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思想|李猛:“现代世界”丛书总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学术通讯 Author 李猛

“现代世界”的复杂构成、漫长演进和多元谱系,是现代学术面临的核心问题。“现代世界”丛书希望从翻译入手,在丰富现代中国思想的学术资源的同时,开辟更为宽广的思想空间,为探索现代世界的理念进行学术上的积淀与准备。

——李猛


李猛,1971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著有《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三联书店,2015),编有《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三联书店,2018)。主编的“现代世界”丛书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现代世界”丛书

总 序


文丨李猛


不同人类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的多种文明,共存在同一个世界秩序中,并借助这一秩序相互理解,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经验。此前,各种世界秩序的基本框架,都依据单一文明或主体文明的历史视角与空间逻辑构成,其他文明被视为非文明的野蛮形态或反文明的敌对形态。虽然任何世界秩序在建立生活理想与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时,都不得不考虑文明的差异与分歧,但等级制和排斥的逻辑仍然是这些世界秩序处理其他文明的主要方式。不同世界秩序之间始终存在经济或文化上的往来,也有地缘政治的摩擦甚至竞争,甚至一个世界秩序会完全取代另一世界秩序,容纳或消化后者的文明因素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文明与秩序跌宕起伏的命运,在今天,都被重新理解为现代世界秩序的史前史。现代世界是人类文明共存与相互理解的一个新阶段。


现代世界的复杂构成、漫长演进和多元谱系,是现代学术面临的核心问题。现代学术是现代世界理念的重要来源。一个文明进入现代世界,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该文明与其他文明在现代世界的共存关系。无论是比较历史语文学的批评方法、哲学和科学的新体系,还是社会科学的经验途径与田野实践,作为现代学术的核心,都有深刻的文明动机与丰富的世界意涵,成为现代世界观察与理解各种文明形态的主要范式。但由于现代学术的推进往往依托现代文化与政治的各项制度(特别是现代大学的研究体制),在现代学术的实际发展中,大多数文明,仍然只是作为研究素材,以博物馆或田野的方式被纳入现代世界的思想秩序中。现代学术构建的现代世界秩序,往往发端于学术制度背后的政治与文化的母体,这一母体的文明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被直接充当现代世界的理念,而现代学术有意或无意地借助这一文明的思想图景,通过泛化和宽容的方式,将其他文明作为对象文明纳入现代世界的秩序中。现代学术的世界秩序理念,仍然很大程度上囿于实际研究中主体文明与对象文明的经验对立,从而限制了进入现代世界的诸多文明自身的思想成熟。“二战”以来的多元文化视野、全球视角和本土化努力,并未在整体上改变现代世界在理念上的这一矛盾处境。现代学术所承诺的世界秩序,在思想上,仍然是未完成的。勇敢地运用文明中的理性与情感的力量,推动各文明激活自身传统的生命力,在现代世界中实现思想成熟,仍然是现代学术的根本课题。


现代世界的学术所面临的文明处境与思想挑战,需要长期系统的建设性工作。现代世界的形成,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进程。只有超越现代化的短期视角,超越从中世纪晚期开始直至17、18世纪西欧文明的“古今之争”,甚至突破来自现代学术的主体文明对古典—中世纪与现代的划分以及尚待反省的理论预设,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以不同方式进入现代性的世界秩序。而要把握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态,需要跨越现行学术体制的学科界限,综合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的视角,兼顾制度与思想的维度。“现代世界”丛书希望从翻译入手,在丰富现代中国思想的学术资源的同时,开辟更为宽广的思想空间,为探索现代世界的理念进行学术上的积淀与准备。

2019年9月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xueshu

学术出版 | 评论闲聊 | 读书内外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竭诚为读者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