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吃各的,别抢啦!写在疫病横行之际

麦瑞 探文化遗产 2023-05-22

新冠病毒的爆发让多少国人足不出户,自己在家丰衣足食。无聊的日子里系上围裙舞动刀铲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顶级厨子。有网友笑谈:失业的不仅是旅游业,疫情过后炸油条的、卖凉皮的、做面包奶茶手抓饼的都会相继失业,因为在家抗疫的勇士们都会做了。



    



做好了饭要怎么吃呢?当然是一盘盘端上餐桌家人围坐在一起一人一筷共同食之。热闹的家庭氛围是有了,但是,这种进餐方式真的卫生吗,安全吗?2003年非典肆虐,很多餐厅纷纷采取分食制方式,然而非典过后,我们又回到了自己的老路上,即便是一些餐厅里准备了公筷公勺,多数人也并不使用,毕竟一个“锅”里吃饭香嘛,我们中国人祖辈都是这样的呀!


家宴



然而,我们的先祖以前是这样吃饭的嘛?其实不然。还是看一看下面的图片吧。



汉代宴饮图



其实,商周到两汉之际,人们用餐是讲求分食的。


《礼记·曲礼》曰: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意思是说:用餐的礼仪,带骨的肉放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放在右边,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人的右手方。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盛肴胾的器皿之外,离人远些;醋和肉酱放在盛肴胾的器皿之内,离人近些。蒸葱放在边上,酒和浆放在右边。如果还要摆设干肉,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西周早期 蝉纹俎,   俎:放食物或祭品的案


可以看出,周代时贵族用餐是一人一份,饭食放在每人面前的食案或托盘上,用餐者席地而坐,这是进食的礼节。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桌椅,人们坐在席子上,所以食案不高也不重,沉重高大的餐具可以放在地上。


彩绘漆几 西汉 

斫木胎。长方形,平底,底部四角有高仅两厘米的矮足,案内髹红、黑漆地各二组,黑漆地上彩绘红色、灰绿色云气纹。内外壁黑漆地上绘红色云气纹。器底髹黑漆,红漆书“轪侯家”三字。出土时,案上放着五个盛着食物的小漆盘、两个酒卮和一个酒杯。盘上放串肉的竹串一件,耳杯上放竹筷一双。漆案上的摆设,反映了汉代的分餐制。


最早的“筵席”指的是坐具,筵是比较粗糙铺在地上的“大席子”,然后再铺小席-坐垫。

汉代宴饮图,图中人物均坐在席上


《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这个就不需解释了,当然是地位高的人座位更舒服些。

             

西汉铜镇

             

战国铜镇

  镇:压席角或帷帐之用


至于餐具,簠、豆、簋、盨等等器具公侯贵胄如何使用都有讲究。周人重礼,《周礼》对于饮食器具,食物及座次等一系列的要求拉开了不同阶层之间的距离,也使得统治者的权威在宴饮上得以体现。那时的列鼎制度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簋 gui

簠 fu

盨 xu


《礼记·礼器》曰: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即便民间宴饮也应遵从礼仪。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豆是盛放菜肴用的,上面所讲,六十岁的人三个菜,七十岁四个菜,八十岁五个菜,九十岁六个菜,不管老人吃不吃得下,周朝时对老人的尊敬确实是值得赞赏的。





波纹豆 春秋            窍曲纹簋 春秋


汉代则依然采用分餐制。汉代的宴饮很多,在夏至、冬至、伏日、腊日、清明、端午、重阳等等重要的节日经常举行聚餐。宴饮时座次的安排要遵从礼仪,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旁形成两列。座位的朝向,也有尊卑之分,坐西向东为尊,坐南向北为卑,坐东向西为陪侍。尽人皆知的鸿门宴上,就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沛公很显然就坐在了低下的位置。



汉代宴饮百乐图


当然,我们也从一些墓中壁画和画像砖石上发现了夫妻同案宴饮图,但那是表达夫妻间亲密关系的,一旦三人以上的宴饮就都是分餐制了。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那么,我们的祖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为合食了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开始被影响和变化。到了唐朝,家具也发生变化了。胡床是汉魏时期传到中原的可折叠椅子,坐在上面双脚可以下垂,由于胡床等胡人家具的影响,唐朝时凳子、坐墩和椅子开始逐渐普及,桌案的腿也加高了。


唐代宴饮图(韦氏家族墓壁画),同桌饮宴


使用这种桌椅,围坐在一起更加舒适和方便,加之菜品的逐渐增多,于是人们的饮食方法开始发生改变,围坐在更大的桌旁共同用餐的合食出现了,这时的合食和分食共同存在着,人们的坐姿也是各种方式,有跪坐、垂腿坐,还有盘腿的胡坐式。


另外,唐代餐厅食肆的发达也让高桌合食普及起来,毕竟分食所需要的各种餐具桌椅都更多一些,并且合食更加节约场地。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虽有同桌但依然分餐而食


于是到了宋代,合食就成了主流,用餐的状态就和我们现代人没有本质的差别了。以后的朝代更是如此。


宋《春宴图》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就有了酿造酒,商朝人更是爱酒,考古挖掘出来商代的酒器尤多,周代大盂鼎上的铭文更是认为商朝的灭亡是由于官员酗酒所致。先秦时喝酒的礼仪繁多,尤其是君臣贵胄,不管是酒器还是座次,和用餐一样都是要体现出不同阶层人士地位的尊卑。酒与餐是不可分割的,合食可以增进聚餐人的感情,即便是喝酒,推杯换盏的距离也近了。


西周 大盂鼎


随着餐食种类的增加,在一个餐桌上用餐倘若每人一套相同的饭菜,的确摆放不下,并且先秦时期严苛的贵族礼仪制度慢慢淡化和改进,加之高桌高椅的普及,分餐时的繁杂礼仪逐渐被合食时同桌用餐时座次的安排、上菜的次序以及布菜敬酒的顺序等合餐礼仪所替代。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然而,合餐就真的好吗?

---毋庸置疑,这种用餐方法有碍健康。


一次次病毒的爆发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了飞沫传染的可怕,然而同桌用餐时餐具由口到盘的往复使用当然也会把这种传染性的病毒释放开去。虽然新冠病毒传播性极强,不仅仅是规避合食就能避免传染的,但是还有更多的病菌是可以通过合食而散布开来的。甲肝病毒和幽门螺旋杆菌就是如此,当然还有引发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梅毒等等传染病的其它众多病毒。中国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很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会食所致,而这种病菌不仅可以导致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还有引发胃癌的风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使


让人欣慰的是,当下的很多中餐宴会或高档餐厅都已经使用了公筷公勺来避免传统会食带来的种种烦扰,但是一千多年来的积习的确不容易更改,加之中国特有的酒文化的助兴,让分食似乎显得不近人情,多此一举。然而,疫病的一次次突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痛楚和教训,科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确能让我们受益。


敦煌108窟壁画,宴饮图


写到这里,小贰不觉想起西方人的饮食方式,西方人从古至今一直采用分餐制,以至于现在西方的所有中餐馆为适应当地的文化,每一菜品都必备公勺。那么古代的西方人到底是怎么用餐的呢?好奇的小贰就探究了一下古罗马人的用餐习俗。


古罗马人用餐的基本布置和描述用餐的画作


奥古斯都时期有地位的罗马贵族用餐是斜倚在沙发上的,每个沙发上可以容纳三个人,每只沙发旁边有一小桌,还真是有点类似古中国时期的小案,不过比我们的案几要高一些。菜品上来大家端着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用手抓取着吃,当然用餐前都是要净手的。一道菜用完,伺候的奴隶会再上另外一道菜。半躺着吃饭,古罗马人还真是颇会享受的呢。不过,他们是用手抓着食物吃饭的,这一点可是不如我们的祖先文明。


青海博物馆宗日遗址骨质刀叉勺(距今5000年左右)


使用刀叉吃饭十三、四世纪才在欧洲普及,而最早的餐叉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时期的中国西北城市武威,那时候的餐叉为三齿骨质,后来中国人开始使用筷子,餐叉的使用就少了。


十八世纪的伦敦


小贰并不崇洋,但是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在雾霾下不再罩上口鼻,似乎它对自己的影响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新冠病毒的肆虐却让每一个人在死亡面前不再大意。


其实,分餐并不难,不一定要每人一案,只是多几个盘子,亦或几把公勺、几双公筷而已。回归过去,就权作是一种用餐礼制的复兴吧。


真正困难的,只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认知而已。




----------  本文参照:王仁湘《品味中国》----------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