蔽!”可有几个队员下车后又回过头高举双手,高喊着:“我的琴,我的鼓!我的乐器!”后来队长着急了:“你们要命还是要琴?赶快隐蔽!”敌机在她们头上盘旋轰炸,情况特别危急,但文工队的队员还是不肯离开,他们说:“乐器就是我们的武器,我们要与乐器同在!”这时一架敌机俯冲扫射,打中了另一辆装有文工队供给的车,燃起了大火。后来文工队到了朝鲜只得吃兄弟部队的援助给养。

▲冯时皎(右一)在朝鲜与老乡合影(冯时皎之女供图)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冯时皎说:“我们当时都很年轻,十七八岁,根本就不知道害怕,也不知道隐蔽。每个人手里都有乐器,把保护好乐器都当成任务,都不愿意丢下,就傻傻地站在那。” 

到朝鲜以后,生活很艰苦。没有营房,文工队的小姑娘就和男同志一起和泥、打土坯,自己动手盖干打垒;没有床,就铺上草垫睡在地上,班长睡在最外面为大家挡风。

4

红船专访

他国遇亲兄


令冯时皎想不到的是,在朝鲜战场上,她竟然遇到了自己的亲哥哥冯时捷。


冯时皎清晰地记得她和哥哥重逢的那一天。那天,她正在排练节目,有战友对着她喊:“冯时皎,你哥哥找你!”冯时皎回了句:“瞎话,我哥哥在武汉呢,他来找我干啥!”战友说:“是真的,他已经来了。”

冯时皎马上跑过去,果然看到了她的大哥冯时捷。原来,冯时捷跟随炮五师入朝,后来编入到了炮八师,教战士们文化课。

冯时皎看到大哥后,立马跑了过去,还像小时候一样两只手搂着大哥的脖子,两个腿缠着大哥的腰,对大哥说:“你咋也来了?”大哥对她说:“我们战友说,你叫冯时捷,炮八师文工队有个叫冯时皎的,跟你是什么关系啊?”“那是我妹妹呀!没想到还真的是你啊。”

这场戏剧性的相见,成为了冯时皎终生难忘的回忆。

▲年轻时的冯时皎(冯时皎之女供图)

5

红船专访

创作舞蹈《炮兵战斗在老秃山》


在朝鲜,文工队除了平时的舞台演出,还要经常下连队到前沿阵地进行慰问,鼓舞斗志,在战士们中间体验生活,教战士们跳集体舞。

▲慰问幼儿园

文工队虽然是在后方,但依然是战场,慰问演出时,也会遇到险情。冯时皎回忆道:一天,她们正在为战友们演出,突然听到领导喊:“飞机来了!飞机来了!”顿时,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赶紧把最显眼的红绸子收起来,然后各自寻找掩体。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工队开始搞起了创作,自编自导自演,“刚到文工队是学现成的,但是不能总是用别人的东西。”


有一次,在老秃山阵地,战士们详细向文工队队员讲述了六次攻打老秃山的经过。战士们的英勇顽强让文工队的几名编导受到了启发,他们决定创作关于攻打老秃山的作品。

谈及创作《炮兵战斗在老秃山》的初心时,冯时皎表示,是因为炮兵连队打得好,为了给他们庆功。

创作初期,为了表现战斗力,冯时皎及其他队员还深入到炮兵连队进行实地学习体验,一点点的学习如何使用大炮。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学习和编排,文工队根据老秃山战役和亲身的体验创作了诗歌朗诵歌舞《炮兵战斗在老秃山》,诗词由文工队员李香亭组稿,音乐由郭林春编曲,舞蹈动作及编排由冯时皎负责。

这个节目演绎了从炮兵连队修筑阵地、盖掩体、再把大炮拉入阵地,调整炮位,到一炮手观测镜,二炮手拉开栓,三炮手填炮弹,只等指挥员一声令下:开炮!炮弹就飞出了炮膛,打到敌人阵地,遍地开花的很多情景。她们将战士们的操作动作牢牢记住,编成了舞蹈,形象地反映了炮兵作战的战斗场面,使部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节目参加了志愿军文艺大汇演,获得了一等奖。还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慰问团的节目之一。

▲90岁的冯时皎

心底珍藏着峥嵘岁月,勋章上凝结着珍贵的荣誉。冯时皎1951年入朝,1955年才回国,她用她的青春和亲身的经历为这段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撰文:朱向锋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红船家风故事丨爷爷唯一的“缺点”是“不懂生活”

开国少将钟元辉之女钟洪江:父亲与母一别竟成永别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