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我们汇编了南开大学9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超越文化——中西文化概览》课程,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和相关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在甄别与比较“自我”文化与“他我”文化过程中,掌握跨文化交际基本技能,提升英语思辨能力,形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思维,实现综合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跨文化能力支持。
文化感知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6个因素之一——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登录智慧树学习平台完成《超越文化——中西文化概览》课程第三章线上内容学习,完成相关测试,同时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小组绘制蜘蛛图头脑风暴讨论:人类使用哪些工具吃饭?(2分钟)时间到,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拿着蜘蛛图到下一组,介绍小组讨论结果。(2分钟)时间到,学生归位,小组同学向外出的同学汇报其他小组的主要信息,按照同与不同两个方面,形成完整的人类饮食工具图谱。(1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案例:我们用筷子吃饭。那么如果你见到一个印度人,用手抓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为什么?小组的1号队员为书记员,记录大家讨论的答案,大家按照顺时针轮流发言。时间3分钟。小组内,一名学生扮演一位中国人,代表中国文化立场,其他同学扮演印度朋友。中国文化视角就用手吃饭的提出疑问和问题。小组内其他同学,以印度人的视角回应。教师给出样例:中国文化视角:用手吃饭,手不干净吧。印度人回答,我们吃饭之前也会认真洗手,就像你们认真清洗筷子一样。角色扮演结束,进入反思环节。各小组按照, 你了解了什么?你感受如何?你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这个案例,如何用文化感知的相关理论解释?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倾向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小处说,会伤害他人,从大处说,会伤害其他民族,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带来战争和冲突。当中华名族日益强大,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如何避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如何树立大国风范,尊重包容他文化,这是我们每位同学需要思考,并且以行动给出答案。通过对文化感知理论学习,如何对他文化产生影响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交朋友,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学们在学习了文化感知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之后,更要以身作则,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面对跨文化交际理性发言,避免片面的狭隘的民主主义倾向。课程视频【任课教师】 郭宇,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病毒学与抗病毒药物开发》课程从2014年起,在每年的春季学期开课,是一门针对药学院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要求选修学生具有药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的学习经历。课程团队成员包括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马列学院的五位教授、副教授。通过深入讨论与取舍,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知识点深入融合。思政元素设计
本章节内容采用我校有效教学团队的O-AMAS课程设计,融合课题组专家成员的思政要素提炼。主要设计以下四部分内容:在前序课程中,已经给同学们推荐过一个名为《瘟疫公司-解药模式》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将扮演一个公共卫生管理者,负责采取各种行动阻止病毒的扩散,降低死亡率,并尽快研发疫苗。在课程的一开始,将以这个游戏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在进行讨论和复盘时,将引导学生们思考不同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实施各种抗疫措施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以方舱医院等有效措施的讨论,向学生呈现我国的抗疫成就,鼓励学生们以钟南山等人民英雄为榜样,做身心健康,三观端正,有所作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该部分为本章节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的讲授内容:在该部分内容中,将重点讲述天花病毒的感染、致病特征,为后续的“有效测评”铺垫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不仅仅从天花病毒针对个别历史人物的影响思考问题,而是把视野进一步扩大,以“哥伦布大交换”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病毒性传染病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塑造和影响。早在中国唐宋时期,古典中国的医学工作者就从日常的观察中,发现了天花病毒一旦感染就终身免疫的现象,进而提出了“以毒攻毒”,人工诱发一次微弱的天花感染,从而获得天花免疫力的种痘方法,有效将天花病毒的从致死率30%左右,降低到约1%的接种致死率。一方面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古代医术没有更进一步,诞生现代的疫苗学;介绍上个世纪60-80年代,人类齐心协力完成天花灭绝行动的过程,引导同学们认识科学、医学是无国界的,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大同的博大胸怀。该部分将以提问开始,询问同学们回忆所接种过,或了解哪些病毒的疫苗,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反馈,逐一探讨目前的免疫接种中,所提到的疫苗分别属于哪一类制备工艺。重点介绍灭活疫苗(以流感病毒疫苗为例)、减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例),亚单位疫苗(以乙型肝炎疫苗为例),以及核酸疫苗(以pfizer,Moderna公司的新冠疫苗为例)。本课程的授课地点位于药学院翻转课堂,便于开展分组。我在课程中间加入分组讨论环节,将同学们分为5-6个小组讨论,天花病毒具有哪些弱点?从而导致其成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人类在自然界范围内灭绝的病毒?随后请各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总结讨论情况,由教师对每一个因素进行比较、讨论,和小结。总结部分大概用时15分钟,是本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1. 讨论不同的抗疫策略,如何导致了各国不同的疫情传播形势,树立制度和文化自信。2. 进行教研融合,向同学们介绍我实验室中,针对新冠抗体的研究进展。4. 结合有效测评的内容,思考新冠与天花有哪些不同,天花灭绝行动的经验可以给我们防控新冠带来什么启示?5. 假如你是中国台湾或香港地区的公卫管理者,你会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采取哪些措施抗击疫情?6. 天津市科技馆邀请授课教师作为公共卫生展区的布展顾问,请问同学们有何建议?【任课教师】 赵宏,南开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部教授本课程践行了南开大学“知行合一”服务学习(南开大学服务学习2.0)的理念和课程架构,体现出鲜明的南开特色。图1是课程建设架构,以“专业知识-创新研究-项目实践-社会服务-成长提升” 的模式,推进“知行合一”服务学习的课程建设。
学生的成长提升和课程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迭代上升的过程。如图2所示。
学生的成长提升和课程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迭代上升的过程,如图2所示。具体过程如下:②回到课堂,进行服务学习理论学习和基于服务项目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研究④学生成长提升,表现在公民责任感的提升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
案例名称:面对新冠疫情大学生展示了勇气、智慧和担当①在大家还享受假期的时候,这门课程的准备和学生建设在线课程能力的学习就已经开始了。1月31日,任课教师赵宏完成“服务学习:计算机教育与科技扶贫”SPOC课程资源的建设,见图3。随后通过各种渠道召集助教和选课学生,建立了课程的微信群,见图4。
②2月3日起,学生们已经开始学习建设在线课程的技术和方法,参与“南开大学在线教学培训”课程,学习了学堂云、雨课堂和智慧树等平台使用方法,包括课程创建、在线授课等内容。③2月10日起,学生“一对一”帮助老师建课,包括帮助老师上传PPT等教学资源、设置好直播环境,布置作业和考勤等,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图5联系老师,图6是课程学习和服务过程中的相关图片。
④2月14日开学前,本课程的学生还通过雨课堂对南开大学本科生开展如何上线学习培训,以便同学们开学后能够顺利进行在线学习。图7是培训通知和雨课堂上的相关资料。
⑤2月17日2019-2020(2)学期开学,老师们开始正式在线上课,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上课过程中的任何问题,直到本学期结束。基于南开大学学生在疫情期间帮助老师在线授课的事迹,付艺伟同学应邀在2020年第4期的《大学生》杂志上发表了“置顶推送”文章。(编者按: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在复课复学中,大学生展示了勇气、智慧和担当……)
“计算机组成原理” 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本科四年学制中的第二学年。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学科系列课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位置。本课程主要进行与计算机(计算芯片)相关的工作原理讲解,内部运行机制论证、设计方法传授、组成部件剖析和应用前景介绍。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整体化理解的同时,建立起硬件/软件协同的整机概念,从而形成对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的综合能力育成,以期完成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培养。
案例名称:革命性的技术—计算机及其价值与国家发展战略教学理念:以思政元素作为论据、佐证和延伸性说明,进入案例。教学方法:以层层论证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引入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的价值到底在何处?”为问题开篇,列举多个计算机应用场景作为铺垫,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该开放式问题可以收获诸多答案。对第一个问题不做明确回答,继而进行第二次提问“计算机被称为革命性技术,此处的革命性应当就是针对它的价值所言,那么这个革命性又指什么革命呢?”学生此处应议论纷纷,但没有明确答案。此时,引入2016年的《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社会发展史与技术大革命的相关内容,以唯物史观进行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发展形态变化的变化过程。继而将问题引向技术在推进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们课后像课上这样去研究相关讲话。问题此时归结于信息革命的标志性技术和关键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此处再次提出篇首的问题“计算机的价值到底在何处?”此时应该得到结论,计算机的价值在于强大的计算能力。此时可进行国务院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介绍,说明当前国家对于人工智能的战略定位,然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数据-算法-算力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和方法论,请问从今天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三者哪一个更为重要?”学生们应该议论纷纷各执一词。然后逐一进行分析,证明在三者都很重要,回顾深度学习方法的发展历史,说明但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矛盾在于算力瓶颈,再次提问“由此考虑,计算机的价值在算力上,那么面临目前的困境的计算机发展的方向应当攻克哪些问题呢?”此时将收集学生讨论结果,上黑板后,逐一分析和点评,最后得到结论——计算机的价值在于可以大规模而又稳定的算力。所以本课程知识组织的核心技术指标顺势推出即“时间”,而追求时间指标前提便是稳定。大规模则是将计算机进行连接获得的效果,由后续课程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和讨论。后续案例可以安排涉及国家“新基建”部署的分布式、并行、云计算、CUDA的算力增长案例,代表绿色发展的阿里巴巴的千岛湖数据中心的计算机困境案例,传递家国情怀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的计算机价值案例,或者关注“四个面向”的脑科学、全连接神经网络、日本国家超算—富岳、类脑计算的计算机未来案例。教学方法创新:层层论证,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形成结论。实施效果与意义:根据课后反馈,本案例的实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对于国家的战略方针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两个维护”的必要性有了一定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了组织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对于课程内容本身有了较好的掌握,对于学习课程的目标和本课程未来研究的技术走向和知识目标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程介绍光学相关基本理论,实验现象及实际应用。在传授光学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课堂讲授、课后探索性试验等方式,促使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几何光学(包括几何光学基本原理、成像、光阑、像差、光学仪器等)、物理光学(光的电磁理论、干涉、衍射、偏振、晶体光学等)、量子光学简介(黑体辐射、量子理论、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原子光谱、波粒二象性等)及现代光学专题(傅里叶光学、全息、激光)等四部分。授课对象为物理科学学院全体二年级本科生。
所属教学内容:题目不仅涉及光学各部分内容,也涉及信息技术、物理实验等,为多个光学知识、多种实验技术的结合,不简单地针对一个基本概念,是知识、能力的综合实践。在课程讲授外,《光学》课程要求学生每两周开展一次小组探究实验。每三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在两周内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性实验。实验题目基于课程内容由教师给出,例如利用一个小孔和一个透镜制备望远镜,观察并优化泊松斑性能,制备波带片并优化其性能,研究衍射屏厚度对夫琅禾费衍射的影响等。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基础设备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开展实验研究,允许但不鼓励学生借用专业设备。探究实验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能按时提交研究报告的计零分。选定的小组需确定一名组员作为口头报告人,向其他同学介绍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讨论、参考文献、致谢等。探究既要有足够的理论分析,也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误差分析;既可以开展实际实验研究,也可以用数值模拟手段进行分析。口头报告后,其它组同学对报告进行质疑,指出报告中的问题或错误,并需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不得只质疑无建议。选定小组的三名成员均可回答问题,其它小组的成员经允许后可以帮助回答问题。教师、助教和学生基于下表对全组工作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在探究、报告中的贡献影响个人评价。在开展小组探究前,教师对相关题目进行介绍和分析,特别是实验中应注意的实验安全问题,包括激光防护、易燃品使用等,培养安全意识。教学团队在听取学生小组报告后,就下一个题目与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使学生认同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探究实验的安排与思政教育的浸润。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团队意识是一切的基础。教学实践中多次出现自由组合的小组因分工、研究思路、设备借用等因素出现矛盾,造成学生向任课教师控诉的情况。相关情况也说明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的锻炼。本课程考察团队合作,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影响学生个人成绩评定。我们不鼓励但允许借用专业实验装置,学生需要自己摸索如何与学长、教师交流,获得认可。相关工作对学生团队意识和能力成长提供了锻炼机会。全班同学同时开展一个探究题目的研究,竞争十分激烈。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是小组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保障。合理安排时间进度、选择研究路径和方法,提出独特的见解,观察独特的现象,开发独特的应用,这样才能获得各评价主体的认可。口头报告环节为学生提供的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合作、竞争、创新的成就感,养育良好思想品格。报告后的质疑环节拓展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落实途径。质疑环节的存在,迫使学生不能伪造数据、抄袭既有成果,否则必然被其他小组发现而造成一票否决。课程要求提问的学生对所问的问题有一定的见解。质疑环节中,提问水平和数量影响学生个人评定成绩,学生必须基于报告内容积极思考,提升质疑能力。该做法有效促进学生锻炼在质疑基础上建构自己思想的能力。报告人与质疑人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使学生从推进研究的严谨性和一般性角度进行讨论,提升科研合作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案例实践,学生充分认可课程教学效果和其自身学习效果。学生认为,光学课程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口头报告能力、讨论质疑能力等。学生在期末阶段普遍认可小组探究实验对其知识学习、素质发展存在积极作用。【任课教师】 涂俊,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数码编辑课程为视觉传达和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需要学生通过短片设计、实际摄制和后期制作的学习,对当代社会中应用愈来愈广泛的动态作品的制作过程有基本了解,并最终独立完成一部实验性数字短片。学生将学习数码摄像机和苹果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专业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的基本操作。本课程以影视语言和非线性编辑为基础,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开阔学生的思维范畴,同时满足现代艺术设计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需要。
学生在确立主题时需要重点关注在学生现有能力和条件下能够做出一定贡献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弱势群体需求、平常人身边故事等。学生将实地考察、案例调研、人物访谈等各种方法(观察法,调研法,访谈法,归纳法等),以对所选主题有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往往能够刷新同学们很多原有的思想或认知。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深度挖掘社会需求,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并确立作品的理念和内容,完成文案写作。1)将思政元素在课程伊始即介入专业教学,使之能够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同时,学生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环节,对统一思政主题进行多方位调研和分析,达到思政育人自我构建的目的,从而避免老师的单方面说教。2)引发同学们的深度思考。选题往往触及同学平时不太关注的一面,这些调研和学习活动能够使“思政”活动在融入其专业学习的同时,这些具体的内容和画面,帮助同学们走出自我小圈,看到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课程简介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及其修养,即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专业的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历程。大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会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课程从素质与素养的基本含义、概念差异、主要特点入手,阐释科学素养的基本概念,论述问题层次分析方法、大学各阶段特点、研究性学习科研、科研方法和策略、创新思维训练等重要观点和内容,不仅传授科学素养的基础知识,更注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方略的传授和有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施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着力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创新型人才。本课程的面向对象是全国各类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企事业的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学习者。
思政元素设计
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公民科学素养与中国发展
所属教学内容:(1)科学素养调查;(2)专业技能及培训;(3)科学素养提升案例
教学过程描述:
1. 问题提出与思考
(1)教学内容:简介一个南开大学毕业生入职后不平凡的发展故事,提出三个基本问题:如何尽快适应新岗位?如何高质量完成新任务?怎样成为团队的骨干?进而提出自查自省的求解方式。
(2)教学设计:①思政元素:诚信守则、知行合一、道德修养等;②教学方法:问题引入法、启发式讲授、典型案例分享等。
2. 素质、素养及其关系
(1)教学内容:素质、素养的含义,素养的特点,素养与素质的关系。
(2)教学设计:①思政元素:调查研究、创新思维、科研方法等;②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质疑辩论法、对比分析法等。
3. 科学素养层次及价值
(1)教学内容:科学素养含义、科学素养要素、科学素养层次、科学素养价值。
(2)教学设计:①思政元素:创新思维、辩证唯物、调查研究等;②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质疑辩论法、自主探究学习等。
4. 公民科学素养与中国发展
(1)教学内容:国家综合实力因素探索、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重大成果、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价值及科学素养普查。
(2)教学设计:①思政元素:调查研究、辩证唯物、知行合一等;②教学方法:社会实践调研、专题调研报告、对比分析法等。
5. 科学素养培育提升的探索
(1)教学内容: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背景、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意义、科学素养培育提升的方式、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成果(以研究性教学团队为例)。
(2)教学设计:①思政元素:道德修养、诚信守则、爱国敬业、工匠精神等;②教学方法:角色轮换法、课程大作业、社会实践调研等。
6. 给同学们的几点参考建议
(1)教学内容:转变思路、探索学习、掌握方法、加强修养、注意细节、团队协作、耐受挫折。
(2)教学设计:①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诚信守则、知行合一等;②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角色轮换法、社会实践调研、网络答疑法等。
教学效果:
该案例已实施 4 个学期,教学效果受到选课学生们的好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重大成果选辑、基于 10 次全国抽样的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图给全国高校选课大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社会评价度很高。2021年3月,根据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重新绘制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图,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56%,这是一次质的飞跃,首次超过了10%,我们期待着该指标的进一步发展和上升。今后,本课程还将继续及时补充我国最新的科技重大成果和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最新抽样普查的结果,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育人水平。
课程视频
【任课教师】 程同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课程类型】 大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课程简介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类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所有政治学类和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讲授国家起源理论、国家本质和职能理论、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体制、现代政党理论和制度、政治民主等内容,其中国家机构体制包括西方国家的总统制、内阁制和半总统制,以及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现代政党制度包括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思政元素设计
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希腊政党快速沉浮
所属教学内容:如何认识民主
教学过程描述:
希腊是欧债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围绕着如何解决债务危机,希腊各个政党在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希腊各个政党对于解决债务问题的态度。
教学过程中用一张表格展示了2004、2009、2012和2015年选民支持率的变化,其中有一个政党从43.9%滑落到4.7%,而一个新成立的政党则从3.3%跃升到36.3%,成为第一大党。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夸张的变化?
然后提供第二张表格,展示了各政党对于改革的态度,滑落最大的政党接受欧盟的紧缩政策并认为债务可控,突然快速发展的政党反对紧缩政策而且主张进行债务重组。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分析原因,突然发展壮大的政党采取了激进的反对政策,迎合了选民的期盼,但是其政策主张缺乏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在2019年选举失败。然后说明,选举为主要方式的西方民主,没有办法解决社会危机,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教学效果:
这个案例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以选举为主要方式的西方政治民主的弊端。当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的改革触及到选民的利益利益时,不论这个改革方案是好不坏 ,一定都会受到多数选民的反对,因此,在西方民主体制的框架内是无法进行促进社会进步的改革的,甚至还会助长产生极端主义的政党和政治人物。
课程视频
【任课教师】刘寅,南开大学医学院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医学微生物学更凸显了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思政元素设计
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CBL教学——新冠疫情防控策略分析
所属教学内容:冠状病毒
教学过程描述:
课前下发由10篇新闻报道组成的CBL资料,并提出5个导学问题,内容涵盖冠状病毒的结构、增殖、遗传特点、致病性、所致疾病以及新冠肺炎的诊断、治疗、预防。
课上提问互动,让学生逐一回答导引问题,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在冠状病毒的结构、增殖、遗传特点讨论结束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矛盾论分析新现病原体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分析新冠病毒的可能变异规律。
进而进行新冠病毒致病性的讨论,理解疫情防控中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让学生志愿者演示防护设备的穿戴,体会医生的工作的艰苦和神圣,理解作为疫情防控“逆行者”的职业素养。
而后讨论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分析几次全民检测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
进而分析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案,通过治疗方案和诊断方案共同分析预防措施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针对疫情防控措施和效果的国内外对比进行总结,阐述党的基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教学效果:
通过经过精心设计该案例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从学生反馈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普遍反映很好,特别是没有感觉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让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变得水到渠成。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理论的应用,即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回答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总结中国抗疫经验,串联了病毒学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战胜疫情中的突出作用,同时加深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以上视频来源:南开大学教务处
转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联系人:詹罗刚 18611179010
长按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教学资料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教学资料!
温馨提示:一直以来,高等教育会议中心免费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大量教学科研资料,中心部分公众号因故暂时不能为大家发布资料下载信息,所有资料信息将由“青教文化”发布。为及时掌握最新资料信息,请进行以下操作:
进入“青教文化”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