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湾区这5年——创新成高频词,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荔视频 2024-04-01

编者按: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迎来正式发布5周年。

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融合发展难度最大的,因为这里是“一个湾区、两种不同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其复杂程度在全球绝无仅有。

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排除万难,以创新驱动,结出硕果累累: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有效量为67.2万件,占全国的13.5%;“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湾区也努力探索制度创新,打破制度壁垒,为各方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在《纲要》发布5周年之际,恰逢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让我们一起看看,创新的“引擎”是如何牵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

前海夜景(图源:资料图片)

今年1月30日,一场互动热络的粤港澳青年创业者合作发展交流会在广州天河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行,在交流会上,“拜师仪式”别开生面,基地为在穗创业的港澳青年安排了港澳籍双创导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内地创业路上有港澳籍先行人。

来自中国澳门的黄景禧律师,就是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律师世家的黄景禧,是首批获得大湾区九市内地执业资质的港澳律师,他将用自己对澳门和内地法律法规的深厚积累,帮助在穗创业的澳门青年走上正轨。

港澳律师在大湾区九市获得执业资质,这在以前不可想象。

在“一国两制”下,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保持着各自的基本法和特区的法律法规,和内地法律法规有诸多不同之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大胆喝下“头啖汤”的创新元素贯穿其中,是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5年前的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创新”也因此成为一个高频词。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创新,已经成为牵引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密码。

技术创新:

湾区发明专利增长爆棚 专利有效量占全国一成

技术是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创新进入到发展快车道,不论是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还是发明专利成果,都是层出不穷。

2023年11月28日,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仪式在澳门举行。作为中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中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澳门中联办主任郑新聪、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等出席投入使用仪式

2023年5月21日从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是港澳高校首颗科学卫星,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新模式,树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的新范例。

而在3个月后的8月25日,一颗名为“香港科大-雄彬一号”的多光谱光学卫星同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用以监测与全球环境、灾害及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遥感数据,这是香港高校首颗科学卫星,自此,港澳高校在2023年实现了“双星高照”。

服务国家航天事业大局,是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澳门科学一号”项目落户于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0月挂牌,是我国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参与我国嫦娥系列及天问系列所有深空探测任务,致力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研究,从事科学数据研究、载荷研发等相关工作,取得卓越的成绩。

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体样品分析实验室(图源:澳科大官网)

依托内地深厚的科创基础和底蕴,结合港澳科创机制优势和国际化人才队伍,5年来这样的港澳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挂牌,成果涌现。结合澳门中医药方面的产业优势,澳门科技大学还挂牌成立国内首个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文大学等高校已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明专利数量,往往可以看出自主创新的“含金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有效量为67.2万件,占全国的13.5%。

过去5年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始终把创新当作发展密码,已厚积薄发成果倍出。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

制度创新:突破壁垒加速融合筑建更大发展舞台

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融合发展难度最大的湾区,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其复杂程度在全球绝无仅有,相比技术创新,排除万难打破制度壁垒,大湾区制度创新5年来已结出累累硕果。

“如果一位澳门青年来内地创业,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比如劳动合同,内地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五险一金,但如果在澳门,企业只需要为员工提供很便宜的社保费,所以如果是1万元月薪,那就基本上就是1万元;而如果双方要解除劳动合同,内地普遍存在劳动赔偿,如果双方有分歧还有劳动仲裁,最后才到法院解决,而在澳门签订劳动合同甚至可以用口头形式,而不用书面约定,没有劳动仲裁,双方直接法院见。”提起粤澳两地在法律法规上的差异,黄景禧举了几个最常见的例子,这些都是在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会遇到的“制度差异”。

2021年12月,黄景禧成为横琴首批澳门籍劳动仲裁员 。(图源:南方日报)

身兼湖南省政协委员、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职务的黄景禧告诉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过去几年,他和律师小伙伴们频繁来往于内地和澳门之间,帮助在内地创业创新的澳门青年、澳门企业了解涉及劳动、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内地法律,也帮助首次进入澳门的内地企业,了解特区法律,“起到的是一个用法律来保驾护航的作用。”

2018年,黄景禧就来到横琴发展,2019年,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与来自湖南、香港的律师事务所,在珠海横琴联合创办了粤港澳三地联营律师事务所,彼时,港澳律师还没有办法在内地执业。

一个重大转机出现在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等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这一创新决定,解决了长期以来港澳律师无法在内地执业的难题,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2021年,黄景禧与父亲黄显辉、姐姐黄淑禧一同参加了首次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黄显辉也是澳门资深的法律界人士,更是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华人律师,这个律师世家,以法律为桥梁,拥抱大湾区发展一度传为佳话,“说实话,那场考试还是颇有难度的,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考试内容包括了主观和客观题。”黄景禧回忆说。

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结果公布之后,黄景禧(前排左六)与父亲、姐姐以及其他澳门律师共同庆祝

港澳律师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是《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在制度创新上的典型案例,2023年4月,这一案例上榜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公布的20个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

在这20个案例中,有很多都带有鲜明的“首次”、“首创”字眼,包括首创“合作查验、一次放行”边检查验快捷通道模式,实现内地与港澳口岸快速自助通关;广东财政科研资金打破“钱过境”政策障碍,首次实现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港澳自由流动,聚焦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跨境流动,创新突破了不同法域之间的制度壁垒,探索三地人车往来、跨境执业、资金过境的新模式新路径。

前海合作区首创的“创新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也成为了20个案例其中之一。在外界看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高地的前海,制度创新已成为前海最鲜明的底色。前海合作区建立13年以来累计推出80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8项全国复制推广,成为“一国两制”框架下先行先试、引领制度创新的“策源地”。

服务创新:湾区1小时生活圈梦想成真

今年1月底,一位活跃在B站上的中国澳门UP主“中国芯澳门”又更新了,瞬间引来无数内地粉丝“围观”。

这一次,他再一次驾着自己的宝马爱车北上来到珠海。因为爱车有点小毛病,他找到珠海一家汽修厂把爱车的小毛病全部修好,内地汽修厂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价格不仅比澳门便宜,还有国产(指华晨)宝马的零配件,服务上也是全程微信发布图片事无巨细,比在澳门修车划算多了。

2023年以来,这位UP主是已经开着爱车把珠海、中山等珠三角城市逛了个遍,来到大湾区,品尝不一样的美食,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修车服务,感慨内地特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甚至每次回到澳门都要把爱车加满油,在去年3月一个获得3.8万播放量的视频上,“中国芯澳门”写道:“澳车北上,让港澳同胞有认同感、获得感、亲切感、融入感、生活感、参与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3年1月1日,“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像“中国芯澳门”这样的港澳人士驱车通过恢弘的港珠澳大桥来内地自驾游已经成为了日常,而在政策落地之前,港澳车辆进出内地,必须持有办理门槛很高的“粤Z”港澳牌照,普通市民遥不可及。

2024年春节期间,港澳车辆北上数量创下新高(图源:央视新闻)

迄今为止,“北上”港澳车辆已破150万辆次。据拱北海关统计,截至今年1月16日,该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已累计验放“北上”的香港、澳门单牌车150万辆次,“澳车北上”“港车北上”通关量突破第一个50万辆次用时7个多月,第二个50万辆次用时3个多月,第三个50万辆次用时仅2个多月。

2023年,北上消费更是成为“深港1小时生活圈”的关键词。2023年,深圳山姆、海底捞等商家,更是成为持续吸引港人北上消费的必到“打卡点”,港人把深圳各大商圈挤个水泄不通,而在今年1月12日,位于深圳的大型美资仓储式会员制超市深圳开市客开业,刚开张就大排长龙,不少专程赶来的港人在购物车里堆满水果、肉类及零食,北上消费的高热度延伸到2024年。

香港入境处的数据显示,在整个2023年,有5334万人次港人“北上”,相当于每位港人1年来了7次之多,在深圳开市客开业的今年1月12日这一天,香港居民有21.86万人次经不同口岸到内地,13日有29万人次,两天加起来有超过50万人次,按周增加超过一成。

2024年1月,深圳开市客外汹涌的购物大军(图源:网络)

除了深圳各大商圈服务体验好、价格很实惠之外,当地各部门也创新服务,推出了不少有利于港人北上消费的措施。去年9月深圳发布的促进消费21条措施就提到,鼓励全市零售、餐饮、住宿、文娱、景区等经营商户面向持“回乡证”的港澳居民推出注册、预约、查验、积分等服务,在全市打造10个以上港人旅游消费服务示范街区。

这些创新服务措施还重点提出,要完善跨境支付环境。支持港澳居民在深圳办理取现业务和开办内地银联卡,提升数字人民币账户与八达通等港澳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互通水平,扩大微信香港钱包、支付宝香港钱包、港澳版“云闪付”钱包、港澳本地“银联系”钱包等跨境电子钱包在深圳使用范围,支持开展面向港澳居民以及深港、深澳异地家庭和亲友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跨境消费活动。

而在《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中指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要》发布5年来,这一发展目标正在加速实现。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源 | 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经纬线工作室

编辑 | 杨爽

审核 | 梁苑

往期推荐

再刷刷12306?多地增开至广东列车

张颂文一条评论回复火了!网友:我一辈子学不来的情商

买不到返程车票不能按时上班,算旷工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