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被封,强制办证!当地通报
南都社论:
未获许可不准小作坊炒茶,就能提升产业质量?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张家界农业局把炒茶叶的机器贴封条,不准农民自己炒茶”,引发关注。3月30日,南都记者从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视频中陈某的经营加工点因未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查处。通报称,一直以来,茶农自产自用莓茶均可自行炒制。
通报有种玩文字游戏的意味,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茶农是不是可以自己炒茶,而是当地是否突然不允许茶农在没有办证的情况下,以营利为目的自己炒茶。
视频发布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关部门要求茶农办生产许可证是“近期”的事情。当地并没有就这点展开,反而用“一直以来”这样的字眼,以此凸显茶农炒茶的非法性。但是,如果一个行为原本合法,因政策调整突然变得非法,是需要详尽阐述合理性的,不能通过文字游戏或几句套话免除责任。
同时,允许茶农的茶叶自产自用其实不需要特别回应,就像自己在家种菜,无论怎么种,用什么方法种,只要是自己吃,监管都没必要介入,这是责任自负原则的体现。
农产品除了要自己用,还要拿出去卖或者卖给批量收购商,增加家庭收入。对于茶农来说,要么卖鲜叶给加工商,要么自己炒制之后再卖,这应该是两条传统的销售路径。根据当地通报:视频中陈某的经营加工点因未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查处……同时,积极引导茶农对莓茶经营加工点进行规范,符合条件后可正常生产经营。如此看来,事件的逻辑就很清楚:只有先办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方可“正常生产经营”。要办许可证,就需要花钱对生产场所、设备设施等进行更新,毫无疑问,这会增加茶农的负担。
综合多方信息,之所以设立该项行政许可,是因为当地想要提高茶叶产业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因小作坊生产标准不一,确实可能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情况出现。但仍需要考虑两点:第一,在各领域市场准入越放越宽的大趋势下,是否要收紧市场准入。对此,可以参考《食品安全法》将“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明确,食品经营者从事解冻、简单加热、冲调、组合、摆盘、洗切等食品安全风险较低的简单制售的,可以适当简化设备设施、专门区域等审查内容。可见,以放宽准入活跃市场经济、维护小微经营者权益与积极性,是近年来的主基调。小作坊茶农也是小微经营者,需要考虑政策是否会对其施加过高的负担。
第二,提升茶叶产业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是产业发展问题,宜用产业政策来指引,是否有必要采用限制准入的刚性手段实现发展的目标,或者是否可以采取替代政策以尽量减轻茶农负担?说到底,食品有害健康与食品品质不高是两个问题,对于后者应坚持引导为主的策略。同时,替代策略也可考虑以红黄牌的方式对投诉较多的茶农进行警告、停业。
另外,政策工具箱也并非穷尽了所有手段。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将坚持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动,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予以支持。若当地真心认为提升产业质量十分重要,可考虑将其纳入设备更新的方案中,用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第三,从施政伦理来讲,当提升产业品质不是由内部主动发生,而是因外部需求所致,就需要考虑成本分摊及主体意愿。
发展一个产业不能拍大腿和拍脑袋,政策影响经营者,波及农民的生计,就提升茶叶产业质量来讲,除了限制准入还有其他方法,当地理应周全考虑,避免误伤。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来源 | 南方都市报
编辑 | 陈观娴
审核 | 吴志恒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