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奇心客厅 | 六一特别企划:请注意!好奇心创业者

保持童心的 Kindergarten Green 2023-06-04

 
成年人的一生都站在未知洞穴的入口前。徘徊于对熟知安全感的依赖和对新奇冒险的向往之间,徘徊于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和向前一步的探索之间,徘徊于循规蹈矩的稳妥和为离经叛道而兴奋之间。我们被现实世界驯化,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忘却了童年时曾如何好奇。

我们担心提出问题会让自己看起来有点傻,哪怕答案能开启崭新世界。比起花费心力琢磨更多问题,埋头于完成眼前任务,才是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标准动作。

直到某一刻,我们被一记未曾品尝过的风味触动舌尖,为一件温润的器皿充满喜悦;流淌着灵气又不乏周到的物品,同样击中我们内心……这些消费品和它们背后的创造者,终于能借助商业的放大镜,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回一切的原点——好奇心。

好奇心是成年人的童心。就像蹒跚学步时,摔倒后仍会重新站起、继续探险的孩子一样,创造者们始终在观察和好奇。他们渴望创造不同,在跌跌撞撞中找寻自己在世界的坐标。

Kindergarten Green选择保持童心看世界,相信好奇心能引领我们发掘改变游戏规则的创造,一起游向理想之海。恰逢儿童节前夜,我们邀请到4位创造者,同时也是Nibbo、OPEN OBJECT、YesSealLife自由之魂的创始人/联合创始人作客「好奇心客厅」,聊聊他们的创业故事。
 
 
 
 
「创业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大概是每个打算开始做点什么的年轻人,都会好奇的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先清楚自己的热情在哪里,最好能有一些专业知识与技能积累,外加支持你迈出第一步的资源。

作为资深美食爱好者,对风味的好奇就像是那条贯穿于Fan的生活的引线。把个人兴趣延伸至创业命题,让原本就严谨细致的Fan,变得比之前更审慎了。但显然美食是有感召力的,回国创业短短2年,Nibbo就吸纳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Fan和他的风味团队,正在酝酿更多的灵感风味。
 
 
Q:说说你的个人「兴趣史」吧!最后是如何沉迷在巧克力中的呢?
 
我对巧克力的热爱其实源于过去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我是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我喜欢做美食、探索美食,也喜欢跟朋友分享美食。

我曾经学过川菜烹饪,到澳洲学过酒店管理,还做过两年多西餐厨师和咖啡师。持续沉浸在餐饮环境中,我对风味的兴趣也愈发浓厚。做了好吃的,会很自然地想和朋友分享。

后来我偶然接触了巧克力饮品,感觉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于是自荐去了一家澳洲巧克力公司工作。从商业巧克力开始,慢慢接触到精品巧克力。

国内很多人可能是从精品咖啡开始接触「精品」概念的。相比精品咖啡,巧克力给我的感知更强烈。精品咖啡是液体,制作方式对最终出品风味影响很大;而巧克力作为固体,口感、风味更直观,出品的确定性和稳定度也更高。并且精品咖啡行业再往上走,是专业比赛级的窄众路线,而我的热情其实希望把美味分享给更多人。
 
 
Q:什么时候决定要做Nibbo?创业这件事让你最向往的是什么?
 
我之前几乎每年都会到上海参加行业展会。19年的展会上,我明显感觉大家对风味类食品的接受度变高了。很多人来询问巧克力的风味细节,对各种类型的巧克力产品都很好奇。

当时精品咖啡已经带动许多人去做风味食品。从最初的葡萄酒、奶酪,再到精品咖啡,风味食物在国内的氛围已经起来了。但国内对精品巧克力的认知还很有限,国外品牌也不敢贸然进入。我觉得可能是合适我创业的时机了。

我最早想在海外成立品牌,等做得成熟一点再带回国内。但后来发现,国内市场的进化速度非常快,我就想挑战一下,即便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回想当时确实挺「勇」的。

从最早在自家厨房、车库里做巧克力和小范围分享,到决定做Nibbo,我觉得创业是兴趣的延伸和放大,是更大规模的分享。这就像是内心的召唤——我看到了趋势,并且有能力、精力和资源去做这件事,如果不尝试一次,我一定会留有遗憾,会瞧不起自己。创业的刺激和乐趣应该是成正比的。
 
 
Q:创业前有特别担心的问题吗?后来如何了?
 
主要是外部的问题,一是人力,人员的专业度和未知性,二是资金和周期。人力问题是伴随发展出现的,我个人精力有限,很多工作也需要更专业的人。比较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我们的合伙人,以及来自不同行业和圈子的生产、市场伙伴们,都非常专业优秀且饱有热情。

我们开店恰逢2020年,自始就在和疫情作斗争。资金问题会时不时涌现,好在维持现状问题不大。但长期想要做品牌、有增长的话,也会有额外的需求,目前这些还只是隐性问题。
 
 
Q:最初构思产品的考量点有哪些?后来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的核心产品是精品巧克力排块,我主要考虑的是排块的大小、用料、售价接受度、风味的差异化和接受度,以及包装设计。

目前Nibbo的排块是45g,一方面减轻大家对食物热量的负担感,另一方面我们的可可豆已经是最高等级了,希望能通过排块设计传递精品感。

我们最初的包装设计比较偏质朴手作风,但后来我们感觉需要更亮眼一些,毕竟国内节奏很快,作为初创品牌,我们需要被大家留意到。后来也证明这个方式是有效的。不过好看只是第一步,好吃才能让大家真正认可你,愿意成为回头客。扎实的内涵才是区别于流于表面和形式的网红产品的实质。
 
 
Q:你对哪款产品投入的精力最多?你自己喜欢这款产品吗?
 
去年限定款热红酒风味巧克力花了团队很多心力。我们想把喝热红酒的感受还原到一块巧克力中,从选料到配方,用了很长时间选酒、做交叉测试。最后卖得很好,附近社区的客人在限定周期内甚至有不少回购的,很多男性顾客也特别喜欢,我自己也很喜欢。

另外还有一款我个人很喜欢的产品是待上市的增味巧克力,它结合了地域原始特色风味。封控前有客人来试吃,觉得就是自己家乡的味道。这个就留作解封后的惊喜吧。
 
 
Q:创业的困难会抵消你对巧克力的热情吗?
 
困难集中爆发时,肯定会消磨一些热情。但经历多了也觉得,困难总比办法多。实在不能解决的困难,它也就不算是困难了。

好在困难能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孕育出新目标。即使原有热情被消耗了2%,但新目标有机会激发出5%-10%的新热情,热情在动态平衡中增长。

目标感和团队精神对热情也有影响。当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时,热情是会叠加的;团队完成目标所带来的正反馈,又会带动大家追寻下一个目标。如果是个人作业,我也许会相对收缩和保守,团队反而能让我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Q:你怎么看待从爱好者到创业者对你探索巧克力的变化和影响?
 
爱好其实是小范围的分享,试错成本低,我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索和挖掘,开放度高。而创业影响的范围更广,对分享内容的要求更高,需要考虑更多细节,生产、成本、团队……各方面都要兼顾,需要更谨慎。
 
Q:你觉得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变少了吗?
 
没有,我觉得我现在反而更愿意寻找有趣的东西,探究更多问题,年龄增长也让我在面对变化时更从容。虽然在探索兴趣上的惊喜感会略微减少,但范围变广了。相比过去,我现在更擅长在不同事情中寻找乐趣,而不是陷于某个问题或焦虑的情绪,更珍惜时间,也更有深度探索兴趣的热情。
 
Q:最近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
 
我对可可豆种以及前端的产地生豆处理挺好奇的,本来计划去产地好好探究,可惜出不去,很尴尬。
 
Q:你怎么看待热情和好奇心的关系?
 
热情和好奇心是难分难解,相互促进的。先用好奇心观察,然后层层深入,不断激发热情,有种「你有多好奇,就有多热情」的感觉。反向来讲,你喜欢一个东西,对它有热情,自然也会有很多问题和好奇。
 
Q:你觉得什么东西最能丰富好奇心?什么最抹杀好奇心?
 
热爱生活、广泛涉猎、大胆尝试、保持心态开放能丰富好奇心。
躺平和消极态度、没有目标和计划的无序行为会抹杀好奇心。
 
 
 
创造通常都是不容易的。即使在相对轻易就能获得资源与信息的今天,创造依旧存在极高的认知和技巧门槛。它离不开人,人有温度、有情怀、有信念,赋予创造物以灵魂。

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品牌而言,创造的过程伴随着复杂性,产品、渠道、运营……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深入理解和考量。董谧是OPEN OBJECT的联合创始人,当谈及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创造力时,她说:「创造未必仅是创意层面的,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也常常发生」。
 
 
Q: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做OPEN OBJECT(以下简称「OO」)的?
 
我们团队一开始主要从事空间设计类的工作,包括展览设计、室内设计、活动空间设计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饰品类的品牌,其中大多是国外品牌。由于商品进口等原因,这部分产品定价比较高,风格也以欧美或者日式东方审美为主流。

我们逐渐发现国内的陶瓷饰品门类中,比较缺乏成熟的中国品牌。所以,想尝试从空间设计的经验和视角出发,做一个具有当代设计语意的中国陶瓷品牌。
 
 
Q:当时有什么具体目标吗?考虑过商业上要怎么做吗?
 
起初并没有特别具体的目标,一则,国内市场上没有对标的品牌,二则,如果去对标国外的品牌,因为产地不同,原材料差异就很大,市场运作方式也很不同,因此对应的产业逻辑就没有太大的可参考性,所以我们可以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因为工作室主要在上海,商业气氛比较浓厚,所以市场也很活跃。我们的出发点是「以设计为导向」,依托中国成熟的陶瓷产地的产能,设计适合中国当代人生活空间中使用的陶瓷器皿——因此我们的产品本身是非常扎实的。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也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的品牌形象,最大程度地呈现每一件产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专业度上,也花了很多功夫。

但是单纯构建品牌形象是不够的。我们从品牌创立伊始至今,时常反思我们的出发点是否符合当下市场的需求,提供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与习惯,这也是我们重点着力的部分。
 
 
Q:OO内部评价产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我觉得从普遍意义上讲,「产品」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恒定的判断标准,主要还是看是否适应当下的环境,能否满足需求。每一个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于产品提出的要求都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着力创造 「timeless」(穿越时间)的产品:陶瓷器皿不是快消品,陶瓷的材料特性又决定了它可以存续千年,如果不经深思熟虑就加以生产,既浪费了能源,又在这个世界上制造了垃圾,这绝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需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保持开放性(OPENNESS),功能性上也好,生产过程也好,追求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态度,顺应事情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同时不加太多显性的设计成分,使器皿尽量保持中立、温和、灵活;第二是尊重物性(OBJECTNESS),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核之一,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拥有、驾驭,而是共存,我们鼓励我们的使用者用更平等、更包容的方式对待器皿,与之对话,达到「共同生活」这样一个状态。这两点也是我们将品牌取名为OPEN OBJECT的主要原因。
 
 
Q:如何平衡个人判断和市场偏好?怎么看待大众需求和市场?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不间断地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角度,而非创造者。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抽象、不可理解或预测的庞然体,它是由一个个使用者的需求集合成的。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去创造我们认为满足一部分人需求的产品,无法涵盖到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我们也相信这个市场足够庞大,如果品牌的确很认真地在提供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产品,肯定会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
 
Q:收到过什么印象深刻的用户反馈吗?
 
我们有不少用户来自于电商网购,他们在拿到我们的产品以后,都会说比想象当中的质感肌理更好、更打动人,这也是即使电商成为主流,我们依旧很在意传统实体店铺,并且对线下售卖也很有信心的原因。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反馈,并非来自产品本身。我们在品牌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设立了一个专栏,叫做OO STORY,会不断向大家讲述一些围绕产品本身产生的故事,比如生产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困惑、迷茫,以及我们是如何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当然有时候其实无法解决,于是我们又是如何学会接受现实的。

有很多用户在看完这些讲述之后,说就像跟着我们一起实地经历了这些困难,并一起解决或拥抱了这些问题,这让我们非常高兴——产品只是一个终端的结果呈现,但其实从创意、生产到最后使用者拿到产品、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每一个环节,都有很打动人的地方。

我们非常享受这种让我们的使用者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了解产品的过程,我们也感受到了和他们的连结,这种相互的理解是超越了物质性的。
 
 
Q:目前OO的售卖怎么样?
 
目前品牌的发展、销售都很令我们满意。
可能比预期的更好。
 
Q:如果只能二选一,你希望自己的身份是「产品设计师」还是「联合创始人」?
 
还是会落脚于「联合创始人」的身份。这是一个更宏观的角色,对于品牌生存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考量,很难说产品、渠道、运营、管理到底哪个最重要,都很重要。一旦意识到品牌是一个各项机能协作的结果,就很难退回到某个单一角色中了。
 
Q:平时在哪里获取新知识/观点和创造力灵感?如何有意识地练习创造力?
 
可能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吧,哪怕看起来非常无关的知识、景观都有可能触发灵感。

比如平日和不同的人接触,去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甚至观察回望自己在几年之内的变化,最终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灵感来源。「创造」未必仅是创意层面的,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也常常发生,无论是设计师、生产人员、市场运营人员,都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到很多经验、感悟,再反馈回工作中。
 
 
Q: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自己的好奇心减弱了吗?最近对什么问题好奇?
 
没有减弱,但是不可否认的,关注的焦点有所转移。在年纪更小的时候,更关注表象,会觉得世间万物变化万端,应接不暇,也很难理解。但是现在随着年龄增长,会觉得形形色色的表象之下,可能规律是一样的,只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之下,呈现的形式略有变化。

最近会对人和宇宙的终极关系更好奇,哈哈哈哈。
 
Q:怎么看待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关系?
 
永恒的好奇心带来永恒的创造力吧。葆有好奇心真的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Q:你觉得什么东西最能丰富好奇心?
 
开放的态度可能是好奇心的土壤吧,遇到新鲜事物想要探求背后的底层逻辑,试图去理解它;或者无法理解,只是单纯地去感受那个兴奋、激动,也是很好的状态。
 
Q:自己最喜欢哪一款产品?跟大家介绍一下它吧
 
《满》系列是我们在传统中国陶瓷的审美基础上,融合朝鲜月亮罐所做的一个尝试:从一个经典的东方文化形态出发,找寻一个可以轻松融入当代人生活的器皿变体。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我们选择「满」字作为这一系列的命名。
 
 
虽然器型外观总是状如满月,但从2018年开始第一版上市起,四年的时间内它经历了数十次外形修改、土质调整、釉料替换、上釉方式改变,随着市场需求的微调,《满》的产品状态在满意与不满意的不断交替中,最终达到了一个稳定、温和、精微的状态。系列也从最初一个基本尺寸增加到共三个尺寸,来满足不同场景中的功能和视觉需求。

我们用《满》系列的外观形态和颜色肌理构建了一个盛放着「空」的容器,只有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才能做到不再添加一分一毫的芜杂,只保持表面纯粹。
 
 
 
2013年7月的一天,王xx在上班摸鱼的时候开始情不自禁地涂抹一只海豹。从那以后,这只海豹慢慢成为了她创作的核心。在2015年夏天,她申请了公众号《海豹和小章鱼》并更新至今。她在2017和2018年分别出版了两本海豹漫画书《喜欢我也没关系》和《总觉得有哪里不错》。

创作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如果创作者是一个很真诚的人,创作就是「我有些话想对你说」。创作需要创作者的专注和耐心。这和做商业品牌不大一样,做品牌需要尊重市场、把控好流程、协同各方一起完成。

从海豹漫画到YesSealLife,经历了3年。王xx并没有着急把这只天真且带劲的海豹变成商业化的产品。相比数字,王xx和她的「海豹团伙」更在意品牌有没有激起观众的渴望,拓展出的存在形态里有没有足量的海豹精神。
 
 
(本篇访谈豹司亦有贡献)
Q:你好像不太喜欢把YesSealLife称为「衍生品牌」?
 
其实我不太了解这个概念哈哈,包括「周边」。感觉「衍生品」也好,「周边」也好,甚至「文创产品」这个词,都包含一些偷懒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商品哪怕本身一般,但是印了一个好看的图就可以卖了。这样的说法的确会给人造成类似的误会。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就算有一个IP可以依靠,但也不能像树懒一样挂在上面。
 
Q:YesSealLife「创业」过程里,让你觉得特别开心和满足的是什么?
 
每一次上新的时候,来自豹友们的回应。以及,收到带图的真挚好评。
 
Q:当时让你觉得可以开始做品牌的契机是什么?
 
当时看到国外丰富的原创品牌,也想自己造一个。
 
Q:YesSealLife作为品牌,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吗?你对它的动力来自于什么?
 
明确的目标:让海豹制霸全球。
动力:赚钱,提高这个世界的含豹量!
 
 
Q:内部评价YesSealLife发展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超预期的东西吗?
 
标准:比较在乎有没有激起观众的渴望。这一切会多多少少,或迟或早,在数据上反映出来。
超预期的东西:疫情是超预期的。
 
Q:YesSealLife有什么具体的「商业策略」吗?因此带来了什么收获呢?
 
策略:以真心打动真心,让大家自愿加入到海豹世界中来。
收获:多个朋友多条路!
 
Q:漫画的读者和YesSealLife的消费者的重合度怎么样?你如何看待从漫画内容衍生出的品牌和商业价值?
 
有一定重合。能延伸出商业价值,我们团伙的另外两名成员功不可没!主要是他们延伸出来的。我负责给他们加油打气。

一般而言,谈到漫画的品牌化,很多人会想到周边,但我们做的不是一个纯粹的周边品牌。我们希望YesSealLife可以创造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完全借助漫画的语言。

举个例子来说,我平常会创作「海豹漫画」和「海豹生活」两个系列的作品。我们会从中选出击中我们的海豹形态,并提炼出海豹想说的话,再用设计语言进行整合。漫画和插画作品的表达较为抽象,委婉,多变,但是做产品的时候,需要把这种创作中的复杂性进行纯化,再结合我们自己和顾客喜欢的风格来做设计。
 
 
Q:你会为了市场适度迎合大众吗?绝对不会变和能适度妥协的是什么?
 
醒醒啊!大众不是想迎合就能迎合得了的啊!我倒是想啊。另一方面,由于不是销售大宗消费品,所以并没有那么大的大众需要迎合。我们会倾听粉丝的反馈,主动去观察和有效互动。

绝对不会变的:体现海豹精神。
能适度妥协的:海豹可以暂时变成别的动物,例如老虎。
 
 
Q:怎么看待商业模式成熟的漫画IP?
 
商业模式导向的漫画IP,是可以通过商业思维设计出来的。但是否成熟,还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
 
Q:在YesSealLife刚开始起步时,你如何想象几年后的它?
 
我会设想以后一定有个了不起的有趣品牌存在,但不知道那个牌子是不是YesSealLife。
但我们现在为之努力,希望那个品牌就是YesSealLife!
 
 
Q:YesSealLife做到什么阶段,你有可能会放弃它?之前有想放弃的时候吗?
 
不会放弃。
虽然之前有想放弃好多次,但是想归想,都不会太记得。
 
Q:自己最喜欢YesSealLife的哪一款产品?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朵朵豹大大毛毛毯
(真的很适合任何喜欢休息的人类)
 
 
海豹公仔
(陪睡必备,出差必备,已经撸坏了3只)
 
 
调皮海豹瓜皮帽
(刘海尴尬期必备,没洗头必备,每次攀岩必戴,可爱有型)
 
 
毛茸茸海豹眼睛渔夫帽
(店里的豹款之一,海豹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Q: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好奇的问题变多或少了吗?如何保持好奇心呢?
 
我不是很确定少了还是多了!只能说好奇的东西不一样了。
保持好奇心,对我来说是休息好,提高新陈代谢和交到新的朋友。
 
Q:最近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
 
好奇家门口的草地上那些杂草里开了哪些小花。(豹司)
好奇这个世界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王xx)
 
Q:你怎么看待耐心和好奇心的关系?
 
好奇心就是持久地发现事物的本质。
 
 
Q:你觉得什么东西最能丰富和抹杀好奇心?
 
最能丰富好奇心:多和小朋友小动物一起玩。(豹司) 保持放松的心情。(王xx)
最能抹杀好奇心: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心态。
 
 
手艺是工业时代的稀缺技能,任何加上「手工」两个字的东西,都会变得比较贵,却也越来越被重视和认可。「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背后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是手艺人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也是他们一生的使命。

王吉刚拥有29年手工制作帐篷的经验,创立自由之魂11年。好奇心是他探索的出发点,由此生长出的使命感让他敢于期待被写入帐篷历史。
 
 
Q:您之前在青岛颁布Banpo工作了17年,当时为什么会想从设计师转型为创业者?
 
我是93年的5月进入Banpo的,它是一家为国外高端户外品牌代工的韩国公司。2000年我转到开发室学习帐篷设计,我的老师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帐篷设计师;他非常专业、耐心和细致,甚至会帮我修正帐篷样板3-4mm的误差。学习了三四年后,我也开始独立给一些品牌做设计。

但干得久了,我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足够认可。Banpo代工的那些美日户外品牌宣传册上,并不会出现设计师姓名,没人知道我们在背后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的存在感很弱,就有了自己做品牌的冲动。

我那会儿经常上户外论坛,发现国内已经有一些人开始用好的帐篷进行轻量的徒步露营。而国外的户外品牌觉得中国还没有形成露营市场。我想创造品牌的意愿就更强烈了。

直到19年,一个瑞士的小众户外品牌来找我们制作新款双人帐篷。我用了一个月,把我老师认为不可实现的图纸,给做了出来。瑞士客户看到打样成品后非常兴奋,我能感受到他眼里的光。他当场抱着我问:「这个帐篷的名字可不可以就叫做王吉刚?」,这句话是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没多久我就辞职,开始了创业。
 
 
Q:您给品牌起名为「自由之魂」,可以讲讲这个名字的含义吗?
 
这个名字来自中国民间登山组合严冬冬和周鹏。他俩09年采用阿尔卑斯式攀登方式*,开辟了一条登顶四川四姑娘山幺妹峰的新路线,获得了当年国际金冰镐奖提名。金冰镐奖是当时全球登山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奖励的就是以纯粹的阿式攀登方式开辟的新登山线路。

他俩用组合名「自由之魂」命名这条路线。之前世界上从其他线路登顶幺妹峰的也只有三人,都是外国人。这次攀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非常打动我,我就想用这个名字作为品牌的名字。
 
(*阿尔卑斯式攀登方式,是一种登山方式或风格。指登山者自己携带装备、物资去攀登中高海拔山峰。与喜马拉雅式攀登相对。阿尔卑斯式攀登通常意味着不需要架设固定绳索、高山搬运工和氧气瓶。)
 
Q:最初创业想做什么样的帐篷产品?中间经历了哪些转变?
 
我当时发现中国近2000家工厂销售的帐篷,售价都没超过600块,而同期我们代工的国外品牌帐篷,售价都在2000元以上。所以我最初就想做中国的高端帐篷品牌,主要针对徒步登山的驴友,做1-3人的小帐篷。但因为售价高,11年-12年我一个帐篷都没卖出去,还收到不少非议,认为我在抢钱、脑子有病。但我并没有放弃最初的想法。
 
 
后来经一位户外品牌买手建议,我做了一次品牌两周年五折优惠的活动,慢慢开始有人买帐篷了。之后陆续有更多人联系我买帐篷、谈代理。

14年时,我因为面料结缘了一位香港露营达人。他非常吃惊于我们的帐篷面料质量,建议我把帐篷卖到港台、日本这些消费能力更强的地区,还邀请我参加了香港的市集。

直到18年,自由之魂受邀去日本参加大型户外市集GO OUT,我深受震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露营。帐篷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每一个都装扮得相当美,有烽火台、有灯、有绿植、还有形形色色的餐具,搭配得非常好。甚至还有以品牌形式出现的社团,比如:白熊会、snow peak会,既有规模,也不失美感,这就是所谓的「山系美学」。

我想把这种真正的户外露营生活方式带到中国,于是开始把设计方向转为家庭大帐篷。
 
 
Q:对您来讲,创业是个「正确」的选择吗?您坚持的动力是什么?
 
是正确的,但如果能重新选择的话,我可能不会创业,因为太难了。

能让我坚持的点有两个,一是我非常喜欢它,我觉得我设计的每一个帐篷都是有生命力的,我甚至会因为觉得它是完美的,而不舍得卖给任何人。另一个是当我看到世界各地很多用户在使用和夸赞我的帐篷,这让我的虚荣心和成就感爆棚。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和快乐这件事,让我非常开心和满足。
 
Q:自由之魂是很多户外行业从业者公认的「国货之光」,您觉得在打造品牌力的过程中,做对了哪些事情?
 
首先就是产品力。因为我帮国外大品牌做过代工,对他们的原材料非常了解,它们的面料、帐杆和制作工艺与自由之魂是有很大差距的。成熟品牌把成本放在营销,而我把成本放在产品本身,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原材料。

其次是线下体验。我要求日本总代一定要在实体店卖我们的帐篷,让用户实地去感受和比较。
 
 
Q:我们看到自由之魂不时会断货,预定周期也比较久,您怎么平衡品质和规模之间的关系?
 
首先,手工制版是必须坚持的。我们目前产能不足是因为人员不多,每年能做的数量有限。目前的工业化的生产线达不到我对质量要求,只有手工制版能保证帐篷的精细度和品质,我不会为了产量牺牲品牌高度。

其次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慢慢扩大生产规模,完善生产环境。露营在中国还在起步阶段,这个市场会越来越成熟,会更加大众化,我只找到我的客群就可以了。

扩大规模的方式之一也许是找更好的代工,我们现在也投资自建工厂。但无论是代工还是自建,品质一定是不能妥协的。这好比是一条裂缝,一旦底线破了,只会一泻千里。
 
 
Q:自由之魂会考虑做更多品类拓展吗?
 
目前我们主要精力就是做产品,我觉得每一个产品都还有打磨的空间,我要把现在所有的帐篷型号都做成经典款,同时每1-2年有1-2个单品的创新。
 
Q:很多人说中国很难做成一家兼具规模化和品牌力的露营装备品牌,核心是在于中国缺少工业化设计人才。但我们调研了一下,中国有76所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供给没有想象中小,但其中大部分就业方向都转到了互联网/科技行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跟我们的教育有关。工匠精神在国内的价值观里并没有被真正认可。我们在三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是认可金钱和利益,大家觉得工匠没出息。中国其实有很多手艺超群的人,但他们大多觉得只是自己养家糊口的技术;但在日本,工匠的自我认同、自豪感和传承意识很强,社会对他们也足够尊重。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真正对产品的理解和打磨。但我们似乎走到了一个信仰匮乏的年代,通过走捷径获得商业利益的故事并不罕见,这让很多年轻人误认为做产品、做品牌很简单。自主研发的时间成本高,如果失败了还一分钱都挣不到,何必要大费周折呢?价值观和信仰有问题,才导致我们没有优秀的设计师。
 
 
Q:现在和刚开始创业时相比,您心态上有什么变化?最看不懂的是什么?
 
没有看不懂的地方。心态的不一样主要来自于需求的增长,起初我的想法只要几十个人就能实现,但现在客户、经销商逼得急了,我们的人员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就超出了我的个人能力,我的能力是一个设计师,而不是一位管理者。如果可以把精力放在露营或产品体验、设计上,我觉得我会更快乐。
 
Q:在这个行业里,您有「想成为谁」的参照吗?
 
我没有想过要成为谁。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自己能被写入帐篷历史。若干年后,专业人士和后辈谈及自由之魂时,能知道它是一个做得非常好的中国帐篷品牌,创始人是王吉刚,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Q:创业的使命感源自哪里?
 
年轻时看的日本热血电影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热血其实是骨子里的,跟成长环境、经历、基因都有一定关联,是你精神信仰的一部分,会不断地激励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支持你走下去。我有时甚至想,只要有一个人认可我的帐篷,我就愿意为这一个人付出所有的努力。
 
 
Q:您认为相比于童年时代,自己如今的好奇心减弱了吗?
 
没有。我有时会去看伟人自传或回忆录,他们的经历对我的影响也蛮大的。前几天正好看了特斯拉创始人的采访,他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探索。我觉得好奇心就是探索的出发点,探索才能让人创造出新的东西。我很注重体验,对没有体验过的事情总是充满好奇。
 
Q:您觉得什么东西最能丰富好奇心?
 
新鲜的事物和体验会丰富好奇心。我一般会去徒步登山,也会在城市里走走。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外观独特的建筑,脑子里就会想这些建筑的结构能不能做成帐篷;发现一个造型不错的背包,也会考虑它可不可以用在帐篷设计上。这些都会让我保持好奇心。
 
Q:跟我们推荐一款你个人最喜欢的产品吧!
 
现在留下来的产品我都喜欢,最好的一定是下一个。我们下一个产品是目前「天空之城」的升级版,我觉得如果把它放进殿堂,它就是一件艺术品,超级美。
 
 
此刻,当你再度回到那个未知洞穴前,会感到更多期待还是畏惧?即使尚在徘徊也没关系,只要你记得,你有个值得信赖且长久朋友,叫做好奇心。

跟随好奇心,你会找到热情所在。它与创造、耐心、使命一起,分布在好奇心之旅的不同阶段,引领我们在有限的一生中,无限接近自由。

愿我们都有不分年龄的好奇心,并为之竭尽全力。Kindergarten Green在创造新开始的路上,等你一起。
 
*文中图片均来自受访者,其中OO人物图片摄影为lik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