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早味教师节怎么过?

小贰 探文化遗产 2023-05-22

过去老师的工资够“买房吗”


教授月薪400-600元,你以为你看错了,其实不然,这是民国时期大学老师的工资。民国时期大学老师的工资普遍比小学老师要高很多,根据1919年的“ 教育法令汇编”记载,小学老师只有8-60元的工资。可能大学老师在下馆子、看戏时,小学老师还在菜市场里砍价。


从左自右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鲁迅先生就用了写书所得的四百元版税,在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座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可见在民国,如果你是一位大学老师,那么不用攒就可以轻松拿下一套老北京四合院了!


为什么民国时期老师的待遇相差这么多呢?古代老师工资待遇又是怎么样?有没有教师节?当天他们都要干什么呢?


—古代老师授课图


有时皇宋代皇帝经常以赏赐的形式关心并奖励“经筵官”(给皇帝读史书、翻译文献的官员统称)。当经筵官读完一本书时,皇帝会按照规定赏赐他们绫、绢。神宗朝元丰改制后,侍读和侍讲变为正七品官员每月工资十贯。 随着生活水品提高,元丰八年侍讲、侍读官的工资涨到三十贯了。除了正常工资、皇帝额外的奖赏,他们还会被皇帝经常请吃饭呢。


如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曾在龙图阁宴待侍讲学士邢。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以读《后汉书》终篇,赐讲读官宴于资善堂。


在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仁宗赐给翰林侍读学士杨安国铜钱五百贯。五百贯在宋仁宗时期,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宋朝百姓每天的收入只有100文,也就是一个月大概只有3贯的收入。


(等等小贰,去拿计算器了)一贯钱等于一千文,一石(现代118斤)按照大米当时卖700文左右算(米价是波动的),一斤大米就是0.006贯。按如今大米一斤3元换算,一贯就是五百元,那五百贯就大概是现在的二十五万了。杨安国老师不用坐轿了,在现代用这些奖金差不多能换一辆基础版特斯拉model3了,穿越到现在依然环保哈!看来古代老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了。


—宋仁宗年间的嘉祐元宝


除了皇帝会赏赐老师们以外,在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孔子诞辰和塾师生日这几天,学生们也会给辛勤的老师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名“节敬”,小名“三节两寿”。 


清代官学老师以教授、助教为主,他们的官品一般是七、八品,跟清代知府是同等级的官职。拿清代知府每年的正俸为45两银子举例,此外还可得到每年680-1400两左右的养廉银(清代官员薪资制度)。养廉银是正俸的15倍,甚至有可能是31倍之多 。而私学江西书院山长(学校的校长,书院创办者)的工资平均在150-200两。虽然山长跟官员一样有过节补贴、饭补等奖励,但书院老师远远比不上有编制老师的工资高,奖励多。



—清光绪年间白银样式



万世师表


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为了巩固政权已经有了学校,用来培养自己的子女。夏朝的学校有“痒”、“序”(射箭的场所)、“校”三种。在夏朝的基础上,西周时期的学校制度更加完善,出现了“国学”、“乡学”。但在教学内容上是没什么差别的,以“六艺”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盛行,人人都可以上学,不光是贵族的小孩了,哪里都是讲台,哪里都能学到知识。孔子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改革教育的第一人,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等。影响至今啊!



古代“教师节”当天要拜孔


在古代教师节可比现在隆重多了,老师总体的社会地位会很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更是与“天地君亲”并称。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护的。最早的“教师节”出现在汉代,并且跟孔子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像


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汉高祖刘邦驾临曲阜,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历代皇家祭孔的先河。后来随着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孔子庙,祭孔活动开始走向全国。


在以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由此可见,孔子诞辰这天,就是最早的教师节了。 


—现代祭拜孔子活动


祭拜孔子是孔庙的首要功能,也是孔庙的根本功能。从最初鲁哀公因孔子而将孔子故居改为庙宇开始,再到汉高祖亲自祭拜孔子, 开创了帝王祭拜孔子的先河。无论孔庙经历何种波折,都没有改变祭拜孔子的意义。


—曲阜孔庙



古代老师也得考试 持证上岗是基础


“非师范生有必要考教资吗?”这是当下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现在对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和考试难度越来越高,而在尊师重教的古代,想成为一名教师,当然也并不容易。古代有官学和私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中央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主要是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私学,是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学校教育制度之内,由个人建立、经营管理的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公立和私立学校差不多。


西汉以前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举荐,不需要从业考试。推荐的时候可不是仅凭关系就能被朝廷聘用的,还要有保举状,相当于现代的“证明信”。当老师的人要确保自己有知识学问、道德品行要好、身体健康等等,也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举荐人还要在“证明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来要是他举荐的人出了问题,也是要追究举荐人责任的。


东汉开始想要成为太学博士,就要通过太常寺(今天的教育部)主持的考试。汉武帝时期,太学博士首设五经博士,分别教授学生。到了东晋统称为太学博士。官六品,掌教授太学生,咨询,参议礼仪。掌教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之曾孙为太学生者,位次国子博士。


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形成了完整的官学制度,教学管理非常严格,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要做出考核。俗称一年一小考,三年五年一大考,业务、品德、教学效果都是要考核的内容,成绩分为九等,想必老师们考试时也是心惊胆战的,生怕自己考不好,不能再继续教书。


—韩愈 国子监四门博士


《登科记考》中,“讲授多少”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宋朝出现了民办书院,但官学的考察依旧没有放松,熙宁八年(1075年),“教官试制度”开始实施,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师资格考试。元丰元年(1078年)全国州县的能够成功诚为老师的只有53人,考试制度十分严格。


—《登科记考》 清 徐松撰


当然了,别以为当上了老师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古代的教学成绩也和“升学率”挂钩。在汉代,教师业务考核,主要看教学量。课程上够了就已经合格了。


后来的明朝,朱元璋亲自推行“学管课法”,老师能不能升官也得看学生给不给力。平常考核中,要是学生三个月内成绩平平没有进步,老师就要被“罚米”,也就是扣“工资”。期末考试要是再没有长进,老师就要被“训导”。当不合格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除了教师要被处罚、当地的地方官员也要受罚,接受“笞刑” 。可以想象那时候的老师也不容易啊!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地方官员还要挨打。还是现代教育更加文明,最多也就罚俸而已。


隋朝就已经存在的国子监,可以说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了。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格,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曾经因为国子监学生,在吏部安排的考试中“不通经书”成绩太差,将国子监司业(副校长)治罪。甚至学生成绩好坏直接影响老师会不会被发配,朱棣真是扛起了明代教育的大旗,太严格了!


—明成祖朱棣像


古代老师头衔多 碰见他们问声好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教师还有很多称呼,而且有些还很陌生。快来跟小贰一起看看吧。

不同称呼

开始朝代、职位


学官


 

汉代文学教师的称呼,学官还指掌管学校教育的教官。


师长


既指众官之长,更是对老师的尊称。


西席


又称西宴、讲宾,是汉代对老师的尊称。


山长


山中书院老师的称谓,此后,“山长”成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师傅



汉代起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保

虞夏开始,商周延至,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先生


春秋战国时期,对教师和年长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夫子


春秋战国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博士


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教授


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武帝时,官府设立“太学博士”一职,教授学生。

助教

隋朝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古代拜师送礼叫束脩


束脩礼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属于先秦古礼之一。最早的束脩礼是士大夫之间互相赠送礼物,来表达礼尚往来的意思。所以最开始束脩并没有给老师见面礼的意思。从唐朝开始,束脩才成为学生为表达敬意而献给老师的见面礼。


—孔子授课图


所以说束脩到底有哪些东西呢?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拜老师可不能空手去。开学那日,家中父母一定会早早为你准备好六礼束脩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的瘦肉条,是用来表达弟子心意。在孔子时期,干瘦肉条也相当于学费。


—束脩六礼


在唐代,束脩礼更加注重完整和细节。学生们通过一整套拜师学艺的系统礼仪规定,把见面礼送给老师并且完成整套礼仪,方才代表着双方长期师生关系的建立。唐代束脩礼成了一心求教的儒生所注重的细节。束脩礼也被作为将儒家思想道德和实际礼仪相融合的产物,成功纳入了国家礼仪。在中央官学和地方州县,学校都被要求学习规范的束脩礼。


唐末五代以后, 私学地位明显抬升, 到了宋代更加繁荣。私学中的束脩礼有了更多的意义,开设私学的校长老师们通过收取学生的束脩之物来维持日常所需。束脩也从之前的帛、干肉等实物逐渐演变为后来流通的白银。


元明时期束脩礼虽然存在,但不被重视。 清朝以后,束脩又变成了官员家中,幕友(明清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分管刑名、钱粮、文案等,由长官私人聘请)的工资。比如“幕友顾崇伯,出自胥吏,精于书算。制府在杭,倚如左右手,束脩厚至五百金”。 


    明伦堂  古时有一定地位的社会精英们讲学论道的地方

束脩一词从一开始的干肉,到自我约束,严于律己,再到宋代以后的经济收益,直到清代专门指代一类人的收入。其中的变化原因与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时老师怎样管理不听话的学生呢?


先秦时期的官学初具规模,夏代对学生的管理既注重约束,也有感化。老师们采取惩戒与感化相结合,即恩威并施的方式来规训学生的行为。


周朝,老师就有动手惩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尚书·舜典》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扑” 是槚楚(jiǎ chǔ),是老师们体罚学生的木条荆条,通常用它“笞尻”,也就是打学生屁股。原来在周代就已经有了打屁股这样的惩罚,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在现代打屁股都是通用的惩罚方式哈。🤦‍♀️


—拜师礼


官学学生,如果出现不尊敬、悖逆老师或与同学不合,打架斗殴的现象,在隋唐时期, 会被解回原籍。严重的甚至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明代的中央官学特地设立了一个“绳愆(qiān)厅”。用来惩戒博士以下的所有教职员工和监生,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一旦出现违纪学生,必须严肃处理。国子监对入学、对监生管理非常严格, 不能乱议时政,更不许上书陈合。如有违反就被惩罚,“绳愆厅” 内的红条凳,就是让受罚者趴在上面用竹条抽打的刑具。犯规严重者甚至会受到开除,充军,戴枷乃至杀头的处分。


—绳愆厅复原图


私塾与官学对待学生犯错这件事上同样管理得十分严格。一旦学生犯错,老师不仅会惩戒弟子,还会对他的家人做出惩罚。


别怕!也不是所有老师只会体罚学生的。有的老师也会用相对幽默的方式来劝诫学生。汉代塾师边韶,因为肚子比较大,被学生们嘲笑。他对学生们说,我虽然看起来大腹便便,但是肚子就像装四书五经的容器,装着一肚子的知识。我哪里是在睡觉,其实是在与周公孔子这些古人用意念相谈。那么“我”来问你们,嘲笑先生出自哪一部典籍啊?无疑,善良宽容的老师让学生们惭愧,从此便认真学习啦。


可能你会觉得古代教学这么严苛,那学生岂不是每天除了规范自己的言行还有就是学习了。其实那时,对待学生也有人性化的一面。 在上学期间,国子监的学生会有寒暑假的!除了平常会放旬假,每十天休息一天。到了农历五月农忙的时候,还会放一个月的假期,让学生回家帮忙做农活。入秋时节还会给学生放假,让他们回家去取冬天过冬的衣服,是不是已经很不错啦!


—《清沙馥书馆儿戏图轴》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常常比父母要多;而学生时代良师的启发,往往是会影响人的一生。小贰以为,彼此尊重,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而对老师解惑授业的敬重,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