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创业到投资,当理性与浪漫交织

广结善缘的 Kindergarten Green 2023-01-26

 
开蚌计划是我们带大家了解Kindergarten Green的入口,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经历丰富的合伙人:Atlanc。

长大是一个从感性渐趋理性的过程。年少时Atlanc对世界好奇的起点,源于电视上那些全球形形色色的高级酒店。他好奇这些酒店如何连接远道而来的人们,也期待以酒店为起点,探寻广袤而陌生的世界。于是,他在澳洲和瑞士学习酒店管理,又先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实习。他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半年,但漂泊和异乡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永远是令人兴奋和刺激的字眼。

至于理性,已然是好几年后的事情了。毕业即创业,Atlanc做出了为海外旅行的国人提供当地华人导游服务的平台,这家公司被阿里投资后,他先后去了阿里、美团旗下业务负责运营工作,并二次创业,做了美妆交易平台,这也是我们最早结实Atlanc的缘由。

孤勇常属于鲜少经历挫折和困难的年轻人。在被现实敲打过后,Atlanc逐渐学会了理性分析和理解商品、货架、渠道、数据和用户。但每个成年人体内都住着过去所有的自己,无论工作中如何客观冷静、从容有度,在看到新的街区业态、进入二次元世界时,他依旧难掩真实的惊喜。

今年,在我们的再三邀请下,Atlanc决定加入Kindergarten Green,尝试以投资的视角重新去理解「创业」。我们希望用这篇文章为大家介绍Atlanc,也理解他作为一个极度理性与极度感性的矛盾综合体,是如何解构这个世界的。
 
 
 
Q:酒店管理都学些什么?
 
如果是在国内读酒店的话,跟大部分商科学的差不多,要学这个行业的理论知识、马列思想等等。出国读酒店是因为国外的酒店有更多实操的部分,比如酒水饮料、餐饮、客房、销售等等,部分上课时间也在厨房或客房里实操。

我们每一学年有一学期时间出去实习,会根据不同年级分配部门,大一是在餐饮部,有可能是餐厅或者厨房;大二是在房务部,既有可能在客房部,也可能在前厅部。
 
Q:大学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学校人数不多,总共800人,但却拥有一项怪异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一时间内,泳池里有最多国籍的学生。可能也说明酒店业充满了包容和多样性吧。
 
Q:酒店管理专业带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Hospitality(好客),你能切实从服务别人当中体会到快乐,从帮别人解决一些小的问题得到很强的满足感,并且能从别人的的感谢上,简单直接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它的专业性不算很强,但带给你更多的是如何去跟用户、跟客人相处,如何理解他们,如何知道他们的真实诉求,这是感性一面的最大化体现。
 
Q:酒店管理基础是运营,你后来也一直在做平台运营,你最享受这项工作的什么?
 
运营本质是在做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去理解一个用户怎么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以及商家该如何找到它的用户。这里面有非常多细枝末节,都可以尝试提升和完善。你在所有方法里面做排列组合,达到用户和商家都满意的结果,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享受的。
 
Q:我感觉平台运营像是个上帝视角,需要足够客观理性,而早期投资更像一门手艺,除了基础知识外,与「你是谁」「你如何看待世界」的主观性关系很大。你怎么看?
 
平台确实绝大部分的决策都是极其客观和理性的,但你只要深往下挖的话,会发现类似推荐算法本身是感性的累积,对于你会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件事并没有自己的判断。因为尚缺足够的推演,它根据别人的总结,结合你过往的经历,对你形成所谓的理性判断。

所以其实平台做的事情是搭了一个特别理性的台子,这个台子保证它在跑起来的时候是有一套既定的理性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等那些足够感性的、我们无法判断和理解的事情「生长」出来。这有点像大家都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最终会长成什么样的人,是无法理性预知的。
 
 
Q:你好像总能把这些事情当做一个系统,作理性地分析?
 
我可以把类似三顿半这样的优秀品牌,和我们投资的健康食品品牌So Acai,放在系统里去归纳和推演,但它们是如何原生生长出来的,我其实解释不了。

就算和他们的创始人聊多久的天,你都无法回溯和重建他们当时去做这件事情的所有过程,因为这件事可能在他们身体已经住了好多年了,那个事情极度感性,你完全无法描绘,我们今天描绘的一切是它已经成型的结果。

所以说,能被解释的就是理性,比如数学;不能被解释的就是感性,比如艺术。
 
 
Q:之前创业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创业一开始都是因为想的少,只有想的少才敢。我两次创业不太一样,第一次是毫无任何准备和资源,就一腔热血。但好在12、13年的大环境比较好,做的确实也是喜欢的事情。刚好又是出境旅游发展比较快的时候,所以能够活下来,刚好也能养得活自己。后来被阿里投资后,就逐渐离开了。

第二次创业是基于自己对于市场看似理性的分析、对于数据和用户的理解,也比较幸运在创业之初就拿到了融资。但同样你都会经历一开始的兴奋,迅速跌回现实,每天都有关于增长、团队、用户、花钱的烦恼。

这个过程里面会有一些起起伏伏,比如每一次融到资会是一个情绪高点,但这一个情绪高点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第一次会兴奋一周,大家会想要庆祝一下,到第二次只会兴奋一天,到第三次融到的时候,就是焦虑。

后来把自己几乎凭运气挣到的钱,全都亏了进去。是因为你对它并不是像第一次那样像孩子一样的爱,而是厌恶损失,沉没成本非常高。你不断在往里面搭钱,哪怕你那个时候稍微理性一点跳出来看,你都知道早点结束是一个更好的事情,但就是控制不住,不断往里面搭钱。
 
 
Q:两次创业经历给了你哪些教训?最想对创业者说什么?
 
一定要做你真正热爱的事情,只有它才能帮你在痛苦的时候挺过去。要是不这么爱,你就会不断质疑自己,哪怕还有钱,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个?将来能干嘛?是不是一辈子要做这个?有非常多这样的灵魂拷问,且无人帮你回答。最终失败了,反而像松了口气。
 
Q:创业的经历对你做投资人有什么帮助?
 
首先是我可能比大部分投资人更理解创业者,知道他正在经历什么,他的心思是怎样的。所以我敢于在和创始人交流的时候,直接告诉对方「可能快死了」「你这样做现在是不合时宜的」。

对方心里是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的,如果你曾经跟ta站在过同一条战线、经历过创业的至暗时刻,你就可以直言相告,因为你知道ta内心深处对别人的反对和diss是有渴望的。我也有信心接住他们的情绪反馈。

其次是对业务的起承转合会有更多的体会。因为在局中亲身经历过数次,也花过很多钱,对团队,对业务本身,以及和渠道平台之间的关系思考得更深入。
 
 
 
Q:你之前接触过不少投资公司和投资人,最终为什么会选择Kindergarten Green?
 
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我跟创始团队的几位小伙伴三年前就认识,也时不时会交流,他们让我感觉这里的氛围会比较自由,我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我折腾惯了,可能比较难按部就班地从头开始工作。来了之后觉得很充实,除了正常看项目,也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研究我感兴趣的赛道和事情。
 
Q:创业和投资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不同的地方是有些深、有些广。做投资要求大家有非常广的知识面,大家一个周会上讨论的项目会横跨诸多的领域、诸多的分类、以及诸多不同类型的创始人。

但创业你会更专注在具体的某一项业务上。这项业务具体到它可能是美妆、烘焙、服装,它会比我们在平台里做运营的视角要更狭窄一些,也要求你更专业一些。

相似的地方是,供需都是人,需要对人有真实的理解。
 
Q:你的几段工作经验跨度不小,通常怎样学习新领域的知识?
 
如果是完全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我会从定义开始去理解这件事情,从头学,一点一点来。但如果是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中,比如说电商,或者如何做渠道,做品牌,大概就是触类旁通的,我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框架,如果套不进来,那一定是我的框架问题,我会再去丰富它,这里面包括了理解商品、货架、渠道,这三个现实层;以及再往下深入,理解用户和数据。

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做「分类」。触类旁通最重要的是对新东西进行分类。所有的分析首先是基于分类,你先要知道它跟谁是什么样的关系,相同还是互斥还是关联。做好了分类,你就大概能知道它在你的认知框架里处于什么位置。
 
Q:你会被什么样的创始人打动?
 
我还是喜欢「说大话」的创始人。比如说So Acai的创始人Maggie和Taotao,她们想做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品牌。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价值主张,它的价值主张没有问题,你能看到创始人是真的相信这件事情。他们对品牌的设想也不能叫野心,因为她们就是有那样的生活愿景,就是希望让一群人的生活变得更开心,变得更舒适。这样的项目还是会打动我,不管大或小。
 
Q:你对做投资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因为我不是一毕业就在做投资,也不是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所以我身上的优缺点往往是同一个维度的——我有一套理解这个世界、品牌、消费的逻辑,希望带着这个框架、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投我想要的世界。

在大消费领域,我们当下的机会是投出更多的三顿半、Supreme、Snow Peak这样的公司,而我也喜欢这些东西,他们每一个品牌或者团队背后都代表了某一类具体的价值主张。我其实是一个不太有很强的价值主张的人,对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灰色的。所以当看到他们在做这些事儿,为某一种东西在发声,还是会被他们发声的初心和勇气吸引。

同时,因为我过往的经历更多是围绕互联网大平台展开的,虽然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逐渐退去,但平台关乎的连接,在不同的时代会存在不同的展现方式。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些作为某类价值主张节点、连接不同用户的品牌外,我也会关注例如AI进步带来的新机会。
 
 
 
Q:什么是真正好的运营?
 
初阶的运营是销售,中期是项目经理,后期是策展人。我觉得好的运营就像策展,你可能并不画画,也不是这次展最核心的用户,但你每次决定策展的项目,来的这群人和这些画,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如何产生共鸣,你都需要通过对用户的理解归纳和推演出来。当你看到他们很喜欢,就会有满足感。我觉得我本质上还是个干服务的人,我非常喜欢看到别人因为我的工作而开心。
 
Q:过往工作中,你最得意的成果是什么?
 
具体事情的话,曾经我们通过导游平台帮助挺多的客人跨国完成了海外就医求婚等等。

当年做海外导游平台的时候,初心是我们自己本身是一群海外留学生。但是 10 年之后的海外当地华人,在国外其实普遍过得不太开心。一方面是因为在那边的上升会受阻,另一方面是国内大家其实过的也都很好,所以有了对比。

我们就希望通过帮助他们以成为国内游客的导游的方式,主动促使他们去融入当地社区,并且能够额外赚取一部分收入,且这部分收入并不来自于和当地的本地人抢生意。
 
 
Q:你的两次创业都是做平台,前面你也提到了你喜欢的一些品牌,你会想创造一个类似的品牌吗?
 
我曾经想做一个围绕湖展开的品牌。当我还没有创业,单纯只是爱旅游爱住酒店的时候,我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看湖。我去过非常多国家不同的湖泊。

我对不同的湖,有着不同的感官感受,比如说凌晨 5 点钟,丹麦某个小镇山里面的湖。它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感官记忆,可能跟你的年纪有关,可能跟当时的天气有关,跟你头一晚吃了什么有关,你每次的感受都不同。

最终当你回想起来的时候,会想起那个湖的味道,可能还有周围一些树的味道。所以我也想有一天能够去把这些湖留给我的记忆,具象成类似味道一样的东西。
 
 
Q:去年有什么新的输入?
 
去年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是《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它从东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到今天东京城区的建成过程、衍生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城市更新一点点修复,以非常具象且生动的方式娓娓道来。特别是其中关于地铁线路及TOD开发的部分,从宏观而抽象的交通线路规划,到实际的地铁线路上街道与人的关系、站点的建立等等内容,对曾经的平台从业者来说有如醍醐灌顶。
 
 
Q:生活中会被什么打动?
 
太多了,我生活中没有这么理性,看到救助动物也会很感动,看到世界杯进球也会哭。上周在航迹咖啡,有一个小朋友下午过来问咖啡师有没有糖,咖啡师着急了,因为没有准备过糖,然后那个小朋友就很客气,很礼貌地笑着说:「如果你们没有糖的话,那我给你们,一人一颗」,然后就从兜里掏出糖来。当时一下子就软下来,感觉被触动到了。
 
 
我们第一次见到Atlanc是在2019年,彼时他还在进行自己的第二次创业。那次路演令人印象深刻,你很少能听到一个同龄人对世界有一套如此完整的逻辑框架,并以极度理性的方式展示出由数字构建的认知图谱。

深入了解后,我们反倒感受到他身上极度柔软的一面。那些深入生活的烟火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任性,以及因为连接人群而产生的快乐,和他平日里的冷静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人以感性作为理解世界的起点,在不断观察和追问变化的理性思考中,一点一点完善自己的框架,又不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人文关怀,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我们相信Atlanc能为Kindergarten Green带来更多元的投资视角和研究框架,并能与被投伙伴们分享丰富的运营经验,彼此成就和扶持成长。愿Kindergarten Green能成为我们共同的乌托邦。
 

好奇心精华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